《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遂宁东辰高2025届语文课时04一、文言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其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统摄吾与点也与:赞成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到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喜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痛惜,哀怜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抑:还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力足以举百钧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8.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②无以,则王乎?③然则废衅钟与?④不识有诸?⑤是心足以王矣。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甲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同“横”。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按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所以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仁义: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而是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译文:14.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三、语言文字运用(5分)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刚毅、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天子很难约束他们,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B.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C.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D.条分缕析事必躬亲履薄临深挺身而出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遂宁东辰高2025届语文课时04答案1.【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一句中,“刑”通“型”,做表率,做榜样;后一句中,“枝”通“肢”,肢体。B.前一句没有通假,后一句中,“盖”通“盍”,“反”同“返”,返回。C.前一句中,“涂”通“途”,道路;后一句中,“已”通“矣”,语气词。D.前一句中,“颁”通“斑”;后一句中,“罔”通“网”。2.【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实词词义较为固定,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只要积累和注意就可以,而文言虚词稍微灵活些,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本题,“摄”“比”“俟”“会”都是常用的文言词汇,其中“会”可以当作文化常识来积累。A项,摄:夹处。B项,方:道,指是非准则。C项,爱:吝惜,舍不得。D项,正确。故选D。3.【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①“举”,擎,手向上托着。②“举”,拿。③④中“明”的意思都为“视力”。故选D。4.【答案】B【解析】B.仰,对上,用做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做动词。5.【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百亩之由,勿夺其时”意思是“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夺”,耽误。故选B。6.【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与”都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B.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是介词,对。C.前一个,动词,像,后一个,连词,如果。D.前一个,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连词,表转折。故选A。7.【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审清题干的选择要求。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未闻之也”“莫能御之也”“有何陋”;D项,“臣闻之胡龁曰”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臣闻之(于)胡龁曰”。故选D。8.【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故选C。9.【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齐宣王的话,③“然则废衅钟与”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这两句都与“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无关,故可以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故选D。10.答案B解析“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应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人名前后一般停顿,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C解析“‘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友爱兄弟。12.答案C解析“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孟子并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梁惠王。13.解析(1)“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后面,把……放在前面;“餍”,满足;“遗”,抛弃;“亲”,父母;第二个“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义;“而”,却;第二个“后”,活用为动词,轻慢、瞧不起。(2)“耻”,意动用法,把……当作耻辱;“愿”,愿意;“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如之何”,对这怎样做(办),“之”代指上面“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之事。答案(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完全洗刷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14.答案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从“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中得出,在物质生产方面,应该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从“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得出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完全洗刷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地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棍棒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不会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啊!这正是他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15.【答案】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转变风气【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根据前面的语句可以分析此处要写的是“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二空,这一句是对前面一句的总结概括;第三空,与前面的“在个人,改变气质”对应。16.【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刚毅、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的能力。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本题中,主语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性格刚毅、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是状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是强调目的的补语。【答案】17.C18.A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