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兼爱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兼爱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兼爱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兼爱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兼爱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7*兼爱课程目标学法指导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课的说理方法和论证逻辑。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当”“恶”“亡”等的读音和意义。2.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3.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全。知识链接《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根据《汉书》记载,《墨子》应有71篇,而当前通行本的《墨子》只有53篇,遗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基础梳理]字音识记(1)恶施(

(2)慈亡(

)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

)2.故不孝不慈亡(

)3.故盗贼有亡(

)wū

同“尝”,尝试同“无”,没同“又”连词,于是

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是,于此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疑问副词,何,怎么动词,仇恨,讨厌名词,坏人形容词,羞耻动词,看待

动词,察看,视察

动词,看顾,照看名词,眼睛,视线动词,使受损失动词,损耗,亏损动词,治疗动词,致力研究,专心从事古今异义1.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2.皆起不相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卿大夫的封地。家庭;人家。互相亲爱、友好。互相爱慕。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2)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3)虽父之不慈子(

)2.形容词作名词(1)恶施不孝(

)(2)恶施不慈(

)3.名词作动词故贼人以利其身(

)使……得利使……混乱对……慈爱孝顺的事情仁慈的事情偷窃

文言句式1.判断句(1)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2)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省略句皆起不相爱(

)“……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应为“皆起(于)不相爱”3.倒装句(1)子自爱,不爱父(

)(2)故亏弟而自利(

)(3)察此何自起(

)(4)盗贼无有(

)4.固定句式犹有不孝者乎(

)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亏弟而利自”宾语前置句,应为“察此自何起”主谓倒装句,应为“无有盗贼”“犹有……者乎”,可译为“还有……的人吗”课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结构图解主旨探微“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任务探究]任务一理解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答案】(1)用比喻论证,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2)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2.本文逻辑严密,是非明辨,说一说墨子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答案】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任务二赏析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答案】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任务三探究4.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答案】相同之处:①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是相通的。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①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②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差别和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文白对译]课后巩固拓展[素材积累]1.兼爱之说不唯有利于他人,对于实行兼爱的人也有利。墨子极言战争之害。战争不唯对被征服者有害,对征服者也有害。即使偶尔有些国家能牺牲别国而获利,也仍然不足为训。他把战争比之于药。有一种药,如果一万人服用,只有四五人受益,就绝非良药。墨子深知人类自然本性并不完善。有些人太过短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你对人们说,爱他人对自己有利,自私只有害处,人们不会相信。所以墨子看出需要权威,以调节人的行动。【适用话题】“兼爱”“非攻”“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等。2.“爱人”落实标准的差异性尽管孔子、墨子二人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各自的思想,但这两种思想在落实要求与标准上也具有明显差异。孔子的“仁爱”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自觉,强调修身在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告诫弟子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孔子对于修身并没有运用外部的强制手段,而是强调自律、自觉,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去真正提高自身的品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两者有机统一于一体,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准则。孔子主张既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又要做到不强人所难,以不损人的忠恕之道来体现对他人尊重的“爱”。这表明,“仁”在主体意识中的确立有赖于主体的理性自觉和情感认同,唯有如此,“仁”才能真正凝为主体的内在德行。这种“爱”侧重于内心的情感动机,而缺少具体的衡量标准。墨子的“爱人”对孔子的“仁爱”有所超越,他不仅强调在思想动机上要“兼相爱”,在实际行动上也要“交相利”。首先从动机上来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将是否对他人有利看作衡量行动的标准,有利就实施,不利就停止,功利目的非常明显。其次在行动上,倡导人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调人人各尽其能、各尽其力,从物质上去帮助他人,并以“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作为外在强制手段,从而使人们将道德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是一种心理动机与行为功效相统一的爱,也与墨子提出的“合其志功而观焉”不谋而合。【适用话题】“兼相爱,交相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团结协作”等。[聚焦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考点链接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题干是“概括与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是近年来新高考卷、全国卷持续考査的成熟题型。典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原文见P61“典题在线”)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

【解析】“于是任命他……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据原文“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任命他为梁怀王的太傅,且应是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后才任命贾谊为太傅。另外,“重新得到重用”也不准确,前后都是做地方王的太傅。技法攻略七比对,破解“七大陷阱”1.比对时间,防“时序错乱”。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弄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注意“已然”的情况和“未然”的情况,识破“时序错乱”的陷阱。2.比对地点,防“地点不合”。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不合”的陷阱。3.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4.比对关键细节,防“曲解文意”。命题者故意错解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5.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6.比对因果关系,防“因果混乱”。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7.比对表范围、程度等的词语,防“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概括不完整。[群文阅读]导读: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古文明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至今为止从未间断传承,仍然在复兴和发展的文明。探寻文明源流传达中国精神李东珅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这面镜子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复制现实,而在于它映照了现实。正因为这一点,纪录片的表达常常比影视剧更有力量。我们生活中还有一面镜子,那就是历史。中国人历来重视读史明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很喜欢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两句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抱着对中国历史“应该略有所知”的态度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我和我的团队创作了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因为深知历史的浩瀚无边,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全面书写和穷尽讲述的野心,而是紧紧抓住这样的核心主题:我们从哪里来?是什么塑造和影响了今天的中国?我们以文明源流、国家制度以及文化发展为主线,选取了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转折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节点进行表现,讲述一个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这背后,我们探寻的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从儒家的“民为邦本”到道家的“天人合一”,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它们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从历史深处提炼出来,让电视机和电脑前面的观众看到文明的筋骨与脊梁。除了通过精妙凝练的解说、新奇多元的叙事,在内容上着力呈现中国的历史之美和文化之美,我们还尽可能地通过电影级的画面和构图来展示中国的山河之美。剧组辗转浙江、内蒙古、湖北、甘肃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个外景地,片中汇聚了雪山、沙漠、草原、森林、湖泊、大海等中国几乎所有的地质地貌类型,每一帧截图都堪称电脑屏保,让海内外观众充分感受中国山河之壮阔。影像方面,我们打破了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壁垒,融汇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和象征性手法,比如用一堵高墙来象征一座城池,用一扇屏风来隐喻一个时代。其中最大胆的尝试,是大量采用五十格拍摄,让画面慢下来,让时光慢下来。这种脱胎于中国画的写意和留白,也是我们带给观众的中华文化之美。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今天,纪录片凭借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成为人们记录时代、对话文明、认知世界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无疑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对内,它提升的是文化自信;对外,它传达的是民族精神。为了让《中国》兼具国际表达,我们邀请了日本音乐家梅林茂及意大利作曲家斯蒂法诺·伦蒂尼参与主题音乐创作。与国际知名团队的合作,在保证视听效果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我们相信,通过精良的制作、国际化的创意表达和专业化的传播手段,《中国》将会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千年而不衰的中国精神。[选自202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赏析】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每个时代都对今日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纪录片《中国》聚焦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挖掘对今日中国最具深远影响的人和故事,看历史如何影响了今天。在《中国》中,我们看到了汉字文化的精致化,看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信仰一般的共识……历史中国的演进,就是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文明的发展,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变与变。吟出文化自信与盛世华章胡智锋诗词之美,不止彰显了“气自华”的雍容气度,更可以载梦、传情、咏志、聚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诗词在当下仍能让我们从中汲取能量。近年来,文艺节目以诗词入题,在弘扬诗词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新的时代旋律下,诗词类节目也需要推陈出新,从传承、普及向夯实认同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转变。走到第七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层面上交出了答卷。《2022中国诗词大会》以人民为“纲”,以现实生活为“目”,以诗词为“索引”,讲述时代、世情和社会百业百态。节目分为江山、少年、燃、稻香、韵、遇见、天地、味道、飒、出发10个主题,首期即以“江山”为题,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创作团队深入剖析诗词与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诗词回应人民的需求。其中,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