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卷 苏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卷 苏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卷 苏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卷 苏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卷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六单元复习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根底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汉字。(4分)①宫què_______②苑yòu_______③yùn______袍敝衣④chí_______蹰⑤jūn_______裂⑥白露未xī_______⑦缃qǐ_________⑧叱duò_______2.给加点字注音。(4分)①玉帛()②辙乱()③旗靡()④汩没()⑤嗜学()⑥烨然()⑦白晰()⑧荇菜()3.找出以下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订正。(2分)君子好求锡归待选不可曲伸取信于民负箧曳屣奔波之劳登轼而望禅不敢发订正:4.文学常识填空。(8分,每空0.5分)①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____________”。后人称这些诗为“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陌上桑》就是其中的名篇。②《关雎》、《蒹葭》、《君子于役》均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这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_____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局部。③《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人名),他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用自己切身体会勉励同乡马生勤奋学习,因而,这篇文章具有_________的性质。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人名),他在散文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与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⑤《________________》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___________体史书。《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①公将鼓之________②将以益治其文_________③道阻且右________④主人日再食________⑤钟鼓乐之_________⑥腰白玉之环_______6.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1分)A.四支僵劲不能动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C.辙生十有九年矣D.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7.默写(5分,每空0.5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我秦氏楼。②头上倭堕髻,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之夕矣。④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自知也。⑥《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0分)(一)《曹刿论战》选段(7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8.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战那么请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曹刿请见的最主要原因是()(1分)A.齐师伐我B.公将战C.肉食者鄙D.战那么请从11.“忠之属也”的评价内容是()(1分)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D.以上三种均包括。12.选对本段文字核心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1分)A.介绍曹刿请见的原因。B.批判当官者的无能。C.挖苦庄公的迷信思想。D.指出战前的政治准备。(二)选《上枢密韩太尉书》(11分)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缺乏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阔。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那么周公、召公,出那么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13.本文选自《上枢密韩太尉书》,此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体裁属于____________体的______________文。(2分)14.解释以下加点的字。(2分)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_______________②然皆古人之陈迹________________③故决然舍去________________④太尉以才略冠天下______________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作者在家乡所交往的是人;所居住的环境是;所读之书是。(用原文语句答复)(3分)17.作者“决然舍去”的原因是。(1分)18.作者用周公、召公、方叔、召虎四人喻韩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19.作者认为“养气”主要靠()(1分)A.多观察B.“求天下奇闻壮观”,多结交文人学士C.多读“百氏之书”D.多与“邻里乡党之人”游(三)选《送东阳马生序》(7分)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假设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那么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②无冻馁之患矣_______________③非天质之卑______________④生以乡人子谒余______________2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例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非天质之卑C.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D.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与自己昔日求学之困难比照鲜明,旨在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答复)(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联系全文思考,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陌上桑》(8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5.解释以下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日出东南隅()②照我秦氏楼()

③秦氏有好女()④但坐观罗敷()

26.诗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在“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冲,哪一词语说明了罗敷农家女子最本质的特点?(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作者在表达“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观罗敷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描写?目的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选文后,请简要地概述罗敷这一人物形象。(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关雎》(7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__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并加以解释。(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把诗中空缺的诗句填全。(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本诗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给本诗划分层次,并指明层意。(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练习(33分)35.这是一单元的文言文,几篇课文各有各的写作特点,请你回忆一下,解答以下题目。(3分)①《曹刿论战》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枢密韩太尉》是一篇书信,你觉得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现身说法,表达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你觉得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6.《陌上桑》采集于民间歌谣,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诗里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请你把它改编成600字左右的记叙文。(30分)附:【新教材根本能力过关卷】:第六单元复习卷答案:一、1.①阙②囿③缊④踟⑤皲⑥晞⑦绮⑧咄【解析】:此题考察了对重要词语的识记。其中的“阙”、“缊”、“咄”容易写错,应留神。2.①bó②zhé③mǐ④gǔ⑤shì⑥yè⑦xī⑧xìng【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汉语拼音及重要词语的掌握情况。其中的“烨”、“靡”、“汩”、“帛”极易读错,请留神。3.求——逑锡——赐曲——屈禅——惮【解析】:这题主要引导学生应区别一些形近字,同音字。4.①歌诗乐府乐府诗②诗经诗三百风、雅、颂③明朝宋濂临别赠言④苏辙苏洵苏轼⑤左传编年【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只要注意书下注释,完成此题不难。平时最后能识记一些!5.①击鼓进军②更加③弯曲④两次⑤使……快乐⑥挂在腰间【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实词的掌握情况。其中的“鼓”、“腰”都是名词作动词使用;“乐”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D【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通假字的了解程度,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容易多了。A选项中“支”—“肢”;B选项中“徧”—“遍”;C选项中“有”—“又”。7.①日出东南隅②耳中明月珠③鸡栖于桀④白露为霜在水一方⑤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背诵一些名家名篇会增加我们的古文功底!二、(一)8.①参与②可以凭【解析】:对重要实词的理解,是文言文必考题之一。题目中的“可以”古今意义不同,请注意区别。9.①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②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解析】:翻译重要语句,也是文言文必考题之一。10.C【解析】:“鄙”是“鄙陋,目光短浅”的意思,说明了曹刿对“肉食者”的否认,也表现了他的“远谋”。11.C【解析】:“忠之属也”是在否认前两次答复以后对第三次答复的肯定。办事负责,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作战取胜的保证。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12.D【解析】:这一段通过写战前曹刿与乡人及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文中重点写的是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二)13.呈给枢密使韩太尉的信书信体议论【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以及有关课文的一点文化常识。只要关注书下注释,即可完成此题。14.①扩大自己的视野②陈旧的东西③决断的样子④才干谋略【解析】:此题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实词,并能理解它们的意思。因为这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能力。15.看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亲耳听到他的宏辩的议论,亲眼见到了他的文秀而雍容大雅的容貌,又得以和他门下的学生、贤士、大夫相交往,然后才明白了天下的文学成就都集中在这里啊!【解析】:此题仍是考察对重要文句的翻译。16.邻里乡党之人;百里之间;百氏之书【解析】:捕捉文中信息,先要认真读课文,然后再根据要求去文中寻找,这样会简单一些。17.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阔【解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需抓住关键句子来讨论、分析。18.颂扬韩琦出将入相、文武兼备,以求得一见。【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可以与写作目的联系起来讨论。19.B【解析】:此题仍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三)20.①给予、赠送②饥饿③低下④拜见【解析】:此题考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21.C【解析】:此题对常见虚词“之”进展考察。与例句相同的是C选项,它们都是代词,他,指马君那么。22.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语言顺畅通达。【解析】:此题考察句子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如“撰”、“贽”等,还要懂得词法和句法,如“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23.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仍然可以联系文章主旨来综合考虑。24.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只要意思对即可)【解析】:可以抓住文章的一些关键句子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四)25.①方位角落②我们③美丽④只【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关键实词的理解。26.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要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后再分析人称的变化已很容易了。27.“善”【解析】:分析人物性格可抓住关键词语或重要语句。28.细节描写;侧面衬托罗敷的美。【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29.她是一位外表美丽,热爱劳动的典型的农家女子。【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理解人物性格,可从人物语言、行为、外貌等方面加以揣摩。(五)30.友:动词,亲近、交好;钟鼓:敲钟击鼓;乐;动词,使…欢乐。【解析】:词类活用是考察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平时的积累,并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综合理解。31.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本文的识记情况。注意不要写错别字。32.对偶【解析】:此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察。准确解答此题,必须要熟悉“对偶”这一手法的根本特征,根据这一特征进展再认。33.一层(前四句):小伙子听到雎鸠的鸣叫,唤起要同漂亮姑娘结为夫妇的心思。二层(第五至十二句):姑娘采摘荇菜,刻画小伙子对姑娘的日夜追求和思恋。三层(第十三至二十句):描写小伙子决心追求这位姑娘欢乐、热烈的情景。【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文章思路、层次的把握。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段的意思,并考虑有几层意思,然后再具体划分。34.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兴。【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35.①剪裁得当②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自然③构造严密,详略有致;用比照说理;注重细节描写④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本单元各课的写作方法的理解,以便能熟练掌握,并自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所写答案意思对即可,或只要符合本文的写作特色,归纳恰当也可以。36.具体内容略【解析】:改编时可运用联想和想像等手法,增加一些故事情节,使文章生动、曲折,但不能改变原文意思。【新教材发散思维检测】第六单元测评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1分)1.给加点字注音(4分)①又何间焉()②日出东南隅()③小信未孚()④俟其欣悦()⑤恐遂汩没()⑥仓廪()⑦烨然假设神人()⑧溯洄从之()2.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4分)曹刿请见()无冻馁之患()请俯身倾耳以请()患战那么请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言和而色夷()虽无所不读()

和虽久而乃和()虽多而何为()3.以下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B.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C.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也。D.岂尝执笔/为如些之文哉?4.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使君问罗敷:“你愿不愿意和我一道乘车而去?”C.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D.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丈夫被征去当差,不知现在是何时。5.解释以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写出文中古义和今义)(4分)(1)忠之属也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狱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宁可愿载不宁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1分)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一句中“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B.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C.《君子于役》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D.《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7.在熟悉课文的根底上,答复以下问题。(3分)①《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这一人物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答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自己求学的经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陌上桑》一文中写到罗敷遇到太守的调戏,又为何夸她丈夫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根据题意填空。(3分)①《陌上桑》中,连续八句诗是用虚写的手法间接称赞罗敷的美丽动人,语言诙谐有趣,可谓神来之笔。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关雎》中,“君子”由相思难耐而生梦想,与“淑女”美满结合的热烈场面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陌上桑》中描写罗敷采桑工具之精巧的诗句是___。

④《君子于役》写“妇人想念长期在服劳役的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创新(39分)(一)(14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假设神人;余那么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9.解释以下加点字。(2分)①走送之_______________②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③俟其欣悦_________________④以衾拥覆______________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俯身倾耳以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12.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以上文段,你有什么感受?作为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5分)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5.第一章中勾画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什么?(1分)答:16.第二章中反衬主人公不平静心情的诗句是什么?(1分)答:17.点明全篇主旨的诗句是什么?(1分)答:1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分)答:(三)(11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假设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9.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假设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⑥依僧寺以居()

20.以下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曷不听其所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有什么启发?(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0分)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弃之优劣,有定也,一着失之,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那么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弃者之不假设已。23.为以下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5分)①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A.住 B.住处C.停留D.相处②人固不能无失()A.固然B.本来C.一定D.因此③吾果无一失乎()A.果真B.其实C.果断D.果然④一着失之,人皆见之()A.着急B.跟随C.下一步D.跟随⑤虽护前者不能讳也()A.隐瞒B.避忌C.死D.古称帝王名24.选出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选项是()(1分)A.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B.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C.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D.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25.为“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一句选择翻译正确的一项()(1分)A.赞成的是自以为正确的,不赞成的是自以为错误的。B.正确的总是正确的,错误的总是错误的。C.赞成自以为正确的,反对自以为不正确的。26.选文第一段说明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7.选择本文喻理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探求学问既要指出别人的失误,也要考虑自己的失误。B.探求学问,要多考虑自己的失误,切忌主观臆断,自以为是。C.真理是非是难以判断的,不能主观臆断,自以为是。D.要正确对待“吾之失”和“人之失”,不能自以为是,彼此相嗤。三、写作与实践(40分)28.我们正面临毕业,离开心爱的教师,此时,你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教师诉说吧!请你写一封信给某一位教师,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新教材发散思维检测】第六单元测评试卷参考答案:一、1.①jiàn②yú③fú④sì⑤gǔ⑥lǐn⑦yè⑧sǜ【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其中的“烨”、“汩”容易错读成“huá”、“rì”,应留神。2.请:请求请教请让我;患:忧患担忧;和:温和暖和;虽:虽然即使【解析】:此题考察的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常考工程之一,平时应注意多积累,解答时应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来解释!3.C【解析】:此题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培养学生增强“语感”。最好能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根底上作出解答。4.D【解析】:采用选择题型考察学生对文句意思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但一定要细心!5.(1)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忠实;(2)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利益;(3)狱:古义:案件今义:囚禁犯人的地方;(4)宁可:古义:愿意今义:比拟两方面后选择其中一面【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情况。这也是文言文常考题之一,解释时能联系上下文来综合考虑。另外,平时应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多积累,多了解常见词语的意义!6.C【解析】:A、B、D三选项中均无错误,C选项中《诗经》的表现手法应为“赋”、“比”、“兴”,而“风”、“雅”、“颂”为诗的分类。7.①曹刿在本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和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的战术,为鲁国胜利起了决定作用。②从“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这几方面来写。③罗敷夸夫是为了打击太守的嚣张气焰,借以摆脱困境的一种手段,从而表现了罗敷的智慧。【解析】: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三段、第四段中对曹刿卓越指挥才能与军事思想的描写的作用。②此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构造,为背诵作铺垫。③此题考察学生对罗敷这个人物的把握与理解,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她的人格美。8.①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只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③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解析】:请在全面理解课文的根底上作出准确解答,注意别写错字哦!二、(一)9.①跑②提出、引出③等待④被子【解析】:此题考察了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其中的“走”古今异义,在本句中应解释为“跑”。10.①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翻译文中重要语句。掌握这些句子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大的帮助。11.C【解析】:设计此题目的是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语感。12.“每假借…逾约”。【解析】:理解课文内容,可抓住关键的语句来分析、揣摩。13.态度、行动。【解析】:分析人物品质,可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1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具体答案略。【解析】: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更要好好珍惜!(二)15.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解析】:此题考察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16.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解析】:此题也是考察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解析】:此题考察学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进展。18.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无数家庭带来的痛苦,控诉了统治者的罪恶。【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归纳、分析文章主旨,可以抓住重要语句来分析。(三)19.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⑤同“何”⑥同“而”,连词【解析】:此题仍是考察学生对文中重要实词的掌握。20.C【解析】:省略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句式。在省略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被省略。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二是动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归类。21.①为何不随他干些事情呢?②自己披着古代冠服跟随在车子的后面。【解析】:此题仍是考察学生翻译文中重要语句。22.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到达人迷的程度。这种坚决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解析】:把握人物性格、品质,可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四)23.①D②B③A④C⑤A【解析】:此题考察了学生对重要实词的掌握情况,只不过采用选择的方式,简单化了!24.D【解析】:把握重要文句的节奏,必须搞懂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再作确定。25.C【解析】:该句中第一个“是”,第一个“非”都是动词,意思是“肯定,赞成”,“否认,反对”,后一个“是”与后一个“非”分别与助词“所”组成“所字短语”,指代“正确的事理”,“不正确的事理”。26.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我检查我的过失还没有时间呢,哪会有时间议论别人的过失呢?【解析】:此题引导学生捕捉文段信息,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27.B【解析】:此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三、28.具体内容略。【解析】:此作文练习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写封信给自己的教师,表达对教师的情谊。因此,在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写的得体。就是要符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哪些内容可写,哪些不可写,都要以此为准。写得感谢的话一定要注意分寸。2.语言恳切,要能充分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情感。3.写好后,一定要好好修改。【新考试高分解题评估卷】第六单元解题评估卷一、积累与运用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004年泰州中考模拟卷)A.惧有伏焉(在那里)乃不知有汉(竟然)舜发于畎亩之中(从)以光先帝遗德(以致)B.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他的)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如果)望之蔚然而清秀者(又、并且)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始指异之(助词,不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D.行者休于树(的人)饮少辄醉(就)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它,指万钟)2.根据提示写知名言佳句。(2004年金华中考模拟卷)①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方教师已经退休多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员,他的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描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往今来,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地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表达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以下对古诗词名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湖北2003中考模拟卷)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从听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蕴含着诗人的爱雨之情。B.“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早春的温暖欢快、勃勃生机,而且富有哲理。C.“稻花香里说丰年”描述了丰收后人们热烈欢畅的情景。D.“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以梦境表现诗人的报国之心,也透露出其壮志难酬的悲凉。二、阅读理解(一)(2004年杭州中考试卷)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顿)

5.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7.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