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七年级(下)期末历史1.“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宋太祖2.《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A.注重门第家世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德品质D.公开公平竞争4.唐诗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出唐代()A.商品贸易繁荣B,民族交融加强C.中外交流频繁D.民族政权并立5.《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指的是()A.黄巾起义B.八王之乱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6.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7.《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A.农业发展B.手工业兴盛C.商业繁荣D.科技领先8.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D.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9.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10.《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皇帝权力B.限制丞相权力C.巩固边疆地区D.扩大地方权力11.郑和船队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B.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往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增强了明王朝的经济实力12.明朝中后期开始广泛流行的小说中,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附朝唐朝代代卜国两宋①4人B厂卫机构的设立1684年设台湾府乾隆帝设伊犁将军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A.郑成功B,文天祥C.戚继光D.忽必烈1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史实结论A漕渊之盟金和南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A.AB.BC.CD.D15.“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消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是逆转”,其中对“逆转”的理解正确的是()CD理想。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西方民主国家的渗透B.理想。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西方民主国家的渗透B.封建专制达到顶峰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八股取士禁锢思想13,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齐民要术》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A.积极开明的对外交往B.关闭口岸,完全禁止对外贸易C.抵御侵略与有限的对外交往相交织D.对外侵略,掠夺大量财富16.如图著作的共同特点是()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势?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18.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生产工具的创新与发明(1)材料中“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说明“第二帝国”在经济格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二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创新?(列举两例得)与“第二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官制方面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图1图2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图1图2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木。”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名称。(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两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答两点)19.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唐柄文成公上入是金城公主入页|821年正式会盟|-S—图I唐事关系示意明图2元前皆域图材料二1«3顺治R1«3顺治R帝会暗丘世达敢图IU4浒军平定大、小和卓萩乱阳(|)根据材料一中图1,指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图2中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和东南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3)材料二中的绘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体现了中央政府怎样的边疆治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历史意义。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改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材料二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开放与兴盛的唐朝》材料三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币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1)写出材料一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各举一例典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3)材料三中“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币货币”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纸币使用的积极意义。在当今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A【解析】“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隋文帝杨坚。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选:Ao本题考查了隋朝建立与统一。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当时人口激增,粮仓丰实,史称“开皇之治"。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与589年隋灭陈完成统•的史实。C【解析】由材料“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知材料中的“朕”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o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o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从不耕种到学习种“禾黍”,汉族妇女学习少数民族的妆容和乐器,表明唐朝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商品贸易,排除A项;材料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并立,排除D项。【解析】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结合题中材料可知其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公开公平竞争。故选D。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隋朝时科举制度诞生,成为我国古代选拔人才重要制度。掌握科举制度的诞生及影响,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故选:Co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掌握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析】由材料“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这与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不可能记载在《旧唐书》中,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不可能记载在《旧唐书》中,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与唐朝由盛转衰无关,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解析】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故A符合题意;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无关,排除BCDo故选:Ao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C【解析】据“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店铺林立,交易频繁,C项正确;农业、手工业与题干“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无关,排除AB项:科技领先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CC【薪析】“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强调了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印刷术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排除ABDo故选:Co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强调了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的相关史实。【解析】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1276-1368年”可以判断是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A【解析】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中朱元璋立祖训的核心内容是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明太祖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故选:Ao本题考查明太祖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我国君主集权强化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掌握我国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和影响。【解析】郑和的远航,【解析】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据“郑和船队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可知,这表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往,B项正确;“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C项;“增强了明王朝的经济实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朝小说以工商业者为描写对象,歌颂新型职业道德、婚恋观念和理想,体现了明朝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推动了小说内容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小说的内容与专制皇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A【解析】根据题干“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可知,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0多年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民族英雄。故选:Ao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需要准确识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突出贡献。掌握郑成功的主要事迹。解题的关键是“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D【解析】A.浪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和约,排除。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排除。C.中央政府首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