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凤城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深度自测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凤城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深度自测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凤城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深度自测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凤城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深度自测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凤城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深度自测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基所在,“人民至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价值理念。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人民至上是一个价值命题,包含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明确的实践要求。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在社会(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至上中的“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因此,在传统的民本观念中,隐含着君王是百姓的主人并为民做主的含义,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理念包含着多方面的实战要求,其中主要是对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治理者的实践要求。人民至上对社会治理者的实战要求,就是要确保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是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二是要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三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四是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人民至上对人民个体也有实战要求。人民是一个由个人构成的基本共同体,只有其中每一个个人都强大,人民才能强大。因此,个人必须将这种价值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和德性品质,成为自己毕生不懈奋斗的追求和实践。这种价值要求就是自强不息。人民个体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自强不息,这就要求人民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性。社会性的实质就是道德性,也就是人必须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与同为社会主体的其他人友好合作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强大。这也就是厚德载物。无论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作为德性品质和价值理念,都是后天经过不断努力获得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强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涵养锻炼或修养作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要使自己所在的人民共同体能够成为至上者,修身成人是必由之路。(摘编自江畅《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至上既是价值命题也是事实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基所在。B.西方的“主权在民”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这一理念与当代中国的“人民至上”相同。C.人民至上意味着人民能够拥有并能直接行使一切国家权力,最终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D.人民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性,才能在社会共同体中与他人友好合作,追求和实现个人强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结构,从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两个方面对“人民至上”进行阐述。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人民至上”“民为邦本”“主权在民”的内涵异同。C.第五段着重论述人民至上对国家治理者的实践要求,具体从四个“要”做出规范。D.人民至上对人民个体提出了“修身成人”的实践要求,强调个体应具备“社会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虽然把百姓作为国家的根本,但其实质却是君权至上,因为百姓是被统治者,不是国家主人。B.在革命时期,人民至上是价值理想,表达的是实然状态;当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人民至上就转变为应然状态。C.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幸福”等理念都隐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D.人民至上的实质内涵是人民拥有国家一切权力,因此国家治理者作为人民代表,要确保人民在社会中的至上地位。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象”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是中国人独有的。黄宾虹所说“中国画的一切奥妙尽在太极图中”,便是“象”的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注脚。因为太极图昭示了一种关系,即世界是阴阳二元辩证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就不是简单的二元判断。太极图展示了黑白的辩证,而且那个线是曲线,就意味着太极图是运动的。这样一来,我们对形而下的绘画技法理解起来就轻松得多,为什么有浓就得有淡,为什么有虚就得有实,有直线就得有曲线,有干笔就得有湿笔。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太极的规律。如果说“象思维”是对中国画形而上的一种认识,那么黄宾虹说的“一切奥妙尽在太极图中”就是对绘画的形而下的技法总结。“象思维”不完全属于艺术学的范畴。西方美学的核心在于寻求美的本质,诸如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总无法证实这个“客观存在”的美究竟是什么。而中国古典哲学没有用美学这个词,用西方美学的框架来衡量中国古典美学总感到有些困难,这是两个系统。《周易》中谈到的“象”“易”等,既具哲学范畴的美学意义,又有艺术层面的意义。它要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通过具备理想人格的人,或者说有人格追求的人,或者说人格化以后在笔下显现出来的气象。这确实是中国人很独特的一种思维观和认识观。对此文微明说得很绝对——“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中国画特别强调人格,这大约是笔墨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柏拉图把艺术家放在第六等级,他不以艺术为意是因为他认为在哲学面前艺术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中国,“士”介入了美术的活动,在西汉时期就有知识分子参与绘画活动,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书画同源”,画跟文字有关,象形字本身就有绘画的意味,所以以书入画肯定是文人活动而不是工匠所为。以书入画,毕竟有文字做基础,得有文人的思考。梁元帝萧绎撰《山水松石格》,皇帝不但画画还写画论。皇帝兼书画家,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国外国王雇一个画家来为自己画像、服务,而宋徽宗自己就直接进行书画创作。从汉代开始,两千年来民间画家、宫廷画家、文人画家各行其道。蔡邕是一个典型,他是“士”,又是史学家、音乐家、书画家。他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这句话,就是放下。画又何不是“歌”呢?不能端着,要“放下”才能画好。中国传统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知识分子参与了绘画,使这个“象思维”的脉络能够延续下去。民间绘画、宫廷绘画也都有象思维,象思维大约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因文人的参与,文化渊源变得更清晰可寻,文人画是象思维这个文脉发展的结果。(摘编自程大利《从“象”到中国画的笔墨形态》)材料二:人们惯用造型来表达物体形象。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人和物体在绘画中的形象都可以称为造型。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特征。西方古典绘画讲究画出人或物的体积、光感等。这与中国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画讲求以书入画、以线造型,注重造型的意象性。中国画的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了达到理想的境界,就需要对客观对象做出取舍。把与本质无关的给舍弃掉,只留下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部分。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哲学思想渗入中国绘画极深。中国哲学思想中对绘画影响最深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天、地、人息息相通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西方绘画追求的是现实的真实,而中国绘画追求的是心理上的“真实”。中国绘画不是简单的对客体的直接复制或临摹。而是要加入创作者的情感体验,体现自身处于大环境下的身心状态,也就是表达心中所想。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绘画需要追求的是意象造型。“意”指主体的所想、所思、所欲,如画之立意。也可以指主体的情感、情绪、兴味;“象”的基本的意思是形象,细分来说,“象”有着许许多多的含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把“象”归结为四个理论层次: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艺术之象、象外之象。这四者跨越了构思、表达、鉴赏三个阶段。其中。象外之象是鉴赏者的意中之象。中国画所追求的意象造型即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之象,体会出意中之象。提炼出艺术之象,观赏者通过欣赏艺术家所创作的画作。感悟出象外之象。象外之象在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心灵境界,是艺术客体内蕴层次的感性化的释放。“意”和“象”,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词,组合起来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即要求画者不仅描绘出事物的客观形象,还要通过对客观形象进行处理,表达出画家想要表达的精神韵味,达到传神的效果,而这正是中国绘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东西。(摘编自林乐帆《论中国画的意象造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图昭示了世界是一种阴阳二元辩证的关系,黄宾虹所说“中国画的一切奥妙尽在太极图中”就很好地解释了“象”思维。B.其实,形而下的绘画技法中的浓淡搭配、虚实结合以及直线曲线、干笔湿笔的运用,都是符合太极规律的,我们应该坦然看待。C.《周易》中的“象”“易”等有着哲学范畴的美学意义和艺术层面的意义,但它离不开人,要通过人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D.柏拉图认为,艺术在哲学面前不算什么,就把艺术家放在了第六等级,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参与了绘画使自身的地位显著提高。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特征,但二者追求的境界并不相同B.中国所有的哲学思想对绘画的深远影响导致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出现了本质区别。C.中国绘画追求意象造型是因为中国绘画加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体验,要表达心中所想。D.象外之象是鉴赏者的意中之象,在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心灵境界是艺术客体内蕴层次的感性化的释放。6.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用泼墨画法画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再用细笔勾画出五官,其他并未做出过多的描绘,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虢国夫人游春图》不着一景,通过人物衣着的颜色、马儿轻盈的步伐来表现初春的感觉,用轻盈流畅的线条表现出郊游人的愉悦心情。C.倪瓒《疏竹图》中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D.《李白行吟图》中头部刻画得比较精细,肩部往下用潇洒的线条,寥寥几笔勾勒出李白飘飘欲仙的形象,给人随意又不失稳重的感觉。7.中国文化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如何才能顺利完成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小镇大树叶为宝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的葛源镇,是一个不大的镇子,九十多年前曾是红色赣东北省的首府,这里写满了红色的历史。虎年春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葛源。葛源镇文化李佳站长给我做向导,陪我寻访方志敏同志的足迹。穿过一条窄窄的街道,我们来到一堵围墙外面,老杨停了下来,说:“这里是列宁公园,是1931年方志敏建造的!”我抬眼望去,只见公园大门上“列宁公园”四个繁体大字遒劲有力,赫然在目。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公园。老杨边走边介绍:“这座公园应该是我党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民公园之一了,园名是方志敏定的,也是他亲笔题写的。”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棵大树下。老杨充满自豪地对我说:“葛源人民引以为荣的不仅是拥有这座列宁公园,更因为园内有方志敏亲手种下的这棵梭柁树!”方志敏同志亲植的树!我不禁肃然起敬。我满怀恭敬地站在树下,仔细打量着这棵老树。它树干粗壮,需三人才可合抱,高达十几米,一派枝繁叶茂。梭柁树是常绿乔木,树质坚硬,雨雪风霜不易摧折。我想,这大约是方志敏同志选择栽种它的原因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值晌午,我们站在树下,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清凉与平和。一阵清风吹过,梭柁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低吟浅唱中,仿佛在诉说当年血与火的历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的“围剿”下,苏区政权和红军战士连生存也是一种奢求,为何方志敏还要建公园植绿树呢?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未来美好中国的憧憬:“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想,他一定是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建造这座公园的,他一定笃信,他栽种的梭柁苗定会长成参天大树!“方志敏建公园植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杨娓娓道来,“当年上海法租界有座‘法国公园’,1922年夏天,方志敏和朋友散步来到这座公园附近,本想进去看看,但门口的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让方志敏义愤填膺!建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却不让中国人进,还如此羞辱中国人!方志敏暗暗立志,一定要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一定要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也拥有自己的公园。九年后,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于是他着手建造了这座列宁公园。”“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列宁公园是后来修复重建的,方志敏建的公园已经毁于战火了。”老杨继续介绍,“1934年10月,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后,赣东北省首府葛源失陷,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报复,列宁公园被炮火所毁,园内绿植只有这棵梭柁树因其木质坚硬,幸免于难。”听完老杨的介绍,我发现眼前这棵挺立的大树,竟是如此的伟岸。出了公园,老杨还介绍了一位朋友给我认识。他叫刘福炉,今年六十八岁,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廖桂秀的孙子。刘福炉告诉我,当年他奶奶常参加在列宁公园举办的各种慰劳红军战士的活动。刘福炉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退休前的工作是护理园林。他说他每天早晚都会和伙伴们来到列宁公园,或是溜达散步,或是下棋打拳,每天过得无比安闲与幸福。第二天清早,我登上葛源的东山岭,远眺葛源镇。曙光初上,小镇格外地安然恬静,谁能想到,这儿曾是一片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土地。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东西正在消失,但有些东西却是永恒的,就像这座公园,它正在老去,但里面的那棵梭柁树承载的记忆却是永恒的,这种记忆存在于人民的心里,永远不可摧毁。远处,葛源的田野里荡漾着绿色的波浪和泱泱春水,一切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列宁公园在一片黄墙红顶、错落有致的民居环抱之中,犹如这片大地上的一座火炬台。我仿佛看见了那棵梭柁树,是的,它一直都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尊方志敏的巍峨雕像,是一簇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5期)文本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何立波方志敏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生活记在心头。在敌人对赣东北苏区实行封锁的恶劣环境下,他时刻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如农民购买农具、耕牛或做小生意缺少资金的问题,食盐及各种日用品缺乏问题,还有婚姻、孩子上学、开办俱乐部、清洁卫生、白区迁入群众的安置、老弱病残救济直至桥船路等问题,在方志敏的关心下,都被苏维埃列入议程,想方设法妥善解决,成效卓著。在方志敏的倡导下,苏区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赣东北苏维埃省会葛源办有省属列宁小学,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15岁以下儿童能够入学学习,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方志敏对广大群众的卫生和健康非常关注,他提出要给劳苦群众普及卫生常识,提出经常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检查,散发卫生宣传单。为增强人民体质,方志敏发出了“要尽量发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接连几年春季和秋季,省苏维埃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省、全军或儿童体育运动会,充分显示了苏区军民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方志敏还在百忙中亲自设计和筹划修建了供地方干部群众休闲的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努力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赣东北的群众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物质、精神上的好生活。(选自《人民网》党史频道)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对刘福炉老人生活的交待,呼应了上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语,用真实事例证明革命先烈的理想得以实现了。B.文本一结尾处从虚处落笔,描绘了葛源优美动人、富有生机的景象,重点突出列宁公园中那株梭柁树,升华了主题。C.文本二交待了方志敏同志从各个方面关心百姓生活,大到教育、卫健,小到购买生活物资,这表现了方志敏的爱民之心。D.两个文本都展现了方志敏的革命事业,表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党的赞美之情。10.大树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11.这两篇文章都塑造了方志敏的形象,但因文体不同,所以表现手法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若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屏蔽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怫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砥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屏蔽犀槽,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椁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有删改)[注]献公,即晋献公,下文“绛”为晋国都城绛城。1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不见A污君B身C今得见D王E而家宅乎F齐G意恶H能直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在城外围加筑城墙,即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城郭”泛指城邑。B.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屏”与《鸿门宴》“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C.尊名,可指帝号,也可指崇高的声名。文中取后者意,指天子显赫的声名。D.乘,取“登上”之意,与《过秦论》“因利乘便”中的“乘”字意思不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的弊端在于,想知晓不正之事,却又厌恶正直的言论,如同阻塞水源却想得到水,终究不能遂愿。B.赵简子攻打卫国,交战时他远远躲在后面。简子击鼓时士卒却不动,他因此感叹士卒这么快就变坏了。C.烛过在劝说简子时,直言献公、惠公、文公用了同样的士卒,都成就了一番事业,以此来督促简子自省。D.简子最终意识到士卒不肯效死,错在自己,于是改变做法激发士兵斗志。作者认为善谏之言胜过赏罚。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

(2)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16.齐宣王和赵简子对待直言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从中能看出二人怎样的特点?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咏镜陈维崧香奁凉鉴蟠金兽,背压蛟螭钮。玉人偏妒小菱花,惯是团圆两字不如他。翠鸾莫道心如铁,春笋曾提挈。红尘涴①处奈他何,我亦受人怜惜为人磨。【注】涴:染,污。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极写此镜制造之精工,“香奁”表明其为闺中佳丽所用之物。B.“菱花”在本词中代指佳人之镜;因镜子太美,从而引起佳人之妒。C.下片开头陡转一笔,以人喻物,开展人与镜的对话,是人慰镜之语。D.“翠鸾”指鸾镜,因镜上有鸾凤雕饰;“春笋”此处代称玉人之纤指。18.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2)李白的浪漫豪放风格在诗歌中常有体现,当其将神话传说与之相结合,体现得更为鲜明,比如“_____,____”两句就写到了“五丁开山”的神话。

(3)“白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入秋,早晚露水较重。但“白露”的意思不限于此,比如《赤壁赋》“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