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上课讲义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上课讲义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上课讲义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上课讲义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上课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学问点上课讲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重点学问记忆简介:题型包括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四道大题〔仅穿插局部选择〕名词解释〔11〕个唐传奇:唐传奇是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演化而出。它的进展可分作三期:初盛唐、中唐、晚唐五代。话本:既可指讲唱故事,又可指讲唱故事所需要的底本,即所讲故事之文本。作为宋元民间艺人说唱底本的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格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白话叙事文学的进展。今存《青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本五种》等。词: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合乐唱歌的文体,作为广义诗的一种,它最初起源于繁华都市中的歌妓,多为歌妓们演唱的小曲。协作演唱的音乐为唐代兴的燕乐,以北朝隋唐间2传入中原的西域音乐为主。为了适应燕乐的曲调,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规定体制的形式。中唐以后消灭了文人词,多委婉细致,香软浓艳,及至晚唐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大量写作词的花间派词人。其创作艺术至宋代成熟并到达顶峰,因此有赵宋一代之文学的称谓。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白体指的是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其代表人物为宋太宗、李昉、王禹偁〔cheng〕与晁迥。晚唐体,五代宋初隐逸思潮造就了一个较为浩大的诗歌创作群体,由于这些诗人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诗风,诗歌创作也仿照贾、姚,故被称为晚唐体。其代表人物有九僧,隐逸诗人如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和仕宦诗人如寇准。西昆体宋真宗时期《西昆酬唱集》形成,一时流布广泛,时人争相仿照,影响极大。西昆体在审美追求上,推崇深隐、渊博、高雅、华美;在主要内容上为与人相与酬唱应和所作之诗。其代表人物为杨亿、钱惟演和刘筠。江西诗派:南宋时期,吕本中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派称为“江西诗派”,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末方回因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将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三宗”,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数受黄庭坚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学的推敲工作。元杂剧:是直接继承了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因素,经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和书会才人共同制造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模式,是一种成熟的表演形态,因最富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称为一代文学之主流,是明显的代言体,是成熟戏剧的标志。南戏:南戏最早兴起于浙江温州〔也称永嘉〕,故它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别称,是中国戏剧最成熟的形式之一,南戏源自《村坊小曲》的兴艺术形式,由多种民间伎艺综合而成,在体制上,南戏突破了北杂剧篇幅较短与一人主唱的限制形成了不限出数篇幅较长、多人可唱,还有合唱的特征,形式更加敏捷,现存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与“荆、刘、拜、杀”四种。古文运动:“古文”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不讲究骈偶的散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中唐时进展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自内容而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亲热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向散体,是散文自身进展的要求,这是一场有目的,有理论主见,有广泛参与者且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它是一种文学复兴运动,同时也是文体改革运动。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故其诗歌创作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是杨万里向王安石及晚唐诗人多方学习形成的其风格特征以“自然活泼,饶有谐趣见长。”杨万里“诚斋体”注重表现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场景反映出作者闲雅的家居心情;杨万里“诚斋体”表达出宋诗题材的日常化、琐细化、生活化特征,表达出他独特的观照方式,或是以诗人之眼见出自然界的活泼灵动,或是以理学家之“观物”感受宇宙的生化机育。〔10〕宋词流派:宋词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大体而言,可将词人分为三类:第一类的代表是柳永、周邦彦、姜夔(kui),他们是典型的音乐文学家,既精通音律,又擅长文词,于是成就为歌词艺术大家;其次类的代表起始于晏殊、欧阳修、小山、秦观北宋诸子而收束于草窗、梦窗南宋诸家,属于“婉约派”群体;第三类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表现出歌词与诗文合流的文学史走向。〔11〕黄庭坚体:诗歌风格以生痩硬为主要特征,以蕴藉收敛为主调,擅于拗句硬语,艺术技巧上讲究用典隶事、讲究炼字的特点,因出色的诗词创作成就,黄庭坚所创作的诗词被称为“黄庭坚体”。“黄庭坚体”诗词的主要特征:1.因诗求道与存养心性;2.3.以诗为词与雅俗并存。大题〔包括简答和论述〕一、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1.文学地位〔1〕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宏大作家;〔2〕在唐代诗坛,李白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杜荀鹤等人将李白视为千古难得的一位诗人,充分体现出唐人对于李白的推崇;〔3〕唐代以后,论诗者对李白的文学奉献给与确定,元人对李白的诗风极为推崇,明代诗坛一度主见诗必盛唐,对于李白的文学地位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至清代,评论者多将李杜并重;〔4〕李白与杜甫共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至高境地。2.影响〔1〕李白对唐代及唐以后的诗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表现在人格魅力上,在传统专制政体下,李白的率真狂放、潇洒飘逸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诗人,他的狂既是自身人格的外化,又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李白完善地将二者融为一体,诠释了盛唐狂士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唐代诗坛具有代表性,也影响着后来的文人骚客;〔3〕表现在诗歌特征上,李白的诗歌具有飘逸的风格、惊奇的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等特征,被后人所倾慕并努力追摹。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理论1.韩愈首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见。他提倡古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尊崇古道,在建立儒家道统之外,用“道”来丰富文的内容,从而使其文章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主见学习古人的创精神。他主见“词必己出”而不是简洁地模拟古文;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他重视作家个人修养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也成认作家个人情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2.柳宗元柳宗元的文学理论大体上与韩愈接近,也强调“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提出“文者以明道”;他能充分生疏到“文”的功用,对骈文是持批判态度的。总的来说,韩愈和柳宗元在评价骈文时出语尖刻,在强调“文以明道”观念时又能强调“文”的作用,凸显“人”的价值,重视文学语言、文章气概等艺术层面。三、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及异同1.杜牧杜牧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杜牧的三十多首咏史怀古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借助典型画面和细节传达历史感怀,其次类则直接抒发历史见解。2.李商隐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和杜牧诗一起,代表着晚唐这一题材诗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咏史怀古诗,擅长抓住典型细节,运用比照手法,通过形象画面来表达对于历史的喟(kui)叹.异同一样:两人都擅长通过典型画面和细节传达历史感怀;不同:在咏史怀古中阐发谈论,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与反思,这是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独到之处;将无限慨叹不直接道出,而是诉诸画面和形象,这是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擅长用典也是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一大特色。四、苏轼词的艺术成就苏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苏轼作词具有鲜亮的“以诗为词”的“破体”倾向,在传统题材、艺术风格及写作技巧诸方面都做出了大的突破。题材上可以分为哲理词、咏物词、闺怨词、农事词等,较之以抒写闺怨、两性情感与色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词而言,极大地丰富了词体的抒写空间;苏词突破了词作内容上的“闺情”“相思”“近色”等传统藩篱,而借鉴诗歌中常见的“言志”功用来抒情表意,这就拓展了宋词的文化功能;留意:苏轼词的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所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风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气氛,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非凡,渲染出一种孤高诞生的境地。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四周是那么安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独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假设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查找,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写孤鸿患病不幸,心怀幽恨,惊慌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只好落宿于孤独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严寒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境况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超群的艺术技巧。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孤独是他人无法理解的。词作风格凄清、幽冷。词以孤鸿自喻,词中“鸿”之形象孤独、自惜、高洁,正代表了作者孤傲不群、洁身自好的君子品德。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苏词的总体艺术风格偏向于豪放雄奇;苏词风格也表现出多样性。他的很多词也追求本色“当行”,继承了词体的“言情”传统与“佑欢佐酒”功能,情致深婉、清丽纯粹;苏词的词体创作成就,也表现在对传统词体形式及音律的突破上,在表达技巧上,也引入了诗、赋、散文等文体的写作技法。五、陆游的文学主见及诗歌艺术成就文学主见陆游的诗歌既重视平淡自然又讲究法度精严是南宋中期诗坛上集大成式的诗人;陆游强调诗歌从生活中取材,诗歌内容充实饱满,境地高远。他讲究诗歌表达的技巧、方法,留意转益多师,兼收并蓄。诗歌艺术成就陆游的诗歌题材是比较丰富的。除了爱国诗之外,还有农村诗、风俗诗、景物诗、爱情诗、闲适诗等。他的农村诗深刻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苦难,透露出诗人对农村恬淡自然、涤除机心的真实人生的向往;陆游的爱国诗占了很大比重;他的诗歌擅长借助梦境来抒发感情,富有浪漫情调;陆游诗篇中的梦境,多与不能实现的壮志有关;陆游诗歌讲究锤炼与追求自然有机地统一,常以两联写景传神,对偶整饰而多有情致;陆游将使事用典与自我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同时将江西诗法的痩硬与苏轼诗歌的流畅自然结合起来,制造出既警又流畅的诗风。六、辛词艺术成就1.主体精神与军事意象在辛词中,“余”“我”等第一人称代词常常可见,使词变成文人案头上表现自我的工具;辛弃疾通过词序的写作,就为词人的主体认知和身份确认供给了一个现实情境;唐五代词的意象群主要来自闺房绣户、青楼酒馆;至柳永、苏轼,则是自然山水与文人日常生活意象;辛弃疾这里,词的意象群显示了大的转折,那就是与军事战斗有关的意象,刀、枪、剑、弓、钩、铁马、旌旗、将军、士兵等,大规模地现身词的世界。2.刚柔并济的审美风貌辛弃疾有着宽阔的艺术掌控力量,既有豪放雄壮的一面,又有动听妩媚、曲折含蓄的一面。3.以文为词辛弃疾打破了词与文的界限,有“以文为词”的创举。就语句层次而言,很多辛词句读虽断,然文气未断,从而呈现出散文化的流畅而腾挪跌宕;对话模式的大量消灭也是辛词散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七、小说话本的叙事特点早期小说话本脱胎于说话人的口述,因而其形制上具有鲜亮的职业化叙事特点。文中运用大量套语,评论、描述语言程序化,次要人物符号化;表达者常介入叙事过程,或参加评论和警示,或为调整叙事节奏,转换话头;小说话本以人物行为和大事进展为叙事中心,疏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人物行为和性格都为故事情节效劳;小说话本的语言具有口语化、共性化的特点,贴近市井生活,切合人物身份。留意:〔填空选择〕宋元小说话本开启了短篇白话小说的纪元。讲史话本,主要内容为历代兴废战斗之事。“说经”是由敦煌文学中的变文演化而来的。八、《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窦娥的悲剧形象1.故事梗概楔子:抵债别父第一折:守寡拒婚其次折:受诬蒙冤第三折:临刑誓愿第四折:鬼魂雪冤2.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是一个悲剧形象。〔2〕〔3〕〔4〕首先,她遵守封建道德伦常、尽孝守节、好女不嫁二夫;〔7〕〔8〕其次,窦娥是孝顺和和蔼的,公堂之上窦娥原来是忍受毒打,绝不愿屈招的,但当糊涂官要当着她的面毒打蔡婆婆时,她为了保全婆婆的性命,才挺身屈打成招,招至死刑;〔9〕〔10〕〔11〕最终,窦娥是刚毅的,是富有斗争精神的,面对张驴儿的挟制她不愿屈服,面对行刑她以三桩誓愿,做出了最终的抵抗,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抵抗者的悲剧形象。九、《西厢记》及崔莺莺的形象价值《西厢记》把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表达出来的。如,莺莺。莺莺是戏剧史上为数不多的以贵族小姐的身份抵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