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_第1页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_第2页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_第3页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_第4页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毕业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论文成绩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评价项目得分选题质量01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选题综合得分(共10分):02题目难易度03题目工作量04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能力水平05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能力水平综合得分(共50分):06综合运用知识能力07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08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成果质量09文题相符论文成果综合得分(共40分):10写作水平11写作规范12篇幅评阅人评定成绩(共100分)评阅人:1姓名学号专业设计(或论文)题目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意见:根据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意见,经成人教育学院高等函授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认真评定,该学员的毕业设计总评(四级评分制)成绩为: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主任:年月日论文正文【摘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较为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既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要的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特点及特点,通过然后阐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及局限性,最后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计量局限性措施前言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因此使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公允价值会计引起提供的信息具有决策性和相关性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在17项准则中不同程度的提到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这成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本文对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研究。………………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特点公允价值的涵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界对公允价值存在多种理解。GAAP(公认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购买或销售一项资产的现时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发生或偿付一项债务的现时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易目的是自愿的,交易环境是公正的,交易价格是市场的,不掺杂任何主观色彩和功利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无论是IASC和FASB,还是在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相同点,即公允价值体现了交易的公平性,是交易的双方在自愿而不是被迫的前提下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第二节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三是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公允价值除了具有公允的本质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公允价值要求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也即它的现行市场价值,其摒弃了资产负债按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账并永远不变的静态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确定方法的多样性。当该类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时,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现行市价;若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于活跃市场的,其公允价值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倘若既无同类市场又无类似市场的,则该公允价值可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计量的不可加性。在历史成本模式下,当企业将若干资源合并在一起时,其新产生的资源的价值就是若干项资源的历史成本之和,但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新产生的资源的价值并不一定等于各项资源之和,有可能高于其价值也有可能低于其价值,必须通过专业评估才能给出恰当的价值。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一、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主要以合约形式出现的金融衍生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加之交易和事项大多并未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传统的成本计量必须等到合约真正履行或取消之时,才一次性地报告,企业在该金融衍生工具上的损益,实际上揭示的将是一个累积数字。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能计量、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同时,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到期累计风险分散到其合约的存续期间,也符合稳健性原则。二、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按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于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投入和对应费用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概念除包括会计收益外,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益或损失,较之会计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和全面。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恰恰就是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也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益和损失。这样可弥补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向经济收益看齐,更加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三、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发展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四、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其计量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计算本期的企业收益。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问题就可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五、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上述优点很容易看出,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第一节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计量成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下面主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的具体应用做详细阐述。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第22、23、24、37号)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价值变动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投资的分类方式。修订后的投资分类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调整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时将不再采用原先单向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原先采用历史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投资性房地产,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为此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投资性房地产作了新的规定。该准则作为一项新的会计准则,在第十条明确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明确限定了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新准则将企业用于投资的项目从原先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中脱离出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每期不再计提相应的累计折旧摊销和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依据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种计量方式更能反映出真实的投资性房地产价值,更加符合相关性。同时新准则规定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时既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另外,期末应将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进行估值。第十一条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三节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在企业合并业务中,新准则针对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购买法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即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权益结合法按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不确认商誉,参与合并的企业整个年度利润全部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实体中,同时,参与合并的企业的整个年度留存收益也转入合并后的企业实体中。第四节公允价值计量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5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债务重组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资产处置损益。即当债务人得到债权人全部或部分豁免时,可将豁免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为防止1999年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事件再次上演,新准则明确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做出让步时,才能按新准则确认为债务所得。在债务重组中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实物抵债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视为公允价值。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准则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对债务人的让步确认为损益。第五节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再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将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虽然新准则从规定上和2000年施行的准则并无大的差异,但实际上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了运用公允价值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一,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能够可靠计量。只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中任何一个不能满足,则仍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成本,不确定损益。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会计准则还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易必须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准则还规定,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企业还应当关注交易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由于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多样性,所以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受主客观的影响较大,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存在以下局限性:一、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二、信息成本较高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增加了报表的准备成本,当取得成本超过效益时,若仍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则有违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三、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管有待完善近年来,我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征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些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制定得再好的会计准则,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将成为一纸空文,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难以发挥有效地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由于自身或外部因素的驱动,没有按照符合商业惯例的规则来运作,也有一些企业甚至是公然作假,这样以来,适用于一般商业行为环境下的会计规则、方法就难以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反而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不能有效执行会计标准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会对投资者造成直接的损失,而且还会使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信用危机。四、公允价值可能成为利润调节的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这种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如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就意味着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无疑会使企业当期净利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新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债务重组方面,新准则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计作当期营业外收入而进入利润表,成为利润来源。部分债务负担沉重的上市公司便可能通过债务减免或者重组而获得收益增加利润。这样,对一些本来无力还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的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使用时运用了较多的限定性条件,但这一条件仅仅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具体交易事项和相关条件的职业判断。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的客观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也就难免会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五、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方面存在的困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早在2005年9月就开始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讨论之后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目的是为了统一和改进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纵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因此,我国如何参照国外相关准则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具体操作指引,并适时制定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新准则有效实施和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题,也是需要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而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完成。从我国现状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应该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运用尚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要满足决策相关性要求,就要求会计计量应尽可能地将所有影响企业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完全涵盖。因此,笔者认为,在现时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加强势必导致其可靠性的削弱,反之亦然。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必须也只能在会计信息两项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选择和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现实运用的难点和关键点都在于对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效调和程度。 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先用后弃、弃而再用的过程。公允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假设性、主观性等特点,容易成为一些别用心的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最初是在债务重组中直接涉及,此后又在非货币性交易、投资中出现。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不得不在2001年紧急叫停公允价值。而在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又将公允价值弃而再用,而且是更加大范围地应用。公允价值又会再一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吗?公允价值在我国存在必要性吗?如果是,又将如何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缩小利润操纵的空间呢?这些都是我们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合理运用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来看,无论是从可操作性、从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方面来看,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完善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虽然已经建立,但其有效性较差。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严重地影响到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如现行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与报告尚未有统一规定,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是虚假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应加强法制建设,使市场经济发展步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形成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局面,最终建立公平的交易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公允价值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交易价格,如果缺乏这一市场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就目前我国第一层次交易市场尚不完善的现状下,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真实性的需求,进一步要求在会计具体准则中应对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以便于会计人员实际操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而被人为操纵。因此我们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具体准则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二、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广泛运用,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通过对估计基础、估计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估计过程以及估计结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需要披露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会计政策信息主要包括: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现金流量的确认方法、贴现率的确认方法、贴现期的估计方法、其他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以及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重大事项以及调整事项等。三、应逐步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蓬勃兴起,会计信息所发挥作用的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中国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出口、海外生产、海外融资、并购、反倾销等),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标准;中国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了客观条件。新的会计标准反过来又对其应用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标准的应用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健全且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等。四、重视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当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公允价值的确定都需要依靠不可观察参数,它们的可靠性无法避免地受到估计和判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要受制于其利益取向,会降低估价结果的市场性,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不受企业管理层利益取向的影响,它与真实公允价值的差异一般源于评估机构估计和判断的技术误差。因此,在市价不存在时,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可能是可靠公允价值的唯一来源。在IAS16中,IASB明显表现出对通过独立评估机构计量“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公允价值的青睐。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中介机构。因此,改进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还应重视培育和发展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并鼓励企业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五、完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差,因而在制订会计准则时,一方面要应尽量减少职业判断的余地和要求。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和后续专业技能教育机制,并使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同时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低,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六、着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但要熟练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技术,还要不断提高外语水平,精通财会外语,以增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结论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还有待于相关理论发展和使用方法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环境的改善,公允价值的合理使用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并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使之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更为真实的企业价值息。结束语本设计在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两年半的函授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中央民族大学函授站的老师门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中央民族大学函授站的所有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邹小平,吕跃金.《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刍议[J].财会通讯,2007,(1)。[2].于永生.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评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4].余志平,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运用,[J]房地金融,2006,(10)。[5].郑庆桦,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曲艳梅,关于公允价值评估技术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6,(11)。[7].王义华.我国合并会计方法的现实选择[J].特区经济,2005,(3)。[8].古朴.试论新企业会计准则之公允价值[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9].吴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决策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06,(9)。[10].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解读2009年6月11日,财政部全面考虑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情况,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21]8号,以下简称本解释)。本解释中的规定除特别注明应予追溯调整的以外,其他规定自总览本解释的八项规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新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重申或明确相关要求,目的是遏制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操纵利润(如第五个问题关于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第二类是进一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主要涉及房地产收入确认、利润表列报以及分部报告。本文试对其作全面解读,对相关规定的出台背景进行介绍,并对实务中可能引发的矛盾作一分析,供业内同仁研究参考。一、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取得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在判断该类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关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等类似情况。出现类似情况时,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解读】《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七条规定,对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本解释实质上修改了上述规定,简化了成本法的会计处理。同时,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迹象,从而也部分地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根据本解释的规定,对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单位除在初始投资时需要考虑实际支付的价款中是否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其他情况下投资单位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全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实际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后,投资单位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必须注意的是,成本法下确认投资收益并非必定计提减值准备,只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等类似情况出现时,才要求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如果经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则应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投资者在二级市场购入股票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投资成本都会大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只有ST股票可能出现相关的情况),因为“破净”的股票通常被认为没有投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刚购入的股票就发生了减值。因此,即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也未必发生减值。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作为减值的一个迹象,是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的账面价值,而不是公允价值。我们注意到,本解释与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还有两点差异。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要求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对比,而本解释回避了这一问题,实务中需要加以判断。二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被投资单位当期宣告发放的股利超过其综合收益,也是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一个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本解释的征求意见稿本来存在上述内容,但正式发布时删除了。我们认为,无论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准,还是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准,实务中都存在一定障碍。因为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投资单位很可能无法取得或者无法及时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特别是被投资单位系非上市公司时更是如此,因而直接影响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的判断与会计处理。本解释出台的背景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21年5月发布《对子公司、共同控制或联营投资的成本》,修改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删除了成本法,同时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化了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因为修改前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规定,在成本法下,投资单位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取得投资后被投资单位所实现的累积利润,超过部分应冲减投资成本。这项要求对于首次执行者而言,就必须判断子公司在合并日前和合并日后所实现的利润,从而需要对当初的合并作出许多主观判断,将所谓的许多“后见之明”纳入首次执行者的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中。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趋同步伐的加快,首次执行者不断向IASB施压,要求简化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IASB经过认真考虑和征求各方意见,本着减轻首次执行者转换负担的目的,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成本法删除,从而一次性简化首次执行者的新旧衔接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准则之间的冲突。我们认为,本解释的出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企业首次采用新会计准则的负担。二、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在确定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公允价值确定的规定执行,不得改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确定原则和方法。本解释发布前未按上述规定确定所持有限售股权公允价值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解读】限售股的存在是我国资本市场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会计处理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分类以及如何确定其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持有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是上市公司IPO。《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财会〔2007〕14号)明确了股权分置改革中限售股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IPO过程中形成的限售股一直没有明确说法,导致不同企业持有同一上市公司的限售股而会计处理方法却明显不同。例如,对所持招商轮船的限售股,3家公司在2007年半年报中的会计处理方法各不相同:中海发展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中集集团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深圳华强则将其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如此乱象,曾引起市场广泛热议。本解释明确,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外的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既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而对于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也就是说,股权分置改革中取得的限售股权只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得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不得计入当期损益。我们注意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21)第362页规定:“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且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非满足该准则规定条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这里,没有区分限售股是否由股权分置改革取得,而且分类的首选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综合上述规定,显然,本解释对限售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所松动,其中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部分,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了限售股权的分类要求后,在新会计准则下关于股权投资的分类与核算更趋复杂,下图概括了不同情况下股权投资的分类及适用的会计准则:股权性投资股权性投资重大影响以上重大影响以下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成本法权益法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够确定公允价值不能确定股改中持有的限售股其他限售股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适用第2号准则关于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的确定,目前实务中比较混乱,估值差额较大。归纳实务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直接采用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2)根据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进行调整;(3)按照证监会2007年6月8日发布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7]21号)所提供的公式进行估值;(4)采用其他估值技术进行估值。本解释重新强调,企业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限售股权的公允价值,我们理解实质上就是禁止企业根据证监会的要求进行估值,从而进一步树立会计准则的权威。本解释还要求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我们认为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需要追溯调整,但对部分上市公司2021的业绩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三、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比照上述规定处理。本解释发布前未按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解读】本解释对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在短时间内再次作出全新规定,可能使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又一次造成重大波动。2004年5月21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这两个文件主要适用于煤炭行业。2006年12月8日,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又联合印发《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规定了适用该办法的各类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标准及相应的管理要求,与财务会计处理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一是该办法适用于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国家对煤炭开采企业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二是安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三是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应当专户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年度结余结转下年度使用,当年计提安全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四是企业利用安全费用形成的资产,应当纳入相关资产进行管理。五是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2021年之前,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一般通过“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但是,2008年12月26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21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21]60号),明确规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得列入成本费用,只能作为利润分配项目,通过“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进行核算,形成的固定资产须计提折旧。这一政策的出台,当时曾作为煤炭类上市公司的重大利好,因为通过追溯调整,煤炭类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大幅度下降,每股收益显著上升。例如,国阳新能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其盈余公积金项下的专项储备提取的维简费、安全生产费用、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四项费用合计7.07亿元,几乎相当于当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55亿元的50%,对公司每股收益的增厚效应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各大机构也纷纷看好煤炭股。据对2021年第1季度末各行业基金机构前五大重仓股汇总结果显示,采掘业的前五大重仓股悉数为煤炭开采上市公司,共有104家基金重仓买入国阳新能(600348)、金牛能源(000937)、神火股份(000933)、兰花科创(600123)和中国神华(601088)。上述政策实施仅仅一年,本解释又突然变脸,彻底改变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方法,要求单设“专项储备”科目,用安全生产费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再提取折旧。会计处理的详细对比请参见下表:业务类型2008年1月1日之前财会函[2021]60号财会[2021]8号提取安全生产费借记成本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借记成本费用科目,贷记“专项储备”科目。发生不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出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借记“专项储备”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发生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出建设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确认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确认的固定资产全额,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确认的固定资产全额,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确认的固定资产全额,借记“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无分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成本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无列报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负债(长期负债)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所有者权益(专项储备)列报。本解释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实质上是原方法与财会函[2021]60号规定方法的综合与妥协,与原方法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将核算科目从“长期应付款”改为“专项储备”,相应地对安全生产费余额的列报从负债转为权益,理由是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不符合负债定义。但是,我们认为,本解释的规定有两个方面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是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规定均称安全生产费用,本解释称安全生产费,不知意图何在。二是由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存在矛盾。本解释规定,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比照上述规定处理。但必须注意的,企业提取的维简费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相当于折旧,另一部分是超过折旧的部分。相当于折旧的维简费应按正常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会计处理,应按本解释进行会计处理的只是超过折旧的部分。相关企业执行本解释时应对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要在2021年年报基础上进行追溯调整,其主要影响:一是资产和权益同时大幅减少。对于已经发生的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出,追溯调整时应借记“利润分配——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对于尚未支出的安全生产费用余额,追溯调整时应将“利润分配——专项储备”科目的余额转入“专项储备”科目,借记“利润分配——专项储备”科目,贷记“专项储备”科目。二是2021年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必须计入成本费用,直接影响相关企业2021年度的每股收益等业绩指标。有意思的是,部分企业原来按照财会函[2021]60号而进行的业绩预增恐怕又要变脸。例如,大同煤业2009年4月28日发布2021年第1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1季度营业成本74142.5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98452.58万元,同比降低23310.01万元,降低幅度为25%,公司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原在成本中列支的按产量提取的安全费、维简费、环境治理保证金、转产发展资金,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进行计提核算,不再在原煤成本中提取。营业成本下降对公司经营利润的贡献相当于每股收益增加0.24元,而1季度大同煤业扣除非经常损益的每股收益为0.65元,由于会计准备的调整,客观上令其每股收益增厚了37%。但是,按照本解释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同煤业的业绩就没有这么光鲜了。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又要修改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在2009年5月15日就第3号解释的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时一语破的:“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国际准则概念框架,均不具有负债性质,应当列入所有者权益;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要防止成本外部化。《征求意见稿》兼顾了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对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作了相应调整。”将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入成本费用,防止了成本的外部化;将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入所有者权益下的“专项储备”科目,又解决了安全生产费不符合负债定义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四、企业收到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解读】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动搬迁也相应增加,如何进行搬迁补偿的会计处理,实务中比较混乱。本解释初步统一了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但实务中将继续面临不少问题。我们认为,本解释仅规范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不涉及因商业动拆迁而取得的搬迁补偿款。企业收到的政府搬迁补偿款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公共利益搬迁而收到的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第二类因非公共利益搬迁而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对于第一类搬迁补偿款,收到时应全额计入专项应付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然后区别情况分别处理:属于补偿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搬迁损失的,应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递延收益”科目。待固定资产清理完毕时,再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无形资产转销时转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属于搬迁过程中的费用性支出和停工损失,应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递延收益”科目,并作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即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属于对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递延收益”科目,并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待资产寿命结束时,“递延收益”科目余额为零。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的结余,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对于第二类搬迁补偿款,应按相关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对于非公共利益搬迁,一般可认定为市场交易行为:即企业处置相关搬迁资产,其对价就是搬迁补偿款。因此,企业处置资产、收到补偿等应分别按相关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在执行本解释的过程中,以下事项尚有待明确,实务中需要职业判断:一是如何理解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目前,各种动搬迁(包括公益性动搬迁)一般采用公司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尽管补偿款来自财政预算,但企业往往很难直接收到财政预算的直接拨付,这种情况下是否适用此规定就颇费思量。二是搬迁补偿款的余额应转入“资本公积”的哪一明细科目?是“资本溢价”明细科目,还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转入资本公积的金额是则国有资本独享,还是由所有股东共同享有?我们建议,该部分资本公积应由全体股东共享,因为我们可以把搬迁理解为企业这一主体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交易。既然是企业整体与政府的交易,当然所有股东均享有这一权利。2005年,财政部企业司曾发布《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规定了“企业因城镇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搬迁而收到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款”的财务处理:(1)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2)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区分以下财政部文件情况进行处理: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3)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财政部两个部门的不同声音。问题是,企业在实际执行中到底以哪个文件为准?由于本解释仅规范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统一的搬迁补偿会计处理方法。初步设想,在现有会计准则框架下,应该把所有搬迁(不管是政府搬迁,还是商业动迁)均视为企业与搬迁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如果企业收到货币补偿,应按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如果企业收到非货币性补偿,则应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会计处理。无论是货币性补偿,还是非货币性补偿,无论是由政府直接搬迁,还是由搬迁公司运作,搬迁补偿实质上都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涉及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补偿,二是除此之外的其他补偿。由于搬迁一般采用市场化操作,搬迁后形成的资产应该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五、在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中,应当如何正确运用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答: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协议中确定的相关条件,不得随意变更。其中,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反之,为非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包括服务期限条件或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是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才可行权的条件。业绩条件是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且企业已经达到特定业绩目标才可行权的条件,具体包括市场条件和非市场条件。企业在确定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可行权条件中的市场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的影响。股份支付存在非可行权条件的,只要职工或其他方满足了所有可行权条件中的非市场条件(如服务期限等),企业应当确认已得到服务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在等待期内如果取消了授予的权益工具,企业应当对取消所授予的权益性工具作为加速行权处理,将剩余等待期内应确认的金额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确认资本公积。职工或其他方能够选择满足非可行权条件但在等待期内未满足的,企业应当将其作为授予权益工具的取消处理。【解读】根据中国证监会2008年11月19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07]》,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等待期的确定比较随意;二是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在模型设计和参数选择方面还存在问题。财政部会计司2008年7月4日发布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还显示,有的股份支付计划在实施中,对设定的业绩条件作了较大调整,认为值得关注。另外,2021年1月,IASB就行权条件及取消等问题修改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笔者认为,这些就是出台本解释上述规定的主要背景。本解释的发布加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21)新增的关于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应考虑的诸多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不断完善,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当然也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持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本解释首次按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修改了“可行权条件”(VestingConditions)的定义,首次提出“非可行权条件”(Non-VestingConditions)这一新概念。修改之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可行权条件定义为“在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安排中,对方有权利取得主体的现金、其他资产或权益性工具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行权条件包括服务条件(即要求对方完成指定期间的服务)和业绩条件(即要求达到特定业绩目标,如特定期间内主体利润的特定增长)”。修改后的可行权条件定义是:“在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安排中,决定主体能否获得服务并使对方有权收取主体的现金、其他资产或权益工具的条件。可行权条件要么是服务条件,要么是业绩条件。服务条件要求对方完成指定期间的服务。业绩条件要求对方完成指定期间的服务并满足特定的业绩目标(如特定期间内主体利润的指定增长)。业绩条件可能包括市场条件。”(为方便各位对比研究,特附英文原文:Theconditionsthatdeterminewhethertheentityreceivestheservicesthatentitlethecounterpartytoreceivecash,otherassetsorequityinstrumentsoftheentity,underasharebasedpaymentarrangement.Vestingconditionsareeitherserviceconditionsorperformanceconditions.Serviceconditionsrequirethecounterpartytocompleteaspecifiedperiodofservice.Performanceconditionsrequirethecounterpartytocompleteaspecifiedperiodofserviceandspecifiedperformancetargetstobemet(suchasaspecifiedincreaseintheentity’sprofitoveraspecifiedperiodoftime).Aperformanceconditionmightincludeamarketcondition.)笔者认为,IASB提出的可行权条件新定义,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可行权条件必须同时涉及两个方面,即企业获得服务并且对方(如职工)有权收取主体的现金、其他资产或权益工具,二者缺一不可,这实质上是强调获取与支付的配比。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就是非可行权条件。必须注意的是,非可行权条件也可能妨碍或限制对方获取现金、其他资产或权益工具,但这种条件往往与提供服务无关。例如,企业在股价支付安排中,可能要求职工每期留存一定比例的工资(留存的该项工资仍属于职工所有),否则就不能得到权益工具。可行权条件只能是服务条件或者业绩条件,除此之外的条件都不是可行权条件。业绩条件应同时具备时间要求和业绩要求。例如,三年内净利润平均增长10%。业绩条件可能是市场条件(如股价),也可能是非市场条件(如利润)。下面的流程图提供了判断可行权条件与非可行权条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该条件能否决定企业获该条件能否决定企业获得对方服务且对方有权获得股份支付?否是非可行权条件该条件仅要求完成规定的服务期间吗?是否服务条件业绩条件市场条件(如股价)非市场条件(如利润)股份支付所确认的费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另一个是权益工具的数量。对于各种不同的条件,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哪些应该考虑,哪些不应考虑,本解释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给出了明确规定。下表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价为基础的支付》所提供的一个归纳性总结,有助于理解上述规定:决定对方能否获取所授予权益性工具的条件可行权条件非可行权条件服务条件业绩条件市场业绩条件其他业绩条件主体和对方均有选择权是否满足该条件对方有选择权是否符合该条件主休有选择权是否符合该条件实例要求服务3年基于主体权益工具市价的目标成功IPO且服务特定期间的目标基于商品价格指数的目标按照行权价格支付款项主体继续该计划确定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应予考虑吗?否是否是是是(假定在计算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时,主体继续该计划的可能性为100%)如果条件不满足,授予日后及行权期间的会计处理作废。主体应修正费用,以反映预计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不改变会计处理。在剩余行权期间,主体继续确认费用。作废。主体应修正费用,以反映预计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不改变会计处理。在剩余行权期间,主体继续确认费用。取消。主体应立即确认本应在剩余行权期间确认的费用。取消。主体应立即确认本应在剩余行权期间确认的费用。【案例】主体给予某雇员参与一项计划的机会:如果在三年内,他每年从其月工资(400CU)中拿出25%存储,即可获得股票期权。每月的支付额从其工资中扣除。该雇员可以在第三年末使用上述累计储蓄额行使期权,也可以在三年中的任何时间提取其存储的款项。估计该股份支付安排每年应确认的费用为120CU。18个月后,该雇员停止向该计划供款,同时收回其已经存储的1800CU。该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支付工资、扣减工资以向存储计划供款和股份支付。对于每一组成部分,主体应确认费用并相应地确认负债或权益。向该计划供款的要求属于非可行权条件,该雇员已在第二年选择停止供款,即未满足该条件。归还已扣除的款项应作为负债灭失处理,第二年停止供款作为股份支付安排的取消处理。第1年费用现金负债权益CUCUCUCU支付工资(75%×400×12)3600–3600向储存计划供款而扣减的工资(25%×400×12)1200–1200股份支付120–120合计4920–3600–1200–120第2年支付工资(75%×400×6+100%×400×6)4200–4200向储存计划供款而扣减的工资(25%×400×6)600–600向雇员归还其供款–1,8001,800股份支付(剩余费用的加速确认,120×3–120)240–240合计5040–60001200–24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21)首次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加速行权”(anaccelerationofvesting)、“取消”(cancellation)和“结算”(settlement)等几个概念,本解释又予以正式确认,并规定了其会计处理方法,对于规范我国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具有一定意义。《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21年)首次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则应以内在价值计量该权益工具,内在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内在价值是指交易对方有权认购或取得的股份的公允价值,与其按照股份支付协议应当支付的价格间的差额。下面的例子来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说明了采用内在价值计量时各年应确认的费用金额。【案例】第一年年初,主体授予50名雇员1000份股份期权。股份期权将于第三年年末给予,只要雇员一直服务到第三年年末。股份期权具有10年的期限。行权价格是CU60,在授予日主体的股价也是CU60。在授予日,主体认为不能可靠估计所授予的股份期权的公允价值。第一年年末,有三名雇员终止雇佣,主体估计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又会有七名雇员离开。因此,主体估计将给予80%的股份期权。第二年有两名雇员离开,同时主体修正了对股份期权数量的估计,预计将给予86%的股份期权。第三年有两名雇员离开。因此,第三年年末给予43000份股份期权。下表列示了十年中主体的股价,以及从第四年到第十年中行权的股份期权的数量。在特定年限行权的股份期权都是于年末行权。年度年末的股份期权年末行权的股份期权数量163026503750488600051008000690500079690008105800091085000101152000按照内在价值法,主体应在十年间确认的金额如下表所示:年度计算当期费用累计费用 CU CU150000份期权×80%×(CU63-CU60)×1/3年4000040000250000份期权×86%×(CU65-CU60)×2/3年103333143333-CU40000343000份期权×(CU75-CU60)-CU143333501667645000437000份发行在外的期权×(CU88-CU75)5590001204000+6000份行权的期权×(CU88-CU75)29000份发行在外的期权×(CU100-CU88)4440001648000+8000份行权的期权×(CU100-CU88)24000份发行在外的期权×(CU90-CU100)(290000)1358000+5000份行权的期权×(CU90-CU100)15000份发行在外的期权×(CU96-CU90)1440001502000+9000份行权的期权×(CU96-CU90)7000份发行在外的期权×(CU105-CU96)1350001637000+8000份行权的期权×(CU105-CU96)2000份发行在外的期权×(CU108-CU105)210001658000+5000份行权的期权×(CU108-CU105)102000份行权的期权×(CU115-CU108)140001672000我国的股权激励会计问题还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计提激励基金实施奖励的会计处理。2001年,财政部印发的《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财会[2001]43号)明确规定:“公司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实施激励机制采用的奖励措施,由公司根据其管理权限,依据法律或者有关规定作出安排。公司无论以何种形式奖励中高层管理人员,其发生的支出,均应计入公司当期的成本费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尽管有了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但似乎对企业计提激励基金激励员工的会计处理却不够明确。万科公司作为地产龙头,其2006-2021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会计处理值得研究。下面的两个截图,第一个来自万科2021年年报;第二个来自《万科企业股份关于2021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终止实施的公告》(公告编号:〈万〉2021-014)。针对万科的激励计划会计处理,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1)委托独立的信托机构购入的股票,从经济实质上看,属于库存股吗?(2)提取激励基金时不计入费用,而是借记“资本公积”,假定一个企业原来“资本公积”余额为0,难道不是造成“资本公积”的负数吗?这样做合理不合理?(3)万科2021年的业绩不满足激励条件,原来用激励基金购入的股票要卖出,并将款项归还上市公司,其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还是应调整损益?(4)根据万科2021年年报,其三年计提的激励基金与按蒙特卡洛模型计算出来的股权公允价值不同,那么,计入成本费用的股权激励金额,到底是按计提的激励基金金额,还是按照按模型计算出来的公允价值?图1图2六、企业自行建造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应当遵循哪项会计准则确认与房地产建造协议相关的收入?答:企业自行建造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应当根据房地产建造协议条款和实际情况,判断确认收入应适用的会计准则。房地产购买方在建造工程开始前能够规定房地产设计的主要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