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石钟山记》学案
一、文章背景《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记叙性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探索和理解。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一座山。文章不仅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风光,也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精神。
二、文章结构
1、引言:简述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命名,引出文章主题;
2、探索过程:描述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探索经过;
3、感悟与理解:阐述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的理解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结论:总结作者的观点,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
三、文章细节分析
1、开头部分:简述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命名,体现文章的记叙性和主题的明确性。
2、中间部分:通过描述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探索经过,展现作者的思考过程和求真精神。其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结尾部分:总结作者的观点,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引用典故和名人名言,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启示性。
四、文章主题总结《石钟山记》的主题在于探索和理解石钟山的命名缘由。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知识的追求精神。
五、答案总结
1、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命名是什么?答案: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一座山,因山石多洞,形状如钟而得名。
2、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探索过程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在探索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过程中,先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但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来,作者亲自乘船夜泊石钟山,观察山石的情况,并最终找到了答案。
3、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的理解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石钟山的命名是由山石的形状和声音共同作用而来的。山石的形状像钟,而夜晚刮风时,山石之间产生的回声也如同钟声一般,因此得名石钟山。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本文的主题是探索和理解石钟山的命名缘由。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可以从本文中学到哪些启示?答案: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启示。首先,我们要有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其次,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我们要敬畏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石钟山记》导学案《石钟山记》导学案
一、文章类型及其特点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记述自己游历石钟山的经历,抒发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并借此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尊重。文章具有以下特点:
1、描写细腻: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刻画了石钟山的美景,令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
2、情感真挚: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情感真挚而深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寓意深刻:作者通过石钟山的经历,引发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
二、文章结构分析
《石钟山记》的文章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引言:简述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游历的背景。
2、主体部分:详细描写作者在石钟山的游历过程,包括对山川、草木、鸟兽的描写,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考。
3、结尾:以作者离开石钟山的情节为结束,归纳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三、重点难点解析
1、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深入剖析。
四、写作技巧归纳
1、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刻画自然景观的细节。
2、在描写过程中,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考。
3、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文章主旨总结
《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美景进行深入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并呼吁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同时,作者也借此文提出了人类对自然景观的认知方式问题,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题目设计
1、简答题:简述《石钟山记》一文的主题思想。
2、分析题:分析《石钟山记》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讨论题:结合《石钟山记》一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景观?《孙权劝学》学案含答案《孙权劝学》学案
一、背景介绍
《孙权劝学》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散文,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说其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该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缩影。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思考学习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文本分析
《孙权劝学》一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以孙权劝学为主线,通过对吕蒙的学习经历进行描述,展现了古代学习文化的魅力。孙权的劝学之言富有哲理,涉及到学习的重要性、方法、目的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远见卓识。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借代等,使得文章在语言上更加生动形象,易于传播。
三、深入分析
孙权劝学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首先,孙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其次,孙权倡导自学,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此外,孙权也重视实践,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这些教育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事业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四、个人观点
《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学习的真正价值。此外,我们还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论和评分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具价值的历史散文,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学习文化的魅力,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该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寓意深刻,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优秀作品。在评分方面,我给出9.5分的高分,期待更多类似的作品的出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
六、思考题
1、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学习的?他的理由是什么?
2、《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有哪些启示?
3、你认为自学和能力提升之间有何关联?能否举例说明?
4、在你看来,如何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是《孙权劝学》的学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通过学习和思考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登高》学案含答案《登高》学案
一、主题概述
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掌握诗歌的内涵、表达技巧和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登高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二、知识链接
1、登高诗的起源与发展:追溯登高诗的起源,了解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发展。
2、唐代社会与杜甫的生平:掌握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风格。
3、《登高》的创作背景:分析《登高》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个人情感。
三、课文解读
1、诗歌大意:概括《登高》一诗的主体内容和表达方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意。
2、艺术手法:分析《登高》一诗的表达技巧,如声韵、用典、比兴等,体会杜甫的艺术才华。
3、情感表达:深入挖掘《登高》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四、深度思考
1、《登高》的历史意义:探讨《登高》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2、杜甫的忧国忧民:结合《登高》一诗,理解杜甫所主张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关注国家民生的思想。
3、个人体验与文化传承:思考登高诗对个人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五、实践应用
1、朗读与背诵:《登高》一诗音韵优美,适于朗诵。学生可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2、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登高》的创作背景、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创作与拓展:在理解登高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或者以“登高”为比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六、学习评估
1、课堂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提问、讨论、展示等情况,进行学习评估。
2、作业完成度评估:根据学生对学案中问题的回答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3、测验成绩评估:通过小测验或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登高》一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以下书籍和文章,以进一步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1、《杜甫诗集》:收录了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唐史》:通过了解唐代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
3、研究论文: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可以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和历史地位等问题。
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登高》一诗的内涵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通过实践应用和拓展阅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民主监督导学案含答案民主监督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民主监督的意义,明确公民在民主监督中的角色与责任;
2、掌握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提高民主监督的能力;
3、理解民主监督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民主监督观。
二、学习内容
1、民主监督的含义及意义
(1)民主监督的定义:指公民依据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的监督。
(2)民主监督的意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高工作效率。
2、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1)民主监督的途径:信访举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舆论监督等。
(2)民主监督的方式:询问、质询、罢免、听证会等。
3、公民在民主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权利:依法行使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2)公民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进行非法监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三、学习过程
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民主监督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公民在民主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3、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内容和易错点,加深学生对民主监督的理解。
4、学生进行自我评估,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
四、学习检测
1、选择题: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2、判断题:根据所学内容,判断正误。
3、简答题: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五、学习拓展
1、深入了解本地区的民主监督实践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搜索,了解全国范围内的民主监督发展趋势和最新政策法规。
3、针对一个具体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设计一份可行的民主监督方案,提出具体的监督措施和预期效果。
六、学习反思
1、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对自己的民主监督观念进行审视,树立正确的监督观。
3、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民主监督能力。
七、学习评价
1、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同学评价:邀请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自己在同学眼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
通过本次民主监督导学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民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明确公民在民主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提高自身的民主监督能力。学生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经验。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在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
2、熟悉并运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培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观。
二、背景介绍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小说中的名篇。文章叙述了秦末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以及在此次宴会中二人之间的斗争和项羽的失败。这次宴会是楚汉战争的关键事件,对二人的命运和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问题设计
1、《鸿门宴》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请简述故事情节。
2、在《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是如何展现的?请谈谈你对二者的印象。
3、《鸿门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4、如果你是《鸿门宴》中的一位角色,你会如何改变故事的走向?请给出你的方案。
四、课文讲解
第一段:本段讲述了项羽大破秦军后,听闻刘邦欲要攻打关中的情况。项羽设下了埋伏,邀请刘邦前来鸿门参加宴会。
第二段:本段描写了宴会上的气氛和双方的发言。项羽对刘邦的野心提出了质疑,但刘邦巧妙地避开了问题,赢得了项羽的信任。
第三段:本段描述了范增对项羽的劝说和项庄的舞剑,意在杀死刘邦。然而,项伯的保护使得刘邦得以幸存。
第四段:本段叙述了樊哙的勇猛和项王对其的欣赏。在樊哙的保护下,刘邦得以顺利离开鸿门。
五、重点词句
1、进退两难:形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法抉择。
2、危机四伏:形容处处存在危机,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3、最后通牒:指一方向另一方最后提出的决定性要求,如不能得到满足则采取某种行动。
4、虚与委蛇:指对人假意殷勤,敷衍应酬。
5、劳苦功高:指辛勤劳动并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6、乘人之危:指在别人遇到危难时乘机加以谋害。
7、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无害。
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任人宰割。
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六、思考与探讨
1、在《鸿门宴》中,项羽最终放走了刘邦,导致自己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为什么?
2、在《鸿门宴》中,刘邦表现出了机智和果敢,赢得了项羽的信任。然而,也有史学家认为刘邦是个无赖之徒。你如何评价刘邦的形象?
3、在《鸿门宴》中,范增一再提醒项羽要除掉刘邦,但项羽并未听从。你认为范增是个怎样的角色?他的失败是否与性格有关?
4、在《鸿门宴》中,项庄和项伯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认为项庄和项伯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差异?他们的行为对故事走向有何影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学案含答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学案含答案
一、主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二、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内容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a.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b.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周长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边边边(SSS):三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全等三角形的运用a.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b.在三角形中判定点到线的距离。
四、方法
1、讲解:教师通过实例和演示,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3、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运用。
五、练习题
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a.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另一个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4cm和5cm。b.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斜边为5cm,另一个三角形的斜边为10cm。
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点D是AB的中点,CD平分∠ACB,请判断△ADC和△BDC是否全等?
3、下列各组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a.两个等边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边长为3cm,另一个三角形的边长为4cm。b.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角为30度,另一个三角形的顶角为60度。
六、答案
1、a.不全等。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虽然相等,但是对应角不相等。b.不全等。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虽然相等,但是对应角不相等。
2、全等。根据题目条件,可以得出AD=BD(点D是AB的中点),CD平分∠ACB,因此可以得出∠ADC=∠BDC。根据边角边(SAS)的判定方法,可以得出△ADC和△BDC全等。
3、a.不一定全等。因为两个等边三角形虽然边长相等,但是大小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更多的条件来判断它们是否全等。b.不一定全等。因为两个等腰三角形虽然底角或顶角相等,但是大小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更多的条件来判断它们是否全等。《促织》学案及答案《促织》学案及答案
一、主题思想
本篇小说借物言志,借促织之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二、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罹咎()觞饮()俊鹘()罹患()癞蛤蟆()倒痗()惩罚()横征暴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售:(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3)而征一臧获不识者坐之坐:(4)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胡卢: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2、本文有哪些关键的情节?请简要列出。
3、请描述促织在小说中的形象,以及它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四、深入理解
1、小说中,成名在久不售的愁眉情况下,为何“忽闻门外虫鸣”?这表现了什么?
2、“而征一臧获不识者坐之”中的“坐”有何深刻含义?
3、请分析小说结尾的“异史氏曰”一段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五、拓展思考
1、本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你认为本小说的主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何关系?
3、你如何看待小说中成名最终“裘马过世家”的现象?
六、学习建议
1、精读课文,理解小说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2、深入挖掘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对比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七、学习资源推荐
1、《聊斋志异》原著全文及注释。
2、《促织》电影、电视剧等相关影视作品。
3、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如《中国封建社会研究》、《中国历史纲要》等。
八、作业设计
1、完成《促织》课文后的练习题。
2、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阅读《促织》的感想和体会。《哈姆莱特》学案及答案《哈姆莱特》学案及答案
一、主题:《哈姆莱特》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杰作,这部戏剧以哈姆莱特王子对父亲之死的深思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人性、权力、爱情与复仇的主题。
二、引入:哈姆莱特的故事源自古老的丹麦传说,当哈姆莱特的父亲鬼魂出现,揭示了其弟克劳狄斯谋杀的真相,哈姆莱特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然而,复仇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许多道德和情感上的挣扎,这使得《哈姆莱特》成为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经典之作。
三、剧情梗概:
1、第一幕,哈姆莱特从大学归来,发现他的父亲被其叔叔谋杀,他开始策划复仇。
2、第二幕,哈姆莱特与霍雷肖、奥斯里克及鬼魂会面,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行,并决定实施复仇计划。
3、第三幕,哈姆莱特通过戏剧《捕鼠记》暴露了克劳狄斯的罪行,引起了克劳狄斯的警惕,进而策划了进一步的复仇行动。
4、第四幕,哈姆莱特在决斗中被克劳狄斯所杀,但他最终也成功地引导了克劳狄斯的罪行被揭露。
四、分析与解答:
1、哈姆莱特为何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才确认克劳狄斯的罪行?答:哈姆莱特在思考和确认克劳狄斯的罪行时,受到了许多困扰和挣扎。他对自己在父亲死亡后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同时,他在确认克劳狄斯的罪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他在复仇的过程中花了很长的时间。
2、哈姆莱特如何成功地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答:哈姆莱特通过与鬼魂的会面和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成功地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行。他利用戏剧《捕鼠记》暴露了克劳狄斯的罪行,并使其在公众面前丢丑。这使得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行动更加警惕,并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
3、哈姆莱特为何最终决定实施复仇计划?答:哈姆莱特在确认克劳狄斯的罪行后,经历了许多道德和情感上的挣扎。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母亲成为了克劳狄斯的妻子,并可能因此而受到更多的伤害时,他决定实施复仇计划。
4、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付出了什么代价?答: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失去了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和与霍雷肖的友谊。
五、总结:
《哈姆莱特》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戏剧作品。哈姆莱特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权力斗争以及复仇的复杂性。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莱特经历了许多道德和情感上的挣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仇的诱惑时,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并权衡利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孙权劝学》学案及答案《孙权劝学》学案及答案
一、主题阐述
本文主要探讨了《孙权劝学》这一古代典故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我们得以反思自身,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来农业电商发展试题及答案
- 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2025年旅游基础设施评估报告
- 搬运实训报告
- 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2025: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动态
- 家具设计中科技艺术结合的可能性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与实践评价试题及答案
- 江西中考生地试题及答案
- 聚焦2025年:机械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下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 美术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前沿科技考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公卫重精培训试题及答案
-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精美课件
- 2025-2030中国汽车线控底盘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中华农耕文化历史与现实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农业大学
- 中考语文试卷名著专题汇编《骆驼祥子》看图题(含答案)(截至2024年)
- 设备采购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3.2《数据库的构建》教学设计
- 氢能源项目融资计划书
- 投标人对本项目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措施
- 2025年丹江口水力发电厂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