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_第3页
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_第4页
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1

耿彦波,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西和顺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人物荣誉:2023年12月,当选人民网“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

耿彦波担任大同市长的5年之间,大同可不小异。大同作为两汉名郡、明清重镇,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云冈石窟、华严寺、古城墙都是大同的文化标签。然而,耿彦波上任前:大同城内城墙残破不堪,古城小巷和违法建筑“混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后耿彦波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一轴双城”的思路:“古城实行整体保护,在东边建立御东新区,中间以御河为轴,西边传统,东边现代,两相呼应。”

开始大步前行,前行的道路是曲折的,可光明大道就是在曲折中走出来的!开始不被人理解的理解不算理解,只有在实事求是的证明后才会有大多数人理解!在任职期间,耿彦波同志一心为民、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与市长双双落泪。

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2

2023年2月,耿彦波卸任大同市长调往太原,在离开的路上,这个向来以强硬著称的市长落泪了。此时他最牵挂的大同古城改造计划还处在关键阶段。

其实,在这之前就有记者问过他:如果你有一天调离,你的继任者会继续你的古城改造计划吗耿彦波回答:一个城市一旦进入轨道,形成社会共识后,正确的东西可以在继任者手中坚持。他并不担心他的事业无法完成。

接到去太原的调令后,耿彦波也说过: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我的理想还是在大同把它做完整,但到了太原,我就谋划太原。

耿彦波对自己的离开似乎很看得开,但他的泪水却证明了他对大同不是没有遗憾的。

时间回到5年前耿彦波刚到大同的时候,当时的大同是一座没落中的煤炭之都,每到冬季,空气中烟尘满天,充斥着硫的味道。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来到大同府,一天两斤土,上午不够下午补。

大同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大量棚户区聚集在一起,垃圾到处堆积,污水被肆意泼洒在路上,结成冰后,冰都是黄色的。

据说曾有一位法国专家因为去云冈石窟路过大同,说这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

耿彦波上任后的第二天,就去了规划局调研,他对规划局的改造方案很不满意,尽管这个方案两年前刚获得批准。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走遍了大同古城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一个新的方案在他心中酝酿。

在过去的从政生涯中,耿彦波以善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擅打文化经济牌闻名。上任大同市长十天后,耿彦波提出了他著名的“一轴双城”新方案,他相信自己已经为大同找到了它真正独特的灵魂——古城。

煤炭不是大同的立身之本,文化才是。耿彦波坚信,城市是可以升值的,他曾对一位上海来的同志说: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好,如果时来运转,大同可能还会成为大都市,怎么知道我们未来就不会超过上海。

关键在于要让大同这座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恢复它的历史名城身份,这可能是历史给大同的最后一次机遇。耿彦波认为,他在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挑起这副重担。

“我们大同要有这个勇气,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流!”

争创一流是耿彦波一贯的作风,他曾说:只要在这个舞台上,我就拼命干。当县长就要当最好的县长,当市长就要当最好的市长。

上任大同市长后,耿彦波本可以稳妥地采纳前任通过的城市改造方案,但他却提出了一个“一轴双城”的新方案,他计划投资500亿元,给大同来一次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改造。这个想法好是好,只是对于当时年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亿的大同来说,实在有些太大胆了。

面对质疑,耿彦波说:“我们如果只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那么城市永远建不好。我的理念是办多少事就找多少钱。”

当年在灵石,也有不少人反对他花2023万元去修缮那座破旧的王家大院,但几年后,王家大院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2023多万。

这一年耿彦波刚满50岁,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进入了“知命之年”,但耿彦波充满雄心壮志,浑身干劲。

很快地,大同市民就习惯了耿彦波带着几十号人马在大同街头奔波的场景,耿彦波的习惯是每天五六点起床,一个人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他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安坐,他喜欢在工地和街道上现场办公,发现问题随即解决。

耿彦波长相清瘦,说着一口软绵的山西话,总是会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他年轻时能通篇背诵《论语》,对四书五经情有独钟,耿彦波也说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但众人很快就领教了他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

在耿彦波的名场面里,最为人熟知的是一些不负责的干部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有人说见他动手丢过矿泉水瓶子。

耿彦波对此解释说:其实我是从文的,弄城建弄得性格都变了,跟带兵打仗一样,哪有那么多思想工作可以做

耿彦波对大同未来有很多设想,他提出“三名一强”的战略目标,希望大同在未来能成为一座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吸引无数游客。他有一段时间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同能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称号。

因为梦想远大,耿彦波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他常常抱怨时间不够,自己没有时间了,大同没有时间了,他不能不着急。在大同期间,人们总能看到他一脸愁苦和疲惫。支持他的人出于私心甚至希望他能早点退休安享晚年。

然而,一个更繁重的任务很快落到了他头上,2023年,耿彦波告别大同,赴任太原担任代市长。坊间认为:这是省委对耿彦波工作能力的认可,希望他在退休前发挥最后的光热,推动省会城市的建设工作。

耿彦波离开大同之前,无数大同市民自发集结,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挽留耿彦波留任的活动持续了近一周,一些市民打出的标语是“要让大同变香港,只要留住耿市长”。

尽管耿彦波告别了大同,但他的名字已经和这座城市的命运和梦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不论外界怎么评价耿彦波的贡献,他的勤政都是无可否认的。

有一年大同代表团去武汉考察,大家都去看黄鹤楼就他没去,而是直接找到当地管委会请教城建规划经验。

还有一次访问日本,名胜景点他一个没去,而是跑到图书馆找当年日本人侵华期间为大同做的城市规划图纸。

大同的一位干部评价说:耿市长是城建的内行,所有的规划项目他都会亲自审核,哪怕是一个厕所,哪怕是施工现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他一年有99%的时间都在第一线。

举重若轻的干部有时候会变成甩手掌柜,但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耿彦波在大同期间8次晕倒在工地。

他的妻子担心丈夫的身体这么下去迟早吃不消,软硬兼施苦口婆心。耿彦波嘴上答应,但还是没有改。后来到了太原,他再次晕倒在迎泽公园。耿彦波说:只要我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极限冲刺。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可以说,他是在用生命兑现自己的诺言。

耿彦波的勤政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有太原人评价说:过去太原堵了十几年的车,耿市长上任后两年就解决了。以前从鼓楼到晋祠少说要一个半钟头,现在只要40分钟。

毫无疑问,耿彦波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一个真抓实干的人,但他还是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你5年干了50年的事,就意味着你要在5年里花掉50年的钱。

很多实干家的问题在于,他觉得自己任劳任怨做了不少好事,却还是有人对他不满意,诋毁他辱骂他,他想不通就撂挑子不干了,但耿彦波不会这样。

记者说起“耿拆拆”的外号时,耿彦波回答说,他不觉得自己是来干好事的,就要所有人都鼓掌欢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不必给自己背这样的包袱。

他认为好领导大都要经历一个骂到不骂的过程。春天挨了骂,夏天就会好一些,秋天就会有收获,城市建设尤其如此。关键在于能不能挺过春天和夏天,关键在于你是选择挨一时的骂,还是挨千秋的骂。如果你怕挨一时骂不干活,那么你走了,就要挨千秋骂。

时间已经证明了耿彦波是正确的,如今人们提起他,言语间更多的是尊敬和怀念。

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3

2023年的夏天,耿彦波来到了山西省大同市,成为了新任的市长,在就职的时候,耿彦波发表了这样一段演讲:

“一个好政府一定是几十年过后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决策仍是正确的。有理想、有追求,才有作为、有大作为。要留遗产,不留遗憾。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谋人民公利而不谋个人私利,造福一方百姓而不能贻误一方百姓。做官是暂时的,人民利益是长久的。”

深思熟虑

也许,当时人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耿彦波的话,但多年之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耿彦波实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在山西,耿彦波绝对是名人,也有人称他是“明星市长”,市长并不是一个容易干的工作,一个城市的兴衰、无数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市长的调度,市长的能力有可能会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

而毫无疑问,耿彦波是个称职的市长,他来到大同任职没几年,这座城市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真可谓是旧貌换新颜。

以至于他要离任的时候,不少人民群众都红着眼眶挽留,希望这位好市长不要走。

那么,耿彦波是如何成为一个备受爱戴的好市长的呢

对于耿彦波而言,秘诀可能就在于三个字,那就是“干实事”。城市发展得好不好,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来吹嘘,所有细微的变化,人民群众都能看得见。

其实从当官以来,耿彦波挨的骂并不少,因为他这个人做的事情往往都有些超出人们的预料。比如说1995年,他来到灵石县担任干部,做了一个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决定,那就是斥巨资修复王家大院,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的决定,为了这个计划,耿彦波竟然足足投下了5000万的巨款。用这样多的钱去修复一个早已经破败的历史遗迹,简直不可理解。

但是耿彦波心中有自己的考量,灵石县需要发展,但发展总要有个契机,在耿彦波看来,王家大院就是灵石县独一无二的机会。

做好城市规划往往就是发家致富的第一步,只不过,这样一个宏伟的计划很难解释,即便解释了也未必人人都能听懂。在当时。耿彦波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有人觉得他只是想要从这个项目里捞钱,饱受争议的日子,实在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苦。

但不管有多少人骂,王家大院的工程却停不得,耿彦波下了决心,该拆的拆,该挖的挖,该建的建,只要自己还在就非得把这件事情做成。

用耿彦波自己的话形容,这王家大院儿是个聚宝盆,盆里面都是肉,能让灵石县的人民吃上100年,只是那里头的肉,外人暂时看不见罢了。

事实证明,耿彦波的决定是正确的,王家大院用巨款修复完毕之后,正好赶上国家的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灵石县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以至于当时传出来的说法叫做“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归来不看院”。

虽然夸张了些,但也足以说明王家大院儿对于灵石县的旅游拉动力,时至今日,王家大院的创收依然是灵石县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不破不立

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旅游项目,但给灵石县带来的变化显然是翻天覆地的。

有了一个王家大院,就有了更多的游客,有了游客就有了丰厚的收入,有了收入之后,整个县的发展速度都像坐了火箭一样,老百姓兜里的钱也变多了。

只要老百姓能吃到红利,那挨点骂对耿彦波来说也不算什么,又过了一段时间,耿彦波离开了呕心沥血建设起来的灵石县,又来到了榆次。

榆次和灵石县一样,都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沉淀的古城,只是一直都缺乏一个人把这些宝贝挖出来,耿彦波最擅长的就是挖掘一座城市本身的魅力。

因为有了此前灵石县的成功经验,所以再做起榆次的工程就更得心应手。

当然,但凡想要做一些改革的东西,挨骂总是少不了的。来到榆次之后,耿彦波立马在全城进行了考察,他发现,榆次的文物古迹很有厚度,尤其是城南一带,密密麻麻,全都是极为值钱的旅游景点。

只可惜因为过去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所以导致这些旅游景点没有被注意到,反而在那里吃灰。

耿彦波思考之后,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些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做出一个专门的文化圈来吸引游客。

同时,耿彦波意识到,当时榆次整个城市处在一种老旧的状态,这是长期没有精心建设的后果,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想要发展成旅游热门的话,就绝不能够以这样一副破破烂烂的状态见人。

因此,想要发展城市,第一步就是要从内部改善整个城市面貌。

所以,耿彦波决心把整个榆次的道路都进行扩建,但是要扩建就意味着要把马路周边很多建筑都炸掉,包括当时榆次的标志性建筑凌云大厦也要炸毁,一听说要炸毁凌云大厦,很多人都不干了。

当时榆次还完全没有发展起来,这座大厦是为数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如果炸了,后面回不了本,那岂不是亏大了不过对于挨骂这种事情,耿彦波早已经习惯成自然,想做事,不挨骂就不可能。

即便外面骂得越来越厉害,耿彦波还是力排众议,把凌云大厦炸掉,为扩路重建做了准备。

把全城能拆的拆,能改的改了之后,耿彦波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大计划,那就是建设一座榆次老城。这个大工程几乎囊括了榆次的一半面积,惹得争议纷纷。

这种大计划可是很容易砸手里的,不过耿彦波从来不是那种畏畏缩缩的人,既然决定了,怎么都会干下去。

榆次老城打的是汉民族文化建筑的牌,这在当年是个了不得的创举,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放眼全国,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小城市或许都有自己的璀璨文明历史,这些文化沉淀也正人们最爱看、最想看的部分。

但是能像耿彦波这样有魄力,真正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干部却不多,毕竟做这种大工程往往都要承担代价,比如说耿彦波挨过的那些骂。

但耿彦波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当年看来惊世骇俗,但回头一看,却利在千秋。

如今有人开玩笑说,耿彦波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拆迁。

没有办法,不拆迁的话就没有办法破旧立新,当然,这话今天听来是玩笑,当年可是实实在在的骂声,甚至有人给耿彦波起了个外号,叫做“耿拆拆”。

这个外号从他第一次到灵石县任职便传出了风声,后来他接连在太原和大同搞建设的时候,这个外号可是叫得越来越响亮,大概也是因为他拆迁的工程搞得轰轰烈烈,拆迁就难免要得罪人。

城市发展

耿彦波调到太原,那是2023年的事情,当时他被任命为太原的副市长,负责的主要方向就是城建工作,这可是耿彦波最擅长的部分。

按理说,太原是省会,建设得当然比边远小县城好得多。但耿彦波到任之后,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让耿彦波头痛的就是太原的道路。

好歹是一省的省会,要说太原的道路非常的穷酸破烂,倒也不至于,但却有个历代干部都没妥善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交通拥堵。省会城市连交通通畅都做不到,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为这件事情,耿彦波焦头烂额,天天在外头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终于决定,要重新调整城市主干道。

既然要重新修理,那就要修成最好的,免得今后再留隐患,耿彦波和专业团队进行磋商之后,认为应该把所有的水电管道都埋在地下,同时道路要对标国际大城市的标准。

这样的话,修好一条路,能够造福几十年。

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耿彦波亲自跑到工地上监工,每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扯皮,从用料到施工、到设计、到维修,一条流水线下来,耿彦波每个环节都得亲自过问。

一忙起来,或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把古代大禹治水那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都拿出来了。

而这样辛苦的状态恰恰就是耿彦波工作的常态,因为,如果真的要下定决心改变城市面貌的话,就不可能不忙,躺在办公室里睡大觉是不可能了解实际状况的。

耿彦波是个很接地气的干部,他在人民群众面前很少以市长自居。

尤其是在监督工程的时候,他往往就穿着最普通的汗衫,头上顶着安全帽,东奔西跑,折腾得自己满脸尘灰,看上去和普通的老工人也没什么两样了。

但这样的毅力对城市发展当然是件好事,在耿彦波的监督之下,太原的道路终于被打通了关节,交通拥堵现象大为改善,尤其是太原的主干道更是焕然一新,被很多人称之为山西的长安街。

转型智慧

2023年,一向能干的耿彦波又被调到了大同,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耿彦波每次调任,几乎都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大同当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区老旧、过度依赖煤炭产业、严重的环境污染、青壮年人口流失……

耿彦波刚到大同的时候,看见的情况实在不算乐观,当时大同的主要产业还是靠煤炭的输送,整座城市的天空都像是被一口大锅扣上了一样,黑沉沉的,一年到头看不见几回蓝天。

而更糟糕的事情在于,这样严重的污染并不能给城市换来高速的经济发展。

2023年的时候,资源产业正面临着危机,山西的很多城市都因为过度依赖煤炭的缘故,急需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的话,后果可想而知,这些城市会失去未来。

耿彦波来到大同,看着眼前黑沉沉的天,尘土弥漫的道路,心中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但他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一轴两城”。

“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这是耿彦波给大同提出的救命良药。

简单地说,大同要被划分为新城和古城两部分:新城主要是居民区,同时还要把位于旧城区的居民迁过来,而老城就要往古城的方向打造,把它打造成另一个文化圈。

同时,借助这个古城区,可以让大同实现从煤炭产业到文化产业的华丽转身。

但很多计划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骂声不久后又落到了耿彦波的头上。当然,挨骂了这么多年,耿彦波早已经锻炼出了强大的心理状态,一份宏大的计划很快就放在了全城人民的面前,耿彦波决定,立刻着手修复大同的古城墙。

因为多年来没有用心规划,所以大同的各类古建筑破坏得比较严重。

当时耿彦波提出修复古城墙的时候,古城墙几乎只残存了一面,想要修复,难度当然很大,而且耿彦波要做的不只是修复一圈城墙,还要在古城区内大量的造仿古建筑。

这个计划引起了全国争议,有人嘲讽耿彦波是在大同里造假古董,当骗子;也有很多人说,即便把城墙全修起来,也根本解决不了大同的问题,大同的穷病已经到根子里了。

而对于这些争议,耿彦波则表示,自己当然并不指望靠修建城墙来根治大同的病,但修建城墙是必须要完成的一步。

耿彦波给大同提出的完整药方是“文化牌、崭新路、特色城”三位一体规划,他要给大同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换血。

耿彦波到任之前,大同给人的印象便只有挖煤以及贫穷,但是经过耿彦波的考察,认为大同这个地方还是有很多潜力可挖。

尽管大批的古建筑需要修复,但大同城内遗留的古建筑依然数量丰富,所以将大同转化为文化城市是完全可行的。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拆迁活动在大同展开了。

当时有人前往大同做采访,问道:“大同拆迁数量有多少”

耿彦波回答:“仅是老城区,就已经达到了16万户!”

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想要做到这样大数量的拆迁,肯定要不少的资金,那这些资金将来又能不能赚回来呢

对此,耿彦波很有信心,他做了完整的规划。大同,一边是文化底蕴丰富的老城,一边是有着大量经营空间的新城,拆迁的损耗虽多,但是可以靠着新区的经营来完成。

而且,一旦古城区投入使用,将来能够为大同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而这些收入,远远大于十六万户人家的拆迁费。

雷厉风行

当然,拆迁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当时有人给耿彦波拍过纪录片。

纪录片里耿彦波遇到了很多正在对他哭诉的老百姓,有人不愿意离开自己住了三四十年的家,有人则拿着一家人的病历单子,孩子的入学通知等等,要求给自己分一套好一点的房子,有人一套不够,想要两套……

合理的问题,不合理的问题,全都堆在耿彦波一个人的身上。

各级干部也是麻烦频出,有的人半年能够做完工程,有的人一年、两年过去了还在拖。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麻烦,耿彦波拿出了自己的铁腕政策,不管前面有多少麻烦,总之,一年之内非要将古城墙建起来,非要看到老城区具备规模才行。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权威。

耿彦波自己也并没有躺在家里睡大觉,在大同重建的那几年,他几乎天天都忙到凌晨四五点钟,以至于都忘了睡个好觉的滋味儿。

白天跑建筑工地,晚上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发布会,好不容易有空闲功夫,又要对着手里的资料名单一个一个地找开发商。

渐渐地,当地老百姓都熟悉了这位拼命三郎,用老百姓的话说,他们当时见这位市长的频率比见局长还要频繁,因为耿彦波是闲不下来的,如果不亲自监控的话,他绝不放心。

所以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一个工地一个工地的跑,从工地的各项事宜到每一户老百姓家的拆迁状况,耿彦波都是靠着一双脚,一点一点的跑过去,一点一点的去磨,不看到成效,绝不罢休。

大同的人民从未见过这样执着的市长,虽然一开始人们不理解他,但是随着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他的态度,当然也就发生了转变。

至于耿彦波的政策有没有成功,其实看一下近些年来大同的知名度就知道。凡是去山西旅游的,往往都会把大同这座城市作为主要的选项。

经过耿彦波的建设,大同成为了一座让游客喜欢的城市,也同样靠着旅游的收入,大同终于摆脱了对于煤炭的依赖。

山西的大部分城市都极度依赖资源,但2023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这些城市大都遭遇了危机,只有大同,太原等几个城市因为抢先一步摆脱依赖,所以还能够实现正增长。

作为一个做实事的好干部,耿彦波虽然没少挨骂,但最终老百姓对他都是认同的。

2023年,耿彦波又从大同被调回太原,当时出现了数万民众涌上街头,挽留市长的盛况,有很多群众嘴里都喊着,要请耿彦波回来当书记。

造福百年

最开始,这位书记因为大规模的拆迁惹来了很多争议,但短短几年之后,老百姓对他的爱戴便已经成倍的增长,他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他没有辜负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终也并没有辜负他。

所有人都认同他是个眼光超前的人,他第一次提出用旅游来打造城市名片的时候,还是在90年代,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旅游对于座城市的拉动作用。

哪怕后来他2023年建设大同的时候,旅游这门生意在人们眼里依然算个靠不住的项目。

但谁能想到,后来绝大多数城市都要走这个路线。在急需要变革的年代,拥有这样一位有胆量,有决心变革的市长,是大同这座城市的幸运,老百姓的挽留,也绝对出自于真心实意。

2023年1月,耿彦波决定退休,这一年他已经60岁,因为多年来风风火火的作风,所以人们几乎都忽略了他的年龄。

半辈子的操劳让耿彦波的身体早已经不堪重负,在退休的最后一年,他依然坚持在第一线,为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对事业的热爱,一直坚持到这把年纪,已经实属不易,退休之后,他也能好好休息休息了。

作为干部,能够做到耿彦波这种境界,算是绝对的成功,能够受到百姓的拥护,同行的赞赏,上级的信任,能够给后代留下一宝贵的财富,一提起耿彦波这个名字,人人都赞不绝口。

退休对于耿彦波而言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多年来的坚守让耿彦波已经习惯了忙碌,当总结起自己这些年的为官生涯时,耿彦波表示:“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官员的准则,但是很多人受限于能力,受限于素养,不能完全做到这八个字,但是耿彦波做到了。

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耿彦波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多的赞誉,自然是因为,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好处。

耿彦波退休了,不再顶着市长的头衔,但是在很多大同市民的心里,耿彦波是永远的“大同好市长”,这份来自老百姓的认同比任何溢美之词都有分量,只要看到耿彦波规划过的城市,人们总会想起他。

耿彦波对于为官的想法是朴素的,不求名利,但求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他做到了,这样的干部,才是人们认可的好干部。

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4

在大同,他五年修了别人五十年都修不出来的道路;在太原,他两年多久干了别人二十年干的事情。当然,他也用七年的时间花了别人七十年花的钱。”

不论是在太原还是大同,和别人聊一聊体制内的人和事,总会说到一个人——耿彦波。对他的评价,也多集中在上述的这段话中。话虽有所夸张,却说明了一件事——他于这些地方,有不同的意义。

说起耿彦波,还有不少评价——百年难遇好市长、李达康原型、人民公仆。可这些评价,都不足以形容他在大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大同,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大同古城作为这些历史文物的重要载体,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可早些年,大同却是一个连本地人都不愿待的“煤城”。

破败的建筑、泥泞的道路、低矮的平房、肮脏的街道,再配上糟糕的空气,没人愿意在这里多待一分钟。

可就几年时间,大同的市容市貌就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昔日那个“脏乱差”的三线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而耿彦波正是缔造这场变化的人。正是为此,大同才出现了万人齐聚,喊话“耿市长留下来”的场面。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耿彦波这个“百年难遇好市长”表面的光鲜,鲜少去深究他背后的故事。直到那部《大同市长》纪录片诞生,才知道这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市长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无奈。

许是往年在其他岗位任职的惯性,耿彦波对古城、古建筑修建情有独钟。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晋中的榆次古城,再到但如今的大同,他上任的第二天,就来到了规划局。目的无他,只为“城建”。

一座古城,养育一方人!大同古城,一座北魏时期兴盛的都城,历经唐宋元,到明朝达到鼎盛。可近现代炮火的侵袭,早已让这座城市千疮百孔。幸运的是,梁思成曾来过这所城市,留下了诸多图纸和照片。

随着时间推移,昔日古城繁荣不在。诸多文物古迹被各种建筑遮掩,不具备观赏性、居民区多为低矮平房、肮脏的街道,再加上那几年太原大肆开发煤矿,以至于大同成了一座没多人问津的城市。

没看点、环境脏乱差,就好似一个人没了精神气。要想让这个城市再发展,城市面貌改革自然成了首要任务!

根据梁思成的诚实规划理念,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大通城市规划——以御河为中轴,一座古城,一座新城。

新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古城,则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有了这个设定,接下来就是“实干”!从耿彦波上任第二天就到规划局这一举动,就能看出这位新市长讲究一个“快”字。

第一年,老城就拆迁了1.7万户;第二年,拆迁了2万户!有拆,就有建。古城这边拆,新城那边建。两边热火朝天地干,随之而来的就是资金、安置等各种问题。

后来有不少报道都在说,耿彦波的大拆大建,给大同政府留下了百亿负债。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批判,言称其没有保护大同古城、破坏建筑、没传承文化。

留得身前名,不与他人争!对这些评价,事后耿彦波俱都是一笑了之。毕竟,上任大同市长那几年,他可没少遭受质疑。其实自当官以来,耿彦波就一直置身于质疑当中。可不管何种质疑,他依旧“我行我素”。

出生于农村的耿彦波,身上有着老百姓的一种“质朴、不怕苦”的劲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不过多了些机会,才想着做些实事。而这份“做实事”的愿望,也成了他被抨击的主要原因。

1996年,时任灵石县县长的耿彦波,做了一个惊人决定——斥资五千万修建王家大院!消息一出,闻者皆惊!

王家大院,一座堪比故宫的民间大院。历经数百年,这座大院早已破败不堪。脏乱差的街道,连带着整个王家大院尽显落寞之感。没人想过要将王家大院整修、更没一位领导想着让王家大院成为整个灵石县的经济基石。

而耿彦波,想到了!

可上任灵石县以来,耿县长各种拆迁,早已让这座县城“闻拆色变”。如今他又要用五千万来修建一座看不到前途的大院,这让普通人怎么想

于是,支持者渐少,反对者渐多!有人大骂其虚荣心强、为业绩而不顾灵石县具体情况。算起来那些年还真有不少官员为了业绩,弄了不少面子工程。表面上让城市焕然一新,实际上不过就是“中看不中用”!

那耿彦波计划整修的王家大院,也是这样吗

前面提到,王家大院堪比“民间故宫”。虽没有故宫之奢靡、庞大,但在民间依旧属于罕见的建筑群。对于灵石县来说,这无疑就是一巨大的机会。若是能将其开发出来,这将会极大带动灵石县的经济发展。

可那个时候,又能有几个人想到这点所以百姓开始抱怨、上访、打投诉电话,激进的人更是当面谩骂耿彦波!

那段时间,是耿彦波第一次感觉工作难做、县长难当!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一切亲力亲为,不仅要监督王家大院的顺利整修之外,他还得安抚住当地百姓的心情。

王家大院修成了,可灵石县却陷入了经济困难的窘境。不少人在抱怨、怨恨耿彦波,说他没有干实事,埋怨其不将五千万投放到当地实业中。以至于他离开灵石县的时候,甚至还有人给他送了花圈。

不理解,成了那一代灵石县人的普遍态度。那后来的灵石县呢在它的三大经济产业中,旅游产业榜上有名!

王家大院出了名、灵石县出了名,这为当地提供了一种持续可发展的经济收入。时至今日,没人再说耿彦波在灵石县修缮王家大院,是为了面子、冲业绩,这完全是一种高瞻远瞩!昔日的“耿拆拆”,一下成了百姓心中的好干部!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在大同、太原那段时间,才是他一生为官生涯中,最艰难、最辉煌的时候!

2023年,耿彦波到大同担任市长。

大同,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为此,大同人因煤炭发财。可随着煤炭开采,问题渐渐凸显——裸露的山头、糟糕的环境、低矮平房、肮脏的街道。

因煤炭发家致富,也因煤炭走向囧途!

早在耿彦波之前,大同市历任市长都想着改变这一情况,也提出了“御东新区”这一概念。可提出来和做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建设新区、改造老区,这几乎是一座城市必经之路。可大同太特殊了,因为这里有一座传承了千年的古都。是要古都,还是要新区亦或两者都要在耿彦波之前,没人把握好度,为此建设新区的事一拖再拖!

耿彦波上台后,当机立断——新区要建,古都要保!

见识了古都老区里面的脏乱差之后,耿彦波决心进行棚户区改造、一轴双城的计划。棚户区改造,针对的正是那些在古城内生活条件不好的住户。在政府的协同下,部分居民被转移到御东新区,部分人则留在了古城外围。

为实行这两项计划,往日的耿拆拆再度上线,每天四点就亲自到工作,监督工程进度。一个个工地来回转、一个个施工单位来回问,为的就是工程能有序进行下去。

可这次他依旧遇到了之前曾遭遇过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大拆大建,需要钱。更何况是连续好几年的大拆大建,这笔庞大的支出从何而来

有人会说,国家支持、银行贷款,政府想要弄到钱,那不是轻而易举可事情如果真有这么简单,那一切倒也不着急了。可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必须讲规矩。既然账面钱不够,那就只能垫着。

谁来垫自然是那些开发商。

开发商先垫着开发新城区的钱,等旧城区拆迁之后,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开发商也得了旧城区的地。

一举两得,老百姓住进了大房子,开发商拿到了城里的优质土地。一边拆、一边建,两不耽误、齐头并进。可毕竟是大规模拆迁,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多数住户搬到带有电梯的楼房里,是非常支持的。往日生活的小房间,如今焕然一新,这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可还是有部分人觉得不满,比如一些刚刚装修完,买了家具家电,如今好不容易住进去,又要搬出来,这算个什么事

还有些人住在古城区的房子属于自建房,属于违章建筑。再加上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一些在这里打工的外地人,都分不到房子。

老区没住的,新区分不到房子,这可咋整结果就只能赖在老城区不走了。对待这些问题,耿彦波向来都是十分宽容的解决。但向来讲究原则的他,也极度讲究公平。用耿彦波的话说,那就是:“我同情弱者,但同情归同情,规矩归规矩!”

而在耿彦波眼里,规矩无异于一杆秤!

在那个火遍网络的《大同》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视频中,在一个会议现场,耿彦波批评了一名下属。

他说:“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一件事也办不好!”

这名下属就坐在耿彦波对面,听闻这么严厉的批评,当即表示:“耿市长,我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处理好!”

闻言,耿彦波更为恼火。在他眼里,不能办实事的干部就不是好干部,更何况还是一个遇事就退缩的干部,耿彦波指着这名下属说:“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赶紧写辞职报告,换个能干活的人。你在这闹脾气,这个态度不行哈!”

停了一会,耿彦波接着说:“我现在很不高兴,能拿掉你就拿掉你了。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人,不是需要你这么个官儿!”

这段,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不正是这样说的吗凭着这段视频,耿彦波被大家称之为“李达康的原型”。

从耿彦波这些话,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能干实事的人!自从担任大同市长之后,耿彦波每天四点多就醒了,六点出门、晚上12点都不见得回家。妻子为此还闹过不少次,毕竟此时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

可耿彦波并不在乎,他常常说:“多留遗产,稍留遗憾。”

若是完不成大同古城的整修,那就是遗憾!为此,他亲自上阵,和那些开发商打交道、走过场,为的就是工地进程顺利进行、工程质量有所保证!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大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古城得以保护、恢复,而御东新区也不再是一个概念。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大同的经济有了显著提升,每一个大同人对此深有体会!

五年时间,大同焕然一新!

裸露的山头成了绿树植被、低矮平房成了高楼大厦、肮脏的街道变得整洁有序,大同变了,开始和现代化接轨。很难想象,一个环境如此恶劣的城市,在短短数年就有如此显著的变化,而这一切都与耿彦波有关。

人们开始感谢耿彦波所做的一切,在《大同日报》刊发的山西省委组织部“干部考擦公示”中,他被确定为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这也就是说,耿彦波将继续留在大同。可就在公示出来的第三天,耿彦波离开了大同,调任太原市,任太原市委副书记!

在大同市干得好好地,怎么突然就走了

大同百姓不知道,可他们舍不得!众多市民自发聚集在街头,写挽联留耿彦波。不少人还打出了“耿市长,回来”的标语!

你能想象,一个市近几千人自发走向街头,请愿该市市长留下来的场面吗这在现代几乎没怎么出现过。别说市民挽留市长,甚至于就连市长的名字,恐怕也没人知道。可在大同,却发生了这么一件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昔日那个到大同就大刀阔斧搞拆迁,招致不少人谩骂的“耿拆拆”,如今成了别人心心念念的“耿市长”,这便是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带来的。

后来耿彦波还是走了,临行的那天,不少人自发上街为他送行。彼时他心里或许在想:“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从大同到了太原的耿彦波,依旧如往日一般,将拆迁搬到了这里!一听说要拆,太原百姓的表现如当初大同一般。这次“耿拆拆”的名号,变成了“造城市长”!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耿彦波走一路、拆一路,似乎对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满意,都想着拆上一拆!不少人称他是为了业绩,从王家大院到大同古城,再从大同到如今的太原,争议不断、非议也从未停止。

似乎所有人都在纠结耿彦波拆迁这件事,忽略了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拆迁有什么不对在《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作为中国人千年来坚持的一个目标,城市建设不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点吗建养老院、修学校、造医院,不正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这一宏达目标的基础吗

不单单是大同、太原,成都、上海、北京,但凡一个城市,几乎都在进行各种建设。往日那些低矮平房,在一点点变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与此同时,电、气、水、网络等相继覆盖在城市各个角落,这不正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

不单单是城市,就连农村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道路修建,往日的“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这不正是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往日我们之所以将拆迁视为不好的事情,是因为拆迁总会伴随着暴力事件,甚至是流血事件。再加之一些烂尾工程层出不穷,才觉得“拆迁”不过是为政者的一种面子手段。而耿彦波主张拆迁,是进行老城改造、修路、改造棚户区、修医院、建学校,这哪一项不是为了老百姓所谓谋私,并未见到。

套用别人的一句话,若是耿彦波真是为了一己之私,恐怕早就被赶下台了,哪还可能有人挽留他。尸位素餐,可不是耿彦波的作风!

可向来业绩不错的耿彦波,到太原反而碰了壁。到太原之后,他也坚持一贯作风——拆!刚到太原第一年,就拆了足足700万平方米。

日新月异,高楼飞速拔地而起!

可这一次,“拆”字诀似乎并未对太原的经济有所作用。往日拆迁带来的变化,在太原这座城市身上并不明显。

是拆迁不再流行,还是耿彦波的能力不行了似乎没人能给出答案。但不管原因为何,耿彦波依旧坚持初心,始终走在“拆迁”的最前沿。这一次,耿彦波依旧选择了最难得那条路,直到退休。

2023年,多在太原干了一年的耿彦波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时候,他总算有时间能歇一歇。可关于他的争议,却从未停歇。

许多人一直在问一个问题:耿彦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文章最前面,说到这样一段话:他是百年难遇的好市长、李达康原型、人民公仆。那这些,真就能代表耿彦波

或许能,或许不能!一个当着诸多人的面,训斥下属的市长,的确称得上“李达康原型”;一个早晨出门,凌晨回家,成天待在工地的市长,也许正是“人民公仆”的形象;一位改任他处,市民自发送行,挽留的市长,大体就是百年难遇好市长。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耿市长亲民。但凡百姓找上门,只要是真正的困难,他总会想方设法解决;在开发商眼里,耿市长讲诚信。别看平日里他对开发商严厉,但承诺的事情绝对不含糊;在下属眼里,耿市长不讲情面。但凡下属犯了错,往往都会遭受严厉的批评。

耿彦波有太多面,可每一面都指着同一件事——他真心为人民服务!

到灵石任县长的时候,是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强行整修王家大院,才使得旅游产业成了灵石县的三大经济产业之一!

那时候他不被人理解,百姓的唾沫星子就差没吐到他脸上,在他离开灵石县的时候,还有人为他送了花圈。

委屈难受即便是我们,恐怕也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可耿彦波呢风淡云轻,到下一座城市依旧我行我素。即便“恶名昭著”,他依旧秉持内心最坚定的想法。

榆次、大同、太原,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百姓的第一念头就是反对、排斥。没办法,拆迁总是会触及不少人的利益,也会耗费大量钱财。

许多百姓往往都会浅显的认为,拆迁不过就是拆旧房、住新房,不甚理解拆迁背后真正的含义,为此耿彦波必须得承受来自于各方的质疑、压力。

他每一次都顶住了,也实现了拆迁的目的。恰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

被骂,是必然的一件事!

可被骂,也分为两种。一种一直骂,一种一时骂。

上任时,老百姓不骂你;上任后,老百姓骂你。这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