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案_第1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_第2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_第3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_第4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教案绪论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掌握中国法制史的概念,理解中国法制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华法系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措施及其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多种类型重要法制的实质、基本内容、重要特点。难点在其发展规律的探索。知识构造:中国法制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多种类型重要法制基本内容、重要特点。创新精神的培养:掌握法制方面的中国国情与历史经验教训,从中领悟社会主义系统工程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一、概述(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的来源与历史上多种类型和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的实质、特点、作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科学。(二)中国法制史内容概述从中国法制史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时期:1、夏商周三代时期,这一阶段属于奴隶制度的历史类型时期,是中国法制的最早雏形;2、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奠基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时期;4、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完备成熟阶段;5、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法制深入发展并趋于解体的阶段;6、近现代化法制时期,这重要包括清末的法制,中华民国的法制,以及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二、中华法系及其重要特性1、中华法系的概念法系是指建立在同一历史老式文化以及相似法律体制基础之上具有共同特性的多国法律群体。中华法系,指一种发展于夏商至于清,以唐律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主线特性,其影响及于东亚诸国的法律体系。2、中华法系的重要特性以儒家学说作为法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引礼入法,社法结合;皇帝是最高立法者及审判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法律文化;重视成文法的制定。3、中华法系的成因外界原因及地理原因;经济原因;国情及政治原因。三、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措施和学习意义(一)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措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注意中国老式法律文化的理论知识;着重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的思索,掌握有关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1、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老式法律文化;2、加深对于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为学习部门法学提供必要的历史知识。思索题1、何谓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有哪些重要特性?2、学习中国法制史有什么重要意义?学习文献《九朝律考》程树德撰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中国法律发展史》杨鸿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华法系》(上)李钟声著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5年版《大陆法系》[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刑法史》蔡枢衡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法》[英]梅因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与规定:理解中国法的来源及其根据;理解夏朝与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国家和法来源及其根据;夏商的神权法及其思想,夏商刑法的重要内容。难点重要在于中国国家和法来源的理解。知识构造:国家与法来源的一般理论;中国国家和法来源的理论根据;中国法来源的数种观点;夏代的法律制度;商代的法律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思索国家与法来源的一般规律;理解奴隶制法的共同特性,在夏商神权法知识的基础上,为认识西周法制思想的变化作准备。教学措施:讲授,讨论辅之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中国法的来源一、国家与法来源的一般理论二、中国国家和法来源及理论根据三、中国法来源的数种观点(一)法源于天说(二)刑起于兵说(三)法源于苗民说(四)皋陶造律说(五)法源于定分止争说(六)法源于习惯说第二节夏朝的法律制度一、奉“天”罚罪的神权法思想二、《禹刑》(一)《禹刑》的由来(二)《禹刑》的重要内容三、夏朝的军法四、夏朝的监狱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一、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一)“率民以事神”(二)以天命、祖命宣布王命二、《汤刑》及商朝的重要法律形式(一)商朝的立法概况1、《汤刑》2、《汤之官刑》3、“弃灰之法”(二)商代的重要法律形式三、重要罪名及刑名(一)重要罪名1、不吉不迪2、颠越不恭3、暂遇奸究4、不孝5、巫风6、弃灰于公道(二)刑名1、文献记载所见商代的刑罚2、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刑罚四、商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二)监狱思索题1、简述中国国家和法的来源及其根据。2、夏代刑法的重要内容是什么?3、简述商代刑法的重要内容。[学习文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来源》《中国法制史》第一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课时数:4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西周初年的法制指导思想;重要的法律形式,礼的性质、作用和礼与刑的关系;西周法律的重要内容及司法制度;掌握西周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西周法制的指导思想;西周重要法律形式;礼的性质、作用及礼与刑的关系。西周刑法的重要内容;西周民事法律的重要内容。西周的司法制度;难点重要在于礼的性质、作用的认识,以及礼与刑关系的理解。知识构造: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西周重要法律的形式;西周礼的渊源、性与作用;西周的刑法制度,西周的民法制度,西周的司法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充足认识周初统治者的法制指导思想以及据此制定的重要原则、制度。培养学生认识周初的礼制,对于西周法制确实立和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后世封建法制的深远影响。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二、“亲亲”、“尊尊”第二节西周的重要法律形式一、立法概况1、周文王之法“有亡荒阅”2、《九刑》3、《吕刑》 4、周公制“礼”二、重要法律形式1、礼2、刑3、誓4、诰5、命第三节西周的礼与刑一、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二、礼与刑的关系第四节西周的刑法制度一、西周的刑罚制度(一)五刑(二)“五罚”(三)“五过”二、西周的重要罪名(一)不孝不发罪(二)寇攘奸究罪(三)杀人越货罪(四)群饮罪(五)“贼”“藏”“盗”“奸”罪(六)诽谤罪(七)不从王命罪(八)违反誓言罪三、西周重要刑法原则(一)辨别过错与故意,惯犯与偶犯(二)严禁错杀无辜(三)罪疑从轻(四)同罪异罚(五)宽严适中第五节西周的民法制度一、西周的民法制度(一)所有权关系(二)契约关系二、西周的婚姻继承制度(一)婚姻关系的缔结(二)同性不婚的原则(三)“六礼”(四)“七出”“三不去”(五)继承第五节西周的司法制度一、重要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一)起诉(二)审理(三)判决三、监狱制度思索题1、简述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2、简析礼与刑的作用和关系。3、简述西周的刑法原则。4、简述西周民事法律的重要内容。5、简述西周的司法制度学习文献《中国法制史》第二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二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与规定:理解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争论及意义,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掌握这一时期法制改革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书(鼎)”事件及其所引起的争论;《法经》的构造、重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影响。难点在于这一时期法律变革的背景把握以及商鞅“改法为律”法律形式的变化发展。知识构造: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背景及意义;儒法学派的重要法律思想;各国立法概况,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的制定,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伴随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其紧密联络的法律制度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深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中,法律制度变革的重大意义。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重要法律思想一、春秋后来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一)经济上的变迁;政治上的变迁;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变迁;(二)影响二、儒家学派及其重要法律思想(一)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二)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点三、法家学派及其重要法律思想(一)重要法律思想(二)法家的重要流派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及各国立法概况一、各国成文法立法概况(一)郑国成文法立法(二)晋国成文法立法(三)楚国成文法立法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争论(一)叔向的重要观点(二)孔子的重要观点三、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的制定一、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一)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二)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法律性质的转变法律内容的变化司法组织及其变化一、《法经》的制定(一)《法经》的体例与重要内容(二)《法经》的历史地位第四节商鞅在秦国的立法制改革一、商鞅变法及其重要内容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价值思索题1、简述儒、法两家学派的重要法律思想。2、试述《法经》的构造、重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4、简述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影响。学习文献《中国法制史》第三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三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秦朝行政法规的重要内容,秦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内容,以及秦朝经济法规的重要内容和司法制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秦朝的行政法规范,秦朝的刑法原则与刑罚体系,秦朝经济法规的重要内容,难点在于秦朝法制重要特点的理解。知识构造: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秦朝的行政法律规范,秦朝的刑事法律,秦朝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秦朝的司法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掌握秦朝法律内容及法律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充足理解“无德帷刑”的治国模式:即暴秦速亡的哲理。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一)刑赏兼备,重刑轻罪(二)法令由一统二、云梦秦简与法律形式(一)云梦秦简(二)法律形式律、令式廷行事法律答向第二节行政法律一、行政立法概况二、行政法律的重要内容国家机构及官吏的设置官吏的条件官吏的责任官吏的考核行政强制行政惩罚第三节刑事法律一、刑法原则(一)有关责任年龄秦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三寸成为成年人,到达此身高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二、辨别有无犯罪意识有无犯罪意识,也是认定与否构成犯罪的原则,对有犯罪意识的行为从重惩罚,对无犯罪意识的行为可免予惩罚。三、辨别故意与过错泰律中称故意为“端”,过错称为“不端”。故意从重,过错从轻。四、自首从轻自首,秦律中称为“自发”,在秦律中,自首者可以略为减轻罪刑。五、共犯加重共犯,是指两个或两人以上所实行的犯罪,根据秦简《法律答问》,秦律以五人以上共同犯罪为重大犯罪。六、并合论罪所谓并合论罪,是指数罪并发的状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刑的原则。七、诬告反坐诬告,秦律称为“诬人”,诬告罪的成立,必须是端告,即故意捏故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者入于罪,或使轻者入于重罪。二、刑罚体制(一)死刑制度具五刑族诛枭首弃市(二)内刑制度所谓“肉刑”,是摧残人的肉体的刑罚。秦代继续沿用奴隶制时期的墨(黥)、劓、非、宫、笞肉刑,并且把劳役刑结合起来使用,如黥劓城旦等等。(三)劳役刑强制犯人劳动的刑罚,重要有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罚作、复作。(四)财产刑财产刑是剥夺犯罪财产的刑罚,秦代的财产刑重要是赀、赎、没和收等几种。(五)身份刑身份刑是剥夺犯法者的爵位、官职等政治身份的刑罚,其刑名有“寺爵”、“废”等。(六)流放刑流放刑是判处犯人去指定地区服役的刑罚。流放刑的刑名在秦代叫“迁”。(七)耻辱刑耻辱刑是一种带有欺侮性质的刑罚,在秦代重要指髡、耐等象征肉刑的刑罚。三、重要罪名(一)不敬皇帝罪(二)诽谤妖言罪(三)盗窃罪(四)贼杀伤罪(五)以古非今罪(六)非所立言罪(七)妄言罪第四节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定一、重要民事制度所有权婚姻与家庭关系二、重要经济法律规范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定官营手工业管理的规定市场贸易管理的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第五节秦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关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诉讼形式诉讼程序审判程序思索题1、简述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2、试述秦代行政法的内容。3、试述秦代的刑法原则。4、秦代是怎样使用方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学习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秦律通论》,粟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法制史》第四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四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课时数:5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汉代初年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变;理解汉代法律形式,法律的重要内容及特点,掌握文景帝刑期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理解汉代“春秋决狱”的审判特色。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汉代法律思想的演变及其法律的儒家化,汉代的重要法律形式,汉代刑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刑法原则的发展,汉代的司法制度;难点在于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理解。知识构造:汉代法制的指导思想,汉代的法律形式,汉代的行政法律,汉代的刑事法律及刑罚改革,汉代民事、经济法律规范,汉代的司法制度。教学措施:讲授为主,讨论为辅。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立法的指导思想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独尊儒术的思想二、立法的活动汉律六十篇的制定西汉武帝及西汉中期的立法东汉时期的立法三、法律形式律令科比第二节行政法律一、行政管理体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职官管理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一、法律原则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二、刑罚体制汉初的刑罚制度汉中期文景帝的刑罚改革改革后的刑罚制度三、重要罪名侵犯皇帝权力安全与尊严方面的犯罪危害专制集权方面的犯罪弹压敌对阶级对抗的各类犯罪惩办官吏失职犯罪第四节民商法律一、民事法律傅籍制度所有权制度债权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二、商事法律农业管理方面立法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市场交易与商事立法金融财政立法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构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诉讼制度审判制度《春秋》决狱三、监狱制度监狱设置监督管理录囚制度思索题1、试述汉初立法思想的转变。2、汉初重要的立法活动有哪些?3、试述汉代的重要法律形式。4、试述文景帝的刑制改革。5、试析汉代的刑罚原则6、汉代的行政、民事和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什么?7、简述汉代的司法制度。学习文献《中国法制史》第五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五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课时数:4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各封建王朝的重要立法活动及成果,认识这一时期法制的形式体例,内容的演变,以及对于后世法制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各王朝重要的立法活动,法律形式及封建律学的发展,“八议”制度、重罪十条、“五服制罪”以及封建刑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发展变化。知识构造:各王朝重要的立法概况、行政法律、刑事法律、民商法律、司法制度。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三国的立法曹魏立法蜀汉立法东吴立汉二、西晋立法《泰始律》“张杜律”与晋代律学三、东晋南朝立法东晋及宋、齐循西晋旧制梁、陈立法无新建树四、北朝立法北魏《魏律》《北齐律》北周《大律》第二节法律内容一、行政法律中枢机构的演变地方行政机构九品中正制二、刑事法律(一)刑法原则“八议”、“官当”、重罪十条、“准五服以制罪”(二)刑罚制度曹魏的刑罚制度晋代的刑罚制度南朝的刑罚制度北朝初定封建“五刑”制(三)重要罪名侵犯君主及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三、民商法律(一)民事法律所有权契约婚姻家庭(二)经济法律土地立法赋税制度手工业管理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魏晋南北朝的司法机构北朝的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的发展死刑奏报制度的建立刑讯制度的发展“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思索题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各重要法典。2、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与律深入融合的体现。3、评述从“具律”到“名例律”的演变。4、《北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5、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的逐渐完善。6、试论南北朝法律,“北优于南”。学习文献《中国法制史》第六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六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课时数:5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隋唐时期的法制概况,隋代法制的指导思想和隋《开皇律》及其历史地位,唐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唐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及特点,《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唐代的司法制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隋代的法制概况,《开皇律》及其历史地位,唐初立法的指导思想。唐代重要的立法活动及其成果,唐代的法律形式,《唐律疏议》的重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历史地位,唐代的司法制度,难点在于唐律的特点,重要是“一准乎礼”的理解。知识构造:隋代法制概况,唐代的立法概况,行政法律、刑事法律、民商法律、司法制度。教学措施:讲授为主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隋代的法制概况一、隋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取适于时,留心宽简重视司法实践,锐意改革“既为天下,事须割情”二、隋朝的立法概况开皇律的制定大业律的制定第二节唐代的立法概况一、唐初立法的指导思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立法宽简,划一,稳定强调执法严明二、唐代的立法活动《武德律》的制定《贞观律》的制定《永徽律疏》的制定《唐六典》的编纂《大中刑律统类》三、唐代重要的法律形式律令格式第三节行政法律一、行政法规的重要形式与行政立法二、重要内容官吏的选拔官吏的任用官吏的考课官吏的奖惩官吏的监督官吏的休致第四节刑事法律一、以《唐律》为关键的刑法体系唐律的十二篇二、重要内容(一)定罪量刑的重要通例八议等特权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及矜老怜幼原则辨别故意与过错的原则共同犯罪辨别首、从原则划分公罪私罪的原则累犯加重的原则数罪并罚的原则自首的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类推原则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二)刑罚制度封建五刑制度确实立唐中后期的刑罚制度(三)重要罪名十恶侵犯皇权罪迷信纲常名教罪违害人身安全罪侵犯官私财产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管理秩序罪职务上的犯罪第五节民商法律一、民事法律所有权契约家庭与婚姻二、经济法律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手工业立法商业立法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构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告诉程序与责任告诉的限制三、审判制度司法官的责任上诉复审及死刑复奏四、监狱管理第七节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一、唐律的特点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立法完善二、历史地位对后世封建法律的影响对东亚诸国的影响思索题1、简答隋初法制的指导思想。2、《开皇律》的重要内容及历史意义。3、简述唐初立法的指导思想。4、简答唐律四种重要法律形式的内容。5、论述《唐律疏议》中规定的重要刑法合用原则。6、简论唐代以法治官的行政法和重要内容。7、试论唐律定罪量刑的重要通例。8、“十恶与“重罪十条”有何不一样点?为何?9、唐律是怎样维护贵族官僚等级特权的?10、怎样理解唐律“一准乎礼”的特点?11、论述唐律的历史地位。学习文献《唐律疏议》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杨鸿烈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唐律初探》杨延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法制史》第七章曾宪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七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八章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课时数:4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两宋法制的指导思想,宋辽金元立法的重要内容及特点:以及宋元司法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宋的法律思想,宋辽金元立法的重要内容及特点,《宋刑统》与《元典章》的构造特点,宋元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宋代《盗贼重法》与《重法地法》的作用与影响,宋代民商事法律规范的发展。元代的四等人制度及其在刑法中的体现,宋元司法制度的特点、难点在于宋代法律的发展变化以及元代法律内容特点的理解。知识构造:宋代的立法概况,宋代的行政法律,刑事法律,民商法律及司法制度,辽金的立法概况及特点,元代的立法概况,法律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元代的司法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宋一代,是胡适先生称为“中古的革新世纪”,在西方和日本学者中,也有不少人主张宋代是中古历史上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时代,通过宋代这一重要内容的学习,掌握宋代法律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敕律之变化发展,从而使我们掌握宋代法律的发展变化中的经验与教训。教学措施讲授中讨论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宋代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立法思想立法概况二、行政法律行政管理体制职官管理制度行政监察制度三、刑事法律(一)刑法原则“止水思源”,综合治本的原则“严法禁”,综合为治的原则重典治“贼盗”的原则(二)刑罚制度折杖法配役凌迟管置(三)重要罪名谋反大逆罪“造妖书妖言”罪贪墨罪强盗罪窃盗罪三、民商法律(一)民事法律所有权债与契约婚姻法继承法禁榷律法四、宋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构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审判制度法官责任证据制度审判制度第二节辽金法制概况一、辽代的立法概况及特点二、金代的立法概况及特点第三节元代法律制度一、元代的立法概况(一)重要法律《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元典章》《至正条格》(二)法律的基本形式条格断例二、元代法律的重要内容特点(一)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二)定罪量刑的民族差异(三)维护僧侣特权和农业人制残存(四)特殊的刑罚制度三、元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构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的特点思索题1、简答宋代的立法思想。2、宋代“以敕代律”、“引例破法”的原因及后果。3、简述折杖法的重要内容。4、略论宋代的法官选拔。5、简述宋代的“翻异别勘”制度。6、略论《元典章》。学习文献《宋刑统》窦仪等撰吴产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法制史》第八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八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课时数:4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明朝初年法制的指导思想,明朝的立法活动及其沿革,明代刑罚制度,民商立法的发展变化,明代的司法制度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明初的立法思想及大明律的修订,《明大诰》与《明会典》的构造特点,明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明代民商立法的发展变化,明代司法机构的变化与“厂卫”和“会审”制度。难点在于明朝法制对于前朝法律的继承与发展所体现出来的联络与比较上。知识构造:明代的立法概况,行政法律,刑事法律,民商法律,司法制度。创新能力的培养: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朝代,通过明代法律制度的内容,以理解明朝法制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措施:讲授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明代的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礼法结合明刑弼教刑乱国用重典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大明律》《大明令》《大诰》《问刑条例》《大明会典》第二节行政法律一、内阁与六部内阁及其权限六部机构设置二、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通政使司廷议制度三、地方省、府、州、县制度省府州县四、官吏的管理科举与选官考核与致仕第三节刑事法律一、刑法原则等级不平等原则法定罪刑与有限类推并存原则连带责任原则二、刑罚制度的变化凌迟充军迁徙枷号刺字廷杖三、重要罪名侵犯皇权罪危害人身安全罪侵犯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管理秩序罪职务上的犯罪第四节民商法律一、民事法规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土地买卖形式和租佃制土有所有权的变更婚姻与继承二、经济法规赋役制度专卖制度矿冶制度海外贸易制度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构地方司法机构“厂”“卫”特务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严厉制裁诬告行为严禁越诉军官军人诉讼一般不受一般司法机构管辖地区管辖强调以民间半官方组织调解“息讼”三、审判制度逐层复审制度会审制度思索题1、简述明初立法的指导思想。2、简述《大明律》和《明大浩》的重要内容。3、试述明太祖朱元璋对赃吏的惩办。4、论明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5、简述明代的司法机构。学习文献《唐明律合编》薛允升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版。《中国法制史》第八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八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十章清朝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掌握清朝法制的发展概况和重要内容:理解清朝法制的时代特点,以及清朝统治者法制指导思想的时代特性。重点难点:重点重要掌握清代“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指导思想,《大清律例》的制定与清代重要立法,清代的律例关系,清代的少数民族地区立法,清代法律内容的发展,清律对旗人特权的法律保护,以及清代的司法机构与会审制度的发展,难点在于清朝法制的朝代特点的把握上。知识构造:明代的立法概况,行政立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司法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清朝是中国老式法制走向解体的时期,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朝法制的时代特点,进而认识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必然落后,只有不停革新图强,才能赶上世界浩浩荡荡时尚的道理。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清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参汉酌金”的立法思想“详译明律,参与国制”的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从《刑部现行则例》到《大清律例》清朝的律例关系《大清会典》的制定少数民族法规的制定第二节行政法律一、行政组织的法律制度内阁军机处总理衙门六部、寺、院、监、府等机构二、职守管理的法律制度官吏的选拔官吏的考核官吏的监督第三节刑事法律一、刑罚制度除“五刑”以外,仍存在多种刑罚措施。迁徙、充军、发遣、枭首、凌迟、刺字、枷号、戮尸暂监候与绞监候。二、重要罪名侵犯皇权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侵犯人身权的罪名侵犯财产权的罪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罪名官吏失职方面的罪名第四节民事法律一、所有权的法律制度二、债权的法律制度三、婚姻、家庭与继承的法律制度第五节司法制度一、清代的司法机关中央三法司地方司法机构尤其司法机构二、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九卿会审秋审和朝审热审思索题1、简述清代立法的指导思想。2、简述清朝重要法典的制定及其特点。3、简答清朝职官管理的法律制度。4、阐明清朝少数民族立法及其意义。5、试述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学习文献《中国法制史》第八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八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十一章清末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学习的目的和规定:理解清末“预备立宪”的性质及过程;理解清末新政时期修订法律活动的内容,理解领事裁判权及司法制度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清末法律变迁的社会背景,预备立宪法活动及宪法文献,各部门法的修订,修律的特点和影响,以及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难点于清末法律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的理解。知识构造:清末法制变革概况,变法修律的重要内容,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清末变法修律内容、实质的学习,认识中国近代法律制度极不平坦的道路,愈加爱惜改革开放以来不易的法律制度环境。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清末法律变革概况一、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二、变法修律的立法活动三、变法的指导思想及重要特点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修律的特点变法修律的影响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重要内容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与宪法文献重要活动《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二、“官制改革”与行政法的制定官制改革行政法的制定三、清末刑律的修订《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有关“礼法之争”有关“暂行章程”四、清末民商律的修订《大清民律草案》清末的商事立法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二、司法机关的调整与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司法机构的调整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思索题1、简述清末变法修律的社会背景。2、简评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活动及宪法文献。3、简述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4、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简评。5、评述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6、评述清末司法改革。学习文献《中国法制史》第八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八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十二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立法思想与重要立法活动及其内容,以及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立法思想和“五权宪法”理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以及临时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难点在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性质及其权能分治理论的理解。知识构造:临时政府的立法概况,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令的学习,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的进步性及局限性,从而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及教训。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重要的立法思想“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理论二、重要立法活动宪法性文献其他法律法规第二节司法制度司法机构一般司法机关军事司法机关一、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严禁刑讯、体罚审判公开及陪审制司法独立律师与法官考试制度思索题1、简述南京临时政府重要的立法思想。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重要内容和特点。3、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4、试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学习文献《辛亥革命资料》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会1957年版《中国法制史》第十二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中国法制史》第十四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会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十三章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北洋政府制宪活动的内容与特点,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一般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北洋政府宪政立法的性质和重要内容,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特点,北洋政府的司法机构和特点。难点在于北洋政府法制性质的掌握。知识构造:立法概况及立法的重要内容,司法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认识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的封建性,买办性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现代民主制度的真正理念。教学措施: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和立法的重要内容一、立法思想及原则沿袭清末立法粉饰专制独裁统治尤其法优于一般法二、重要内容宪法性文献《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约法》(二)部门法律的修订法律原则与特点行政法律的修订刑事法律的修订民商法律的修订诉讼法律的修订军事刑法与军人诉讼第二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一般法院组织兼理司法法院尤其法院平政院二、诉讼审判制度运用判例和解释例四级三审制县知事兼理司法军事审判取代一般审制思索题1、简述北洋政府“尤其法优于一般法”原则的重要特点。2、简评“袁记法法”。3、简述北洋政府《民律草案》的重要内容和特点。4、简述北洋政府的司法机构。学习文献《中华法制史》第十三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十五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课时数:4课时教学目的和规定: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体制及原则,掌握“六法全书”的法律体系及其重要内容;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构的组织。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体制与“六法全书”体系,《中华民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与特点,行政法律的基本内容,民商法及其编制特色,刑事立法的基本内容,司法机构及司法活动的特点。难点在立法体制的理解。知识构造:立法概况重要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法律内容在什么方面大量吸取西方国家的立法精神,哪些地方则又保留许多封建的法律老式。教学措施:讲授及提醒性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立法概况立法体制立法体系立法阶段第二节重要法律内容一、宪法《训政大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