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12000字【(论文)】_第1页
高等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12000字【(论文)】_第2页
高等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12000字【(论文)】_第3页
高等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12000字【(论文)】_第4页
高等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高等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上海某大学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小学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基础,更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随着小学教育专业的规范化,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但是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化还不够完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还可以提升、早教行业开发还不够全面等等。所以本文从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的具体就业情况着手,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小学教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环境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却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大学生对企业、对就业地区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心理无法与时俱进等诸多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毕业即失业”这一说法深入人心。用人单位、高校与学生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并非各自孤立的个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需整体的共同努力。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各行各业的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会得到改善。作为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新动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教育部的官方统计,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74万。但是,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趋势相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放缓,许多市场岗位变得越来越饱和。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产生是经济增长放缓,家庭就业教育缺乏,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落后等多种因素相互碰撞的结果。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极大地延长了毕业生的假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延迟,公务员制度的延迟,职业资格考试的延迟,在线就业技能的缺乏以及许多其他不利于就业的因素。面对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计划和就业选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现状,并从大专院校的教育水平出发寻求改进措施,以帮助许多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学生在科学的就业观念的指导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动力,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支柱。近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丰富和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大学生人群却面临就业窘境。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中国,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社会最可宝贵也应该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他们的就业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就业率依然持续下滑,本文就此现象展开了对大学本科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方面进行了分析。(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国内学者针对社会资本对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了不少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资本能够正向影响本科生就业质量,然而针对社会资本如何产生影响、具体是怎样产生影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同时针对这一方向上的实证研究数据不是非常充足,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2020-2021届毕业生的实证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对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和补充。2.现实意义我国有9亿的劳动人口,他们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尤其要注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今所说的“就业难”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指部分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这关系到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而社会资本作为影响就业质量的一个相关因素,其作用不能忽视,针对本科生展开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影响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从而对解决本科生就业问题产生帮助。(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对过往研究的调查,借助图书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进行文献搜集工作,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就业质量的文献进行了大量阅读,包括对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相关理论的理论框架构架,总结现有的关于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关系研究成果,深化对研究方向的理论认识。2.问卷调查法本文在就业质量、社会资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本科生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的问卷,问卷将社会资本分为三类:学校社会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个人社会资本,并针对三类资本和就业质量设计了量表,最后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通过信效度检验后,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发放方法,针对上海A高校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背景(一)小学教育行业前景光明,需求很大小学教育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中国儿童的基础性教育水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也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可知,自2017年以来,我国的基础性小学校校总数为25万所左右,在校教职工也有400余万人。按此发展速度,到2025年,我国的小学教育普及率将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但对其教师和保育员的缺口也将达到190万人,小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缺口很大。(二)对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需求激增受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估计在未来5-10年内,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也会保持在1700-2000万左右,至2025年我国3-9岁幼儿人数将达1.28亿,按照毛入学率90%计算,在校人数将达4955万人。(三)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据中国教育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31.30%的已从业的教师有离职的想法或已经离职,更有权威机构估算,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而且,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教师的离职不仅仅是小学校校之间的“流动”,而是整个行业的人才“流失”,大部分教师离职后就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能终身从事幼教行业的教师屈指可数。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一)本科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本文以上海A高校为例,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相关对比,选择上海A高校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上海A高校在上海市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在全省中排名都名列前茅。通过图2-1可以看出,虽然2017-2021年连续四年上海A高校本科毕业生都在85%以上,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但是从图2-1中还可以看出,2017-2021年,上海A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70%、93.27%、91.33%、89.67%、86%,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79.70%、85.20%、86%、84%、79%,两者整体就业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图2-12017-2021年上海A高校就业率与全国毕业生的就业率(二)学校给予的求职信息少此部分随机抽取上海若干所大学一百名大学生,对他们的求职途径景象调查。在求职途径比较上,80%的受访大学生是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来求职的,47%的受访者是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运用社会资源来达到求职的目的,然而,只有4%的人希望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如图2-2所示)这也暴露了学校提供信息的工作做的不够,41%的是通过人才招聘网络来谋职,学校和人才招聘网络需求推荐过小,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要更直接更广泛的提供就业信息,使得大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图2-2求职途径所占比例(三)自身不足形成的求职障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自身能力不足是阻碍其求职的一大障碍,82%的受访者认为在大型国企或外企中外语能力是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期间要学好外语,64%的人认同交际能力,48%的人认同专业能力,40%的认为是自我表达能力。综合上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这对解决就业问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图2-3各项能力所占比例(四)大学生求职意向在求职意向上,有29%和4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文艺团体)中工作,然而只有23%的受访者希望到企业中就业。但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就业吸纳能力是巨大的,其他两者则相对较小,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机关、单位的认可度明显高于企业,使得企业原本就业吸纳能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目前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一,择业心理有待于提高。二是企业就业吸纳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本科院校应当给予必要的就业指导,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三、存在上述就业现状的原因(一)学生自身原因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随之出现了天翻地覆的蜕变。毕业生择业标准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业制度也出现了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现如今的“择优录用”的变化。理论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当与时代的发展变迁密切联系,经历从“等待分配”到“自主选择”转变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部分毕业生受到自身思想品德与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仍然保留着不正确的就业观念。1.盲目从众的就业观念过去很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就必须就业,一离开学校就马不停蹄的寻找职位。在没有合适岗位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宁愿去做含金量低或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岗位,也不愿意做一个"闲人"。从长远来看,这非但不利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还会让应届大学生失去上进心。其次,从众心理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心理,总觉得受到大部分人称赞追捧的职业就一定是好的职业,跟着大多数人走总归不会有错,于是但凡听到有人说哪个职业比较吃香,便一哄而上,完全不斟酌自身实际情况。这导致有些人就这样错失良机,白白失去了其他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际上,择业作为一项要求我们去认真对待的工作,它需要毕业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彻底地考虑,绝不可以不管不顾地跟随主流甚至仅仅凭着自己的感觉走,这样就算是找到了工作也未必是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2.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消极等待的观念是指一些毕业生对就业一事漠不关心,他们采取的态度是消极地等待与观望。在这部分人中他们普遍觉得自己拥有不错的条件,因此对稍显普通些的企业都漠然置之甚至嗤之以鼻。自己的眼界甚高,便对别人挑剔良多,与好的岗位失之交臂。事实上,这些人对自身的评价过高,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普通的岗位,反而白白地浪费了大好的机会,最后只好待在家里做个无业游民,消极地等待机会前来敲门。通常到了年底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多是持有这种心态的人,对于这群人,用人单位也是愈发不看好了。3.固执狭隘的就业观念与消极等待的毕业生不同,有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早有规划,对于未来的就业岗位也早已做出了系统而又鲜明的要求,条条框框十分具体,他们拿着自己定下的条条框框固执地去丈量职业,一意孤行,不愿有稍许将就。可是,现实社会中做不到非黑即白,职业岗位情况也无法如理想般条理明晰,即便大体相同,在细枝末节处也会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些许差异,因此,不该奢求职业岗位能够做到恰好满足自己的要求,符合自己预先定下的条条框框。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是造成固执狭隘心理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人们若是欠缺勇往直前探索未知的勇气,只着眼于自身的情况,不顾及社会的需求,本质上是一种退守无能的表现。4.攀高嫉妒的就业观念攀高嫉妒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过高地估计自身能力,将目标定在大城市大企业上,或者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展现出的能力与优越感持有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最近几年,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不断干扰与影响,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他们在显而易见的趋名逐利的动机驱使下,对自身情况过于理想化,在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把眼光盯在东部较发达地区、大城市、政府单位、大企业上,而与之相对的西部地区、偏远城镇与农村地区、小型单位都置之不理,宁愿做无业游民也不曾想过去躬身尝试一下。(二)学校原因近年来,诸多城镇都有出现“就业难”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中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它就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现象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供求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种类与质量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根据中新网的报道,我国目前在高技术白领人员领域有着较大的缺口,可是有为数不少的高校不顾及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盲目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者是综合型大学,纷纷增设金融、财经等热门专业,再加上没有匹配优秀的师资团队,使得本该属于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摇身变成了“冷门毕业生”。1.专业设置不合理当下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的高校在专业设置领域无法做到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比方说,近几年中,就业市场在某专业需求量上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引得众多高校随之扩大该专业的招生人数,等到这批学生学成毕业时已经是几年之后了,到那时谁也无法肯定招聘市场还能不能完美地容纳这批学生。这是从根源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限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这种专业设置,毫无疑问是延迟于市场需求的,造成了在进行专业招生和课程设置工作时盲目性现象更加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愈加严峻的专业趋同现象还导致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供给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例如在前几年中法律、金融类专业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量,众多高校纷纷增设这类专业,盲目的增加招生人数,并没有长远的眼光看到等过了四年这批学生学成毕业走向社会之时,还当真需要过江之鲫似的法律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吗?2.忽视综合素质培养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是教易育难,教书并非易如反掌,育人更是难上加难。当下,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校在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时的出现的一大疏漏。只教书,不育人,过分偏重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而在其他的综合素质考验方面出现纰漏。企业在进行招聘选拔工作时,不仅关注应聘者的专业成绩,还注重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无法在学校课堂上通过书本来学习的,它要求我们借助平时的努力去培养,竭尽所能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业余活动来开拓眼界,积累各种社会经验。大部分高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并没有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课题去完成,使得书面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比比皆是,专业技能也都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但是等到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却总是手足无措,空有华而不实的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运用。而与之相反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是无法胜任需要与人沟通合作方能完成的工作。当今社会经历了个人英雄向团队英雄的转变,是一个追求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社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只知道刻苦努力地去做英雄的个人不懂得与人合作互助发展成英雄的团队的员工也不会拥有平步青云的未来。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虽然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但是各高校尚未建立成熟的、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他们开设的与创业创新有关的课程往往是没有设置考核标准和实践环节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能吸引到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且无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到目前为止,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没有被划分到任何专业领域,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配合是当前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实践是检验、提高个人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但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都未将实践环节纳入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有极少数高校零星的开展过一些以创业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学校社团自发组织的创业实践活动也常因为缺乏学校的支持无疾而终。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获得知识几乎是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唯一途径,显而易见,这对高校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三)社会原因1.用人单位高学历现象我国不断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为数不少的高材生步入社会,导致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高校毕业生不再稀缺,处于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不愁无人应聘,使得有些单位之间开始出现攀比的现象。为了提升自身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企业管理人员就无视自身需求,盲目地提高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实际上,有些本该对专科生适用的岗位却被本科生占有,而那些应当属于本科生的岗位却被研究生占有,诸如学历浪费的现象应运而生。事实证明,员工的工作能力不能用学历高低来进行区分。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高学历者的工作能力不见得就一定会比低学历者的高,学历较高的员工有可能会存在优越感,在平时工作中与周围低学历的同事共事时,不能抱着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2、用人单位高期望值现象当代社会中经济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在牢记渊博扎实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形形色色的综合能力。这无疑是符合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然而当前有为数众多的企业不约而同地提高对大学生选拔录用的标准,条件愈发苛刻。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诸多证书都被囊括在基础的条款之中,门槛筑得越来越高。除此之外,有些单位还对应届毕业生增加了工作经验的要求,更有甚者还将应聘者的体型容貌都作为竞争的一项标准,使得许多优秀的大学生都吃了闭门羹。3、用人单位不良用人现象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诸多原因导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无所不在,“熟人多了好办事”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因择业时没找到“熟人”而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之相悖的,不少读书时成天“混日子”打游戏的学生却能利用裙带关系找到比优等生更理想的工作。虽然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孰优孰劣自有定夺,但是这些关系户在日常的工作交往中,不但会挫磨掉优等生对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而且还会对企业的后续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四、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一)学生角度1.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代的教育水平已经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眼下社会交给大学生的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摒弃守旧过时的就业观,重新树立新颖科学的就业观。舍弃陈旧的端铁饭碗吃国家饭的就业观,确立自主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观,化被动为主动,化静态为动态。要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取代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将自主就业和多元化的就业相结合,废弃从众、嫉妒、攀比等不良心理。要围绕自身综合素质,依据个人的特长以及喜好提前找准定位,用全面客观的视角理性的看待自己,要做好放下身段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去的准备。要敢于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单位中去,完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努力培养“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先进意识。2.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充满风险的创业路上,只有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能通过自主创业成就自己期待的未来。要注意的是,一个心理素质过硬的人,不单是个有勇气面对风险的人,也是一个能够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在批评中汲取营养的人。每一个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生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批评中成长是每一个职场人的必经之路。3.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日益繁荣,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发明显,社会对毕业生的条件水涨船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预期标准也随之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埋怨发牢骚,要通过多种渠道竭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这是在如今角逐激烈的环境中提高各自综合实力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学习期间,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全力培养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是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后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校期间,我们要将时间用到合适的地方去,踊跃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地训练强化自己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培养自主创业的意识,不仅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机遇,还能有机会为就业市场与其他求职者供应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本科院校角度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经济结构也将会面临一系列重大的调整,所以,势必会造成行业间对人才需求的种类与数量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围绕整个经济制度展开工作,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做出合理的预测,对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重新确定招生专业以及数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此之外,受到社会不断变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持续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增强的一系列影响,高校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素质教育发扬光大,并且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加知识内容的更新频率,确保课堂质量。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育,在拓展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果说毕业生是高校这家企业中生产出的最终产品,那么他的就业率与就业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这所大学教育质量优劣的一项关键指标,也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并且把这项工作设定为高校工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应当设置就业指导中心,并且配备专职人员,巩固强化现有的信息网络,加大对外宣传的工作力度,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关联度,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并且快速有效地提供给毕业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实时的社会需求,在准备求职简历时进行指导,增加求职技巧的培训,并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项目,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在学校开设创新型类的基础课程,以便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树立创新思维。要注意的是,高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应包括政策、心理、经济、人际关系、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拓宽高校大学生的知识边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开设以双创为主题的实践类课程,将实践指导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保障。因此通过校园内的创业活动和社会上的创新实践,提高学生们实施创业计划的能力,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革新的重要环节。(三)社会企业角度1.树立科学的用人观企业的用人理念可以对大学生顺利充分地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用人单位应当对配置人才结构进行优化,达到生产力要素最佳组合的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若是企业中人才结构已经趋向合理,那么就根据工作分析结果以及岗位评价报告,招募学历合适的应聘者,不盲目追捧高学历,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并严格掌控选拔招募人才时的客观公平性,录用最适合自身企业的人才,使人力资源配置更为优化。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对人才储备建设的侧重程度,提高后备力量的培训强度,避免企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在选拔录用人才的过程中,要让应聘者知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仍然存在培训发展、提升自我的机会,存在晋升的空间,不至于让众多的应聘者踌躇不决,企业也可以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这些举措将有可能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处理。2.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数量众多的高校大学生是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事情,其培养出的人才最终都是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因此,各个用人单位也应当参与到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去,可以为大学生供应数量更多种类更全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将来的求职过程积累有效的经验。3.借助政府的干预社会资本对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阻碍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流动,因此政府必须担起责任,减少社会资本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可以通过颁布相关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大学生就业率的稳定,同时政府要加大力度打破不平等的社会桎梏,改变先赋性社会资本带来的不公平就业现象,创造良性就业氛围,让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有序流通起来,例如可以通过限制招聘过程中的户籍、生源地、性别等歧视现象进一步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其次,政府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帮助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确保公平竞争就业市场环境。由于毕业生自身的先赋性社会资本的不同,城市生源毕业生可能比农村生源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开放招聘信息、中介机构的就业辅导等方式,降低不同社会资本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毕业生们的劳动关系合法合规,保障毕业生在薪资待遇、社会保障、在职培训等方面的合理待遇,减少毕业生因为初入社会容易上当受骗的风险。政府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解读相关政策法规的讲座,邀请应届毕业生参加,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教导他们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五、结论大学生就业现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在调查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后从本科院校和自身角度提出了使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最后又从这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希望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转变当前就业现状,同时为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科院校本科教育的效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是整个教育行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的浪潮,这个浪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上海A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并非一项简易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全力合作以及共同努力方可完成,只有正确有效的表现出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企业各行各业的长处,劲往一处使,方可以改善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树立需要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对社会与职业的了解也应当经历一个缓慢的流程。所以,就业辅导的对象不应受制于毕业生群体,而是应当将就业辅导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去,面向所有的大学生。学校与社会需要尽可能地引导大学生完成就业观念的蜕变,唯有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才可以在优胜劣汰的就业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也能够在就业难的态势下不会被人淘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处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也并非易事,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寻求妥善解决这一困难的更好的方法。参考文献邹显林,陈雅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以上海师范大学等三所师范类院校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