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_第1页
如何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_第2页
如何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_第3页
如何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_第4页
如何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前言随着CT、MR等影像学诊断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以往诊断脑血管病时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依据的局面,影像学诊断已占很大比重,因此其明确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也如影像学为基础,是可以理解的。最早的脑血管如分类是1958年美国NINDB特别委员会制定的,之后,先后有若干种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分类及诊断。为方便记忆及理解,介绍临床上实用的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一、脑血管病的分类A有明确的血管病性器质性脑病变者1.缺血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分类不能的脑梗塞2.出血性=颅内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他颅内出血3.其他临床上鉴别脑出血、脑梗塞等困难者B其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脑循环不全症高血压脑病其他脑血栓形成1.临床症状多为安静时发病局部定位体症因病灶部位不同,表现不一,多有偏瘫感觉障碍无意识障碍或轻度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栓有时可见重度意识障碍症状进展较缓慢,有些呈阶段性进展2.CT所见发病1-2天后可见到相当于责任病灶部位存在低密度灶缺乏高密度影3.其他多存在体动脉硬化的基础疾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脑栓塞1.临床症状突然出现特定动脉支配区的局灶性神经症状,症状在几分钟内完成,多包含大脑皮质病灶,常伴失语、失认等大脑皮质症状多伴轻度意识障碍颈动脉可听到血管杂音2.CT所见发病1-2天内相当于责任病灶处可见到低密度灶发病直后缺乏高密度灶但数日后可见低密度灶因有出血性梗塞致高密度混在影3.其他可存在下列栓子来源心脏疾患(房颤、瓣膜病、心梗等)颈动脉的动脉硬化性空气栓塞、脂肪栓塞脑血管造影证明在闭塞动脉内有血管内栓子且随时间推移多见到栓子移动或在开通颈部超声等确认颈部动脉有壁在血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基本原则去除发病危险因素对呼吸、循环系统障碍、感染、体液和电解质异常等一般治疗特殊治疗包括改善缺血及阻止因缺血引发的脑病变(坏死、水肿)的进展无症状期无症状期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取除危险因素而言1。高血压无论收缩期压升高、还是舒张压升高都是极重要的危险因素,对皮层枝梗塞深穿枝梗塞的发生都很重要尤其是深穿枝。Meta分析舒张压平均降低6mmHg可使卒中发生率下降42%。长期血压升高9/5mmHg导致脑卒中发生增加1/3,升高18/10mmHg则增加50%,推测如在各组血压水平长期平均降低5-6mmHg将减少卒中35-40%降压药的应用原则上应用不引起起立性低血压者Ca++拮抗剂有时损害肝脏噻嗪类可能引起电解质异常,糖代谢异常、脂肪代谢异常、尿酸比值升高等代谢障碍和脱水B受体阻断剂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关于高血压的危险性,更重视的是收缩压和脉压的作用脉压差>8mmHg者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是脉压差<5mmHg的3-4倍,单纯舒张压升高尔收缩压正常者,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几乎与正常者相同脂质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脂质代谢异常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应用新一代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病人总死亡率下降22%。卒中发病的危险度下降29%,其中用于二级预防时可使卒中发病的危险度下降32%一级预防:即对健康人群或存在危险因素,但尚无缺血症状的人群开展预防二级预防:即对已出现脑缺血症状,如TIA或已有卒中发作史病人开展预防但有抗粥样硬化作用的HDL在脑梗塞病人其值较低尤其是皮层枝梗塞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基本明确,所以也应对脂质代谢异常干预禁烟、矢量运动、减肥控制糖质过剩摄入、药物疗法饮食疗法:控制总热量给予低脂及低胆固醇饮食。要求全部饮食脂肪含量应降到不超过总摄入热量的30%。多吃含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通称他汀类。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等,作用机制是抑制是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HMG-CoA还原酶,从而限制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增加肝脏LDL合成,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及LDL-C水平,能中等度降低血清TG水平,同时可使血清HDL-C水平轻度升高。此类药物降低TC效果有剂量依赖性,主要毒副作用是肝源性转氨酶升高、肌肉触痛及一过性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贝特类(贝丁酸类),其作用机制是激活过氧化酶体激活型增殖体受体,增强脂蛋白酶的作用,使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加速降解,降低血中TG水平,主要适用于TG升高的病人,常用的有妥安明、必降脂、力平脂、洁脂等。烟酸及其衍生物:适用于TG增高患者,其作用机制使增强脂蛋白酶的作用,降低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常用的有烟酸、阿西莫司、烟酸肌醇酯。常见的副作用为面红耳赤、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及皮肤搔痒等。胆酸鳌合剂(隔离剂):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进胆固醇从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降解,从而使TC及LDL-C下降、TG及HDL轻度升高。常见的副作用为味差和便秘。吸烟急性效果: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冠脉收缩,末梢血管收缩慢性效果:氧化LDL升高,HDL减少,血小板凝集,促进炎症反应,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连接,斑块不稳定等处血栓形成作用。慢性吸烟对脑循环的影响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比较,安静状态下脑血流量是否减少--未定用133Xe吸入法,测平均脑血流量年龄越大,脑血流量越大吸烟者必不吸烟者更低吸烟者总胆固醇必不吸烟者高推测慢性吸烟致动脉硬化进展可能是血流低下的原因但也有相反的报告65岁以下吸烟、不吸烟者脑血流量无统计血差异65岁以上,吸烟者较不吸烟者平均脑血流量低,但血清脂质两者无有差异,考虑是吸烟致潜在性换气障碍造成脑血管收缩。也有人报告吸烟使PaCO2低下及PaO2上升,使脑血流量减少高脂血症、脱水高粘血症影响脑循环、使发生脑梗塞的频度升高男性Hb15g以上,女性14g以上,高龄者Ht46%以上发生脑梗塞的频度增高高龄者还应注意脱水等脑出血的治疗一般对症治疗降颅压药的应用脑水肿使指脑组织液体增加导致脑的容积增大,使引起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因素,也是脑血管病、颅内占位病,颅脑损伤核炎症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1967粘,Klatzo从发病机理和病理方面首先提出将脑积水分: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1975年,Fishman提出间质性水肿1979年,Miller提出,低渗透性脑水肿液体静压力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主要是血脑屏障破坏,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和水外溢,使细胞外液增加。脑外伤、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实验性脑冻结外伤细胞毒性脑水肿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缺氧,如心脏骤停、窒息、脑循环中断(缺血),急性血浆及细胞外液的低渗透亚。如急性血钠过低、水中毒,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某些内源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及透析性平衡失调综合症等细胞膜及依靠ATP供能的钠、钾离子泵作用被破坏、钠机如细胞内细胞内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盐等增多,氯离子也进入细胞内,它们都带负电荷,可是钠离子乃相继进入细胞内。细胞内渗透压升高,使水分进入细胞内。脑水肿在脑组织遭到损伤后立即发生,24小时后最明显,并有病灶向脑实质区和临近区域扩展,水肿持续时间一般为3-4周临床尚同一病因常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不同类型的脑水肿,很少以单一类型出现,因此要注意区分清哪种类型脑水肿为主。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脑水肿早期阶段细胞内水肿,后由于细胞膜离子泵失灵,缺血、缺氧持学存在,则BBB破坏,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出血后脑水肿脑出血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源性水肿。也可因为BBB破坏而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甘露醇为什么能降颅压?作用机制:通过渗透性脱水而减少脑组织的水含量。研究表明,甘露醇只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的20%左右。Winkler认为甘露醇还可能存在比渗透性脱水降压更有效的作用机制。当快速静点后,CSF中甘露醇的清除比血清中清除慢,使甘露醇在CSF中滞留。其可增加震颤及缺血区脑血流量,降低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性,从而保护缺血区微循环。在改善微循环同时,也促进了组织水平的氧转运,最终使脑动脉血管反射性收缩,从而减少脑血容量,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常用0.3g/kg-1g/kg静点。30分钟滴完,大部分4h左右经肾脏排出。故临床上4-6h用药一次近年发现20%甘露醇250ml和125ml作用一样,而125ml副作用更小。Kanfman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甘露醇治疗脑冻结损伤脑水肿0.33g/kg每15分钟一次间隔4h。接受治疗1次和5次后,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CSF,脑组织、血浆和尿中甘露醇量发现,连用5各剂量后出现一个逆向渗透压梯度(脑组织:血浆=2.69:1)在单次用药时,脑水分含量减少,但在5次用药后脑水分含量反而增加3%,说明连用甘露醇至数日是不合理的。Von-Berenberg用不通剂量甘露醇治疗SD大鼠外伤性脑水肿。一组用甘露醇4次,一组8次两组均用生理盐水对照,发现用4次和8次脱水效果一致,但多用甘露醇可导致严重全身或肾脏副作用。甘露醇及其脑水肿的程度于改善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无关。也就是说,甘露醇除脱水降颅压外,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害。主要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防止半暗带不可逆损伤,减少梗塞面积。甘露醇持续慢点比快点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程度上更明显。甘露醇作用急速、强力作用时间约3h因不代谢,由肾脏排出,有反跳现象。又因利尿作用,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肾脏损害。激素的应用激素对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效,但对脑卒中却未见到有明显效果。且易出现消化道出血,易感染,影响糖尿病控制,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用,对脑出血双盲法也未见道有效,但有大量疗法可见到一过性有效的报告,对重症例个别病人也有人用。蛛网膜下腔出血超早期手术,3H疗法三大近期综合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脑积水动脉瘤的自然病程约20%生前破裂直径为11-15mm者约87%破裂超过15mm100%破裂再出血距首次出血时间越短,越易再出血,6周后较稳定。入院是病情越重越易再出血,所有V级冰棍人都有可能再出血高血压可使再出血机会增加舒张压低于90mmHg者有25%再出血,大于109mmHg者则有75%再出血年龄越大,再出血机会越多,40岁以下者为19%,超过50岁为63%,且年龄越大再出血间隔时间越短朝下生长的动脉瘤较朝上者再出血的机会少。这可能和动脉血流方向有关瘤蒂短宽者较长狭者再出血率大后交通动脉瘤比前交通动脉瘤或椎基动脉瘤再出血机会多首次出血6个月后,血管造影有助于判断预后瘤体大者29%再出血无变化者39%再出血缩小者9%再出血再出血的预防应用抗纤溶疗法6-氨基已酸,24h24g-36g,一般倾向大剂量,通过BBB到达病变部位,抑制该部纤维蛋白溶解,使再出血率降低。破裂处动脉瘤被血凝块阻塞,防止再出血,但出血后CSF中溶解纤维蛋白活力明显增强,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酶,血凝块溶解加速,在出血后7-14天,血凝块已不牢固,破裂处的修复尚未达到组织纤维化,同时随着脑水肿的消退和脑血流量的增加----再破裂对SH应用止血环酸应用组10%再出血28%脑梗塞对照组23%再出血12%脑梗塞另有报道,应用抗纤溶疗法24%死于再出血,42%死于脑血管痉挛对照组45%死于再出血,24%死于脑血管痉挛,且第14瘤日两组局灶性缺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2.4%和22.7%.结论:抗纤溶疗法可防止再出血,但脑出血管痉挛发生率高,又有严重并发症如脑积水等,因此,是否应用抗纤溶解疗法争议很大。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断前驱症状:头痛,脑膜刺激征白细胞,体温意识变化局灶表现颅内压增高征VS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大量存在的血肿,而可能使SAH后1-2天内浸润至动脉型微量HbVS原因物质应满足以下条件有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其物质存在在蛛网膜下腔/血管壁内,浓度充足高,且与VS时间经过一致降其注入动脉蛛网膜下腔可发生VS用其抑制剂或拮抗剂可抑制VSVS的防治血肿清除血管扩增剂的预防性投给:血管扩增剂作用越强,越易发生血压下降及脑内盗血,因此,以预防VS为目的,进行全身投给,还存在问题:Nimodipine经总汇分析对VS有效这与L通道阻滞剂没有VS动脉扩张作用这一类使矛盾的。考虑这是通过借助软膜动脉吻合使侧枝循环得以改善。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抑制了高钾环境下,因Hb所致软膜动脉收缩有关。同样,L-通道阻滞剂Perdipine未见到有意义的机能改善3.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