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原野英雄的现在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之间论《野草·过客》中鲁迅的现代性时间体验_第1页
空洞的原野英雄的现在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之间论《野草·过客》中鲁迅的现代性时间体验_第2页
空洞的原野英雄的现在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之间论《野草·过客》中鲁迅的现代性时间体验_第3页
空洞的原野英雄的现在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之间论《野草·过客》中鲁迅的现代性时间体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洞的原野英雄的现在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之间论《野草·过客》中鲁迅的现代性时间体验

伊夫瓦岱将现代性和时间意识结合起来。他解释说,“现代性是‘时间’。没有一个比这更坏、更理论。”。从定义上而言,现代性的价值表现在它与时间的关系上。它首先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一种新的感受和思考时间价值的方式。”(P42-43)在伊夫·瓦岱看来,“现代性首先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区分作者和作品现代性的东西不仅仅是哲学或意识形态方面的观点,而首先是感知时间,尤其是感知现时的不同方式。”(P50)伊夫·瓦岱把这些时间形态称作“时间类型”,“这些时间模型反映了历史时间的种种表现形式,它们受到某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事件、集体经验、习俗变化以及言论(文学、意识形态、科学等方面)的支配。”(P51)随后,伊夫·瓦岱对“时间类型”进行了划分,第一种类型就是“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这种时间类型是种过渡时期的产物,它可以为我们理解某些作家作品提供新的角度。《野草》在鲁迅的作品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价值的作品。在《野草》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鲁迅的内心,可以感悟到鲁迅的人生哲学,它是鲁迅心灵的缩影,从中可以折射出鲁迅灵魂的一个侧面。《过客》是《野草》中的一篇诗剧,它看似简单明了,但其实反映了鲁迅当时的人生体验,寄托着鲁迅当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过客”这一形象更是对伊夫·瓦岱所说的“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这种现代性时间类型的最佳诠释,对《过客》的这种现代性式的解读可以开启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的另一路径。一、“未来”是时的世界空洞的现时表现的是一种困惑,一种彷徨,因为“一方面,他们很难脱离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难以接受当代的社会价值。”(P51)也就是说,人们处于一个时代转换期,由于这种突然的变换使人们的思想难以从过去的影子中解脱,但同时又无法融入到新的现时中去。对这“现时”,人们感到一种迷茫、失落。在“过客”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身处“空洞的现时”之中的那种无助、彷徨与迷茫。过客一出场就已经是日暮途穷,筋疲力尽,他在黄昏中来到一个老翁家门口,他所走过的道路到老翁家门口已经是终点,再往前走就是“坟”,没有路了。“人们感到他们失去了一个渐渐远去的,摇摇欲坠的过去。……与此同时,当时的整个时代都为一种未来的世界面貌所吸引,这个未来世界人们只能预感到它,但却永远不能接近它。”(P53)对于这种空洞的现时,我们只能尴尬地身处其中,这时的我们可以说是矛盾的。正如缪塞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所说:“这就是当今的时代,它将过去与未来分离,它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但同时又与两者相似。在那里,我们每走一步都步知道自己时走在一粒种子上还是一片残屑上。这个时代的精神是crepuscule(傍晚或晨曦)的天使(……),是一半为木乃伊,一半为胎儿的幽灵(……)。”(P55)由此可见,这种处于过渡状态的现时,是如此的复杂又矛盾,以致人们想要有所行动都困难,因为你无法分辨出其中的“种子”与“残屑”,也就是人们不知是走向黑暗还是光明。另外,由于过客已经走了很久,双脚已经走破,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力气已经“太稀薄了”,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行走的过客却对自身没有概念,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从老翁对过客的三个提问中可以表现出来:“你是怎么称呼的。”——“我不知道。”“你是那里来的呢?”——“我不知道。”“那么,我可以问你到那里去么?”——“我不知道。”对于这三个问题,过客都给与了否定的回答——“不知道”,由此可见,他的迷茫,对自己、对过去、对未来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正如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中所说:”我们这几代人不过是过路客,我们是中间人,是身份不明的人,是注定要被遗忘的人,是通向未来的桥梁。”(P54)过客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走去,对他正处于的现时也没有概念,老人让他停下来休息,但过客说“我不能”,这也是符合逻辑的,作为过客就是“现时的过客”,就是要将现时匆匆而过,现时对过客而言毫无意义,他虽然活在现时,但没有真正体验过现时,过客只是现时的一个过客而已,现时在过客眼中只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如果现时对过客来说不是空洞的,那过客岂不是停下脚步来仔细体验它,但过客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向前走”。现时在时间的链条中是断裂的,对于现时的这种虚无、黑暗,人们感到迷茫、痛苦,以至于无法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现时把人抛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状态,它虽然存在着,但只不过是一副躯壳,这种状态下的主体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主体虽有想要行动的愿望,但却又无能为力,所以他们痛苦、迷惑。在这种“空洞的现时”中,人迷失了自我,人的行动是机械的、无助的,人的内心是彷徨的,人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只处于一种机械的行走之中,从而深刻地体验到自身的孤独无助。可以说作品中过客的思想和处境与鲁迅当时的思想和处境是很相似的。现实社会是黑暗的,令人沮丧的,前途更是一片渺茫,没有把握看不到希望。面对这种“空洞的现时”,面对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过客是如何选择的呢?他没有后退,也没有停下,他选择了继续向前。二、“向前走”的信念英雄的现时是与空洞的现时相对立的。波德莱尔在《1845年的沙龙》中对“英雄现时”第一次进行阐释:“没有人去倾听明天将刮起的风;然而,现代生活的英雄主义围绕着我们,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分量。”(P57)伊夫·瓦岱认为“英雄的现时”是这样一种状态:“它视现时为一个常常处于危机状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们进行斗争,这种斗争那么享有盛名,但它并不比后者缺乏英雄气概。”(P58)由此可见,“英雄的现时”就是一种反抗的现时,斗争的现时,面对绝望、迷茫,它的选择是面对,是反抗,他要做现时的英雄,而不是懦夫。在面对“空洞的现时”时,过客的选择正体现了这种“英雄式”的反抗。过客当时的处境已是十分潦倒,前方的路在哪里?不知道,而且他已经筋疲力尽,还有许多伤。如果继续前进恐怕是凶多吉少。这时老翁告诉他,前面的路没有人走过,渺茫至极,劝他不要再往前走了。他说:“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并且此时天色已晚,“太阳下去了”,老翁又劝他“还不如休息一会的罢”。主观上他已经身心疲惫,客观上天黑行路不便,于情于理过客都有理由停下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既不回头,也不止步,而是继续向前走下去,不管前方道路有无艰险,向前走的信念从未改变过。虽然过客对自身不确定,对前途和未来也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要“走”,“我只得走”,不知前方是什么也要走,不管能否坚持下去也要走。他为什么不愿意“回转去”,也不愿意“休息一会”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对这个黑暗的社会,对他自己走过来的道路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走回头路是没有好处的,“回到那里去,就没有一处没有名目,没有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他看透了这个黑暗、虚伪的社会;第二,过客不愿意“回转去”,是受到一种身外力量的鼓舞和召唤,他总觉得“有声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叫我走”。因此,他谢绝了老翁的挽留,继续向前走。由此可见,过客英雄的现时的表现就是“向前走”。向前走就是一种反抗,一种挣扎,但是,另一方面,过客还是一个没有找到光明的孤独的英雄。他只身一人上路,身心憔悴,可以说是狼狈不堪。他不要别人的同情和施舍,这是黑暗的过去给他留下的阴影,所以这个过客既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探索者,同时又是一个倍受创伤、对前途充满迷茫的孤胆英雄。过客以“走”的形式来进行一种自我的肯定,是对“空洞现时”的抗战。死亡的威胁,内心的彷徨无助,由此产生的焦虑、失望、不安,不仅没有使他绝望颓废,相反却使他产生了抗争的力量,踏上了通向未来的路。尽管前途茫茫,“坟”的后面不知是什么地方,但他还是奋然前行,要自己走出一条路来,要与这种虚无空洞的现时抗争到底。三、缺失与抗争:生命的存在状态在过客身上,我们可以看见鲁迅的影子。鲁迅的时代也是一个过渡的时代,一个革命的时代。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使他看不见前途的光明,他也像过客一样迷茫。传统的过去已被丢弃,过去已成为过去,但是对于未来,鲁迅的心情还是迷茫的。丢弃了过去,但又找不到未来,这时鲁迅的现时也变得充满困惑与迷茫,面对这个空洞的时代,面对迷茫的人生,现时带给人的只有不尽的虚无。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屈服,而使他鼓起了勇气一直向前走,但他的这种勇气是基于绝望的勇气,“在无路的地方(穷途)走路,与沉沦作‘绝望的抗战’”。(P184)可以说,鲁迅既有英雄的一面,也有凡人的一面;既有坚决、勇敢的一面,也有犹豫、彷徨的一面。由此可见,鲁迅的现时是是彷徨与呐喊并存的现时,是空洞与英雄之间的现时,是一种中间状态的现时。王晓明在《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中说:“人世间确有‘命’这样的东西,……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出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任何人征求他的同意,他也没有可能为自己作哪怕是一点点的选择,就是因为某个偶然的机缘,他一下子获得了生命。”(P1)如果,从个体生命获得是偶然性来说,人的一生仿佛就是匆匆的“过客”。这个“路”没有尽头,作为历史发展途中的一个过客,他不过是“进化的链子上”的“中间物”。(P284)所以鲁迅的生命思想中,更重视生命的过程,更重视这种中间的存在状态。“对于这一过程中所必有的矛盾、痛苦,高度敏感,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与最充分的思想准备。”(P37)他在很多时候是无目的或者还可以说是超越目的的,他所关注的不是那满是光环的“未来”,而是当下的“现在”。他说:“我看一切的思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题目,都缴了白卷。”(P20)他愤怒大声叫:“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P49)这里鲁迅突出强调了现在的重要性,但他此时的现在又是令人彷徨绝望的。《墓碣文》:“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可以说是鲁迅对自己抗争历程的总结。“路在哪里”是过客不可言说的困惑,过客的所有困惑和追求都化成了一个执著的动作“走”,人被抛入生存的两难境遇。在屡次碰壁之后,鲁迅如《过客》中的过客一样,面对未来也充满了犹豫和彷徨,他不迷信于过去和未来,而总寄希望于现在,他一再强调“走”的必要,“走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的确如“过客”一样,尽力地走,坚决地走,向似乎没有希望,向无人去过的方向走。鲁迅一直在这种犹豫彷徨的中间现时状态下向前走。在一定意义上,“走”即是对生命存在、时间虚无的抗争。绝望与抗争始终联结在一起,在抗争的过程中感受着绝望,在绝望中进行着抗争。鲁迅对读者说:“《过客》的意思……即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P442)正是在如此精神的指引下,鲁迅始终在绝望之中坚持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