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感冒_第1页
中医内科-感冒_第2页
中医内科-感冒_第3页
中医内科-感冒_第4页
中医内科-感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冒主讲人:杨道文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定义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历史源流《内经》—提出外感风邪致感冒《诸病源候论》—提出时气病《仁斋直指方》—首提出“感冒”一词《丹溪心法》—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证候特征感冒为外感病证,起病较急,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续而喷嚏、鼻塞、流鼻涕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全身酸痛,等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症状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甚则咳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病因病机风邪时行病毒风邪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气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因而外感之病以风为先导。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与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气候突变、冷热失常、温差增大等,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风邪侵袭人体,往往非单独伤人,而在不同的季节,常兼夹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致病。如冬季挟寒、春季挟热、夏季挟暑湿、秋季挟燥、梅雨季节挟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挟寒、挟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时行病毒

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由四时不正之气,天时疫病之气流行而造成。《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此而言。正虚卫外不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诊断临床表现:肺卫;鼻窍;少数消化道症状.应该明确流行性感冒为传染病病程:3~7天发病季节:四时.冬春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与温病,尤其是与风温早期鉴别。温病每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风温初起,更与风热感冒相似,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应该特别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鉴别。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温病则高热、壮热,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神昏、谵妄、惊厥等。各种温病均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感冒则四时可发。辨证要点分清表寒、表热

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其不同之处: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辨证要点辨别普通、时行

由于感邪的不同,临床上又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常呈散发性,病情较浅,症状不重,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偏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它病。

辨证要点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体虚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者。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应该区分气虚、阴虚的不同。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嗽无力,脉浮等气虚症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治疗原则

感冒病变有肺、卫之分,着眼于卫表和肺系,是本病治疗的关键。遵循《素问·阴阳应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应用解除表证,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乃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解表,亦称疏表。感冒由外邪引起,邪束于表,因此必须解表达邪。由于外邪是以风邪为主,故而应该疏风解表。表证采用解表和营卫之法,邪从汗解,发汗祛邪,振奋卫阳,调和营卫。由于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性质有寒热暑湿的差异,故而在上述疏表发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治疗原则宣肺,即宣通肺气。外邪侵犯皮毛,肺气失于宣肃,肺主卫气的防御功能失常,因此产生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使用宣通肺气之药物,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相对又能协助解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对于挟暑、挟湿之感冒,中医药治疗颇具特色。在疏散解表之中,应注意湿邪中阻、胃肠气滞或暑湿伤表,气机不畅的病机所在,而加用化湿、和胃、清暑、理气之法。治疗原则对体虚感冒,因气血虚弱,卫外不固,在治疗上不可专事疏解,发汗之时需注重固表里,补益气血《伤寒论翼》说:"治伤风不知固表托里之法,偏试风药发驱动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愈期",这对体虚感冒的治疗提出了指导原则。

辨证施治

风寒证

风热证暑湿证表寒里热证体虚感冒气虚、阳虚感冒阴虚、血虚感冒

风寒证

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独活、川芎—止头身痛茯苓、甘草—化痰和中

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风寒挟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香苏散风寒兼咳嗽者—用杏苏散风寒证

风热证

症状: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鼓—辛凉解表,兼以清热解毒芦根、牛蒡子、生甘草—清宣肺气,利咽化痰

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蔓荆子、菊花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马勃、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知母、黄芩、浙贝母、杏仁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鲜芦根,加花粉清热生津有湿热,胸闷呕恶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风热证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祛暑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暑热偏盛—加黄连、黄芩、青蒿清暑泄热,并配合鲜荷叶、鲜芦根清暑化湿;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暑湿证

表寒里热证

症状:此证又名"寒包火"。因风寒外束,表寒未解,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