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_第1页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_第2页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_第3页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_第4页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一)新进入者的威胁电信服务业的潜在威胁者:潜在威胁主要来自广电网络、被禁止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专用网络(公司)、跨国公司以及虚拟网络运营商。“三网合一”是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电信网络,是以光纤传输网和IP技术为基础的,讣算机互联网、电话网(PSTN)、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全面融合的网络,Internet将是下一代网络的主体。在2005年我国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政策壁垒的打破将潜在威胁将变成现实威胁。同时,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复建设留下大量的部门专用通信网资源,也想加入电信市场竞争。被禁止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广电网和其他专用网加入电信市场竞争指日可待。此外,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进入威胁正在变成现实。虚拟运营商是乂一个潜在进入者。虚拟运营商是指没有基础网络而经营电信或者电信增值业务的厂商。虚拟运营商利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网络设施或产品,将业务细化、个性化,通过业务代理或分销等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电信增值业务。比如一些小型科技公司对电信运营商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这些软件搭载到一些电信业务中去。U前中国对虚拟运营的相关政策还不明朗,中国电信虚拟运营处于探索阶段,国内主要的虚拟运营商润讯、T0M、鸿联九五、联想、中关村科技等都是转型而来的。从业务构成上看,这些虚拟运营商只是在部分业务上存在着竞争。进入障碍a规模:电信服务是一个投资巨大,讲究规模的行业,而且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体现在客户数的增加)单个产品的成本会降低(客户越多,毛利越高)。大量的投资会使潜在进入者望而生畏;如果以小的生产规模进入,乂使得产品成本过高造成竞争劣势。两种结果都会对新入者不利。b产品差异优势:原有企业通过长期的广告宣传、用户服务和产品质量等获得一定的市场信誉和用户忠诚度(所以2G时代中国联通作为后入者一直难以撼动中国移动的寡头地位,同理,中国电信要想在移动领域分一杯羹也不是易事,现在发展3G大部分还是在原来联通CDMA客户的基础上升级上去的)。在2G时代,移动的信号明显要比联通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山区、三线城镇),造成一定的产品差异优势(移动品牌的信誉好于联通)使得联通业务发展举步维艰(个人认为联通发展CDMA是一个无奈的败笔),在3G时代,三张网技术都不一样,产品差异明显。联通拥有技术和市场最成熟的WCDMA网(全球占有率77%)有利于在3G时代树立信誉并从原有企业(移动)手中夺取用户,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C资金需求:新进入者想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并在竞争中获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冒失败的风险,山此形成了进入障碍。通信服务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使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包括外资),市场主要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竞争。d销售渠道:以询移动和联通的销售渠道主要通过自建营业厅,现在联通与国美苏宇都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国美苏宇众多网点弥补了自建渠道不足的缺陷(不过移动、电信也在考虑与国美苏宇合作),与苹果合作则带来的大量稳定的高端客户源,试想,谁买了IP0NE4后还会用2G呢?移动的TD-SCDMA苹果IP0NE4根本不支持,IP0NE4支持CDMA2000版也迟迟未进入中国市场。e转换成本:电信服务的转换成本很高(因为现在手机号基本上已经成为个人的身份标识,换掉一个熟悉的号码可能会损失掉很多社会关系)不过可能正式推出的携号转网业务则对联通有利,联通在3G业务的发展上已经领先于移动、电信,移动和电信的3G网应用贫乏,远远比不上WCDMA,现在很多水货3G终端用的还是2G网,多数甚至是移动公司的2G用户,但是一旦联通WCDMA上了轨道,谁能说这些用户不会转到新联通,直接使用新联通的3G业务呢?f与规模经济无关的固有成本优势这一点在电信服务业中主要指运营牌照,在烟草、金融、电信和某些战略资源行业,国家规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不是有资本有技术就可以进入的。在行业内部,移动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U前有成本优势,但是在3G上的不成熟让它无论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经济状态都无法把2G的优势带到3G上。(三分天下消除移动垄断这也许才是国家和人民乐见的成果)现有企业的反击程度&、移动企业资源还是很强大的,在2G时代,要挑战移动的垄断地位无论是电信还是联通都完全没有机会。移动目前处于防御状态,尽量想延续2G时代的辉煌。其实3G推出已经很久了,在欧美基本上已经普及3G,但是在中国,由于移动的存在,3G发展一直都很缓慢(看看通话质量更好也更环保的CDMA在中国举步维艰就知道了),只是3G取代2G毕竟是大趋势,移动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延缓这一进程罢了(它希望能直接跳到4G也说明移动自知自己在3G上面的落后)。b、电信服务业的退出壁垒很高,资产的流动性低,如果投资失败很难退出或翻身。联通剥离不赚钱的CDMA体现了国家对联通的扶持,至于让电信而不让移动接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移动接手CDMA,联通即使在3G时代也完全不可能和移动竞争)C、在行业内,原有2G市场增长已经到了瓶颈,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把蛋糕做大则人人有份,3G则处于一个基本空白的市场当中(当然现在的市场蛋糕也不大),未来运营商的竞争主战场当在3Go结论:联通所处的行业具有强大的进入壁垒,外来资本基本不可能对现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威胁。(个人认为电信在3G领域对联通基本不构成威胁,要威胁也是威胁移动。而移动没有固网,运营的乂是一个不成熟的3G网,未来前景堪忧)(二)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现今中国电信市场有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国内长途、本地、移动等各类主要业务,都有两家以上运营商竞争;在固定电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在南方、中国联通在北方分别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竞争最激烈的是长途和数据业务市场,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都提供长途和国际电话服务。其中,在长途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并立;在数据业务市场上,中国电信居绝对优势地位,占据57,81%的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市场是双寡头垄断结构,但其中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占70%o——引用自2009年度电信市场竞争报告。(很可惜,网上查不到2010年的)同业企业的数量和力量对比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电信服务业的竞争态势比较明确,移动网主要就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在竞争,其中联通和电信在固网方面也存在竞争关系。U前看移动在2G移动网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即使把联通和电信加在一起也不及移动,所以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基本上市移动一家独大,联通和电信拾人牙慧的局面。而在3G移动网层面,三家企业之间实力相差不大,处于相持不下的局面,竞争非常的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和未来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三家企业都在大力建网,用优惠的价格和服务吸引客户,中短期内3G业务处于亏损运营阶段。(即跑马圈地阶段)中国3G网刚刚起步,未来的局面还很浑浊,现在看移动用不成熟的3G网竟然获得了最多的客户,不过联通的客户质量最高,电信目前的发展态势最好。(最新公布的5月份3G客户增长电信竟然超越了联通)。在固网领域,联通明显不是电信的对手,不过网络质量在迎头赶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中国的电信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速度比较快,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生存空间的加大,每个企业都可以较容易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集中精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自己,而不会过多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存在你死我活,三分天下是将来最有可能岀现的局面。未来即使联通3G压倒另外两家,也不敢奢望会一家独大)。直接竞争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恶性竞争诋毁对手的现象比较少,对行业发展有利。(说句不好听的话,由于垄断,三个运营商都够黑的)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与用户的转换成本在2G移动网,移动GSM一网独大,联通GSM网只能凭优惠的价格获取移动的残汁冷羹,电信接收CDMA网的U的在于运营CDMA2000(用户可以直接从2G升级到3G),所在在2G网领域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搞营销和建设,营销的重点主要在3G网。在3G移动网,联通拥有最成熟的技术和应用,最好的网络质量,虽然U前是亏损运营,但是前景看好;电信的营销声势浩大,短期内可能会取得比较辉煌的成果。但是长期看由于美国高通一贯的技术垄断和封闭,使得UMB技术没有取得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更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发展前景不如联通。由于TD-SCDMA(3G)的不成熟,移动已经把宝押在4G上面,U前的营销策略是主要是稳固好2G市场,同时大力建设TD-let(4G),但是山于缺乏终端和应用支持,总给人画饼充饥,前景黯淡的感觉。由于产品的巨大差异性,标准化、通用化水平低,所以用户的转换成本很高。一旦获取用户,则用户的忠诚度很高,携号转网政策出台阻力重重(主要是移动的阻力,国家也会考虑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平衡问题),一旦正式出台,对联通是利好。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电信服务业的固定成本主要是网络建设和维护费用。联通U前在三大运营商里面力量最弱小,所以只能集中力量发展3G,3G战略攸关联通的存亡。(如果这次联通3G搞不成功,估计下一次电信改革国家就会把联通并到电信去,以新电信来跟移动抗衡)。行业内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以当前的数据看,移动在2G移动网的优势仍在不断扩大,即使是3G客户增加数也在三大运营商(不过计算方式存在水分,客户质量也不高,新增客户以低端客户为主),电信作为新入者来势汹汹,用强大的营销投入取得了不错的增长,联通积弱难返,3G也在亏钱运营阶段,虽然前景最好,但是要取得实际的盈利尚待时日。三大运营商LT前都在增加投资,建设网络,山于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不存在生产力过剩的问题。退出障碍因为具有高度专门化的资产,大量的员工和相关产业众多,所以电信运营商退出成本高昂,出于战略考虑,即使经营不善,国家也不会允许联通以破产清算的方式退出该产业,而会采取相应的重组措施扶持联通发展。(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和电信合并)结论:综合考虑,在行业内移动的综合竞争力现在排名第一,电信和联通在伯仲之间,短期内联通竞争处于劣势,长期看有可能111弱转强,挤占移动份额。3G发展生死攸关,将来的竞争电信对联通的威胁更大。(三)替代品的威胁:随着技术不断创新,电信业务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不同业务之间的异质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业务之间的替代性越来越强,传统固定长途业务先是面临移动长途业务的竞争,后乂被快速增长的IP电话所替代。IP电话业务价格低廉是其最大优势,因此对国内长途、国际长途、港、澳、台长途的替代最强。移动电话除对国内长途、国际电话、港澳台长途业务有一定的替代,随着资费的降低,将抢占更多的市场。无线市话山于价格低廉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移动需求,对一部分移动业务具有替代性。U前无线市话通话质量与移动通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小灵通不具备漫游功能。因此,对移动业务的替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本地话音业务方面,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效应日益增强。2005年固定本地通话量(含无线市话)同比增长仅2,4%,其中传统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已连续三年负增长,而同期移动电话本地通话时长增长率高达33,3%,已经在本地通信领域居主导地位。能够成为替代品的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比如价格低、质量高、功能新、性能好等。在电信服务业,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更基于此,随着移动网络越来越完善,这种替代趋势更是不可逆转。从数据看电信和联通的固话业务一直在萎缩,联通的固话客户流失尤为明显,联通如果采取象电信那样的e家捆绑销售模式只会徒增客户的反感(因为联通的数据业务和电信的差距犹如2G移动业务和移动的差距),与其固守2G和固话业务联通不如将主要精力放在代表着时代潮流,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的3G业务上(实际上联通的发展战略也是这样,大量资金投入到3G网络的建设当中,对固话业务只提供基本的维护。它的LI标就是做中国最好的3G运营商)至于2G向3G过渡的问题(即3G对2G的替代),联通因为手握WCDMA网具有移动、电信都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WCDMA具有丰富的终端支持,优于电信和移动的网络质量,广泛的互联网应用资源,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全球主流的3G技术标准,遍布100多个国家,全球有258张网络,国外用户3.2亿,全球市场占有率77%)和与2G时代占统治地位的GSM网技术对接(在没有3G信号的情况下,WCDMA可以和GSM直接切换,TD和CDMA2000不行)优势,怎么看WCDMA都是最有钱途的3G制式。联通3G对2G替代的主要障碍恐怕就在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上。勤劳简朴的中国人对消费品的要求大多停留在够用就好的层次,和GSM替代模拟网不同,当年的模拟网通讯质量差得令人发指,终端乂没有成本优势,所以很快被GSM替代。现在GSM终端众多且便宜,网络通话质量尚可,偶尔用来上Q聊天浏览网页也是够用的,在消费水平不是很高的中国农村和二三线城市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的,现阶段3G的使用成本还比较高,大部分GSM的使用者是低端客户,缺乏升级到3G的欲望,所以2G和3G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供方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整个行业大环境来看,通信设备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电信运营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电信运营企业往往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质、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选择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标准,电信运营企业在设备采购时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扩容性和供应商的后续服务。供应山少数儿家公司实行高度集中控制,并且山它们向分散而众多的企业提供产品时,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