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考述
无论是清末的出版史还是中西文化史,编纂英汉词语词典的现象都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重要资料,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历史文本的学术研究价值不可低估。然而,现实情况是,其研究意义被严重忽视,不仅早期(上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中国字典词典史、出版史著作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如近代传教史、中西关系史)对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现象或视而不见,或语焉不详,使人丝毫感觉不到这一课题的分量;就是近十年来发表、出版的相关成果中,对晚清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现象的描述,要么史实有误、错误百出1,要么结论武断2,信息不完整3,总之很难使读者对这一现象有一个明晰、准确、完整的认识。为推进这一研究,为更多学者今后能从社会文化史、中西文化关系史、汉语发展史、词典编纂出版史等多个视域深入探讨这一重要文化现象做些铺垫,笔者勾稽爬梳相关史料,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相关成果,力争对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的兴起与发展、源流与谱系作一探讨,以求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描述出晚清这一重要文化现象的样貌。4一马礼特权kraft据粗略统计,从19世纪初叶到清末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以西洋传教士为主体,辅以少量世俗西方人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词典编纂者,共编纂出版了近70部各种类别、规模的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其数量之巨,内容之丰,影响之大,实在令人惊叹。按词典类别加以梳理,可以大致划分为普通汉英、英汉双语词典(面向使用官方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的读者)、汉语方言一英语双语词典、英汉双语专科词典三大类。其中,面向读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普通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下面,我们首先以时间为序,对普通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的出版信息、内容及源流谱系加以简述。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到中国广州,秉承伦敦会的指示,苦学中文及中国文化知识,为日后编纂中文字典和翻译《圣经》做准备。在当时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严禁外国人购买中国书籍、严禁外国人居留广州的严苛环境下,历经千辛万苦和十几年的光阴,在付出“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的代价后,马礼逊终于编就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厚重的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即《华英字典》,其英文全称是:A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inthreeparts.Partthefirst,containingChineseandEnglisharrangedaccordingtothekeys;partthesecond,ChineseandEnglisharrangedalphabetically,andpartthethird,consistingofEnglishandChinese,由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出版。5《华英字典》共3部6卷,其中第一部名为《字典》,共3卷,分别于1815、1822、1823年出版;第二部名为《五车韵府》,2卷,分别于1819、1820年出版;第三部名为《英汉字典》,1卷,1822年出版。6第一部主要依据《康熙字典》编译而成7,按部首排列汉字条目。第二部主要以清朝陈先生著作为蓝本并参考中国传统韵书《分韵》、《佩文韵府》等编纂而成8,按音韵次序排列词条。这两部皆为汉英词典,只是检字方式不同。第三部为英汉词典。全套词典4开本大小,共4000多页,40000词条,内容极其丰富,其收录词条及例句解释涵括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历史人物、孔孟经典、教育与科举制度、古代科技、戏剧音乐、民俗民谚等,堪称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的问世,为当时西人尤其是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化知识提供了极大便利,受到欧洲汉学界的广泛赞誉,也开中国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之先河,成为其后多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蓝本与规范。马礼逊《华英字典》初版40多年后,为满足更多读者特别是中国学子学习英文的需要,该书第二部《五车韵府》于1865年由伦敦会设在上海的出版机构墨海书馆(LondonMissionarySocietyMissionPress)再版。此书版式由原来的4开改为12开,更便于携带与阅读。1879年,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出版发行石印版《五车韵府》,版式缩至16开,并将上下两册合并为一册,价格更便宜,流行更广。此外,另一种标署1865年出版、实则19世纪后期石印出版的《五车韵府》也曾在市面流行(美国国会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等均有收藏)。1899年,一位署名金约瑟的编者石印出版了《改订增广五车韵府》,是晚清与马礼逊《五车韵府》有直接关联的最后一个版本。9马礼逊字典再版情况大致如是。马礼逊《华英字典》出齐近20年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1796—1857)于1842年在巴达维亚印刷所出版了他的《汉英字典》(ChineseandEnglishDictionary)。10此书体例、规模及具体内容不详。几年之后,麦都思于1847—1848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另一部词典《英汉字典》(EnglishanndChineseDictionary)。据陈力卫讲,麦都思的字典中,几乎将马礼逊字典中的译词全部采纳,甚至误译也承袭下来。11这说明麦都思《英汉字典》是以马礼逊《华英字典》为蓝本或脱胎于后者的。麦都思在他的序中提到,这本字典是在马礼逊的英汉字典的基础上编定的,还参照了一位无名氏的拉丁汉译手稿,同时得到了很多中国人的帮助。但麦都思抛弃了马礼逊用汉语句子解释英文词条的办法而采用单字或词组的方式来注释,而且给出的对应汉语词汇比马礼逊和卫三畏字典都要多。1844年,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的卫三畏(SamuelWellWilliams,1812—1884)在澳门香山书院出版了他的《英华韵府历阶》。此前,为了开创在华事业的局面,卫三畏以马礼逊为榜样,刻苦学习中文。据记载,他“不得不在晚上学习中文,并将房间里的灯光遮蔽,以保护他自己的中文教师”。12经过10余年的努力,他不仅学得一口流利的官话和广东土话,而且编就出版了这部颇具特色的官话英汉词典。卫三畏在此书序言中谈到,在字典编纂过程中,除了引用中国人的著作外,编者还从马礼逊那里摘录了他认为有用的一切,明确说明了词典语料的来源。不过,该词典中的译词与马礼逊词典有很大不同,以双音节词为主,很少单汉字及几个汉字构成的短语。可见中国传统韵书主要收录复合词的特色对他的影响,也从中可见他将词典命名为“韵府”的初衷。此后,卫三畏继续他的词典编纂事业,除编纂出版广东方言词典外,1874年又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普通汉英词典《汉英韵府》(ASyllabic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今译《汉英拼音字典》)。13此书规模不大,按罗马字母顺序排列汉字,其特点是每个汉字之下,还标有北京、上海、厦门、广东等地的方音,检索词目比较方便。此书一度是美国来华外交界人士必备的工具书。1906年华北公理会委办重订,北通州协和书院梓行。1909年重印。大致在麦都思、卫三畏的普通汉英、英汉词典出版20余年后,1866—1869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孖剌西报》社(DailyPressOffice)出版了另一部普通英汉词典即《英华字典》(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14该字典为2卷本,2000多页。其显著特色是直接根据韦氏英语词典选择词条,对先前出版的几部英汉词典条目译名做了大量修改,增加了许多俚语、俗语及近代科技术语。时人对该词典大加赞扬:“其中俚语文言无不悉载,前人所略者译之不厌其烦,所赘者删之不嫌其简。访咨至于迩言,搜罗不遗俗字,重抽旧绪,别出新诠,博采傍稽,合参互证。”15在晚清时期出版的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中,罗存德的《英华字典》是一部别有新意的词典,代表了19世纪西人汉外词典编纂的较高成就。1871年16,罗存德又编纂了一部《华英字典》(AChineseandEnglishDictionnary),由上海中国内地传教会出版。与罗存德《英华字典》出版大致同时,1868年,一个名叫邝其照(1836—1891)17的中国知识分子编纂的英汉词典《字典集成》(ASmallEnglishndChineseLexicon),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出版,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英汉词典,也是19世纪众多汉外双语词典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英汉词典,在晚清汉外双语词典编纂基本由西人包打天下的格局中显得尤为珍贵。词典规模不大,共400页,由8000个单词的词典正文和一个包含各类单词和口语短语的附录组成,突出天文地理、日常物用、社交商务等内容。词典正文的编写,参照了马礼逊、麦都思、卫三畏的作品。该书出版后广受欢迎,据邝其照后来讲,此书发行量“出乎意料的巨大,充分显示了人们对这种读物的需求和喜爱”。18因此,词典初版后邝其照对其进行修订,新增了4000个单词及部分商业信函、贸易表单的范本,1875年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同名再版。1887年,上海的别发洋行(Kelly&WalshLtd)19和中国一家出版商共同出版了该词典的第三版,名为《华英字典集成》(An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此版最大特色是大量增加了有关对外贸易的内容,如外贸函件的格式、中国进出口关税表、中国与其他国家商贸协定最新发展情况等。这些内容包含在一个附录中,相当于一个英汉外贸专科词典,为普通汉外词典内容所不见,非常实用。许应锵在该版中文序言中评价:邝其照“近复集取华英贸易书札,取其语言之简括易明,为日用往来所必需者,皆译华英音义”,“将使商旅经营贸易开卷了然”。20此后,词典再版不断进行:1893、1896年,上海申昌书局以《增广华英字典》之名分别石印再版此书;1899年,商务印书馆以《商务书馆华英字典》之名再版;1903年,颜惠庆等受商务印书馆委托修订1899年版词典,以袖珍本形式出版;1920年,该词典1887年版由香港和盛书局再版;1923年,香港新广兴公司重新出版了邝其照的全套英语教学丛书,其中包括《华英字典集成》。上述情况可见该词典在清末民初影响之一斑。1871年,曾以英国公使馆护送团成员身份来北京、后到中国海关工作,并在烟台、上海、温州等地任教的英国人司登德(GeorgeC.Stent,1833—1884),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一部名为《汉英合璧相连字汇》(AChineseandEnglishVocabularyinthePekkineseDialect)的汉英词典。这是中国近代世俗西方人士汉英双语词典编纂之始。该词典包括5000多个单字,并配以丰富的词汇。每个汉字条目有3列,左列是其罗马字母注音,中间是汉字,右列是其英文释义,非常便于查找。这种编写方式一直影响后来出现的各种词典的编写,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有这种编写方式。211877年,此书修订再版。此后被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买下版权加以补充修订,1898年由上海美华书馆同名第三版印行,仍署名司登德。除上述词典外,司登德还于1874年出版了一本《汉英袖珍词典》(AChineseandEnglishPocketDictionnary),具体情况不详。1872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JustusDoolittle,1824—1880)在福州美华印书局(Razario&MarcalCo.)22出版了一部英汉词典《英华萃林韵府》(VocabularyandHandbookoftheChineseLanguage)。23此书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麦都思《英汉字典》及《福建土话字典》等二十几种工具书,可谓兼收并蓄。24全书分为2卷,16开本,1243页,印刷精美。收录中文词汇非常丰富,其附录部分收录了西学、中学有关知识,堪称小型百科词典。特别是其中主要由著名传教士撰写或从他们著述中摘录的介绍西方科技的词汇有几千条,囊括了机械学、矿物与地质学、地理学、印刷业、药物学、生理学、数学与天文学、化学等12个领域,许多词汇如“加速”、“热循环”、“渐加力”、“地平线”、“向心力”、“赤道”、“经纬线”、“牵引力”、“热胀冷缩”、“摩擦生电”、“显微镜”、“近视眼”等或反映西方科技基础知识,或涉及科技前沿术语,至今仍在使用。此外,卢公明在词典中还注重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其活动所在地福州地区的民俗、民谚及民间信仰。在西学东渐、中学西传方面,卢公明的《英华萃林韵府》皆有建树。1878年,广东伦敦传教会出版了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湛约翰(JohnChalmers,1825—1899)的《康熙字典撮要》(TheConciseKartghsiDictionary),是《康熙字典》的汉英节选本,虽谈不到有多少创新意义,但对外国及中国读者学习语言、了解中国传统辞书是有帮助的。1891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富善(ChaunceyGoodrich,1836—1925)编纂的《汉英袖珍字典》(APocketDictionary:Chinese-English)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1909年再版。1892年,外交官出身的英国人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1845—1935)25花费近20年时间编出了一部篇幅巨大的《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为排印这部巨著,别发洋行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排字车间,雇用熟练的中国排字工专事中文排版,并聘请一批精通中英文的饱学之士专门负责审读校样,经过整整两年才完成排版。该词典共收中文单字13838个,单字与多字条目分开另栏排,每个单字都有编号并给出其多项英文释义,多字条目的收录数量更是超过了在此之前的任何一部汉英词典。整部词典正文6栏排,大16开本,正文共1710页,并设有多种附录,内容丰富,释义准确,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介绍。特别是翟理斯改进了威妥玛式罗马注音系统排序(同音同调的再按笔画多少排列先后顺序),被人称为Wade-GilesSystem(威妥玛一翟理斯注音系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多家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都使用这套系统。26此后,翟理斯又花20年时间对这部词典进行修订,于1912年由别发洋行出版了3卷本增订版,在上海、香港、新加坡和日本横滨四地同时发行。这部词典直到1968年还在美国重印,可见其在汉英词典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873年,翟理斯还曾出版《语学举隅:官话习语口语辞典》(ADictionaryofColloquialIdiomsintheMandarinDialect)一书,其中汇集了一些结构特殊的中国习语。1900年,美国内地会传教士鲍康宁(FederickWilliamBaller,1853—1922)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汉英分解字典》(AnAnalyticalChineseEnglishictionary)。据著名英语学者徐式谷介绍,该词典编得比较粗疏,误译较多。27该词典曾于1915年再版一次。进入20世纪后,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现了新的气象,即深受西方文化浸染、英语程度好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多地走上双语词典编纂的舞台。谢洪赉、颜惠庆就在新世纪最初10年里分别编纂出版了自己的英汉双语词典。谢洪赉(1873—1916年)出生在浙江慈溪一个基督徒家庭,青年时进入美国监理会创办的博习书院学习,22岁受聘上海中西书院,执教10余年。教学之余从事著译活动,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了大量畅销书籍,其中之一便是《华英音韵字典集成》(EnglishandChinesePronouncinngDictionary),1902年出版。这是一部中等规模的英汉词典,也是我国第一部双解英汉词典。共收词10万条,1914页,24开,洋装布面1册。该词典是以罗存德《英华字典》为蓝本增订的,内容丰富。当时翻译界巨擘严复为此书作长篇序言,称赞此书“独出冠时,世人所当珍贵”。词典出版之后备受时人推崇,到1906年就印刷了6次。光绪皇帝生前索要的购书单中曾明列该书。28颜惠庆(1877—1950)是清末民国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不仅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外交卓有贡献,而且在发展现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也多有建树。早年在西人所办学塾、书院读书,后留学美国多年,回国后先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并兼任商务印书馆和《南方报》编辑,后随伍廷芳出使美国,从此步入外交界。1905年,商务印书馆特聘有着深厚中西学特别是英语语言方面修养的颜惠庆主编一本大型英汉辞典。颜惠庆考虑此书“既足为文明输入之助,而于当轴维新之化,或亦不无小补”,愿意承担此事,但大辞典“荟萃群书”,“兹事体大思精”,深恐才力不及29,于是邀请了上海圣约翰书院和香港皇仁书院的16位专家协助编纂。经过3年的努力,主持编纂成了又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英汉词典《英华大辞典》,19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典长29.5厘米,宽26厘米,厚7.5厘米,16开,上下两册,3000余页,含有12万条英语词汇(包含发音、例句)。词典牛皮书脊,封面、封底牛皮包角,布面精装,内含中国印刷史上最早彩色凸印实样精美插图,体现了上世纪初印刷业的最高水平。该词典多次再版:1910年第3版;1914年第6版;1921年出了大32开小字版。颜惠庆在上世纪40年代写自传时还提到希望再次修订这部词典。该词典成为当时“钻研西学者”的宝贵“津筏”,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严复对该词典给予高度评价,亲笔作序,并在序文之首末钤四枚大印。严复称:“由于吾国西学之日进”,旧有辞典已“不足以餍学者之求”,他盛赞该词典“搜辑侈富,无美不收”,是一部“持较旧作,犹海视河”,且“图画精详,迻译审慎”的巨著。30除谢洪赉、颜惠庆编纂的词典外,晚清最后10年间,还有几部西人编纂的普通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分别是:德国人赫美玲(KorlHemeling,1878—1925)的《英汉口语词典》(ADictionaryfromEnglishtoColloquialMandarinChinese),上海中国海关1905年出版,系在司登德《汉英合璧相连字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DonaldMacGillivray,1862—1931)的《英华成语合璧字集》(AMandarin-RomanizdDictionaryofChinesewithSupplementofNewTermsandPhrase),上海美华书馆1911年出版。此书是对司登德《汉英合璧相连字汇》的第三次修订,署名季理斐。名为修订,实是季理斐的再创造,不仅改正了司登德词典中的错误,而且增加了大量篇幅。词典内容丰富,所收词汇既有常用词,也有清末政府机关、官吏名称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特别是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而涌现的大量新词,如“商战”、“社会主义”等。词典广受读者欢迎,从1911年到1930年又修订了6次。二《粤方言—英语词典》:中国第一大的概念受到关注,得到了新《国在晚清出现的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热潮中,汉语方言一英语双语词典的大量涌现是一个颇引人注意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共出版此类词典近30部,其数量之大,已超过普通汉英、英汉双语词典数量。这类方言词典大都用罗马字母注音,按音序排列方言词语,注明汉字的写法(也有词典没有汉字),用西文解释。拿它们和现代方言口语作比较,可以了解近百年间方言语音和词汇的变化。词典编纂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来华外国传教士。按方言种类划分,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吴方言及蜀方言。其中,粤方言、闽方言双语词典编纂最为兴盛。开汉语方言—英语双语词典编纂先河的仍然是马礼逊。1828年,澳门东印度公司出版了他编纂的《广东省土话字汇》(VocabularyoftheCantonDialect)。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是英汉字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给出每个英文单词相对应的粤方言语词外,还引用例句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为汉英字汇,也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同时考虑韵母次序。第三部分为成语词组,分为24类,生动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状况。最后附有英语语法。31它的出版,受到在广东的欧洲人的高度评价。广州英国洋行在给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称赞“整部著作的目的是为欧洲人学习中文提供方便,这部著作在促进那个目标的实现上理应受到高度赞誉”,“我们希望通过马礼逊已经做出的宝贵努力,数年后能实现这个目标,外国人用中文同中国人交往的时代将会到来”。32《广东省土话字汇》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英语双语词典,不仅在粤方言—英语词典而且在整个汉语方言—英语双语词典编纂出版史上都有筚路蓝缕的开创意义。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粤方言—英语词典不断涌现,场面蔚为壮观。19世纪40年代有2部:1841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1801—1861)在新加坡印刷所出版了《广州土话注音》,这是传教士编纂的第二部粤方言—英语词典,具体情况不详。1847年,美国传教士高德(JosiahGoddard,1813—1854)编纂的《汉英潮州方言词汇》(AChineseandEnglishVocabularyintheTie-chiuDialect)由曼谷泰华书局(MissionPress)出版。1883年,上海美华书馆印行了第二版。全书248页,正文174页,其余为索引。3319世纪50年代又有2部:1856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卫三畏编纂的《英华分韵撮要》(ATonic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intheCanonnDialect)在广州中和行出版。该书实际是一部粤方言一英语词典,书中收录7850个粤方言汉字,注重实用性,颇便使用。1859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Chalmers,1825—1899)编纂的《英粤字典》(EnglishandCantonesePocket-Dictionary)由伦敦会香港分会出版。此书多次重印,1872年重印时改名《粤语袖珍字典》(APocketDictionaryoftheCantonDialect)。19世纪70年代2部:1877年,曾任职英国驻汕头领事馆的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在上海出版了《汕头方言词汇手册》(HandbookoftheSwatowDialectwithaVocabbulary)。全书57页,前30页为英文与汕头话语句对照,后27页是英汕词汇对照表。此书总体上比较粗糙,汕头方言用的是基于英文发音的拼音,也没有对音调进行注明,词汇表规模也很小。34同年,伦敦会传教士、德国人欧德理(又译作艾特尔,ErnestJohnEitel,1837—1908)编纂的《广东方言词典》(AChineseDictionaryintheCanntoneseDialect)在香港出版。19世纪80年代有3部,同在1883年出版。一是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卓为廉(WilliamDuffus)的《汕头方言土语英华词典》(English-ChineseVocabularyofthe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Swatow),汕头英华书局出版。该书对潮汕话的音系和这本书运用的拼音系统(潮州话罗马字)进行了介绍,所收词汇也远多于翟理斯的《汕头方言词汇手册》,是一部比较严谨的辞书。35二是巴色传道会的牧师、德国人黎力基(RudolfLechler,1824—1908)的《英汉汕头方言口语词汇》(EnglishChineseVocabulary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Swatow),也由汕头英华书局出版。36三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斐尔德(A.M.Fielde)的《汕头话音义词典》(PronouncingandDefiningDictionaryoftheSwatowDialectarrangedaccordingtosyllablesandtones),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该书中的汕头话罗马字系统,跟卓为廉词典的潮州话罗马字系统基本一致,对英美人掌握比较困难的音调等都有专门的练习,方便西方人掌握潮汕话。371901年,传教士C.雷伊编纂的《客家方言词典》在香港出版。综上所述,晚清时期出版的粤方言一英语词典数量达到11部,其中多数为潮汕话方言词典。与粤方言一英语词典编纂出版同样兴盛的还有闽方言一英语词典。据统计,仅19世纪30年代就有3部:1832年,麦都思编纂的《福建土话字典》(ADictionaryoftheKo-keenDialectoftheChineseLanguage)在巴达维亚印刷所(一说澳门)出版,为他本人后来编纂普通汉英、英汉词典打下基础,也开晚清闽方言一英语词典编纂出版先河。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Gutzlaff,1803—1851)的《厦门话标志》在新加坡印刷所出版。1838年,伦敦会传教士、德国人戴尔(SamuelDyer,1804—1843)的《福建土话字汇》(VocabularyoftheHok-KienDialect)在马六甲印刷所出版。38此后,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闽方言一英语词典不断涌现。1853年,美国归正教传教士罗啻(ElihuDoty,1809—1864)的《英汉厦门方言罗马注音手册》(也译为《翻译英华厦腔语汇》,Anglo-ChineseManualwithRomanizedColloquialintheAmoyDialect)在广州出版。此书在台湾、新加坡流行很广。1866年,韦恩(J.A.Winn)汇编的《福建方言词汇》(AVocabularyoftheHokienDialect)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副标题明确指出,福建方言是在厦门和新加坡通行的口语。1870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麦利(R.S.Maclay,也译摩嘉立,1824—1907)、摩怜(C.C.Baldwin,也译鲍德温,1820—1911)合编的《福州方言华英字母顺序字典》(也称《榕腔注音字典》,AnAlphabetic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inFoochowDialect)在福州美华书局出版。词典每个条目以汉字标出字头,标音附在字头下方,用英文解释字义后罗列有关常用词语,并加以英文翻译。全书附在各字目下的福州方言词汇3万余条。该书出版后反响颇佳,1898年由福州美华书局再版,1927年由上海美华书馆第三次出版发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福州方言的资料均取自这部词典。391873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CarstairsDouglas,1830—1877)编纂的《厦英大辞典》(或作《厦门音汉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the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Amoy)由伦敦杜鲁伯公司(Truber&Co)出版。全书共600多页,收词丰富,没有汉字,厦门话发音用罗马字拼音,用英语解释字词发音、意义用法。此书是第一部大型厦门腔白话汉英词典,也是汉英厦门方言词典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一部,一经问世,立即成为学习闽南方言人士的必备工具书。杜嘉德也因该书的编纂及影响获得母校格拉斯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跻身晚清著名汉学家之列。1899年,此书经厦门倪为霖牧师校对后再版;1923年,英国长老会的巴克礼牧师(ThomasBarclay,1849—1935)又对该词典进行增补续编,以《增补厦英大辞典》(SupplementDictionaryof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Amoy)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883年,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又名马约翰,JohnMacgowan)编纂的《英汉厦门方言字典》(也称《英厦辞典》,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oftheAmoyDialect)在厦门出版。1891年,传教士亚当(T.B.Adam)编纂的《英华福州方言词典》(AnEnglish-ChineseDictionaryoftheFoochowDialect)在福州美华书局出版。该书为32开本,320页。全书以英文字母为序,共列9000余个英文单词,配以相应的福州方言词语(只写罗马字拼音,没有汉字),同义的词语依次排列。上述8部闽方言一英语词典中,多数为厦门方言词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教士在厦门方言使用地区(包括厦门及南洋各地)的活跃程度及厦门方言的影响力。晚清汉语方言一英语双语词典中,除上述粤方言、闽方言词典外,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还有吴方言词典,其中包括3部上海方言词典、1部宁波方言词典。1862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麦嘉湖的《上海话短语选》(ACollectionofPhrasesintheShanghai),是中国最早的上海方言一英语词典。1869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05)的《上海方言华英词集》(也译为《上海方言词汇》,AVocabularyoftheShanghaiDialect)。1876年,传教士睦礼逊·惠理(WilliamT.Morrison)编纂的《宁波方言字语汇解》(也称《宁波方言英华词集》,AnAnglo-ChineseVocabularyoftheNnagpoDialect)出版。2009年,GeneralBooksLLC再版了此书。1911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戴维斯(D.H.Davis)与薛思培(J.A.Silsby)编纂的《上海土语华英词典》(Shanghaivernacular,Chinese-EnglishDictionary)。此外,晚清时期汉语方言一英语词典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部成都方言词典,即1900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西蜀方言》(WesternMandarin,ortheSpokenLanguageofWesternSyllabicandEnglishIndexes)。该书是晚清唯一一部专收成都方言常用口语词的蜀英词典(实为词汇集),由中国内地会传教士英国人钟秀芝(AdamGrainger)编著。该书826页,共收字头3786个,异体字112个,无字词(指的是有音却不能确定记录它的文字的词)191个,用例13484条(包含成语401条)。释义举例都用口语,不收文言词、外来词。据研究,其所记的音是19世纪后期的成都话,其所记词语与今日成都话几乎完全相同。40《西蜀方言》不仅对研究19世纪后期成都语音、探究西蜀方言词汇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渠道了解19世纪的蜀文化。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南方方言一英语词典外,晚清尚有几部标明北京方言的词典,如英国人司登德的《汉英合璧相连字汇》(今译《汉英北京方言词汇》,AChineseandEnglishVocabbularyinthePekineseDialect);富善的《北京方言袖珍字典》(APocketDictionaryandPekineseSyllabbary);爱尔兰传教士傅多玛(T.CFulton)的《汉英北京官话词汇》(Chinese-EnglishMandarinPhraseBook,PekingDialect,1911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等。这些词典由于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汉英词典,与普通汉英词典基本无异,因此我们已放在本文第一部分加以叙述。我们要介绍的第三类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即英汉专科词典。洋务运动以来,随着西学各科知识的不断传入,西方学术建制的学科专有名词的厘定与统一成为当务之急。41还在19世纪60年代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之初,英国传教士、翻译馆译员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就提出编辑“中西名目字汇”,以方便译书,“免混名之弊”。42在他及馆内中国同仁的努力下,到80年代,编就数种中西名词对照表。1883年出版《金石中西名目表》;1885年出版《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7年出版《药品中西名目表》;1890年出版《汽机中西名目表》。43这几种中西对照表的出版,对后来相关学科译名的统一有重要影响。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编纂“中西名目字汇”大致同时,基督教传教士编辑出版教科书的机构益智书会(后改称中国教育会等)与博医协会也在致力于统一译名、编纂中英专科词典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博医协会的几名医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陆续发表了数种有关医学、生理学方面的中英名词对照表,即惠特尼(Dr.H.T.Whitney)的《英汉解剖生理词汇》,波特(Dr.H.D.Porter)的《生理学名词》与嘉约翰的《疾病名词词汇》等。之后,英国传教医生高似兰完成一部《高氏医学词汇》,于1908年出版。441902年,教育会方面的狄考文(C.W.Mateer,1836—1908)完成《无机化学名词中英对照表》。1904年,他又完成一部500余页的《术语词汇》(TechnicalTerms,EnglishandChinese),涉及50多种科目,收录名词12000余条。45此书后经增删,于1910年再版。除上述机构外,另有部分在华西人清末也编有几部英汉专科词汇,如1894年派嘉(J.H.P.Parker)编纂的《轮船类系图考》(Anglo-ChineseGlossaryofTermsUsedinShip-building),1906年富格森(J.W.H.Ferguson)出版的《邮政成语辑要》(AGlossaryofthePrincipalChineseExpressionOccurringinPostalDocuments),1908年税务司文林士(C.A.S.Williams)出版的《海关商务英华新名词》(Anglo-ChineseGlossaryofModernTermsforCustomsCommercialuse),1911年吉特(L.deGieter)编纂的《英汉商业学字汇》(AnEnglish-ChineseHandbookofBusinessExpressionsusedinBanking.etc.)。46此外,尚有《西药摘要》、《中西药名目》、《中西度量衡表》、《中外病名对照表》等。严格说来,与后来出版的中外专科词典相比,清末出现的上述中英术语词汇只能称之为专科词典的雏形,大多词汇书存在收词规模小、释义较少、一些译名欠准确等问题。但这些专科词汇词典的发表或出版,对统一各学科译名、提高翻译质量、传播西学、推动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均有重要意义。三“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双语词典在对晚清各类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脉络及相关内容信息加以描述后,我们有必要对其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做些分析。从根本上说,晚清汉英一英汉双语词典的大量涌现,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产物,没有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及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就没有双语词典的产生,它是近代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必然结果。上面述及的几十部双语词典,绝大多数编纂者都是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其中的佼佼者如马礼逊、麦都思、卫三畏、罗存德、卢公明、季理斐、鲍德温、杜嘉德、傅兰雅等。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十数年甚至毕生精力从事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原因何在?动力何在?从我们见到的资料来看,恐怕主要是为了帮助来华西人(首先是传教士)学好汉语(包括地方方言),终极目的还是传教事业的需要。以马礼逊为例,他来华前伦敦会在给他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相信你能够继续留在广州而不致遭到反对,一直住到你能达到完全学会中文的目标。然后你可转到另一个方向使用你的中文知识做对世界广泛有益的事:一是你可编纂一部中文字典,要超过以前任何这类字典;二是你可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好使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能够直接阅读中文《圣经》。”47马礼逊正是遵从伦敦会要他做好传播福音工作的指示,到中国后努力编纂双语词典的。他在1809年12月4日写给伦敦会的报告中也回应说:“我希望这部字典能给以后来华的传教士提供极为重要的帮助。”48卢公明也曾说:“当一个传教士让自己根植于一个民族中时,他最先做的应该是努力掌握这个民族的语言,而且不能只是肤浅的了解,必须彻底地掌握他们的语言……使自己不仅能在普通的交谈中应用,还可用于查阅图书馆的藏书,阅读书籍。”他希望通过传教士在词典编纂上的努力,“砸开那道拒绝天国中的居民与一切说英语的人交往的障碍”。他还鼓励其他传教士“有自信,也有能力像使用他们自己的母语一样熟练地使用该民族的语言”。在他看来,只有使汉语这一几乎“难以学会的语言”的围墙彻底被传教士摧毁,上帝的福音才能泽被中国广大民众。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才把“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英华萃林韵府》的首要读者。49这些词典的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为来华西人服务的宗旨。这些词典不仅收录了包括大量关于中国传统经典、宗教信仰、哲学、文学、官制礼仪、民俗民谚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容的词条,而且在词条的释义上,为使西人便于理解,往往引经据典,详加解释。如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对“die”(死亡)一词的解释,就从中国经典中引用很多句子说明不同宗教、阶层表达死亡概念的不同,同时还介绍了中国人的殡葬习俗。这些介绍,使西方读者不仅了解了词条表面的含义,还理解了词条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50翟理斯在自己编纂的词典中对汉语单字分项释义,经常追本溯源,非常细致。如“北京”一词有60多个不同的名称,翟理斯在词典中全部收罗无遗;对“高祖”一词的解释,不仅说明是great-great-grand-father,而且说明是“给几个王朝开国之君死后上的尊号”。这显然照顾到西人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时的文化背景情况。从词条注音情况也可见为西方读者考虑细致之一斑。如卫三畏、季理斐、翟理斯等人就非常注意在词典中为汉字注音,特别是翟理斯《华英字典》所收的汉字大都有详尽的注音,而且注出多种方言的读音,如广州话、客家话、福州话、温州话、宁波话、北京官话、中原话、四川话等等,为西方读者考虑真是用心良苦。双语词典为传教事业服务的目的在方言词典编纂问题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实际情况是,越是传教士活跃的地区,产生方言词典越多。前述各种方言词典的涌现,无不如此。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来华新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一带及澳门、广州活动。马礼逊从1807年来华到1834年去世,只能在广州、澳门等地居留与传教,所接触的中国人都是说粤方言的广府人。粤方言区遂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地区。中国第一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及第一部方言一英语词典均诞生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样,当时在南洋一带分布着大量说闽南话的福建人,闽南话成为这些地区通用的语言之一,早年在巴达维亚创办、主持印刷所的麦都思之所以能编成中国第一部福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艺术课典型教案范本
- 中专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合集
- 互联网公司创业计划详细方案
-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 PE材质中压天然气管道工程方案设计
- 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与答题解析
- 高考理综答题技巧与方法解析
- 校本研修方案制定与实施指南
- 制造业生产线班组长管理实务培训材料
- 幼儿大班音乐小钟琴教案设计方案
- 食品安全全员守则
- 手术清点记录评分标准
- DB11-T 1090-2023 观赏灌木修剪规范
- 动物病理炎症
- 水质 浊度的测定 浊度计法HJ 1075-2019方法验证报告
- 心理学基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
- 2024中国大企业税务数智化白皮书-用友毕马威
- (高清版)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 劳动实践主题班会
- 《死亡时间推断》课件
- 关节病变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