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研究所在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广播电视学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央视CCTV-9纪录片《航拍中国》研究(这个斜线的可以不要,后面加上“栏目”。)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摘要:随着摄影设备以及拍摄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影像的记录,在之前惯用的平视、仰视视角的基础上,渐融入了航拍视角,航拍技术的运用,使纪录片的创作更上了一个层次。一直以来,我们期待着飞上天际,和鸟儿并肩来俯瞰大地,航拍的运用,使我们俯瞰大地的愿望得以实现。《航拍中国》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它在表现手法上一改以往人文地理纪录片过分宣扬主旋律的特点,以俯视的航拍视角,展现了我国的自然风光的奇美和人文地理的曼妙,通过其独具特点的选题和拍摄手法、统一和谐的声画关系等,给观众展现了一副精美的画卷。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航拍中国》进行研究。关键词:纪录片;《航拍中国》;研究Abstract:Keywords:目录引言 11《航拍中国》栏目概述 12.选题特点 32.1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32.2选取区域中有知识性的场景 43内容分析 53.1内容丰富 53.2体现人文关怀 64《航拍中国》节目形式分析 74.1小故事群串联的叙事结构 74.2画面符合大众欣赏水平 74.2.1画面精美、色调统一 74.2.2视觉冲击力大 94.3声音积极向上、恢弘大气 104.3.1解说形象生动 104.3.2配乐 115《航拍中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引言央视曾经播出过一部以航拍为主要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在镜头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滑翔机的影子,从画面表现上来看,虽具有震撼力但却说不上精美,同时画面给观众的感觉不是很干净,由于设备以及拍摄技术的限制,早期我国航拍技术在影片创作中的运用显得比较生疏。近年来,随着航拍设备和航拍技术的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采用航拍的拍摄手法。201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以鸟为主体的纪录片《鸟瞰地球》,第一次使用滑翔机的方式在高空进行拍摄。随后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鸟瞰中国》,也将航拍纳入了拍摄手法之中。央视这次拍摄的《航拍中国》,涉及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集,每集50分钟。《航拍中国》从2016年开始筹划制作,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第一季,其中包括了中国东、西、南、北、中等具有代表性的省级行政区域——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和上海,囊括了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等因素。纪录片以其“跟观众走得更近一点”的创作理念,和“自然决定人文”的价值观基石,通过航拍的拍摄视角,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的视觉体验。因为播出时间不长,所以学界对其研究也不多,其中能查到的多是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包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常诗嘉和陈明在期刊《新闻前哨》上发表的题为《<航拍中国>成功之道》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从拍摄视角、景物选取和画质体验上来分析了《航拍中国》的成功之道,见解比较独特,分析也比较全面。还有就是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的刘维维在期刊《新传媒》上发表的《中国故事的纪实影像表达<航拍中国>的时代意义与方法探索》,文中着重从《航拍中国》的时代意义以及拍摄方法上来进行阐述。再有就是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郜彦杰在期刊《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上发表的《从修辞运用谈解说词语言的形象性——以<航拍中国·新疆>为例》,文中主要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入手,分析了新疆篇中解说词语言的形象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研究思路和独特的观点,思路比较清晰,见解比较独特,但是,阅读他们的研究文章就会发现,这些研究只是从中提取一个点来对《航拍中国》进行研究,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比较少,甚至说是研究篇数几乎为零。如果在知网上搜索关键词“航拍中国”,在2016-2018年的研究文献中,只可以检索到40篇,其中大多数都是从拍摄手法和拍摄视角上来进行研究,也可以说是研究涉及面比较窄。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纪录片《航拍中国》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发展建议。1《航拍中国》栏目概述(和上文引言中有重复的地方。本部分思路不清晰,在概述部分要介绍哪些方面的内容?思考,修改。)《航拍中国》共34集,每集50分钟,,涉及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片子从2016年开始筹划制作,2017年春节播出第一季,整个拍摄历时一年,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积累了大量珍贵的4k空中影像[1]。《航拍中国》第一季的播放情况如下图所示:表1《航拍中国》播出详情介绍首播频道播出时间剧集栏目内容CCTV-9纪录20170303第一季第一集新疆CCTV-9纪录20170304第一季第二集海南CCTV-9纪录20170305第一季第三集黑龙江CCTV-9纪录20170306第一季第四集陕西CCTV-9纪录20170307第一季第五集江西CCTV-9纪录20170308第一季第六集上海由表1可以看出,《航拍中国》第一季包含了中国地形地貌、自然生态、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各不相同的六个省级行政区域,它们分属于我国的东、南、西、北、中六个方向,在这六个方向中,又包含了每个地方不同的时间节点。作为一部人文地理片,重要的是如何摆脱假大空的宣传以及过分的宣扬主旋律,但是中国那么大,人文环境又极其复杂,要将片子做成大家都喜欢的类型,是一件考验水平的事情。在笔者看来,通过这种思路来体现中国的广度和深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航拍中国》按照省份的划分方法来解决横向方面中国幅员辽阔的问题,按照分故事串联的方法,在每个地域里面选取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点来解决纵向方面我国历史文化更迭的过程,这无疑是一个新颖的切人点,这就是第一季为什么会选取这几个地域来拍摄的原因。(这一段要对上表进行必要的阐述,不需要评论,只做概述,修改。)《航拍中国》的导演余乐曾说:“《航拍中国》制作的宗旨是拍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化中国”。但是要尽可能的表现中国的幅员辽阔以及文化的源远流长,并非易事,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变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理解,大众都能认同的影像,如何让大家摆脱对纪录片假大空的刻板印象,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基于这个问题,节目组将《航拍中国》的制作理念定位为:跟观众走得更近一点。在这个制作理念下,《航拍中国》的受众定位无疑就是普通大众,小到十几岁的小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这个片子的受众群体。在《航拍中国》播出后不久,就有很多网友说:“这是一部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观看的片子,并且是一部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片子。”(这一段是引用,在这里要标明铸字,在文后要注明出处。引用太多了,选择性引用,修改。)《航拍中国》顾名思义就是在拍摄手法上大量采用航拍来展现我国的风土人情,旨在通过大量视野宽阔的素材,带领人们从上帝的视角来俯瞰我们日常生活着的大地,就像在开篇中所说的:“像鸟儿一样,冲上云霄”,体验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由于整篇要体现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所以在解说和配乐上,《航拍中国》多以积极向上、轻快欢乐的基调出现;在画面体验上,多采用鲜亮的色彩,整个纪录片以其全新的拍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前所未有的空中旅行。在加上富有诗意的解说,旅游式的行进路线,坚定的文化自信感,让观众感受特定的地域文化所造就的人文环境以及各种文化特质。《航拍中国》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3,同时也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奖项,更有网友评价说:这是一部看到流泪的纪录片!由此可见,《航拍中国》的创作手法和节目的呈现方式,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也符合受众的观赏心理,是一部十分成功且极具研究价值的纪录片。2.选题特点在各种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纪录片逐渐被排除在了大众主流媒体之外,受众也被局限在部分精英人士和小众群体之中。在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很多制作人崇尚“娱乐至死”的理念,很少有人会心平气和的去花心思制作一部纪录片。因此纪录片在创新方面做的不够好,纪录片该如何发展也成为了媒体制作人费解的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很多优秀纪录片脱颖而出,在受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纪录片往往会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以及人文关怀上给大家留下最深的思考。一部好的纪录片,往往在前期的选题策划上就已经为后面的拍摄、剪辑及呈现方式上奠定了基础,所谓根基要牢固,就是说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选题,是一部片子的骨骼,做好选题,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以上两段没有紧扣本段“选题”论述,而且过渡性文字太多了。要紧扣本段重点进行陈述,修改。)《航拍中国》,在选题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选题,基于平常我们所说的人文地理类的纪录片,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介绍我国的人文地理,而是在其基础上加入了人文关怀、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得《航拍中国》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广受大众的喜爱。2.1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本段论述思路不清晰,语言不通顺,没有紧扣“选题”方面来论述。紧扣本段观点论述,该栏目选取了中国哪些有代表性的区域?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地域?也就是说它们各自有什么代表性特点?选取了这些地方的哪些方面来拍摄?修改)在我们大众的印象中,对于人文地理类的纪录片来说,应该是最好拍的,很多人会说,中国那么大,有海域、有山峰、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等,随便一拍一剪就是一部大片,当然这些观点也只是限于我们普通大众的思考习惯。试想:如果一部纪录片只是大量的堆砌风景或者说是素材,并没有一定的思想性的话,那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人文纪录片的拍摄难点,在笔者看来,就是如何通过人们特定的生活环境来体现一定的人文特点,自然决定人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就会出现生活习性上的差异,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管是在横向的广度上,还是在纵向的深度上,不管是在地理环境的复杂上,还是在文化底蕴的深厚上,要在片子中尽可能的表现这些,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航拍中国》选择按照省份地域的划分来解决横向上广度的问题,在每一集每个具体的点里面解决纵向深度的问题,是一个新的突破点。在选题方面,从细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从中国的边角地区入手,选取了我国的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和上海六个区域,而这些区域又属于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在这些地方中,有很多是我们最熟知的区域,或者是代表了我国的不同地域的特点的区域,也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代表着我们对这个区域的印象,比如:上海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海南是我国最边境最南边的地区、陕西是我国的文化古城、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版图的最北端、江西是地处我国东南部却三面环山。而这些地区都是我国地理、文化、经济的代表省份。看了《航拍中国》,也让我们很多人了解到,北方不仅仅只有黄土高原,也不是很多地区只有沙漠;南方也不一定到处都是发达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是高楼林立的。所以通过对这些地域的选择,让我们对我国的边角地区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我们之前对陕西的印象就是:大部分都是黄土高原,这里黄沙漫天,土壤贫瘠;又或者是书本上最常听到的关中平原,或者是大家印象中的文化古都。但是当我们看了《航拍中国·陕西》篇后,就会知道,陕西除了我们印象中的样子,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我们会了解到,以秦岭为分界线的陕西,真的会给我们很大惊喜。2.2选取区域中有知识性的场景(这个是不是选题?应该算是报道内容?思考。如果是内容,就要放在下段中论述。修改。)《航拍中国》在介绍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自然风貌的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常识性的问题,比如某地建筑样式的由来、地形地貌的形成、历史文化的演变等等,在片子中,将这些片段化的小知识作为一个信息群体来推出。与其他纪录片不同的是,在《航拍中国》里,较多的片段式的信息代替了情节比较饱满的故事,观众在观看片子的同时,大脑也在不停的运转。所以观众所思考的信息,大多数都是游离于画面之外的,有很多人,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会随着解说一起来思考片中出现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脑力运动,也增强了影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这样的情境下,一集五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接近尾声,有效的避免了观看过程中的疲累感。例如《航拍中国》解说的知识性的有如下体现:表2栏目知识性的解说篇章知识点知识解说海南篇骑楼这是海南人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建筑样式,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有下南洋的热潮,出海闯荡的人们,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儿,小到咖啡,大到骑楼这种设计。陕西篇秦岭(秦岭)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新疆篇峡谷发源于雪山的河流从陡坡冲下,在大地上切出万丈悬崖,河流将不同颜色的砂岩和泥岩冲刷溶解,形成了一副大地抽象画。江西篇庐山多雾东倚鄱阳湖,北临长江,丰沛的水汽让庐山一年中将近两百天被云雾缭绕。从图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南骑楼建筑样式来源于东南亚,人们在下南洋的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南洋的文化,也带来了东南亚的建筑风格;秦岭由于阻挡了南下的冷空其和难上的暖气流,所以就成了南北方的分界线;庐山多雾的原因是因为它东有鄱阳湖、北有长江,有丰富的水汽。当然除了这些,在其他的篇章中还有很多,比如:泾渭分明的现象和水位下降有直接的关系;在庐山西海有一个心型的岛屿,称之为心型岛;辣椒除了食用也可以做为口红的原料;新疆有一座八卦图形状的城市;“肥水不流外人田”最早来源于安义古村;江西的永吴公路会随着鄱阳湖的水位上涨而消失不见。这些知识在片子中的出现,在增强了片子的趣味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脑力运动,增长了观众的见识,提高了片子的吸引力。3内容分析(本段只有两个观点,是不是只有这两个?你要认真观看节目,思考清楚,概括全面。)《航拍中国》的导演余乐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航拍中国》所表现的前提是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化中国”,由此可见,《航拍中国》的涵盖面很广,在景物选取上也是着力于大气、美观、奇异、变化的风景。作为一个大众化的作品,片子在内容呈现上也是尽可能的面对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在表达方式上,也充分避免了与公众沟通的障碍,尽量的运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解说语言,来给观众传达每一个信息点。在余乐的立意点上,《航拍中国》从地理风貌到人文情怀,在广阔的航拍视角下,再配合稳重诗意的解说,以故事点串联的方式,给观众留下了若干的记忆点,以至于在看完之后也是回味无穷。(本段没有紧扣“内容”来过渡,修改。)3.1内容丰富(没有紧扣观点论述,思路不清楚。内容丰富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都要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举例说明。修改)“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2]”?是的,我们每天生活着的土地,我们见过多少?又了解多少呢?中国幅员辽阔,想要对每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做清楚的表达并非易事,同样,在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中想要全部展现这一地方的风貌,要选取什么样的景区,要选取多少,该如何表现,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航拍中国》在景物选取上综合了各地的人文地理、历史风光、自然风貌,不管是澎湃的海洋、绵延的山峦、炙热的沙漠、凌冽的冰雪,又或者是待收的庄稼、飞翔的鸟儿、奔跑的猎物等等,这一切,都是摄像组取景的对象。比如:在《航拍中国·海南》篇中,开始时介绍了琼州海峡、海南岛的由来、马鞍岭火山、装有火车的渡轮、临高角灯塔、骑楼商业街、古老的渔村、度假天堂博鳌镇、还有盐田、火箭发射场、红树林、椰树林、海洋等;在《航拍中国·陕西》篇中,给我们展现了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许多珍稀动植物,还有南北的分界线秦岭,泾渭分明的现象、关中平原以及乾陵、大雁塔、大明宫、古城墙、黄河等,还有我们不能到达的高峰,以及冰川河流,或者是沙漠、森林等,这些都是我国疆土物种丰富、环境独特的表现。《航拍中国》,不仅从我们日常生活着的、随处可见的地方取景,也对我们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来进行取景,来展现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风貌,在这些熟悉与陌生相交融的镜头中,让我们对我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片中有延绵不绝的河流,有巍峨屹立的山峰,有炙热广阔的沙漠,有挺拔茂密的森林,有自由灵活的动物,有生生不息的人类,在拍摄过程中所挖掘的这些,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充满了无尽的魅力。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拍摄,我国横向上的区域辽阔、地域类型多种多样以及各地的人文景观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体现了《航拍中国》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的宗旨。3.2体现人文关怀(没有论述清楚,思路不清楚。该栏目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论述每个方面时都要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举例说明。修改。)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尊严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概括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中,越来越注重对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纪录片也成为展示人文关怀的有效载体。不管是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最终面向的群体还是广大受众朋友,所以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关注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关注人性的自由与平等,关注人们精神境界的完整与提升,要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航拍中国》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人类自然生活环境的表现,来体现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生活状况以及人文情怀。就像《航拍中国》的导演余乐所说:“自然如何决定人文,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是什么样,最后会决定人文是怎么样的。”从片子中很多文明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的东西也可以看出来这点。例如,《航拍中国·海南》篇中,对新村港渔民的讲述,疍家人数百年来靠海为生,以船为家,从不上岸生活;还有东方市白查村,这里生活着海南岛的第一批拓荒者。在片子中,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显著特征,从宏观层面上来讲,自然环境决定人文特色,地形地貌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就比如上海水陆交通便利,造就了它发达的特点;海南沿海,就形成了靠海吃饭的生活习惯;江西山多平少,就出现了靠山吃饭的采药人;新疆日照充足,气候干旱,就有了畜牧业以及瓜果,这些都是自然环境决定的人文特色。《航拍中国》中每一集里面大约有六七个讲述当地人们生活习性的小故事群,这些故事群展现了这个地方不同的侧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贴近片子中跟观众走得更近一点的创作理念,增加了片子人文情怀。4《航拍中国》节目形式分析4.1小故事群串联的叙事结构(思路不够清楚,语言不通顺。先总体上介绍该栏目的叙事结构“是什么”,再具体论述这种叙事结构的表现、特点及好处,然后举例说明,修改。)《航拍中国》的叙事结构,借鉴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结构方式,在总体上没有一个宏观的逻辑,而是采用故事组合的方式,将几个零散的、相近的点以小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在这里,每个小故事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到最后再把这五六个小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零散化的叙事点给观众留下了若干个片段化的记忆点,使得每一集的呈现形式多样却不分散,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目的。首先,每一集开头都有个统一的片头,以疑问句的方式开场,和观众建立对话。例如每一集的开头都是这样的形式:“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这种开头会很巧妙的将观众带入片子之中。其次这部片子采用总-分-总的内部叙事结构,在影片开始时采用动画逐渐生成的方式,整体介绍这个地方的地域特点,让大家对这个地方有了整体的宏观把握之后,再按照五六个小故事群串联的方式来逐个进行阐释。比如《航拍中国·江西》篇中,在开始时这样介绍道: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它三面环山,庐山镇守北大门,北部平原坦荡,中部丘陵、盆地相间,数千条河流纵横交错,其中大部分汇入了鄱阳湖。接下来的内容就像是旅游行程的安排一样,每一小段都会告诉你,在这一段里我们会去哪几个地方,这些地方有哪些特色,给观众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航拍中国·江西》篇中写道:“进入江西的旅程,从庐山开始,发现一座云中小城,探索一座古代私立大学。向西飞行,看山水的相逢,擦出浪漫的火花。”你会看见,有一架小飞机在画面上缓缓行进,按照解说词介绍的路线,在地图上标注每一个地点。每个地点的大致地理位置怎么样?本集的主要看点有哪些?在这样的表现方式下,观众对整个片子的结构和要讲述的内容一目了然。所以,《航拍中国》采用故事组合式的结构特点,不仅增强了片子的趣味性,也加深了观众对片子的理解,在纪录片的制作上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4.2画面符合大众欣赏水平(这个观点不中肯,要从形式方面概括出观点,重写观点。)4.2.1画面精美、色调统一(“画面精美、色调统一”是不是该栏目的特点?别的纪录片没有做到吗?你要论述该栏目的特点,是别的同类栏目没有的。仔细思考,修改。观点明确后,要紧扣本观点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些问题。)俗话说,人是视觉动物,美的事物,往往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以及心理上的认同。作为电视片,画面语言在片子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画面的精美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片子的质量以及受众的观感体验,我们在电视片的制作中要特别注意画面语言的表达,不能不顾画面或者一味的追求某种效果而忽视画面。《航拍中国》的画面,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赞赏的!首先,由于设备比较先进,所以拍摄的画质比较清晰,画面也比较精美,颜色控制也比较得当,所以就有网友的评价说:每一帧美得都可以当壁纸!例如图1和图2:(“首先”这个观点不中肯,没有紧扣本段观点提出。修改)图1穿过小兴安岭的火车图2赵述岛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影片在画面构图方面完全遵守了构图方法:均衡式构图、对角线构图,其中在大部分的影片构图中,还包括垂直式构图、对分式构图、三角形构图、S型构图以及九宫格式构图等方式,这样,既能突出重点,也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副美轮美奂的景象。其次,《航拍中国》在片子的色调把握上也做的很好。色彩本身就带有一种角色性,能够参与造型设计、深化主题、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感等,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各个场景色彩的协调,作品的色彩倾向等,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表达,对于《航拍中国》的色调,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图片中来体会。例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3三沙市图4小兴安岭图5鄱阳湖湿地公园图6云端景象图7杏花沟图8八卦城由此可以看出:《航拍中国》在色调上多采用明快的色调,其中多以蓝色、绿色、粉色等为主,同时在冷暖色的控制上很自然,整个片子的风格也很统一,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拍摄内容具有这种特点。据了解,该片每一集每一个地方的拍摄都是由不同的团队拍摄制作的,但是从后期的节目呈现上来看,其影片风格基本一致,所以整个片子在色彩及色调的把握上非常准确,带给了观众极佳的观感体验。从片子中可以看出,《航拍中国》整体上采用的是比较鲜艳的色调,这和片子要传达的主旨思想一致,主要体现了明快亮丽,积极向上的精神特点。总体来说,片子整个色调统一和谐,在画面制作上算得上精良。4.2.2视觉冲击力大(这是不是该栏目的独有的特点?仔细思考,要从该栏目不同于别的同类栏目上概括特点,围绕特点展开论述,修改。)《航拍中国》在是视觉冲击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虽然是航拍,在拍摄方法和拍摄技巧上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这不没有阻碍摄像组对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活动最真实的表达。例如在“黑龙江篇”讲述东北虎的时候,拍摄组先有计划的让航拍机慢慢的经过东北虎的身边,但是这一动作却引来了东北虎的强烈反击,东北虎十分凶猛的扑向航拍机,这一幕正好被镜头给记录了下来,整个画面中,老虎追着航拍机在跑,并且扑向了航拍机,在高清的镜头下,使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老虎的凶猛,仿佛那一只虎是扑向自己一样,视觉冲击力很大,给观众留下了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冬天的镜泊湖,峡谷等,在镜头下,都给观众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例如:图9、图10.图9东北虎图10冬天的镜泊湖冰瀑布《航拍中国》在镜头之间的切换上,也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这些都要归功于拍摄素材的质量以及后期剪辑人员的专业,在片子中,有很多镜头之间的转换,都采用一种极快的转换方式,有很多次感觉就是,在之前,我像鸟儿一样在天际自由自在的遨游,俯瞰着大地的壮观辽阔,但是突然间,镜头一转,就由天空直冲地面,仿佛一只雄鹰看见了自己的猎物,为了捕食,猛烈的从云霄冲了下去一样,这之间的镜头转换,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感,同时也带给观众巨大冲击力,《航拍中国》很多镜头都采用这样的转换特点,以此来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并提高了观众的注意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3声音积极向上、恢弘大气在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中,声画关系应该是相互对应和统一的,两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促成一个整体。声音既可以作为画面确立的基本阐释元素,也可以作为画面衍生的作用存在[3]。在场景中,声音要配合场景的表达,要为画面服务,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4.3.1解说形象生动(这个观点没有体现出该栏目与别的同类栏目的不同,思考,修改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常规问题。)《航拍中国》基本上采用是的是全程解说的方式,但是没有完全采取上帝之声来解说,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的解说方式,以平和的态度和生动有趣的话语,拉近了观众和画面的距离,同时,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观众理解,真正发挥出了解说词的作用。《航拍中国·新疆》篇中的解说词,使用了很多比喻或者隐喻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形象,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以下两个句子是不是同一个片子中的?是连在一起的话,就放在一起,不要分开,如果不是,你放在一起举例有什么意义?思考。)(1)登山者眼中,慕士塔格峰,长得像一个大馒头。(2)从高空看,安集海大峡谷色彩最为丰富,河流将不同颜色的砂岩和泥岩,冲刷溶解,形成了一幅大地抽象画。“大馒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慕士塔格峰的形状,把岩沙溶解后的在大地上留下的颜色,比喻成一副抽象画,观众在听到解说的同时,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了这样一副画面。虽然画面转瞬即逝,但是这些景物的形象却深深的刻在了观众的心中,解说词语言的形象性尽现眼前。同时在《航拍中国·新疆》篇中,也有很多拟人手法的运用,在解说中,给每一个景物赋予灵性和情感,让它们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不但增加了解说的形象性,加强了观众对解说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片子的趣味性,值得回味。例如:(1)在新疆,万物都是色彩搭配的高手。(2)来到新疆,番茄算是找对了“婆家”。(3)应对缺水,鹅喉羚的本事还不够强大,它们更多的是靠勤劳。在这样的解说下,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世间万物在“色彩搭配”方面的神奇力量,也感受到了动植物的生机,伴随着解说词,一个活灵活现,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出现在观众的眼中。拟人修辞的运用,不仅使动植物有了和人一样的性格和品质,也让那些古城、大地,甚至是抽象的事物的形象,都丰满了起来。总体来说,《航拍中国》的解说词是比较成功的,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类比、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在增强语言形象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解说中有时候还会给观众开一点玩笑,传达出一种趣味性,或者观众能在熟悉的信息中找到陌生,或者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简单的信息,让观众有了一种继续看下去的欲望。4.3.2配乐(观点呢?先概括观点,再围绕观点论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用如何,然后举例说明。重写。)音效在影视剧中具有渲染气氛、衬托情感的作用,尤其在人文地理类的风光纪录片中,其渲染气氛的作用就更加的突出。《航拍中国》的音乐和作曲由王备所创作,作有《芈月传》原声大碟、《航拍中国》主题曲intro,《倚天屠龙记》、《大旗英雄传》片头片尾曲,他的作品极具自己的风格。《航拍中国》音乐的诉求是表现爱、表现积极向上以及气势壮阔的情感。例如在海南篇中,有很多次的海豚音,在陕西篇中,女高音配合大美山河,又或者其他的男高音等,表现的无一不是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音乐配合画面,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给人一种冲破束缚的力量,使得整个片子的基调更加的明确。5《航拍中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在观点中只看到问题,没有措施,在观点中补上措施。论述时,先论述该栏目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导致的问题,再论述解决问题的措施,在论述措施时要论述“为什么”“怎么做”。修改。)5.1表现手法上略显单一《航拍中国》远景的拍摄是整个片子的基础,所以在拍摄手法上大多数采用的是航拍的镜头,当然这跟片子的主题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名为“航拍中国”,所以,在拍摄中围绕“航拍”来表现,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大部分镜头都采用航拍的话,在画面表现手法上就会产生一种单一感,久而久之,观众也会在拍摄和剪辑中找不到亮点。试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一直采用一个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话,尽管世间万物是多姿多彩的,但是看久了还是会有一种疲累感,在纪录片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笔者认为,单一的镜头表现手法,是《航拍中国》存在的一大问题。片子中多运用俯视镜头,缺少平视和仰视的镜头,以至于画面没有小而细致的内容。一味的运用航拍的镜头,会在拍摄技巧以及表现手法上会给大众一种单一感,再加上航拍技术的不成熟,使得镜头之间的衔接略显稚嫩。一个有亮点的片子,除了选题等特定的因素外,在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上也必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表现手法的丰富性、剪辑技巧的创新性,都会给影片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航拍中国》在之后的制作中可以丰富拍摄技巧和拍摄手法,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线电缆在数据中心和高频通信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贵金属压延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考核试卷
- 车载设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运输设备绿色制造与资源循环利用考核试卷
- 自行车与城市美容护肤考核试卷
- 蔬菜种植区气候适应性分析考核试卷
- 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技巧考核试卷
- 船舶货物运输市场与供应供应链研究及企业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学校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南
- 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检测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T-HNCAA 061-2024 分布式光伏电站定期检查与性能评估技术标准
- 2025年综合医院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 100以内加法减法口算1000题知识测试打印
-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传染病防治监督)参考试题(附答案)
- 中职《畜禽解剖生理》核心知识点备考试题(附答案)
- 学校食堂日清单、周汇-总、月结算制度
- 中职教案评比评价表
-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
- 高中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有效教学模式探讨课件
- 2025年中国铁塔浙江省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