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道路路线设计-线形设计_第1页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道路路线设计-线形设计_第2页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道路路线设计-线形设计_第3页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道路路线设计-线形设计_第4页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道路路线设计-线形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道路路线设计-线形设计[单选题]1.公路S形曲线相邻两个回旋线采用不同参数时,其参数之比应小于()。[2019年真题]A.1.0B.1.2(江南博哥)C.2.0D.2.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3款规定,两反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反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S形曲线。回旋线参数规定如下:①S形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②当采用不同的回旋线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当A2≤200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1.5。③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1/R2≤2为宜(R1为大圆曲线半径;R2为小圆曲线半径)。[单选题]2.S形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如果R1为大圆曲线半径,R2为小圆曲线半径,则R1/R2宜为以下哪个选项?()A.1.5B.2.0C.2.5D.3.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3款规定,两反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反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S形曲线。回旋线参数规定如下:①S形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②当采用不同的回旋线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当A2≤200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1.5。③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1/R2≤2为宜(R1为大圆曲线半径;R2为小圆曲线半径)。[单选题]3.回旋线参数宜依据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确定,并与圆曲线半径相协调。在确定回旋线参数时,宜在下述范围内选定:R/3≤A≤R,回旋线参数A与圆曲线半径尺的关系错误的是以下哪个选项?()A.当R小于100m时,A宜大于或等于RB.当R接近于100m时,A宜等于RC.当R较大或接近于3000m时,A宜等于R/3D.当R大于3000m时,A宜大于R/3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2款规定,回旋线参数宜依据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确定,并与圆曲线半径相协调。在确定回旋线参数时,宜在下述范围内选定:R/3≤A≤R,但:①当R小于100m时,A宜大于或等于R。②当R接近于100m时,A宜等于R。③当R较大或接近于3000m时,A宜等于R/3。④当R大于3000m时,A宜小于R/3。[单选题]4.卵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宜选R2/2≤A≤R2(R2为小圆曲线半径),两圆曲线半径之比R2/R1宜为以下哪个选项?()A.0.1~0.5B.0.2~0.6C.0.2~0.8D.0.4~1.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4款规定,两同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同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卵形曲线。①卵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宜选R2/2≤A≤R2(R2为小圆曲线半径)。②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R1=0.2~0.8为宜。③两圆曲线的间距,以D/R2=0.003~0.03为宜(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单选题]5.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回旋线应作为线形要素之一加以运用。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以大致接近为宜。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亦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非对称的曲线,但A1﹕A2不应大于以下哪个选项?()A.1.5B.2.0C.2.5D.3.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1款规定,对于平面线形设计中回旋线的运用,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回旋线应作为线形要素之一加以运用。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以大致接近为宜。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亦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非对称的曲线,但A1﹕A2不应大于2.0。[单选题]6.关于中间带的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以下哪个选项?()A.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用凹形B.对于存在风沙和风雪影响的路段,宜采用平齐式C.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可采用凸形D.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不得采用栏式缘石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4.6条规定,中间带的设计规定:①中央分隔带形式: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用凹形;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可采用凸形;对于存在风沙和风雪影响的路段,宜采用平齐式。②中央分隔带缘石。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或存在风沙和风雪影响的路段,宜采用平齐式;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可采用平齐式或斜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可采用栏式缘石。③中央分隔带表面处理: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植草皮;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可栽灌木或铺面封闭。[单选题]7.关于横断面设计的一般规定的说法,错误的是以下哪个选项?()A.条件受限制不得已而出现高填、深挖时,应同架桥、建隧、分离式路基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B.横坡较陡、工程地质复杂时,二级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断面C.设置在紧靠车道的边沟,其断面宜采用浅碟形或漫流等方式,否则应加盖板D.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注重路侧安全并运用宽容设计理念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4.2条规定,路基断面布设应结合沿线地面横坡、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设计。自然横坡较缓时,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横坡较陡、工程地质复杂时,高速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断面。[单选题]8.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宜保持等值。当中间带的宽度根据需要增宽或减窄时,应采用左右分幅线形设计。条件受限制,且中间带宽度变化小于3.0m时,可采用渐变过渡,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以下哪个选项?()A.1/50B.1/100C.1/150D.1/20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4.3条规定,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宜保持等值。当中间带的宽度根据需要增宽或减窄时,应采用左右分幅线形设计。条件受限制,且中间带宽度变化小于3.0m时,可采用渐变过渡,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1/100。[单选题]9.如图所示,平、纵组合中适宜的组合是哪个选项?()题9图A.①④B.②⑥C.③⑥D.④⑤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线形组合设计的一般要求:①平、纵线形宜相互对应,且平曲线宜比竖曲线长。当平、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其相互对应程度应较严格;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同时增大,其对应程度可适当放宽;当平、竖曲线半径均大时、可不严格相互对应。②长直线不宜与坡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③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④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故图中④⑤组合较为合适。[单选题]10.如图所示,平纵组合中,合理的组合是以下哪个选项?()题10图A.①B.②C.③D.④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8.2.1条第3款规定,平、纵线形宜相互对应,且平曲线宜比竖曲线长,即通常说的“平包竖”,④合理。[单选题]11.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重合的点位是以下哪个选项?()A.前1交点B.拐点C.曲中点D.后1交点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单选题]12.如图所示,平纵组合中,合理的组合是以下哪个选项?()题12图A.①B.②C.③D.④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组合“①”,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8.2.1条第2款规定,平、纵、横组合设计应保持线形的视觉连续性,自然诱导驾驶员视线。图示为较长的大半径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造成视线中断,不合理。组合“②”,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8.2.2条第1款规定,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应插入急转的平曲线。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8.2.2条第2款规定,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不合理。组合“③”,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8.2.2条第1款规定,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与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不合理。组合“④”,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8.2.1条第3款规定,平、纵线形宜相互对应,且平曲线宜比竖曲线长,即通常说的“平包竖”,合理。[单选题]13.以下平纵组合中,合理的组合是哪个选项?()A.较大半径的竖曲线与平面较长直线组合B.长的平曲线内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C.将凹形竖曲线底部或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反向平曲线拐点对应重合D.长的竖曲线内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线形组合设计的一般要求:①平、纵线形宜相互对应,且平曲线宜比竖曲线长。当平、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其相互对应程度应较严格;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同时增大,其对应程度可适当放宽;当平、竖曲线半径均大时、可不严格相互对应。②长直线不宜与坡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③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④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⑤凹形竖曲线底部或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反向平曲线拐点不宜对应重合。故A项正确。[单选题]14.某一级公路主线收费站布设位置,较合理的是以下哪个选项?()A.平面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组合处B.平面直线与纵面陡坡组合处C.平面简单形曲线与纵断面缓坡路段组合处D.平面基本形曲线与纵断面缓坡路段组合处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主线收费站范围内路线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高的曲线,不应将收费站设置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平面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组合处容易积水;平面直线与纵面陡坡组合处不安全;平面基本形曲线与纵断面缓坡路段组合处有超高;ABD三项均不合理。一级公路简单形曲线,半径大于不设置超高的最小半径,不设置超高,纵断面为缓坡,C项较合理。[多选题]1.关于线形设计的要求与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线形设计的要求与内容应随公路功能和设计速度的不同而各有侧重B.遵循以公路等级、设计速度确定设计路段的原则C.不同设计路段相衔接处附近不宜采用该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或最大平、纵技术指标值D.高速公路和具备干线功能的一、二级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正确答案:ACD参考解析:线形设计的要求与内容应随公路功能和设计速度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具体如下:①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二级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设计速度越高,线形设计组合所考虑的因素应越周全,以提供高的服务质量。②具集散功能的一、二级公路,应根据混合交通情况确定公路横断面布置设计,并注重路线交叉等处的线形设计组合,以保障通视良好,行驶通畅、安全。③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40km/h的双车道公路,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应正确地运用线形要素的规定值(含最大、最小值),合理地组合各线形要素,或采取设置相应交通工程设施等技术措施,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④遵循以设计路段确定公路等级、设计速度的原则,其设计路段的长度不宜过短,且线形技术指标应保持相对均衡。⑤不同设计路段相衔接处前后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随设计速度由高向低(或反之)而逐渐由大向小(或反之)变化,使行驶速度自然过渡。相衔接处附近不宜采用该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或最大平、纵技术指标值。[多选题]2.关于平面线形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宜选用加大的圆曲线半径,转角过小时,不应设置较短的圆曲线B.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双车道公路,两相邻反向圆曲线无超高、加宽时可径相衔接C.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双车道公路,两相邻反向圆曲线无超高有加宽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加宽过渡段D.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双车道公路,两相邻反向圆曲线设有超高时,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段的直线长度不小于10m正确答案:ABC参考解析:A项,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宜选用加大的圆曲线半径,转角过小时,不应设置较短的圆曲线。两同向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两反向曲线间不应设置短直线段。BCD三项,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双车道公路,两相邻反向圆曲线无超高时可径相衔接,无超高有加宽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加宽过渡段;两相邻反向圆曲线设有超高时。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段的直线长度不小于15m。[多选题]3.适合运用直线线形的路段或地点有下列哪些选项?()A.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B.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条为主体时C.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D.一级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正确答案:ABC参考解析: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的运用:①直线的运用应注意同地形、环境的协调和配合。采用直线线形时,其长度不宜过长。②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条为主体时,宜采用直线线形。③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以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④双车道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多选题]4.关于面线形设计中圆曲线运用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宜采用超高为2%~4%对应的圆曲线半径B.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C.设置圆曲线时,应同相衔接路段的平、纵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D.应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正确答案:ACD参考解析:平面线形设计中圆曲线的运用:①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宜采用超高为2%~4%对应的圆曲线半径。②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并采取措施保障视距的要求。③设置圆曲线时,应同相衔接路段的平、纵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并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④当交点转角不得已小于7°时,应按规定设置足够长的曲线。[多选题]5.对卵形曲线的要求,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卵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宜选R2/2≤A≤R2(R2为小圆曲线半径)B.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R1=0.2~0.8为宜C.两端回旋线参数A1与A2之比不应大于2.5D.两端回旋线参数A1与A2之比宜小于1.2正确答案:AB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4款规定,两同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同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卵形曲线。①卵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宜选R2/2≤A≤R2(R2为小圆曲线半径)。②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R1=0.2~0.8为宜。③两圆曲线的间距,以D/R2=0.003~0.03为宜(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多选题]6.在S形曲线中,设R1、R2分别为大小圆半径,A1、A2分别为大小圆的缓和曲线参数,关于S形曲线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S形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B.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C.当A2≤200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1.5D.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1/R2≤3为宜正确答案:ABC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3款规定,两反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反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S形曲线。回旋线参数规定如下:①S形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②当采用不同的回旋线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当A2≤200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1.5。③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1/R2≤2为宜(R1为大圆曲线半径;R2为小圆曲线半径)。[多选题]7.关于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竖曲线设计宜采用长的竖曲线和长直线坡段的组合。有条件时宜采用大于或等于视觉所需要的竖曲线半径值B.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当条件受限制时,宜采用大于或接近于竖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C.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D.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直线坡段小于3s行程时,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正确答案:ABC参考解析: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竖曲线设计宜采用长的竖曲线和长直线坡段的组合。有条件时宜采用大于或等于视觉所需要的竖曲线半径值。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当条件受限制时,宜采用大于或接近于竖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直线坡段接近或达到最小坡长时,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双车道公路在有超车需求的路段,应考虑超车视距要求,采用较大的凸形竖曲线半径或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等设施。[多选题]8.中央分隔带缘石的类型有下列哪些选项?()A.平齐式B.斜式C.栏式缘石D.凸式正确答案:ABC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4.6条规定,中央分隔带缘石:①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或存在风沙和风雪影响的路段,宜采用平齐式;②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可采用平齐式或斜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可采用栏式缘石。③中央分隔带表面处理: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植草皮;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可栽灌木或铺面封闭。[多选题]9.关于线形组合设计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选项?()A.半径小的圆曲线曲中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B.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C.应避免在长下坡路段、长直线路段或大半径圆曲线路段的末端接小半径圆曲线的组合D.长直线不宜与坡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正确答案:BCD参考解析:线形组合设计的一般要求:①平、纵线形宜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