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地表形态的塑造选择题

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门头沟灵水举人村野外考察。甲图是灵水八景之一“独山莲花”照片,构成“独山莲花”的岩体为浅层侵入岩;乙图是当地另一处的含煤岩层;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图中的“独山莲花”和乙图中的含煤岩层分别属于丙图中的()

A.a和bB.b和dC.d和cD.a和c

2.“独山莲花”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丙图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A.岩浆—①—a—③B.沉积物—④—c—⑤—d

C.岩浆—②—b—④D.沉积物—④—c—③—b

重庆芙蓉洞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洞区长约2km,形成于大约120万年前,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因其独特性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洞穴之一。下图为芙蓉洞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重庆芙蓉洞所属的地貌类型是()

A.雅丹地貌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海蚀地貌

4.该地貌多出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因为我国西南地区()

①降水丰富

②植被丰茂

③石灰岩广布

④生态环境优美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冰碛土柱是冰碛地貌的形态之一,一般分布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地区。冰碛土柱是冻融作用、流水侵蚀作用、重力崩塌及风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育主要受坡度、温度、降水及局地冰川风和山谷风的影响。下图为我国青藏高原某冰川侧碛上的冰碛土柱演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在冰碛土柱演化的过程中,坡面基线的变化表明()

A.土柱趋于成熟B.流水侵蚀增强

C.坡面趋于稳定D.冰川堆积减弱

6.冰碛土柱的演化伴有明显的冻融作用,下列关于冻融在冰碛土柱不同演化时期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孕育期,冻融作用使冰碛物的结构趋于松散,流水侵蚀坡面,形成深度不等的沟壑,坡面出现冰碛土柱的雏形

B.在成熟期,坡面冻融作用使沟壑日渐加宽,冰碛物主要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堆积,土柱高度增加

C.在消亡期,冰碛土柱主要遭受流水侵蚀,高度渐减,直至成为新的坡面

D.在冰碛土柱的发育过程中,冻融作用起决定性作用,有冻融作用,就有冰碛土柱发育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图中④处不同的是()

A.渭河平原B.汾河谷地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峡

8.图中⑥处山地为()

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火山D.岩层堆积成山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

10.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

地表形态的塑造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阿塔卡玛断裂带位于美洲大陆西部,多侵入型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域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占区域面积的30%以上),断裂带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智利(矿业法典)中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国家以矿业特许权方式转让矿产勘查权和开采权。下图示意阿塔卡玛断裂带地理位置。

(1)指出智利西部阿塔卡玛断裂带的成因。

(2)简析阿塔卡玛断裂带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大面积分布在地表的成因。

(3)评价智利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下表)有蠕移、跃移和悬移。颗粒保持蠕移和跃移最多,一般集中在距离地面0.5~1.5m高度内。砾石地面颗粒的跃起高度大于沙质地面。风携带沙粒撞击岩石表面,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塑造了蘑菇石(下图)等典型的风蚀地貌。

方式粒径沙粒运动图含沙量

悬移<0.10mm<10%

跃移0.10~0.15mm70%-80%

蠕移0.10~2.00mm20%

(1)描述蘑菇石地貌的形成过程。

(2)指出与蘑菇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风力搬运方式,并说明理由。

(3)解释风的特性、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及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三个因素对磨蚀效果的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河、南河地处米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如图),两河共用一处入海通道,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历史上北河、南河冰川发育,海岸带多末次冰期留下的冰碛物。两河河口地带为盐沼滩涂,滩涂上广布根系发达的互花米草。1898年,一场海岸风暴侵蚀了海岸带冰碛物,形成新的入海通道,北河缩短了5.6km,同时延长了南河的长度。入海通道改变后,南河河道保持稳定,而北河河口段河道变宽,最大潮位升高了30cm。尽管被淹没范围增大,但北河沿岸盐沼堆积加快,盐沼滩涂生态系统并未大面积萎缩。近年来,为整治航道,开展河口和近海岸疏浚工程,导致滩涂侵蚀加快,植被萎缩。

(1)分析北河、南河新河口附近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的原因。

(2)对入海通道改变后南河河道保持稳定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3)分析入海通道改变后北河沿岸盐沼堆积加快的条件。

(4)为恢复河口盐沼滩涂生态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腾冲是我国三大地热区之一。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有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80余处,其中10个温泉群的水温达90℃以上,到处可见热泉喷涌。热海地区的气泉、温泉均为花岗岩中地下水深循环形成,图左示意腾冲及附近区域地质构造与地热异常点分布,图右示意腾冲热海地区温泉形成过程。

(1)描述腾冲及附近区域温泉分布特征。

(2)简述热海地区气泉、温泉的形成过程。

(3)说明热海温泉水温高的原因。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滦河水系属年轻的山溪性河道,河水下切作用强烈,河道比降较大,河谷多呈“V”型,流经坝上高原、燕山山地中的山间盆地及河北平原,河道宽阔,河水较浅,曲流发育。滦河流出燕山山脉后,在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在入海口形成冲积扇—三角洲一个完整的沉积体系,如下图所示。

(1)描述滦河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物的特征。

(2)分析河北平原的河流多曲流发育的主要原因。

(3)简述该区域能够形成冲积扇—三角洲一个完整的沉积体系的条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甲图中“独山莲花”的岩体为浅层侵入岩,乙图是当地另一处的含煤岩层,属于沉积岩。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可知,丙图中a和b都是岩浆岩,c是沉积岩,d是变质岩,结合选项可判断a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D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知,“独山莲花”景观的形成过程应是岩浆的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而后经地壳抬升作用,使侵入岩上升形成高山,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将侵入岩上覆的岩层侵蚀掉,侵入岩层出露地表,形成“独山莲花”景观,对应丙图中的岩浆—①—a—③过程,A正确。故选A。

3.答案:B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由材料可知重庆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属于喀斯特地貌,B正确;雅丹地貌多出现在我国干旱地区,A错误:丹霞地貌是由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一般不会出现溶洞,C错误:重庆芙蓉洞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不沿海,不属于海蚀地貌,D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石灰岩广布,为喀斯特地貌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思维。据图分析可知,从孕育期到消亡期,冰碛土柱消失,冰川堆积物增多,坡脚抬高,坡面基线抬升,落差降低,坡面趋于稳定。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冰碛土柱的演化主要受坡度、温度、降水及局地冰川风和山谷风的影响。在孕育期,冻融作用使冰碛物的结构趋于松散,流水侵蚀坡面,在坡面形成深度不等的沟壑,一些位置可以观察到冰碛土柱的雏形,A正确;在成熟期,坡面冻融作用继续,沟壑日渐加深加宽,B错误;冰碛物主要受重力作用,产生以散落为主的崩塌作用,冰碛颗粒不断沿坡面向下滚动或者跳跃式地连续运动,土柱相对高度增加在消亡期,土柱主要遭受冻融作用、山谷风侵蚀,高度渐减,直至成为新的坡面,C错误;冰碛土柱的发育是由局部地形和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力崩塌也是形成冰碛土柱的关键作用,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④处为断层下沉形成的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都属于断层下陷而形成的,ABC都与④相同。长江三峡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与断层下陷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⑥处顶层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质构造,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残留成山,所以图中⑥处山地为向斜成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形成阶梯状横断面,不会形成阶梯状的纵剖面,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可推断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说明2023年以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升高,A正确;河床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高度下降,B错误;河床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高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河床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高度持续下降,D错误。故选A。

11.答案:(1)①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边界(消亡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②受板块碰撞和挤压,岩层发生变形甚至断裂,形成断裂带。

(2)①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强烈,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规模大;②上覆岩层被外力剥蚀,岩浆岩大面积出露。

(3)有利条件:①矿藏资源规模大,矿产种类丰富;②矿产出露面积大,露天开采便利;③西部多港口,出口海运交通便利;④法典形式保障资源开发政策稳定。不利条件:①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②社会经济落后,缺乏资金与技术;③矿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④生态脆弱,资源开发环境成本高。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智利阿塔卡玛断裂带位于的美洲大陆西部,属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容易发生变形断裂甚至错位移动,形成断裂带。

(2)由于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广泛,有利于岩浆的侵入活动,岩浆在向上侵入过程中冷凝,在地下深处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但随着板块碰撞和挤压,地壳抬升过程中,覆盖在其上的岩层被外力剥蚀后就出露于地表,形成了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的现象。

(3)评价智利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有利条件:由于智利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多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利于金属矿产资源形成,智利许多金属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铜矿、银矿资源等,且矿藏规模大,金属矿产种类丰富;“区域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断裂带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说明智利矿产资源埋藏浅,出露面积大,开采便利;读图,西部多港口城市,海运交通便利,便于矿产资源的出口;智利《矿业法典》的实施,有利于保障矿产资源开发政策的稳定等,不利条件:板块碰撞地带,断裂构造发育广泛,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开采难度和成本;智利又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落后,矿山开采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矿区多分布在安第斯山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矿区多分布在安第斯山区,生态脆弱,资源开发环境成本高,并且大规模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生态破坏等问题。

12.答案:(1)在风沙强劲的地方,(风携带沙粒撞击岩石表面)磨蚀作用强;裸露地表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易被侵蚀,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地貌。

(2)跃移:跃移搬运方式含沙量最高,磨蚀作用强;跃移搬运物质粒径较大,跃起高度较高,对岩石下部磨蚀强。

(3)①风的特性:风力强,大风日数多.持续时间长,磨蚀效果明显。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被搬运沙粒岩性坚硬,颗粒较大,棱角分明,磨蚀效果明显。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垂直节理发育,下部岩性较软,磨蚀效果明显。

解析:(1)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风沙运动较为显著的地区,蠕移、跃移其含沙量明显较大;端移、跃移的位置比较靠近近地面,同时其沙粒的粒径相对较大;风携带较大粒径撞击岩石表面,其磨蚀作用更强,对岩石的破坏程度更大。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其岩石下部岩性较软,在强烈的沙粒撞击下,其表面易被侵蚀,岩石下部表面受损严重,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崩落,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地貌。

(2)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蠕移虽岩石粒径较大,但其移动速度较慢,且含沙量较小,对岩石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跃移其沙粒的含沙量最大,占比70%—80%,从图中可以看到跃移其沙粒跃起的相对高度较大,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更强。悬移其岩石的粒径较小,且沙粒在空气中含沙量较少,其磨蚀作用较弱。而蘑菇石上大下小的风蚀地貌,其下部受磨蚀作用较为显著,应与风力搬运中的跃移关系更大。

(3)①风的特性:风是沙粒移动的动力因素。其风力越强,移动速度越快,所产生的打击力越明显。其次大风日数越多,风力侵蚀效果越显著。大风持续时间长所能造成的持续磨蚀作用会更为明显。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被搬运沙粒岩性较软的、颗粒较小的,磨蚀作用较弱;岩性坚硬的,其磨蚀效果会更为显著。相较于表面圆滑的岩石,棱角分明的岩石,其磨蚀效果更明显。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此类岩石垂直节理发育明显,易被外力侵蚀,且此类岩石下部岩性相对较软,易被沙粒磨蚀,使得更易形成上大下小的结构。

13.答案:(1)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且沿河沼泽处泥沙淤积,河流含沙量小;海岸多冰碛物,易风化、侵蚀,产生碎屑入海;河口宽阔,潮差大,潮流搬运能力强。

(2)南河入海流程延长,受海洋潮流侵蚀影响减小;潮流搬运的碎屑多数在北河沉积,到达南河的沉积物减少,冲刷和淤积保持平衡。

(3)(与潮流从旧河口向北上溯相比,)潮流搬运距离缩短,带来的碎屑物增加;潮位上升,原先的盐沼滩涂被频繁淹没,留下更大的堆积空间;互花米草茂盛,利于拦截泥沙,增加沉积物堆积。

(4)在盐沼滩涂人工补充沙源;控制河道疏浚量(或仅开辟一定宽度的深水航线,周边停止疏浚);修复受损的滩涂植被;修筑堤坝,降低进入河口的潮流的侵蚀能力

解析:(1)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既要说明自海洋向内搬运的物源丰富、动力较强,又要说明来自流域内的物质较少。由材料可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少,由图可知,北河、南河流域沿线沼泽广布,利于泥沙沉积,向河口输送的泥沙较少。由材料可知,两河河口地带滩涂、冰碛物分布较多,被风化、侵蚀、搬运至海洋沉积,被潮流又搬运至河口进行沉积。

(2)入海通道向北改道,南河延长,相同河段与海洋的距离增大,一方面受潮流侵蚀减弱,另一方面到达南河的沉积物减少,即冲刷和淤积都减弱。

(3)北河入海口缩短,潮流带来更多的碎屑物,且潮位上升,原先的盐沼滩涂更易被淹没,在淹没过程中受海水的压力压实,高程降低,堆积空间增大,且根据材料互花米草具有发达的根系、固土能力强,可知互花米草对潮流的拦截作用显著。

(4)目前滩涂侵蚀加快,因此一方面需要人工增加堆积,如人工补沙,另一方面需要减少侵蚀,如在外海修筑堤坝。同时要对造成不利环境影响的河口和近海岸疏浚工程进行重新评估,控制工程规模,及时修复受损的生态。

14.答案:(1)分布数量多、范围广;呈东北-西南走向;腾冲和梁河地区分布密集。

(2)大气降水经过下渗转化成地下水,地下水从高处流往低处,经过高温岩层加热后形成热水、水蒸气;岩层内压力增大,热水和水蒸气在海拔较低(地下水位低)的岩层断裂处喷出,形成气泉、温泉。

(3)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岩浆活动强烈,加热地下深水;地下水深循环,水温较高,热水上升过程中受地表冷水影响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断裂发育,多地热异常点,而断裂、地热异常点与温泉分布密切相关。结合材料信息“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有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80余处”,说明腾冲及附近区域分布温泉数量多、范围广;读图可知,图中地质断裂与地热异常点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温泉集中分布于腾冲和梁河地区。

(2)提取图中大气降水、地下水流向、断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