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_第1页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_第2页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_第3页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_第4页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第一节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农业的部门结构较单一

生产规模较小

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组合处于低级和自发的状态一、古代农业的起源

古代农业进入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石制农耕工具,耕作方式有了明显进步。石锛二、古代农牧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

时代。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以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以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二)古代牧业的发展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的畜牧业政策第二节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农业政策:

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实施屯田积谷备荒减轻赋税一、水利措施(一)防洪治河

在历史上防洪治河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尽管五个阶段所有现象及工程手段错综交叉,但还是有主有次。五个阶段分别是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水利措施(续1)(二)农田水利的发展

秦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因而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都偏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平原。水利措施(续2)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诸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较为突出。汉武帝时期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

水利措施(续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总体来看有所发展,南方的发展好于北方。到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转向江南,水利建设也随着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江南地区。水利措施(续4)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建设远不如前朝历代发展快,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较少,多以修复前朝故道为主。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相当尖锐,开发边疆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措施之一。为适应这一需要,水利建设也随着在边疆地区,特别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发展起来。水利措施(续5)(三)航运工程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和灵渠二、屯垦政策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征发,正式当兵。民屯的基层组织是屯,每屯的生产者大约五十人,设有屯司马来管理。商屯也叫盐屯。三、荒政与仓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灾害救济制度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1.灾前预防2.灾时赈救3.灾后恢复。荒政与仓储(续1)灾前预防措施包括仓储制度、兴水利、劝农桑、设寨堡、制谷赎罪、教别种等。灾时赈济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灾民的粮食问题,二是灾民的安置问题。灾民安置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虑,将饥民安置在哪些场所,要遵循何种原则;二是从灾民自救的角度来看,安置又体现着对不同人群的生存安排。荒政与仓储(续2)仓储制度,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仓储制度的广泛建立,对防灾减灾、控制流民的生成具有不可低估的效应。荒政与仓储(续3)1.常平仓,功能在于平抑物价,丰年谷贱时广为收贮,荒年百物腾贵,官府开仓向灾民抑价售粮,尽可能使灾民不致饥饿流离。常平仓通常由政府委派大司农之类的专官管理。2.义仓,粮谷由百姓以“义租”的形式额外交纳,由官府贮藏管理,故名“义仓”。3.社仓,粮谷由地方豪富或一般民众自动输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除常平仓、义仓、社仓之外,还有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平籴仓等。第三节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我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包含三种农民1.自耕农

2.租佃农

3.依附农民一、地权关系及其变动(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社会中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国家、地主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包含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两种形式。这种古代农业社会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其关系经历了从井田制开始千余年的演变,而在土地国有框架下的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1)

1.

土地国有制国家通过部分土地所有权的让渡,来实现成本更为低廉的收益。而承接这部分土地所有权的人便成为事实上的土地所有者,在这样的框架下,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与广义上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土地国有制,即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土地经营活动,并借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称为官营土地。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2)

2.

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国家土地所有制框架下的以国家让渡出的部分土地所有权作为全部所有权,对土地产权进行的进一步分割,其在中国古代形式上的变革实质上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支配权、收益权在国家、地主、自耕农、佃农之间所占份额变动所引起的。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3)我国古代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战国秦汉时期。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公地私有化。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3.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中央集权政府采取削弱和限制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措施。4.宋元明清时期。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起来。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4)(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运动机制1.土地买卖机制2.土地兼并机制3.土地离散机制二、租佃关系及其变动(一)租佃制的变化西汉自武帝时期开始,土地兼并盛行,许多自耕农破产,地主通过出租自有土地或转假公田,土地租佃关系在一定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但随即就遭到政府的限制。东汉以来的依附农租佃关系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三国至东晋,战乱频仍,徭役繁重,更促进了依附农的发展。租佃关系及其变动(续1)隋代以来,佃客、部曲大量放免和自赎,保存下来的部曲也退出了农业生产,依附农随着庶民地主的发展更是逐渐消失。唐宋时期,佃农自有经济还不充实,需要地主提供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粮食、种子、耕牛、农具等。与佃农自有生产资料不够充分相适应,分成租居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租佃制沿着唐宋时期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发展,开创了以定额租为主的契约租佃制的新阶段。租佃关系及其变动(续2)(二)地租形态的变化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变动还有另一条线索,即地租形态的变化: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租佃关系及其变动(续3)(三)经营地主的变化经营地主与租佃地主相比,其特点为:经营地主自己指挥生产、直接剥削雇工的剩余劳动,而不是以地租剥削为主;采用雇工经营,与雇工之间基本上是一种货币关系;生产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经营面积较大,也集中,便于管理,劳动生产率比中农、富农要高,相对租佃地主来说有较大区别。思考题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2.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3.简述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不彻底的原因。阅读文献1.方天堃:《畜牧业经济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