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人的天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2《怜悯是人的天性》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一、新课导入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二、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论述思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作者驳论逻辑思维三、作者名片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名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四、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五、题目解读"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知识扩展——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目的: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方法: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代表作品:《拿来主义》六、【抽象的哲理性文本的阅读】阅读提示(一)如何读懂这篇文章呢?(二)《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这是一篇极为抽象的哲理性强的经典理论文章,作者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出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1、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理性思辨的特点。2、从概念的理解入手,理清作者的说理思维。3、了解作者立场与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4、探究文章选用材料的特点和论证风格。5、联系自我与现实,体会文章所呈现出的理性探索精神与深刻人生智慧

首先,卢梭考察了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的"理智状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他们对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欲望,"很难看到不平等的现象",他们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其次,卢梭在分析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的时候,用辩证的观点来论述从自然状态的平等到文明社会的不平等,又到社会契约的平等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社会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这是因为,文明社会带来了人间的罪恶和痛苦,这对野蛮状态的平等来说,则又是倒退一步。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从平等到不平等既是进步又是退步。七、初读文本整体把握:(一)、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提出了怎样才能更幸福的话题。第2段:在批驳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的错误观点基础上,引出人天生拥有"怜悯心"的认识,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第3段:分析人和动物拥有怜悯心的本质,第4段:列举怜悯心的表现,对比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行为。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第5段:借助对比,深度阐释怜悯心的意义,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行文脉络文章脉络效果1、辨析美德与邪恶2、批驳霍布斯,引出"怜悯心"3、怜悯心"的表现4、"怜悯心"的意义。先破后立,由概念到表现到本质再到意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比较容易接受。提示: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解读概念要以课文为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按以下列步骤解读:

首先,清晰概念的内涵;其次,探究概念的本质;第三,分析概念的作用;第四,比较概念的差别;第五,梳理概念的意义。(三)、跳读课文,找出与"怜悯心""自爱心""自然状态""理智状态"有关的语句,体会"怜悯心""自爱心""自然状态""理智状态"的内涵、表现和本质,完成下表。维度关键词原文举例内涵本质表现作用1、怜悯心1、怜悯心维度关键词原文举例内涵美德、禀性、感情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2);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2);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4)本质天性、先于思维、合乎自然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活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3);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2)表现奔赴现场挺身而出伤心流泪不惜牺牲感同身受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哲学现场,家、智者)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而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挺身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4);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多马克和普利亚姆一起叹息。(3);母兽对幼兽的温情会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它们马也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2);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他的孩子。(2)作用缓和、自爱心、帮助他人、代替法律、到别处找食物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1)"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自爱心(1)"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人善良的天性。维度原文举例表现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4)3、自然状态、理智状态维度本质特点原文举例自然自然人,野蛮人;人是平等的;充满怜爱之心的;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理智文明人、哲学家;自爱、自尊、自私、自利、理性、哲理

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理智状态"指的是进化了的社会状态,有着太多的理智、智慧的文明人在其中。因为有着太多的自爱、自尊,遇事才会自私、自利,有着太多的理性、推理。(1)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不赞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并非完全是这种进步造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法律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负面影响。观点二: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八、文本精读研究1.本文的驳论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请具体分析作者对霍布斯的批驳运用特点。

(1)先是列举霍布斯的观点:人天生是恶人——(2)接着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3)然后还原霍布斯的论点表述应该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4)之后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5)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6)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本段驳论运用特点:列举对方观点——知命对方观点的错误——揭示对方观点的错误本质——引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破立结合(追问法起到了推进作用)2、本文的擅长运用追用法来说明道理增强说服力,请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体现追问的句子追问什么为什么追问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第1段)文明人的美德与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好坏处、伤害度。指明理智状态下"文明人"与自然状态下"野蛮人"哪一个更幸福。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强壮与柔弱取决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于依赖他人与否,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第2段)强壮与柔弱取决于依赖他人与否,野蛮人不依赖,文明人依赖通过类比、追问,自然、合理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自然状态,人们拥有天性的怜悯心。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慷慨、仁慈和人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第4段)慷慨、仁慈和人道是缘于什么。强调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是缘于怜悯心。九、写作特点

①破立结合。

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驳论(破)立论(立)自然状态下的善恶认知善霍布斯的错误认知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心有助于人类的互相保存②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