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湿法脱碳(甲醇生产技术课件)_第1页
脱碳-湿法脱碳(甲醇生产技术课件)_第2页
脱碳-湿法脱碳(甲醇生产技术课件)_第3页
脱碳-湿法脱碳(甲醇生产技术课件)_第4页
脱碳-湿法脱碳(甲醇生产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五煤气净化任务四脱碳专业类:化工技术+-123热钾碱法原理操作条件的选择本菲尔特脱碳工艺流程知识点目录知识点1热钾减法反应原理第一节湿法脱碳

1、热的钾碱法吸收反应原理(1)纯碳酸钾水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吸收法第一节湿法脱碳

1、热的钾碱法吸收反应原理(2)碳酸钾溶液对原料气中其他组分的吸收

化学吸收法知识点2操作条件的选择第一节湿法脱碳

1溶液的浓度操作条件的选择溶液的浓度活化剂浓度缓蚀剂消泡剂碳酸钾浓度第一节湿法脱碳

2吸收压力3吸收温度4、再生工艺流程操作条件的选择知识点3本菲尔特脱碳工艺流程项目五煤气净化任务四脱碳专业类:化工技术+-123物理吸收法定义物理吸收剂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知识点目录知识点1物理吸收法定义特点:吸收的二氧化碳可减压再生,吸收剂可重复利用。水洗法:动力消耗大,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损失大。低温甲醇洗:既可脱碳又可脱硫,但需要较多的冷量,一般大型化工厂使用。碳酸丙烯酯法:溶液造成的腐蚀严重,并且液体损失量较大。聚乙醇二甲醚法:广泛采用。物理吸收法:利用分子间范德华力进行选择性吸收。适用于二氧化碳含量>15%,无机硫、有机硫的吸收。知识点2物理吸收剂1、物理吸收剂(1)碳酸丙烯酯物理性质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大,在相同条件下约为水的4倍。纯净时略带芳香味,无色,当使用上一段时间后成棕黄色(水溶解二氧化碳、二硫化氢,及碳酸丙烯酯降解等)一、物理吸收法(1)碳酸丙烯酯物理性质中度挥发性有机溶剂,极易溶于有机溶剂,但对压缩机油难溶。吸水性极强,碳酸丙烯酯液吸收能力与压力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对材料无腐蚀性(无水解时)。碳酸液降解后对碳钢有腐蚀,使碳酸丙烯酯变成棕色。一、物理吸收法气体CO2H2SH2COCH4COSC2H2溶解度3.4712.00.0250.500.35.08.6各种气体在碳酸丙烯酯中的溶解度(0.1MPa,25℃)m3气体/m3(1)碳酸丙烯酯化学性质水解性:碳酸丙烯酯水解成1,2-丙二醇。溶液含水量越多,溶剂被水解的量也多。温度升高,能加快水解速度,增加碳酸丙烯酯液水解量。在酸性介质中,水解速度加快。一、物理吸收法(2)聚乙二醇二甲醚(NHD)主要优点对H2S、CS2、C4H4S四氢噻吩、CH3SH、COS等硫化物有较高的吸收能力,能选择性吸收H2S,也能脱除CO2,并能同时脱除水;溶剂本身稳定,不分解,不起化学反应,损耗少,对变通碳钢腐蚀性小,无毒性,也不污染环境。一、物理吸收法(2)聚乙二醇二甲醚(NHD)该溶剂能与水任何比例互溶,不起泡,也不会因原料气中的杂质而引起降解,加上溶剂的蒸气压低,损失非常少。一、物理吸收法(3)N-甲基吡咯烷酮(Purisol)主要特点对CO2的吸收能力比水高6倍,而H2和CO损失很小。适合于Lurgi法重油气化制得的甲醇原料气(变换气中二氧化碳高达30%)。一、物理吸收法(4)甲醇主要优点在-70~-30℃的低温条件下,能同时脱除气体中的H2S、COS、CS2、RSH、C4H4S、CO2、HCN以及石蜡烃、粗汽油等杂质,还可同时吸收水分。在低温条件下选择性强,CO、H2等损失少。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一、物理吸收法(4)甲醇缺点:毒性大,再生流程复杂。多用于天然气、石脑油为原料蒸汽转化制得的原料气的脱碳,也可用于以固体燃料为原料加压连续气化法制得的原料气的脱硫和脱碳(同时)。一、物理吸收法知识点3碳酸二苯酯脱碳工艺1、吸收的基本原理碳酸丙烯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是一个物理吸收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碳酸丙烯酯溶液中的含量很低时,其平衡溶解度可用亨利定律来表示。当二氧化碳气体压力大于2.0MPa后,其溶解度规律已逐渐偏离亨利定律。脱除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同时,又可以吸收硫化氢。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1、吸收的基本原理(1)吸收速率在生产运行时,可通过加大溶剂喷淋密度或降低温度来提高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一、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1、吸收的基本原理(2)CO2吸收饱和度对于填料塔,选择比表面积大的填料和增大填料容量,以加大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饱和度,降低溶剂流量。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1、吸收的基本原理(3)溶剂贫度溶剂贫度(α):指再生溶剂(贫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它主要影响气体的净化度。若贫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净化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将升高,反之降。一般溶剂贫度应控制在0.1~0.2m3CO2/m3溶剂。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1、吸收的基本原理(4)吸收气液比的选择指单位时间内进脱碳塔的原料气体积与进塔的贫液体积之比m3/m3。一般表示气体体积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