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识别思维陷阱,学会理性表达——《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分析】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逻辑、运用逻辑。鉴于学生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没有接触过较为系统的“逻辑”,而且教学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教师应精选逻辑知识,提炼逻辑专题,适度组织逻辑训练,从识到用,引领学生经历一场逻辑之旅,初步感受逻辑的力量。本课对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一些逻辑的基本知识,学会辨析逻辑谬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知识来构建和完善日常学习中的论证。有了逻辑知识作基础,学生将能更清晰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思维技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阅读导学案,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定义,能够分析课本上的例子,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2.举例阐述不同逻辑谬误的内涵,能够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语用能力。3.借助逻辑的基本规律和常见谬误,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能够总结出谬误与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的区别,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表达的个性化。【重点难点】1.通过查阅资料、阅读导学案,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定义,能够分析课本上的例子,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2.借助逻辑的基本规律和常见谬误,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能够总结出谬误与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的区别,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表达的个性化。【学时】1课时【教学过程】高考命题导入学生的文章写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所谓主谓不合、动宾不合等,表面上是语法问题,实际上是逻辑问题。至于篇章结构,更是大半属于逻辑思维问题。——王力(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活动1.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示例:下列话语中的“逻辑”是指什么?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指规律、事理。)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指道理、理论。)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指思维的规律。)福尔摩斯精通逻辑。(指推理和论证的本领。)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明确:在本单元中要学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推理、论证的本领。任务一:逻辑的基本概念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命题:判断性语句。推理:将一组命题结合起来的过程。论证:用某些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思维方法。逻辑谬误: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例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活动1:何为“概念”①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②概念的组成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是什么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有什么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中国的首都”和“北京”——“全同关系”“青年”和“作家”——“交叉关系”“大学生”和“小学生”——“反对关系”“战争”与“和平”——“矛盾关系”“学生”和“大学生”——“包含关系”活动2:下列哪句话属于命题?1.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2.请你快一点。3.哦,我的天啊!4.你知道如何下象棋吗?5.难道长城不雄伟吗?6.大海啊,多么辽阔啊!——命题的特征:断言

陈述句为主

反诘句

特殊感叹句活动3:推理示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八行八列的舞蹈,天子用。六佾:六行六列的舞蹈,诸侯用。四佾:四行四列的舞蹈,大夫用。二佾:二行二列的舞蹈,士用。充分条件推理活动4:论证的图示任务二:明确逻辑四大基本规律的定义明确:(一)同一律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性概念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命题同一: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A是A任何真实的事物,必定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一致。——亚里士多德例1: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不得熟。他恼了,跟妻子说;“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例2:说说下面这段话在论证上有什么毛病: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前面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后面论述的是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二)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不是非A“同一事物不能在同一时间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或者容许有其他类似的相反两端。”——亚里士多德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小明是个男孩子。小明是个女孩子。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小明在写语文作业。小明在写数学作业。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不矛盾律的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即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三)排中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任何事物在明确的条件下,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的判断,不存在中间状态。

A或者非A

例如:在数学上,一个数字,要么大于零,要么不大于零,没有中间状态。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模棱两可”例如:“你的项目,不能说成功了,也不能说没有成功。”如果这里的两个“成功”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则违反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如果内涵和外延不同,则违反了同一律“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2.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模棱两可”

例3.雷蒙德·斯穆里安(RaymondSmullyan)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一天他去纽约玩,遇到了一位非常迷人的女音乐家,斯穆里安对女音乐家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说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可以给我你的签名吗?”女音乐家饶有兴致地说:“当然,但如果你说的不是真的,我就不会给你”。“好的……你既不会给我签名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就这样,斯穆里安巧妙地运用逻辑学赢得了一个香吻。为什么呢?排中律不能有中项,斯穆里安利用排中律增加了中项,“你既不会给我签名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如果是真,则要签名,自相矛盾,只能是假,则“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必是假。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区别金岳霖:不矛盾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舍”。排中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取”。1.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A不是非A2.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A或者非A对比两个定律的叙述可以发现,最主要的不同是:矛盾律中包含了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的命题的判断,而排中律则只包含了对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判断。

互相矛盾,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互相反对,是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对于一个命题该到底该应用哪一个定律,首先判断涉及到的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互相反对的,如果是互相反对的,只能使用不矛盾律;如果是互相矛盾的,而且是同时肯定两个命题,则违反了不矛盾律,因为不矛盾律规定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如果是同时否定两个命题,则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规定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四)充足理由律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个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莱布尼茨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点:(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常见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如:①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①②都是因为时间上的接近就强加了前者和后者的因果关系,违背充足理由律。③“没撞”推不出“要扶”,强加因果,违背充足理由律。总结:逻辑规律公式要求(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常见的逻辑谬误同一律A是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偷换概念;偷换论题;不矛盾律A不是非A不能同时肯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自相矛盾(两可)

排中律A或者非A不能同时否定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矛盾关系)两不可;模棱两可充分理由律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三是必然推导没有理由;虚假理由;推不出来;任务三:合作探究,发现逻辑谬误逻辑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课本例子分析违背的逻辑基本规律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已》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同一律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愉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应该说服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不矛盾律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不矛盾律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排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成选择,这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排中律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样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隐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方一直在诽谤说话人。对方无论回答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做“不当预设”,违犯了排中律。排中律用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来给逻辑谬误分类还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做法。随着辨谬的深入,对谬误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细的分类。事实上,多数谬误有固定的套路,而且经常出现,从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了解常见的谬误类型以及相关案例,搞清楚其错误本质,是提高辨谬能力的有效做法。任务四:结合实例,体会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逻辑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无意为之,后者为有意为之。后者虽然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却让人体会到高妙的语言艺术,让人会心一笑。

活动1:以下是几则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案例,它们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又为什么称得上是语言艺术?①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日:“谁为第一?”僧虔对日:“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明确:齐高帝的意思是所有人放在一起比谁是第一,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成两类,让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高帝的颜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还没有违背自己眼中的事实。不因为对方高高在上就阿谀奉承,也没有为了无关体统的事就冒上犯颜,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

②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明确:“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的回答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利反击了对方的挑衅。18元8角8分显然也不可能是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力反击了对方的挑衅,“18元8角8分”则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③一个德军军官指着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气愤地说。明确: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反了同一律。他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事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活动2:查阅资料,回顾平时遇到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举例阐述除了上述明显违背逻辑四大基本规律的谬误外,还有哪些常见谬误。逻辑谬误分类概念举例明确:谬误类型一:歪曲观点概念:把对方的观点A歪曲成观点B,然后攻击观点B。这类谬误有一种形象的称号叫作“稻草人”,其论证的过程就好像制造出一个稻草人,然后再把这个稻草人击倒。

“不敢想象爱因斯坦等先贤没有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他还有创新性思维、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为什么仅仅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分析:质问者一上来就问:“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似乎对方的意思是“爱因斯坦只有批判性思维”,但说话人的意思分明是“爱因斯坦有批判性思维”。“S有P”一点儿不排斥S还可以有M、N、Q等等。质问者列出的种种思维根本不能构成对这一判断的反驳;但如果把原意歪曲成“爱因斯坦只有批判性思维”,情况就不一样了,随后列出的每一种思维都构成了“有力反驳”。可以看出,歪曲对方观点的一个狡猾的做法是不完全改变对方观点的内容,而是将对方观点夸大其词,加深(或减少)程度,放大(或缩小)后果,扩大(或窄化)范围。谬误类型二:偷换论题概念:所谓偷换论题,就是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

“怎么这么迟回家?”

“怎么老挑我毛病?

分析:问话人发起的话题是“迟到的原因”,答话人并未正面回答,反而发起了另一个话题“为什么老是挑毛病”。如果两人就此开始讨论问话人是不是喜欢挑毛病、挑的是不是毛病、为什么要挑毛病等问题,答话人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歪曲观点和偷换论题都违反了同一律。歪曲观点往往是放大或者缩小对方观点;偷换论题则更多是发起一一个不同的但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话题。谬误类型三:假二择一概念: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

20世纪,美国些人为反对另一些不支持越南战争的人而张贴了这样的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分析:首先,这种把爱国和支持越战捆绑起来的做法是一种道德绑架。其次,除了支持越战和离开美国,人们还可以有多种选择,说话人却只给出这两种选择,目的是迫使那些不想离开美国的人支持越战。“热爱它,要么离开它”的完整表述其实是:要么留在美国支持越战,要么离开美国不支持越战。但实际上,是否留在美国和是否支持越战,组合起来应有四种可能性,列出表格,一看即知:支持越战反对越战留在美国①留在美国且支持越战争②留在美国但不支持越战离开美国③离开美国但支持越战④离开美国且支持越战也就是说,这个标语屏蔽了②③,只给出了①④,目的在①。谬误类型四:两可两不可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可以简称为“模棱两可”。

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分析:先说“不可逆转”,又说“可能改变”。这是自相矛盾。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分析:任何一一个观点要么是全面的,要么不是全面的,两者必居其一,不能一起否定。谬误类型五:不当预设概念: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以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一段台词:

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分析:俄狄浦斯问了一连串问题,克瑞翁都无法回答,因为他无论是答“是”还是答“否”,都等于承认了篡夺王位的意图。不当预设在生活很常见。谬误类型六:轻率归纳概念: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分析:这段话,虽然采用了委婉的说法,但其希望人们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国民教育对创业者并不真的必要”。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部分世界级富豪的辍学经历。然而,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即使这个名单再增加千百倍,也只是全世界创业者中很少的部分,而大学教育也只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说话者用少部分大学或预科辍学的例子质疑整个国民教育对所有创业者的必要性,是不妥当的。谬误类型七:不当类比概念: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基本形式是:

A具有c属性和d属性

B具有c属性

B也具有d属性

若将两类没有可比性,“假相似”的对象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

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