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_第1页
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_第2页
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_第3页
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_第4页
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学习指南】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创新性思维的概念、特点、分类有所理解,并对创新性思维的特性和分类有一定理解,最后但愿通过本章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思维障碍及其突破办法有所理解和掌握。本章提纲本章分为四节内容,发明性思维概念及特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其突破。本章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创新性思维有所认识,并对新性思维的特性和分类有一定理解。但愿通过本章的学习,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某些克服思维障碍的办法。第一节发明性思维概念及特性发明性理论认为,人的发明力的核心是发明性思维的能力,庄寿强先生有关发明力的经验的体现公式和上一讲提出的发明力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多进行发明性思维训练?±也都表明,发明性思维是发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1.

什么是思维呢?人们平时常说的“想一想”“考虑一下”“思考再三”“沉思良久”“思考一番”“深思熟虑”“设、、、、、、想”“反省”“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都是指人们的思维活动。、、、、如果将“思维”两字分开来看,其“思”字可从字面上解释为上面所说的“想”或“思考”

,其“维”字可从字面上解释为“序”或“方向”。据此,从字面上来解释“思维”就是:思维是有一定次序的想,或是沿着一定方向的思考。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指出:思维一词有许多定义,但是没有一种定义能使全部的人满意。从心理学界普通承认的对思维的概括理解来解释思维。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所谓间接反映.就是通过其事物的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间接地去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到的事物。所谓概括的反映,就是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抽引出来,加以概括,得出结论。所谓思维是指人脑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它是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根本途径。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人类之因此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就是由于人有着任何其它动物都无法比拟的思维能力,人靠着思维所显示的无限智慧而不停探索运用自然和征服其它动物而繁衍生存下来,

并主宰着这个世界。恩格斯称赞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巴尔扎克说:思维——这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美国《将来学家》杂志发表论文:像天才那样思考。文章列举了八种天才的思维办法:

①天才们以多角度考虑问题;②天才使自己的思想形象化;③天才善于发明;④天才进行独创性的组合;⑤天才设法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⑥天才从相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⑦天才对变化有所准备;⑧天才善于比方。你含有几个思维办法?一种?……八种?2.

思维的分类3.

什么是创新性思维何谓发明性思维?现在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论定。各方专家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对其有诸多的提法和阐释。从广义上看,所谓发明性思维是发明者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发明新成果的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第一层涵义是发明性思维的基础是创造者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层涵义是发明性思维的成果是创新,即需要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发明出新成果;第三层涵义是发明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从狭义的理解看,所谓发明性思维也可具体地指在思维角度、思维过程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富有独创性,

并由此而产生发明性成果的思维。也就是说,在整个思维中的更具体的方面,如别人意想不到的某个思维角度,在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某一小阶段,其思维含有独特性、新颖性,并且重要是由于其独创性、新颖性而产生了发明性成果的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某些事情或体现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对于创新思维的理解,首先它是能够产生发明性后果或成果的思维;另首先,它是在思维办法、思维形式、思维过程的某些方面富有独创性的思维。因此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本身和思维成果均含有发明特点的思维。创新思维并非是少数发明家、天才人物才含有的素质,而是任何一种正常人都含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总是由某些杰出的科学家完毕最核心或最后一步的,他们之因此能超出前人和同时代人,作出划时代的奉献,并不在于他们比别人的知识更渊博,重要的在于他们富于科学革命精神和高度的发明性思维。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

恩格斯称其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发明性思维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中的奇葩,千百年来,人类凭借发明性思维不停地认识世界和运用世界,发明出了数不胜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4.

创新思维的5个特性(1)对传统的突破性发明性思维的成果体现为创新。追求创新,是发明性思维的本质。而要发明出新成果,往往需发明者在思维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够说,突破性是发明性思维一种最明显的特性。首先,突破性体现为发明者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这是指在思考有待发明的问题时,要故意识地抛开头脑中以往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排除以往的思维程序和模式对谋求新的构想的束缚,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发明性的成功。另首先,突破性还体现为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特别是思维上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让你不知不觉地按着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问题。突破习惯性思维对于当代中国人尤为重要。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以往的习惯性思维是,根据去年或往年的春种秋收的经验教训,来安排当年的春种秋收工作,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安排眼前的事宜。而搞当代化,就要克服这一原有的思维习惯,而应多根据将来需要什么,来安排现实的工作。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有发展前途。第三,突破性也体现在超越人类既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上。从超越既存的物质文明成果看,产品的更新换代,就是科技研发人员思维上勇于去超越原产品的结果。从超越既存的精神文明成果看,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典型力学的静态宇宙观去思考,而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世纪末,电磁学的新成就同典型物理学传统理论之间的矛盾日益锋利,用牛顿典型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无法解释光在真空中每秒传输约30万公里,而与光源本身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光速不变的现象。面对这个矛盾,出名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等人求助于以太这个概念,试图用无所不在的以太来解释光波的传输,但很快便被实验定了;当时还是小人物的爱因斯坦却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独辟蹊径,系统地发展并突破了电动力学的原理,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系。狭义相对论的思想显然比以太的假设精深得多。这一案例是创思维突破性特点的一种典型例证。以太:占据空间的物质,传递力光波的荷载物当一种新的构想或新的事物产生时,必然会遭到旧的习惯势力的抵制,因此,创新要有胆识、有勇气,甚至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由于否认地心说,捍卫真理,布鲁诺被活活烧死。19世纪在开始建造火车铁轨时,有人警告说,当时速超出50公里时,人会鼻子出血,并且火车过隧道时,人们将会窒息。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即将上天的时候,科学家西门纽堪伯发表声明:人类要飞行是不可能的。1957年,

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哈若斯宾对第一颗人造卫星评论道:人类登陆月球是下一代才会发生的事,并且即使成功登陆,生还的机会微乎其微。(2)思路上的新颖性:创新思维是以求异、新颖、独特为目的的。(3)程序上的非逻辑性这是指发明性思维往往是在超出逻辑思维,出人意料地违反常规的情形下出现。它不严密或临时说不出什么道理。因此。发明性思维的产生经常含有跳跃性,省略了逻辑推理的中间环节。例如,前面突破性特性中提到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就体现了非逻辑性特性。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许多科学家都为之瞠目,有的人甚至公开耻笑他为疯子,是讲了一通疯话。发明性思维的非逻辑性,由于中间环节的省略而成飞跃式,显得离谱,神奇。有时,发明者自己对其也感到不理解。例如,当德国科学家普朗克首创量子假说时,连他自己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怀疑这个假说的真实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急中生智就是创新思维非逻辑性的典型体现。唐代大诗人李白被称作诗仙,他借酒助兴诗如泉涌;词作家乔羽在书房写作,昂首忽见一只蝴蝶飞来,瞬间又飞去,这一现象使他几天寝食不安,借助这一现象触发灵感,创作了出名的歌曲《怀念》中的歌词。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往往是既包含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是两者相结合的过程。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新观念的提出、问题的突破,往往体现为从逻辑的中断到思想的飞跃。这普通都随着着直觉、顿悟和灵感,从而使创新思维含有超常的预感力和洞察力。(4)视角上的灵活性创新思维体现为视角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变;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善于变换视角看待同一问题,善于变通与转化,重新解释信息。它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具体状况具体看待,灵活应用多个思维方式。例如,当代伟人毛泽东。在与外国侵略者的作战中,成为决胜千里的军事战略家。他发明的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无不体现为他思维的灵活性。又如,十几年前报刊披露,某建筑师受命设计一座大教堂时,根据精密计算,破天荒地在大厅不设立柱,但是,此事却为教会以不安全为由果断反对。建筑师只得将立柱加上。过了数百年,人们维修教堂时却惊奇地发现,

四根立柱都是上不接顶,有10公分的空隙,形同虚设。这即是建筑师在当时的谈判氛围下,以灵活性的思维同意按教会的规定建筑,而实则又不放弃自己的建筑原则。又如,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热衷于发明电话。他在研制时发现圆筒中经常传出一阵嗡嗡的杂音,通过认真观察发现杂音的产生是由于金属丝与旋转的圆筒接触所致。爱迪生从中得到启发,又发明了留声机。过去,人们在赛马时,常为胜负的裁决以及马的奔跑姿势发生争执。为此,人们把摄影机排成一列,次序拍摄。当把照片叠在一起快速拨动时,

马就像奔跑起来同样。(5)内容上的综合性创新活动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综合运用别人的思维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史多次表明,谁能高度综合运用前人的思维成果,谁就能取胜,就能获得更多的突破,作出更多的奉献。在技术领域综合结出的硕果,更是到处可见。据说,松下电视机就是在综合了各国400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说:综合就是发明。(6)时空上的开放性开放性则体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勇于突破思维框架,

使思维像阳光同样向外放射。例如说,

请你从0,

1,2,4,3,7,8,10中寻找规律,你可能很容易说出它们都是整数、有理数、不大于9的数等规律,这是一种°数学定势。如果你说它们是由直线符号和曲线符号交错排列的一组符号时,则意味着你开始突破数学定势,思维向外开放了。再如问砖头、曲别针、空酒瓶子等有多少种用途,如果你能从对它们的原有功效范畴的认识中突破出来,你的思维就开放了。第二节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以发现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高级心理活动。研究这种心理活动的阶段和过程形成多个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四个阶段理论,即发明思维过程涉及1.

准备阶段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提出问题后必须着手为解决问题作充足的准备。这种准备涉及必要的事实和资料的收集,必需的知识和经验的储藏,技术和设备的筹集以及其它条件的提供等。同时,必须对前人在同一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有所理解、对前人在该问题上已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作进一步的分析。这样既能够避免重复前人的劳动,又能够使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从事发明工作,还能够协助自己从旧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准备阶段经常要经历相称长的时间。2.

酝酿阶段酝酿阶段要对前一阶段所获得的多个资料和事实进行消化吸取,从而明确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假设和方案。此时,有些问题即使通过重复思考、酝酿,仍未获得完美的解决,思维常常出现?°中断?±、想不下去的现象。这些问题仍会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甚至转化为潜意识,

这样就为第三阶段(顿悟阶段)打下了基础。许多人在这一阶段经常体现为狂热和如痴如醉,令常人难以理解。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牛顿把手表当鸡蛋煮、安培不认识家门、陈景润在公路上与电线杆相撞。这个阶段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漫长的,有时甚至延续好数年。创新者的观念仿佛是在冬眠,等待着复苏、醒悟。3.

顿悟阶段顿悟阶段也叫做豁朗阶段,通过酝酿阶段对问题的长久思考,创新观念可能忽然出现,思考者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心理现象就是灵感或灵感思维。灵感的来临,往往是忽然的、不期而至的。如德国数学家高斯,为证明某个定理,被折磨了两年仍一无所得,

可是有一天,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像闪电同样,谜一下解开了。4.

验证阶段思路豁然贯穿后来,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方案还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重复论证和实验,

验证其可行性。经验证后,有时方案得到确认,有时方案得到改善,有时方案甚至完全被否认,再回到酝酿期。总之,灵感所获得的构想必须通过检查。第三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1.

学会多视角看问题视角指看事物或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时称为眼光、眼界。转换视角就是把现在或即将到来的事情放在一种更大的或新的参考系中进行思维。更换视角就是更换参考系统,进行换位思维。参考系统能够是世界观,也能够是理论框架;能够是价值观、人生观,也能够是办法论;能够是社会规范,也能够是行为模式。创新思维是一种多视角的思维,是一种开放的、搜索空间很大的发散思维。它激励从多个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观察同一现象,思考同一对象,从而有许多新发现、新创意。其实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为了一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说各的理,由于各有各的理,就是视角不同引发的,视角可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视角,必定、否认视角,纵向、横向视角,功利、道德视角等等。2.

谋求多个答案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对任何问题都不要追求或局限于一种答案。如:蚊子和直升机从山的东边飞到西边,谁先达成目的?这里有许多答案。再如: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剪去一种角,问尚有几个角?按传统的思维逻辑,只有一种答案,即4-1=3。可是这里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有几个答案,

核心是从不同角度看这个问题,必须考虑这把剪刀是如何剪的,不同的剪法,会剩余不同数目的角。只有一种点子,便无从比较、无从懂得这个点子的优缺点。法国哲学家查提尔说;当你只有一种点子,这点子再危险但是了。对创新来说,要尽量有多个方案,从中找出一种最佳的。有多个答案是前提,然后才干找出最佳的。3.

破除思维定势人的思维有一种定势。碰到什么问题,总要用老经验、老眼光去看待它。要勇于和蔼于打破思维惯性或思维定势。人们经常把创新想像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并因此妨碍了他们的创新。其实创新往往是很简朴的。4.

重视意外发现当意外发现出现时要认真研究它,这种无意中得到的发现往往在发明发明中显出奇迹。核心是要重视它,抓住不放。前苏联一位车工在进行高速切削时,忽然停电,刀与零件牢牢粘死,此现象引发这位车工发明了摩擦焊。在偶然的机会中有所发现叫机遇。机遇不负有心人。有了执著的创新热情,机遇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必须充足理解发现的重要性,然后把掌握的新知识用到生产或生活实践中去,

这样,一项新的发明发明成果就会出现。总之.要善于从偶然中去发现、去发明。5.

增强探索意识探索问题除有思维惯性阻力之外,尚有一种阻力,那就是人的惰性。人类的发明才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本能,而有人在生存条件基本满足的状况下,就安于现状,发明的本能得不到发挥。这些人并没故意识到舒适的环境、安逸的生活,还需要通过不停革新和发明来加以改善和提高,这就是人的惰性造成的。惰性是人类创新的大敌。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种站起来的猴子是要给别的猴子咬死的,第一种吃螃的是勇士。这些和其它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发明同样,都表明了作为第一种的艰巨性。由于,首先,发明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艰苦的劳动。例如,居里夫人花了4年时间按化学的规定,投入大量的体力劳动,才证明出镭确实是一种新元素。另首先,社会认识的滞后性与发明必需的社会性,更显现出发明确实是人类最艰巨的社会活动。例如,哥伦布花了14年的时间,才实现他计划中的航行;当贝尔一开始要卖他所发明的电活时,由于有人认为无此需要而被回绝了;盘尼西林的原始配方早在公元1929年已有了,但是过了好几年,仍然没有被继续研究。又如,当凯发明织梭时,被认为对纺织工人造成威胁。因此,纺织工人们提出抗议,甚至毁坏了织梭模型。第四节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其突破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的一种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就是思考,维就是方向或次序,也能够理解为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的思考。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有一种特点,就是一旦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碰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似的问题,不由自主地还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叫思维惯性。多次以这种惯性思维来看待客观事物,就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就叫做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称为思维障碍。显然,思维障碍妨碍了我们发明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必须突破思维障碍。一、常见思维障碍1.

习惯性思维障碍习惯性思维障碍是人们不由自主地经常犯的一种错误,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人都不可避免。案例1:

宋朝时有个有钱人叫钱思公,但他生性节俭,尽管几个儿子都已长大,但除了过年过节外,很少给他们零花钱。于是,儿子们就想方法从他那里骗钱。儿子们懂得,父亲有一种珊瑚笔架,是他的心爱之物,就偷偷地把笔架藏了起来。钱思公由于太爱慕那个笔架了,只得悬赏1万枚钱寻找。这时,儿子们就把笔架拿出来,说是由于悬赏找回来的,领到了钱。后来,哪个儿子缺钱花了,就把笔架藏起来,

确保能得到1万枚钱。这样的事情一年在钱家要发生六七次。从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看,这正是一种典型的习惯性思维的案例。钱思公的珊瑚笔架一次又一次地失而复得,使他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

我的这个笔架很值钱,小偷总想把它偷走。我出1万枚钱悬赏,儿子就能把它找回来,因此每次笔架丢了,我就出1万枚钱悬赏。这个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了一种怪圈:丢笔架,拿钱,再丢,再拿钱,丢笔架。习惯性思维并不总是有害的。对于有些简朴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按照习惯去思考,去行事,可能节省时间,或者少费脑筋。例如写字是先找纸还是先找笔,早上起来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各人有各人的习惯,都无不可。人的思维不仅有惯性,尚有惰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也要如法炮制,就会使我们出错误,或者面对新问题一筹莫展。2.

直线型思维障碍人们由于在解决简朴问题时只须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或A=B、B=C、则A=C这样的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奏效,往往在解决复杂同题时也是如此。在学习时,即使也碰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状况下是把类似的例题拿来照搬;看待需要认真分析,全方面考虑的社会问题、历史问题或文学艺术方面的课题,经常是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这样,就养成了直线思维的习惯。不善于从侧面、背面或与迂回地去思考问题。如果没有破除直线型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即使是比较有经验的人也免不了陷入思维的误区。3权威型思维障碍在长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这是由于权威或是领导,或是长辈,或是专家,社会舆论也经常把有学问、有经验的人广为宣传,使他们的名望更高。尊重权威固然没有什么错,但一切都按照权威的意见办事,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或观点.不敢逾越权威半步,就成为创新思维的极大障碍。权威的意见只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畴是对的的,而只有实践才是检查真理的唯一原则。最有名的例子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当普通的自行车工莱特兄弟要发明飞机时,许多有名的物理学家都提出了否认的意见,甚至说要想让比重比空气大的机械装置在空气中浮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莱特兄弟不迷信权威,通过多次实验,终于让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上了蓝天。权威人物被自已的知识和经验限制住了,自己给自己设立了思维上的障碍。而不为权威的已有的意见所限制,没有任何框框,从头研究,反而能够获得成功。出名哲学家罗素有一次来中国讲学,他在讲台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问题:2+2=?台下都觉得罗素会说出奇特的答案来,听课的几百人面面相觑,无人做答,怕自己答错,被人家看不起。罗素笑着说,2加2等于4嘛,那么你们为什么不敢回答呢?无非是以为我的答案与常识不同,你们千万不要迷信权威。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徽上就镶嵌着一行耐人寻味的字:

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我国出名画家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权威,

应当学习他们的优点,以他们的理论或学说作为基础和起点,但不可一味模仿。4从众型思维障碍从众心理,就是不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的心理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可能因从众心理而陷入盲目性,明明稍加独立思考就能对的决策的事,偏偏跟着大家走弯路,这就是从众型的思维障碍。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种实验:让一种人跟着另外4个人走进实验室,地上划着4条长度不等但相差不多的直线a,

b,

c,

d,然后问:直线a与b、c、d中的哪条长度最靠近?前面4个人都回答是C,

背面那个人看了一会,认为是b(事实上这个答案是对的),刚想回答,心理学家说:再想一想,终究是哪条?他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是c。为什么自己开始时的判断是对的的,后来却改口了呢?原来,当心理学家让他再想一想的时候,他想,难道人家4个人都错了,就我一种人是对的吗?不可能吧?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现象。物理学家福尔顿,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固体氨的热传导系数。由于他采用的是一种新的测量办法,测出的数值比过去公认的理论计算出来的数值高出500倍。福尔顿大吃一惊: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他迟疑了一阵,决定把这个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告诉别人.也没有继续研究下去。没有多久,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和福尔顿相似的成果,并且把成果公布了出去,同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测量热传导系数的办法。由于这位科学家的数据和办法真实精确,科学界很快就予以了承认,还纷纷赞扬他的创断精神。福尔顿据说此事后追悔莫及,痛心地说:如果我当时除去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天下乌鸦普通黑。5课本型思维障碍多人认为,一种人的课本知识多了,例如上了大学,读了硕士、博士,就必然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尚有的人认为,课本上写了的,就都是对的的,碰到难题先查书,如果自己发现的状况与课本上不同那就是自己错了。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书上没有说的不敢做,书上说不能做的更不敢做;读书比自己多的人说的话百分之一百地全信,一点也不敢怀疑。这种对于课本的迷信妨碍了人们去纠正前人的失误,

探索新的领域。我们把这种由于对课本知识的过分相信而不能突破和创新的思维就叫做课本型思维障碍。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课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是,课本知识毕竟经验的总结,时代发展了,状况变化了,课本知识也可能过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说过一段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不要安于课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成为最佳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对的的态度应当是:既要学习课本知识,接受课本知识的理论指导,又要避免课本知识可能包含的缺点、错误或落后于现实的局限性。在从事创新活动时,要对所应用的课本知识严格地进行检查,而检查的唯一原则是实践。6.

自我中心型思维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人特别固执,思考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妨碍了创新思维。这些人有的还是很有能力的,做出过某些成绩,但他们从此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懂得天外尚有天,能人之上尚有能人。例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差不多都在与电打交道,在电学方面的发明数不胜数。可是当其别人提出交流电可能有广泛用途时,他以老资格自居,说那可不行,交流电太危险,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证明,他还当众把一条狗用交流电电死恐吓大家,让大家千万不要使用交流电。但确实犯了自觉得是、自我封闭的错误。我们在获得了一定成绩或学到了一种本领之后,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已有知识或成果的范畴内,千万不要觉得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从此可以无往而不胜了。7.

其它类型的思维障碍尚有某些思维障碍,在不同的人那里体现的严重程度不同。例如自卑型思维障碍、麻木型思维障碍、偏执型思维障碍等。自卑型思维障碍。就是非常地不自信,由于过去的失败或成绩较差,受到过别人的轻视,产生了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敢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麻木型思维障碍。体现是不敏感

,思维不活跃。有这种思维障碍的人注意力不够集中,兴奋不起来,习觉得常,对核心问题不能够及时捕获。偏执型思维障碍。他们大多颇为自信,但有的是钻牛角尖,明知这条道路走不通,非要往前闯,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罢休,不懂得及时转弯子。喜欢跟别人唱对台戏,人家说东,他偏往西,好赌气,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弯路还不肯回头。二、扩展思维视角思维障碍是妨碍我们创新思维的拦路虎,而突破思维障碍的好方法就是扩展思维视角。1.

思维视角的定义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有次序,尚有起点。在起点上,就有切入的角度。事实上,对于创新活动来说,这个起点和切入的角度非常重要。我们把思维开始时的切入角度,就叫做思维视角。扩展视角对认识客观事物会有极大的影响,这是由于:(1)事物本身都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就能更加全方面地靠近事物的本质。例如盲人摸象。(2)世界上的多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边的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观察研究某一未显露本质的事物,能够从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事物中找到切入点。(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有多个可能性。(4)对于某个领域的某些事物,特别是社会生活或专业技术领域里的常见事物许多人都观察思考过了,你自己也经常接触。三、扩展思维视角的办法1.

变化万事顺着想的思路从古到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思考,都是按照常情、常理、常规去想的,或者按照事物发生的时间、空间次序去想,这就是所谓的万事顺着想。容易找到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效率比较高;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彼此之间的交流就比较方便。在互相竞争的状况下,很难出奇制胜;更重要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并不是那么简朴的,

而是很复杂的、千变万化的,

顺着想不可能完全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

发现客观规律。(1)变顺着想为倒着想。在顺着想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时,倒着想是一种新的选择。二战后期,苏联军队向柏林发动总攻击的前夜,朱可夫元帅碰到了一种难题。原来,苏联军队是想趁着天黑发动忽然攻击的,

可是这天夜晚星光灿烂,部队难以隐蔽。如果冒然发起攻击,敌人对苏军的行动看得很清晰,苏军的损失巨大;如果放弃机会,就会贻误战机。他下令把全部的探照灯都集中起来,用最强的光照射敌军阵地。在140台探照灯的强烈光线渣照射下,德军眼睛都睁不开了。苏军在明晃晃的灯光下忽然攻打,冲破防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快速解决了战斗。(2)从事物的对立面出发去想。能够直接跳到事物中矛盾一方的对立面去想。由于对立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这一方不行,变化另一方则可能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过去的工业锅炉和生活用锅护,都是在炉内安装许多水管,用给水管加热的办法,使热水上升,

产生蒸汽。但这种锅炉的热效率不高。日本科学家熊田长吉在从事锅炉研究改造工作中,开始时重要考虑如何在炉内加热,但热效率总是提高不了。后来,他想到,冷和热是对立的,不能只考虑热的方面,

不考虑冷的方面,只加热水管,热水就上升,但没有考虑冷水的下降,冷热水循环不畅,热效率固然不高。他又进一步实验,把原来的许多热水管加粗,在粗管内再安装一根使冷水下降的细管,这样,粗管里的热水上升,细管里的冷水下降,水流和蒸汽的循环加紧,热效率果然提高了。按照他设计而生产的锅炉,在实际使用时,热效率提高了10%。(3)思考者变化自已的位置变化思考者自己的位置,从另外角度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