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酒曲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酒曲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酒曲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酒曲的研究进展

酒曲是通过在制备的谷物及其添加剂上接种或使用天然细菌(细菌、发酵母菌、细菌)制备的。酒曲是中国酒酿造的糖化、发酵和生香剂,含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酶,其品质对酒的产率和品质影响极大,故有“曲是酒之骨”之称。中国是世界三大酿制酒发源地之一,酒曲发酵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根据风味,中国白酒被分为多种风格,如酱香型、浓香型和清香型等。纵观世界酿酒史,特别是谷物原料酿酒技术,主要有2大类,一类利用谷物发芽产生的酶将原料糖化;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将原料糖化。酒曲生产技术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酒曲品种齐全,工艺技术完善,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发酵力很高。商业酿酒者经常根据当地特色原料和喜好生产酒曲。因此,酒曲因地域、各家经验而复杂混乱,酒曲质量不稳定,造成酒质量波动显著,口味各异。另外,酒曲生产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健全的品质检验标准等也是导致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本文讨论了酒曲的原料、功效、制备、检测方法等方面,为酒曲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提供参考。1小程序水曲工艺酒曲原料主要是小麦、大米、大麦、豌豆、高粱等谷物,中药材及特色植物为辅助。中国白酒因其不同风味而大受欢迎,这些风味是因采用的酒曲不同而造成的。如汾酒大曲是清香型大曲,它是利用大麦和豌豆制作而成。张大为等以糯米为基料,甘草、肉桂、陈皮、辣廖草、曲母为辅料制作酒曲。缪晓平等以糯米和小麦为主要原料研制中药甜酒酒曲,各成分对药酒曲品质的影响依次为甜酒曲>甘草>肉桂>八角茴香;药酒曲的最佳配比为总重量50g的糯米与小麦4∶1混合、甜酒曲0.20g、肉桂0.015g、甘草0.70g、八角茴香0.03g。越南传统酒曲因制造者不同,辅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然而,最常见的辅料主要是肉豆蔻皮、甘草根、细辛、白豆蔻果、茴香和丁香。茴香和丁香可加强香气,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2影响大曲微生物的因素酒曲发酵而成大约需1个月,其制作过程已部分工业化,但主要程序仍保持传统工艺。传统大曲制作工艺如图1。Wang等对茅台酒大曲制作工艺及其特性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大曲制作过程包括原料混合及定型,发酵、成熟与干燥3个阶段。蒸煮过的谷物、辅料等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发酵21~28d,6个月的成熟期,成熟阶段是微生物生长和风味物质生成的最重要时期。大曲主要包括2大部分:原料和多种微生物菌落。大曲特性形成需要复杂微生物菌群,包括真菌(霉菌和酵母菌)和细菌。许多内源和外源因素能影响大曲微生物菌落的富集和构成,如原料品种、湿度、温度等。微生态环境也可能影响大曲中微生物的变化,其被很多因素限制,如地区、天气、水、土壤等。大曲制作过程中微生态环境使茅台酒极其特殊,以致其他地方无法模仿。目前,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制作工艺对酒曲特性影响以及功能性酒曲开发有了显著提高。吴岱熹研制富含γ-氨基丁酸的清酒酒曲,将大米浸泡在含有7.5mg/mLVC和2.0mg/mLL-谷氨酸钠水溶液中过夜蒸熟;然后接种米曲霉3.800;采用变温培养,即30℃20h、32℃4h、35℃14h、38℃8h。以此得到的酒曲中γ-氨基丁酸含量6.936mg/g,清酒中含量0.439mg/mL。Yoshizaki等分析了原料和温度对红曲中葡萄糖糖化酶和α-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最适合菌丝生长。在25℃和40℃下可增加酶产量。在红曲制作后期48h中,温度从35℃降到25℃,能增加葡萄糖糖化酶和α-淀粉酶产量(分别为25℃时产量的1.4倍和18倍)。淀粉酶和蛋白酶是重要的水解酶,主要用于分解淀粉和蛋白。一个制作精良且贮藏良好的种曲应具有高水解酶活性。酒曲发酵原料和工艺能影响水解酶产量和活性以及产品的风味。Bechman等发现,发酵时间和贮藏温度能显著影响清酒曲的α-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性、湿度、pH。在对数生长期,随着米曲霉数量的增加,曲中α-淀粉酶活性增加。大麦曲中酶活性显著高于大米曲,在发酵46h和58h,酶活性分别达到211.87U和116.57U。当菌种进入稳定生长期后,酶活性都相应降低。在发酵和贮藏过程中,曲中蛋白酶活性相对较低。3葡萄酒中细菌、真菌和酵母菌群落组成微生物是决定酒曲品质的核心因素,其随酒曲种类、产地、部位和工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传统酒曲中存在霉菌、酵母菌和细菌3个主要微生物群。普遍认为,霉菌主要产生淀粉酶,降解淀粉变成可发酵的糖类;酵母菌把糖转化为酒精;细菌主要是乳酸菌,是最有可能的污染菌。酒曲制作中,发酵初期霉菌繁殖旺盛,谷物表面长满菌丝;随着发酵的进行,霉菌分解淀粉产生大量糖,为酵母菌的繁殖作好了准备;随后乙醇不断积累,破坏了霉菌的生长环境,霉菌减少,酵母菌占优势。Wang等对茅台酒曲中200多个菌落进行定性分析,显示存在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细菌由杆状菌芽孢杆菌为主、乳酸杆菌及醋菌属和梭菌属的细菌组成;霉菌由曲霉属、白霉属、根霉属、红曲霉和木霉属的霉菌组成,曲霉菌最常见;酵母由酵母属、汉森酵母属、假丝酵母属、毕赤酵母属和孢圆酵母属的酵母组成,最常见的为酵母属。越南湄公河地区的紫糯米酒是用传统固体酒曲生产而成。Dung等研究了29个越南商业酒曲的特性,筛选出6个酒曲,其中总的霉菌、酵母菌和细菌数分别为3.4~6.0logCFU/g、5.8~7.2logCFU/g和2.6~6.2logCFU/g干重。由119株菌株(53株霉菌、51株酵母菌和15株细菌)组成。活性强的霉菌为淀粉丝菌、非典型淀粉丝菌、少孢根霉和米根霉。淀粉丝菌能产生达25%的葡萄糖,淀粉葡萄糖苷酶活性达0.6U/g。酵母菌中5株为酿酒酵母,它们能使浓度为20%的葡萄糖生成8.8%的酒精,批次发酵中可达13.4%。Fujita等得到植酸酶高产量的米曲霉突变株,突变株产生的植酸酶及相关酶可从大米植酸中释放无机磷酸盐,影响酵母生长。利用这种突变株生产清酒酒曲,可提升醪液中酵母的生长,并且在不影响清酒质量的情况下增加酒精产量。对菌种研究较多的为霉菌和酵母菌,对乳酸菌的研究很少。但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米酒中细菌以乳酸菌为主,其产生的乳酸是米酒酸味的主要来源。乳酸与乙醇反应生成酯类是米酒重要的风味物质,同时乳酸菌代谢过程中产生乙醛和双乙酰,赋予米酒特殊的风味。米酒中乳酸菌可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有些研究者直接将米酒作为发酵剂,开发出不同口味的米酒乳饮料。4抗氧化性化合物酒曲是一种混合微生物发酵剂,它带给酒的不仅是酸甜口感、清爽酒香,更宝贵的是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有多种卓越的医疗辅助作用。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用于酿制小曲白酒的曲药有药用功效,常用其治消化不良,根霉酒曲能“消食活血、健脾开胃”。近年来,出于健康安全的考虑,天然抗氧化剂成为趋势。对于天然抗氧化剂的生产,微生物展现出巨大潜力。白曲霉(Aspergilluscandidus)CCRC31543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EAEAC)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性。EAEAC中的抗氧化成分被确定为3,300-dihydroxyterphenyllin、3-hydroxyterphenyllin和candidusinB。这些化合物既不会对人体肠道细胞407产生细胞或基因毒性,也不会对沙门氏菌TA98和TA100产生突变。曲霉产生的物质如阿魏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癌、抗菌、抗氧化性及血压调控等功效。红曲霉产生多种功效成分,包括红色素、γ-氨基丁酸和莫纳可林K,被应用于着色剂、医药和保健业。Taniguchi等利用乳酸菌素成功抑制了米酒中火落菌(一种使米酒产生饭腐臭的菌群)的生长,而酒曲中某些菌种能够产生乳酸菌素,这为通过不同菌群组合产生更多功能甜酒曲的制造提供了可能。在清酒发酵中,酒曲分泌α-葡萄糖苷酶,催化形成乙基-葡萄糖苷酶,具有护肝和加强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功效。在豆酱发酵过程中,大豆和小麦的过敏原一部分被种曲蛋白水解酶降解,因此豆酱不能诱导大豆有关的过敏反应。酱油和豆酱的棕色来源于类黑精,它是由还原糖和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形成的。类黑精不仅对于食品风味和色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促进微生物生长,抑制癌细胞生长,抑制消化酶和抑制抗突变性。种曲可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或作为其他功能性食品的成分。5其他基因型微生物目前对酒曲研究已经进入分子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传统微生物定性定量方法有效但耗时费力;分子学方法为微生物分析提供一个新思路。Shi等利用传统和分子学方法对汾酒曲微生物进行分析,他利用平板法对微生物计数,利用细菌的16SrDNA和真菌的内含间隔区转录进行定性,细菌、乳杆菌和放线菌仅在酒曲表面检测到,芽孢杆菌是主要菌群。复膜孢酵母和伊萨酵母分别是表面和内部的主要菌种;此外,在内部发现了嗜热真菌。印度研究者利用引物(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得到5.8SrRNA基因序列,然后对其转录内含间隔区(即真核生物的内含子)进行限制性酶切分析,通过同源比对得到Hamei中酵母菌株分子鉴定结果,得出9种类型酵母,其中最常见的为酿酒酵母(32.5%)、毕赤酵母(41.7%)和Trichosporonsp.(8%)。Lv等利用巢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2个发酵剂(红曲和药曲)中微生物(真菌和细菌)进行研究。细菌PCR-DGGE图谱表明,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包括人参土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在酒曲中检测到乳酸菌包括肠膜/赫伦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和乳酸片球菌。真菌PCR-DGGE图谱表明,药曲中稻根霉菌、小孢根霉和曲霉属最常见,在红曲中为红曲霉。在一些酒曲中检测到3个非酿酒酵母(叩囊覆膜酵、季也蒙毕赤酵母和粉状毕赤酵母)。通过DGGE图谱计算出的ShannoneWeaver多样性指数(H0)和辛普森优势指数(D)显示,在红曲和药曲中,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差异显著。Zheng等利用培养和非培养法(PCR-DGGE)相结合研究了汾酒大曲的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利用DGGE与培养法得到的菌种重合,但是Weissellacibaria、Weissellaconfusa、腐生性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sanfranciscensis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只能利用DGGE确定。酒曲一般是自然环境下发酵,许多病原菌和微小菌参与到酒曲制作中,这对消费者健康具有潜在威胁。PCR-DGGE技术能评价传统酒发酵剂的质量,评估传统的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安全,监控潜在腐败微生物。Chen等利用PCR-DGGE对微生物的16S和18SrRNA基因片段扩增并分析结果显示,在制曲过程中,检测到11株细菌、9株杆菌和7株真菌,其中枯草杆菌和米曲霉是优势菌群。固态发酵剂“麦曲”用于中国黄酒发酵已经有数百年历史。Zhang等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绍兴黄酒麦曲。通过二维电泳得到145个蛋白质斑点,接着利用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定性,确定了10个真菌或细菌分泌的蛋白质、43个植物蛋白质和1个动物蛋白质。制作绍兴酒曲的主要菌种为米曲霉菌株SU16,Zhang等对绍兴酒曲中米曲霉SU16的分泌物首次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米曲霉基因组序列,利用双向电泳与MALDI-TOF/TOFMS对分泌物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在分泌物中确定了41个特异蛋白,其中17个胞外蛋白质,其余为待定蛋白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