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_第1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_第2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_第3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_第4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1.中国法律的起源(重中之重)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约束着部落内部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2.刑起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3.特点:(1)中国法律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起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的。(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5)法律在起初就具有了礼刑兼有的特征。2.中国古代法律在发展过程中礼和刑的关系(着重理解)礼在整个法律发展过程当中一直起到了一个核心指导的作用,但也有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法律的成文化,礼的影响稍微有所减弱。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借助于儒家学派的影响,礼又重归于价值的主流地位,所以在整个法律的发展过程当中,礼刑结合,礼居于主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主刑辅”。3.中国习惯法产生的特点(简单了解)(1)礼法结合(2)早熟性(3)刑事法律发达民事法律相对落后(4)强力维护专制王权(5)维护贵族宗法统治4.夏商的法制指导思想“天命”(“天讨”)、“天罚”5.夏商周的法律实践“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6.夏商的法律形式(基本了解)(1)《禹刑》首部不公开刑书,夏代法律的泛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2)《汤刑》商代不公开刑书,商代法律的泛称。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3)《官刑》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及其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性质,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理。“制官刑,儆于有位”,即对于官府或者有爵位者进行一些惩戒所设置的制度。主要针对“三风十愆”,即“巫风”,“淫风”,“乱风”。(4)“民居”之法丈量土地、划分居住区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规。(5)车服之令为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在任命官吏和罢黜官吏的车马服饰上作了区别规定。7.西周立法思想的核心“以德配天”8.“以德配天”的主要表现的内容(理解)首先,周人认为“天”是公正的,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天”是天下人的保护者,为天下人所共有。因此,“天命”不会专归于某一族或某一人,而是会发生变化,而是会发生变化、转移的,所谓“天命靡常”或“惟命不于常”。其次,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王权不仅来源于上天,也来源于人自身之“德”。再次,“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因为民心直接反映了天意,“敬天保民”成为周人执政的理念。在敬畏天命的同时,要恪守祖训,体察民心向背。9.上古时代,“刑”的含义(了解)1.“刑起于兵”,刑又称“㓝”,泛指惩罚。2.从先秦时期的文献当中总结出来的含义包括:(1)专指砍头的刑罚。刑杀(死刑)(2)所有刑罚的通称。(3)泛指与刑罚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刑法,刑法典10.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重点掌握)“以德配天”、“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已将夏、商时期单纯的“敬天”发展成“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对自己提出了“德”的要求,进一步说明了深谙统治之术的西周统治者,不仅在治国理论上较夏、商统治者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明德慎罚”。“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具体运用于法制方面的要求就是“明德慎罚”。明德,就是主张德治,提倡德教。慎罚,就是要求在运用刑罚时做到审慎、宽缓。“明德慎罚”这种注重教化和刑罚相结合的思想,标志着西周奴隶制国家和法制日趋成熟,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为后世“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礼治思想。西周的“礼治”思想相当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原则:①“出礼入刑”原则;②“亲亲”、“尊尊”原则;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11.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重点掌握)1.核心:宗法制是“礼治”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有二:一是以血缘为纽带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以天子为核心,血缘与王室愈近者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就愈高、身份也就愈尊贵。二是以嫡长子为核心。即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身份皆传与嫡长子。在宗族中,嫡子尊,庶子卑;在嫡子中又以嫡长子的地位最尊。2.基本原则:“亲亲”、“尊尊”3.三方面的原则和制度(1)从周天子到诸侯王、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3)各级诸侯王、卿大夫、士,即使一种家庭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12.西周的法律形式(1)“周公制礼”(2)《吕刑》(2)举发:类似于现在的自诉。2.告诉的限制:(1)运用奖惩手段利诱和强迫人们“告奸”。(2)公室告:对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的控告。(受理)非公室告: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以及子女控告父母、奴才控告主人肆意对自己施加私刑的行为。(不予受理)(3)禁止诬告和轻罪重告。对诬告,秦律实行反坐原则,同时也对轻罪重告也予以处罚。25.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1)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辅之以儒、法。借鉴秦亡的教训,实施“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治国方略:休养生息法治方略:约法省刑(2)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主,立法并用。26.汉代的法律形式(1)律:最基本、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使用的普遍性。(2)令:根据皇帝诏令需要,随时颁布的单行法。律与令的关系:“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令的效力高于律,较律具有灵活性,可弥补律之不足,而且往往成为以后修律的依据。汉代“律”与“令”的区分比秦略为明显。(3)科: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也称“事条”或“科条”。(4)比:又称“决事比”,指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司法官吏比附律令、援引判例断罪量刑,属于司法类推的行为。27.汉代定罪量刑的原则(1)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地节四年诏,自汉代始入律条。卑幼首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有陷阱)(2)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上请):对于贵族犯罪减免刑罚,唐代上请制度的起源。凡经上请,一般都可减刑或免刑。(3)自首免责(先自告除其罪):数罪并罚只免自首之罪;出谋划策者自首也不免其罪。28.汉代的刑制改革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29.春秋决狱(重点掌握)(1)定义: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2)要旨: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3)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时,还要根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4)局限性:如果专以主观动机“心、志”的“善恶”,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行轻重,也往往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30.汉代的法律解释汉代的律学基本已经发展起来。西汉时杜周、杜延年父子解释的法律世称《大杜律》、《小杜律》。东汉时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等,“诸儒章句十有余家”。这些人大都是当时的经学家,他们以注解经书的方法,逐章逐句解释律文,造成“言者益繁,览者益难”的局面。故三国时魏明帝诏,以郑玄的注释为标准,“不得杂用余家”。31.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法律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北魏律》、《北齐律》32.魏《新律》的改进之处(1)篇目的增加。把律典做出了体系化的编纂。(2)体例上的调整。把《具律》从中间提到了前面并更名为《刑名》。33.《泰始律》的进步之处(1)在《刑名》之后增加了《法例》,形成了二十篇的体例。(2)张裴、杜预对律文的注释。34.《北齐律》的重要之处将《刑名》、《法例》合并为《名例》,省并篇目为十二篇,确立了重罪十条。35.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变化(1)传统法典结构发生了变化9篇《九章律》——18篇《魏律》——20篇《晋律》——12篇《北齐律》(2)法律形式发生了变化1.令的发展与变化“律令分修”,即律和令在调整的对象和方式上开始出现了分化。令实际是律的形式补充。魏时律令区分仍不明确,至晋始明确区分律令。有所谓“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的说法。律为固定性规范(主要是刑事法律),令是暂时性制度(主要规定国家制度),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处罚。2.以格代科格的地位开始提升,格是科的发展与延续。3.式的体例开始完备出现了《大统式》那样系统的法典。36.隋唐的法律规范以《开皇律》为起点,以《唐律疏议》为突出代表37.唐律总则《名例律》的主要内容(1)五刑:笞(最轻)、杖、徒、流、死。唐代死刑法定为绞、斩两种。五刑二十等。(2)十恶:源头是《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恶不赦,犯十恶者要重惩。38.唐代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类推的原则:“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类推首先是律文没有明文规定的,且必须是同类案件;对于应当从轻处理的犯罪,列举重款,轻者通过类推可以自明;对于应当从重处理的犯罪,列举轻款,重者通过类推可以自明。(理解案例)39.唐代的民事法律制度(1)典卖:附回赎权的对不动产的降价活卖,属于物权。(2)典当:以动产质押借款的形式,属于债权的担保。40.唐律的基本精神(重点掌握)(1)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精神。(2)体现了封建家族伦理精神与小农经济意识。(3)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唐律在立法指导思想中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使唐代的礼邢结合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具体而言,唐律完全以儒家的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据。1.以礼为立法根据。2.以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3.以礼注释经典。礼成为了刑的标准,同时刑法成为了维护礼治的手段。(4)体现“用刑持平”的精神。(5)体现规范详备、科条简约的精神。41.唐代的中央司法结构完善了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不要理解成最高审判机关!!因为在古代没有明确的审判级别划分,大理寺仅是中央审判机关,负责中央地区所发生的刑事案件以及皇帝所交办的诏狱。刑部负责司法行政,自从曹魏把死刑决定权收回中央后,刑部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以及对大理寺审判的案件进行复核。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是中央法律监督机构,有权监督大理寺的审判及刑部的审判复核。42.宋代法律的特点宋代法律是以唐律为基础,系统地沿用了唐代的律、令、格、式。43.宋代的刑事法律原则除继续沿用唐以来的刑事责任年龄、区分故意与过失、累犯加重等规定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则。敕优先于律原则。“贼盗”加重原则。严惩贪墨原则。44.宋代的法典《宋刑统》是中国第一部模板刊印的法典。45.宋代刑罚的新发展为了要体现宽仁,宋太祖建隆四年设置折杖法。46.宋代的诉讼制度宋代开始实行“务限”法,为了防止民事如婚姻、田宅、债负类的诉讼影响农业,规定每年的三月三十日到十月一日禁止受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不受“务限”法的限制。47.宋代的上诉与复审制度宋代的复审,主要是因翻异别勘。翻异别勘是指在录问或行刑时,犯人推翻原口供活申诉冤情而另行安排勘问、推鞫的重审制度。“翻异”是指推翻了原来的口供或诉讼结果,重新伸冤。“别勘”是指在被告临刑以前,临时喊冤或由亲属代为喊冤,案件停止执行,进入下一个阶段——别勘,即重新审理。宋代法律明确规定,重新审理的案件必须交由同级的其他机构审理,也称“移司别勘”,或者由上级机构差官重审,也称“差官别推”。48.元代的司法机构(1)中央司法机构:1.大宗正府主要负责审理“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所“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拐逃驱”等刑狱。主要审理重大的刑事案件和跟贵族有关的案件。2.刑部主要负责审理一般的刑事案件。大理寺被元代撤销,原来由大理寺承担的中央司法职能交由刑部执行。3.宣政院是主要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和统领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的中央机构。主要审理僧人僧官的案件。49.明代立法思想明初立法主张“明刑弼教,重典治国”。朱元璋认为他采取了西周“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认为他自己所处的是一个乱世,所以必须要用重典治国。“重典治国”的代表是《明大诰》,包括《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主要是把在朱元璋时期一些用酷刑的案例进行了一个编辑和整理,以此达到重典治吏的效果。同时,朱元璋主张采用酷刑的手段来“重典治民”,最终通过“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实现“重典治国”。50.明代的会审制度明代在唐宋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齐备的会审制度。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恢复了大理寺,但是大理寺的职能不再是中央审判机关,而是承担了刑部的复核职能。明代把唐代的御史台和谏院合二为一变成了都察院。圆审。也称九卿圆审或九卿会审,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会同审理。朝审。明代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建立朝审制度加以审核。会官审录。清代秋审制度的前身。大审。由皇帝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官员审录囚徒的特殊会审制度。热审。在暑热季节到来前由朝廷官员会审在押未决的囚犯的制度。51.清朝的会审制度(1)秋审。在朝审的后一天,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2)九卿会审。同上。(3)朝审。在秋审大典前一天,对京师刑部狱中在监死囚进行复核,称为朝审。(4)热审。也称小三司会审。52.清末修律的目的及其实质(1)以近代法律形式掩盖君主专制统治。(2)配合预备立宪缓和矛盾抵制革命。(3) 清末立法的实质。清末立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帝制制度的维系,以法律确认列强在华的权益。53.清末修律的重大成果《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54.《大清新刑律》的特征(1)结构变化其一,仿资产阶级宪法体例;其二,采取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刑罚体系。(2)内容变化其一,吸收大陆法系刑法制度;其二,对传统刑法制度作了大量删削。55.中国近代两次重大的民法典制定(重中之重)(1)《大清民律草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大清民律草案》共有五编,分为总则、债权、物权前三编与亲属、继承后两编。民律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民律前三编主要受起草者日本法学士松冈义正的影响,以日本明治二十九年(公元1896年)《民法典》为蓝本,同时参酌德国和瑞士的《民法典》,其结构则是取自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对中国旧有习惯未加参酌。民律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宗”。《大清民律草案》在整体结构上来说确实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民法理论。其法典内容上所体现的前后两编的差异叙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了东西方两种法律文化的交融。虽然其本身并不是一部成熟的法律草案,但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对以后中华民国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