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专题五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_第1页
(180)-专题五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_第2页
(180)-专题五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_第3页
(180)-专题五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_第4页
(180)-专题五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认识中国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之后为什么和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一、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CompanyLogo(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入及初步传播阶段,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十月革命前传教士→留日学生→资产阶级革命家→新文化运动人士广泛传播阶段,即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建党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卷121刊载了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纂述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译自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颉德的《社会的进化》),其中用一百余字的篇幅介绍了马克思及其关于资本的学说。这是马克思及其学说第一次出现在汉语文献中。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及初步传播李提摩太

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是中国人在自己著作中对马克思及其学说进行介绍的先行者。1902年至1904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国之社会主义》等文,说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之泰斗也”、“社会主义之鼻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还翻译出版了几部外国人评述社会主义的书。上海广智书局1902至1903年先后出版了日本学者所著《社会主义》和《近世社会主义》等,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认为马克思为“一代伟人”,是“社会经济上之学者之良师”,“为社会主义定立确固不拔之学说”。朱执信(1885-1920年)孙中山(1866—1925年)孙中山及其战友朱执信等,曾经真诚地确认自己是社会主义者1905年底,《民报》刊登了朱执信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1906年,《民报》又刊登了朱执信的《论社会主义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一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传播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产阶级思想家、团体积极向西方学习,大量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政治学说的潮流,马克思主义作为欧洲近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一种被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先后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的有传教士、留日学生、资产阶级革命家、新文化运动人士。这时期的介绍比较片面、零星、并有歪曲,没有真诚的信仰、正确的阐述、广泛的传播、行于实践的行动。

造成这种传播状况的原因是当时中国不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ⅰ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微弱,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武器的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幼小。ⅱ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只是被当作一种学说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得到(成功地)实践。ⅲ国际上,社会主义思潮鱼龙混杂。ⅳ不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条件。因为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陈独秀《答褚葆衡(社会主义)》,1917.1.1)。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20世纪一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客观原因:第一、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各种新思潮的涌入。第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主观原因:第一、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迫切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适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第一,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近代工业发展脉络(建党前):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根据的”。

工人队伍的壮大:——甲午战争前约有9.1——9.8万人;——至辛亥革命前,工人有50——60万人;——至一战前,工人约有100万人;——至五四前,约有200万人。工人运动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工人运动有长足发展:次数增加,趋于频繁;单纯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分散的自发的——有组织有领导

五四运动——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发挥了巨大力量。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此外,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提出了对工人政党的需求,并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第二,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条件ⅰ新文化运动的起因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评价ⅲ五四后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后期是前期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李大钊(1889-1927)鲁迅(1881-1936)ⅰ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①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来知识分子对旧文化的反思、批判和对新文化的憧憬、宣传这一历史趋势是一致的,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②是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③是对尊孔复古、鬼神迷信逆流的痛击。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第3号。)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评价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文学革命“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德漠克拉西和赛因斯这两位先生,才犯下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意义:五四前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为西方的现代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思想、旧传统,其主要的内容,是反对孔教,批判封建纲常名教,主张文学革命,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器物

地主阶级改革派

鸦片战争时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

“中体西用”

制度

改良派

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文化

(观念形态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途径ⅲ五四后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五四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其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界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产播。★意义: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竞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比较、实践、从而选择的余地。

五四运动前期,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比较低的,他们更多的是接受空想社会主义或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如,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互助论

如:工读互助团试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和行动计划:原则: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通过一个一个小团体一点一滴的改造,来谋社会的改造。行动:第一,工作所得归团员所有,实行共产。第二,规定工作时间内,各人尽其所能。第三,团员生活必需之衣食,由团体供给,各取所需,

团员的教育费、医药费、书籍费由团体提供。例:“工读主义,实为救今世社会教育不平等之方法。”“有志之人,必使互助,且使预备奋斗之力量。果一般学生毕业后,能仍如今日之爱同类、相扶持,三五年后社会即将发生一种切实能力,此或为救人类根本之法钦?”(恽代英:《实现生活》)“我信只要自己将自由、平等、博爱、劳动的真理,一一实践起来,勉强自己,莫勉强人家,自然人家要感动的,自然社会要改变的。”(恽代英:《致王光祁》)“在这样不合理的环境中,想在一局部做成甚么理想事业,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改造须全部改造,须将眼前不良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加一种有效力的攻击。不然,总是没有益处。”“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群众的联合以反抗掠夺阶级,其实是经济进化中必然发现的事,本用不着我们煽动,亦非任何人所能遏制。”(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结论

施存统总结其原因指出:“我从此觉悟:要拿工读互助团为改造社会的手段,是不可能的;要想于社会未改造以前试验新生活,是不可能的;要想用和平的渐进的方法去改造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一样地不可能的”。

毛泽东总结自己的认识后说:温和改良的法子,实属“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反复、比较,在对各种思潮的鉴别、选择中,最终确认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样获得的认识更深刻,更持久,也更有力量。第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发动群众,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此方法较之别的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提供了新的、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即社会主义两个层次

十月革命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0-1471页。1948年7月1日,刘少奇回顾党的历史时说:“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个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都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彭荫柏:“中国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故俄之过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亦不必抄袭过激主义,惟需有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也。”李达:“俄国是农业国,中国也是农业国,将来中国的革命运动,或者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的可能性。”

1919.7.25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苏俄政府“代表俄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倡议建立巩固持久的和平。这种和平的基础应当是绝不侵犯他国领土、绝不强行吞并其他民族、绝不勒索赔款。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居住何地、不论它至今是否独立自主或被迫附属他国,在自己的内部生活中均应享有自由,任何政权都不得把它强留在自己的领域之内。”苏俄政府“废除与日本、中国和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1919.9.2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第一个宣言传来后,1920年4月11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发文写道:“你们这一次的大举动,足为世界革命史开一新纪元。我们实在是钦佩得很。……希望今后中俄两国人民在自由平等、互助的正义方面,以美满的友谊戮力于芟除国际的压迫,以及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俾造成一个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局面。”《新青年》刊登的读者来信:我们要由此跨进一步,去“研究俄国劳农政府的主义”,赞同它“所根据的真理”。1923年12月,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票,高居榜首。第四,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迫切需要。冯友兰把1890年至1920年这一时期概括为中国迷恋“西方的精神文明”的时期。但不同的人根据各自立场又有着不同的学习重点:早期改良主义者主要以英国为典范,康梁变法学日本的明治维新,孙中山主要是学美国“创立合众政府”,陈独秀则偏重于效法法兰西文明。

早在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在提倡欧化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采取某种怀疑和保留态度了。这种怀疑论推动人们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对新的革命理论的迫切需求“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

——李大钊:1918.7《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大钊为什么?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发表题为《第三》的文章,提出了“第三文明”的概念。他说:第一文明偏于灵,第二文明偏于肉,君宁欢迎“第三”之文明。盖“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迫切需要探求新理论的原因:TitleTitleTitle①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②随着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③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幻想的破灭。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从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剂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孙中山:《复某友人函》1903.12)“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孙中山:《〈民报〉发刊词》)章太炎在《代议然否论》中认为西方的议会制度无非仍为少数人所支配。“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专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庸讳言者也。”(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年9月15日)“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李大钊:《民彝与政治》,1916年5月15日)

他遇到法国的思想家及其他人士也使他感受到“种种怀疑,种种失望”,“他们有句话叫做‘世纪末’,这句话的意味…从广义解释,就是世界末日,文明灭绝的时刻到了。”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弗兰克林·鲍默(FranklinL.Baumer)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一书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揭示笼罩欧洲战后思想界怀疑和悲观主义。他写到:“出现在历史哲学中的新东西并不是乐观主义(不管是新的或旧的),而是对历史知识本身之有效性提出质疑的悲观主义或怀疑主义。”“这类有关没落与衰败的言论,在1920年代与1930年代广泛流布。”正是由于怀疑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才会想到另辟蹊径,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方案,从而为他们尔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直接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并不是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和宣传,而恰恰是对于它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

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二是更直接作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五,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适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解难释疑的思想武器。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到12岁的童工,在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