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继续走近周恩来,进一步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这是12岁的少年周恩来立下的伟大志向,怎么读?再读课题。同学们的声音坚定有力。出示目标:1、能根据主要事件,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说出自己读书的志向。三、复习回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件事。课前,老师发给了每位同学一张读书单,同学们能根据读书单上的事件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填写完整,现在请对子之间互相交流交流这三件事。师:谁来说一说这三件事是什么?指生答。2、师:你知道这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吗?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国女人被欺凌”这是立志的原因,立下志向这是结果。知道了原因和结果,那现在你能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串联法。)师过渡: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你能从文中找到表示原因的这个关键词吗?(生:中华不振,师板书)新授:师:那么,文章中的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谁来说?(生:1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直奔主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6自然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中华不振”?圈画出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出示课件)预设:A、中国女人。生: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气车轧死了,却无处说理,感到中华不振。师:亲人被轧死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她的亲人可能是谁?生:可能是她的丈夫,可能是她年幼的儿女,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父亲母亲,可能是她的兄弟姐妹。师:面对亲人被无情的轧死,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他。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呀?对,“中华不振”呀!这也应了伯父说的那句话: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多么可怜的人呐。师:还有谁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中华不振”?B、中国巡警。师:你来读一读描写中国巡警的句子。生:读。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生:惩处外国人。生:替中国妇女申冤。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中国人伸冤,反而替外国人撑腰,真是可恶至极,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师:来,谁来读一读描写中国女人和中国巡警的这句话?(生读,师指导:中国女人是可怜的,中国巡警是可恶的。)(再让这一生读)(男女生分开读,女生读中国女人,男生读中国巡警)(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了。)(齐读)C、围观的中国人生:紧握拳头,敢怒不敢言。师:同学们,现在也让我们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此时此刻,假如我们就在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会怎么做呢?生:替中国妇女出头。生:替中国女人讨说法。生:训斥中国巡警,批评中国巡警。师: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看来你们都是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但是当时在场的中国人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的拳头之中,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对,反问句,意思是谁也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这个可怜的女人,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受到因为“中华不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可悲。(指生读)3、小结:请同学们看图片。一位可怜的中国女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还有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但却是罪魁祸首的可恨的外国人,共同导演了这令人痛恨的一幕,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声音低沉、无奈)4、师:当周恩来初来奉天时,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虽然他难以忘怀,但却是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的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师板书:疑惑不解、深刻体会)。5、师:像课文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介绍)。这一桩桩、一件件,这所有的一切不平等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6、为什么“中华不振”呢?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不振呢?请同学们来看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师读,速度稍慢)7、师:这引发了周恩来更深入的思考:怎么把祖国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8、师:所以,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课题。这简短的九个字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再读。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8、升华感情:1917年,19岁的周恩来去日本留学前,写下了一首诗,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读。师解释:前两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写出了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就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面壁十年图破壁”意思是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难酬蹈海亦英雄”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这首诗大气磅礴,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也抒发了周恩来想让中国崛起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完成板书,画箭头)。拓展延伸:处于战乱时代的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促使他成为一代伟人。那么,现在的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一个世界公认的事实,但当今中国的崛起,主要还是体现在GDP、制造业、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方面,特别是今年国庆的大阅兵,更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实力。(课件展示图片)但我国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层面的“软实力”则明显不足。梁启超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那么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在座的各位少年,你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指生答:为中国的发展而读书,为祖国更加强大而读书,为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而读书。)师评价:同学们的读书志向都很远大,你们将来都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那么,你们又为什么有这样的读书志向呢?课下请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写下来。作业:1、你为什么而读书,原因又是什么呢?想一想,课下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2、推荐读书:《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情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学段过渡的时期,我校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接触过不少记叙类文章,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残酷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在的幸福生活相较远,学生很难体会当时中国人备受外国人欺凌的情境,不容易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而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与文字,为学生补充了大量当时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效果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的文章。教材有几大亮点:1、文章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2、事情叙述清晰,都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3、层次安排巧妙、过渡自然,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时刻引发读者思考。如何让学生清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我在课堂上努力追求的目标。回顾我执教的第二课时,有成功,也有缺憾。一、成功之处1、抓住立志原因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层层理解。细读课文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句并体会,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就主要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2、抓住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难点从句段中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因此,我把第16自然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中国妇女会有这样的遭遇?外国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为何能逍遥法外?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么做?这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个个说得十分动情,有的学生愤怒之火已被燃起。3、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逐渐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感。不足之处1、过分关注情节表达,对文中语言文字的训练还不够扎实。2、教学评价语言不够丰富。3、对学生有些偏离主题的回答,有些茫然。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抓住课堂上的意外从而生成精彩,还需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采用先出示结果,再追溯原因的写法,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第二件事,周恩来耳闻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对此感到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中国妇女被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样的安排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层层思考,教育我们思考读书的意义:应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励志的原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测练习一、读拼音,写字词。1.伯父严sù(

)地说:“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xiōnghuái(

)(

)宽广,知荣rǔ(

),gù(

)大局,力争报xiào(

)国家,zhèn(

)兴祖国。”爸爸听了,zàn(

)同地点了点头。2.对这个问题我一直yí

huò(

)(

)不解,直到看到名师点拨,这道题的思路才逐渐清xī(

)起来。二、词语训练。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默默”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用“默默”可以写成成语:默默_____________、默默_____________;“若有所思”词语中“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与思考有关的词语,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用“若有所思”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门前围着一群人。句中与看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根据提示,写出不同的看:(1)聚精会神地看(

(2)恭敬地看

)(3)从低处望上看

(4)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

)三、仿写句子。1.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用画线词语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内阅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苦难)和屈辱中(拯救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的回答。1.用“_____”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_____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_____”画出来。3.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决定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结合起来,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通过阅读并结合补充的资料来体会文章内涵。一、找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这一关键词

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究其原因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教学的。首先设下疑问,从哪里体会到中华不振?找到中华不振的词句,最后思考为何中华不振。

在课堂上,围绕着中华不振让学生进行多组对话,从语气和词句中体会中华不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潮。

二、读经典段落,体会细节。

课文的第16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还能逍遥法外?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十分动情,朗读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达的也一次比一次强。

三、直面历史,树立学生的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