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论文设计_第1页
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论文设计_第2页
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论文设计_第3页
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论文设计_第4页
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论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选题缘由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面积27万平方千米,人口1.4亿。淮河本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历史上的黄河曾多次夺淮入海,特别是从1194-1855年的661年中,淮河实际上已成为黄河下游的支流。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堤后河道北徙,才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历史。但是由于黄河夺淮带来的河道淤塞以及近代战争等问题,致使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十分频繁。据统计,从1194年至1855年的661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68次,平均2.5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灾害,从1855年至1949的94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48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涝灾害。最突出的大灾有1866年、1916年、1921年和1931年4次。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城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给淮河流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治理淮河任务艰巨。公元12世纪,黄河夺淮,造成了淮河经常泛滥成灾的局面,但统治者不重视对淮河的治理。而到了明清时期,淮河有了相对成熟的治理,但其目的不是要治理淮河流域的灾害,而是为了保漕,采用“蓄清刷黄”的办法,淮河下游得到暂时的安流,但是黄强淮弱,“蓄清刷黄”仍无法改变黄河下游河床日益淤高的总趋势,淮水入黄的清口逐渐被淤塞,每当黄淮并涨之时,淮水泛滥,危害全淮。到了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乱频仍,有识之士张謇等纷纷提出“复淮”、“导淮”等各种治淮建议,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也都是治标不治本。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催生了中央的治淮决策。由此,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在1950年的中央治淮会议上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且豫、皖、苏三省协同合作。河南境内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上游,在治淮决策发布后,治淮作为河南省的中心工作进行。河南省在中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统一领导下,上百万河南民工参加治淮工作,对河南境内的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兴建了一大批治淮骨干工程,部分移民为治淮建设做出了“牺牲”,基本上改变了淮河历史上“三年一大灾、两年一小灾”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境内淮河流域治理取得重大成就,对其考察、研究,可以成为中国治水研究的一个内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1950-1957),对于了解其治水背景、治水工程、民力动员、水利移民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对河南今后的淮河治理提供借鉴,同时也对现代治水运动中的民力动员、水利移民等有借鉴作用。二、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了对淮河全面系统的治理,这是前所未有的。学术界关于这一时期淮河治理研究,成果颇丰。1.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的整体研究。由治淮委员会编印的《治淮汇刊》《治淮汇刊》(1-6辑),治淮委员会编。一至六辑,将每一年度的治淮计划、施工经验、各种文告资料分期汇集成刊,全刊分别从治淮文献、淮河情况、工程规划、施工总结、工作经验、大事记等方面记录了1950至1956年淮河流域的综合规划及治理工作。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撰委员会历时10年完成的《淮河志》《淮河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编。共7卷。它是一套具有时代和流域特色的志书,书中全面的记述了淮河的自然面貌、水土资源、河道变迁、自然灾害、社会经济、治理与开发历程等。其中,《淮河志·综述志》《淮河志·综述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从自然地理、淮河流域水系、社会经自然灾害四方面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而《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2004《治淮汇刊》(1-6辑),治淮委员会编。《淮河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编。《淮河志·综述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李宗新,《淮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2.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水利工程建设的研究。王祖烈的《淮河流域治理综述》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淮河编纂办公室编,1987年。,在第八章梳理了新中国以来的治淮工程,把当代治淮分为1948-1957年、1958-1970年和1971-1985年三个时期,展现了新中国治淮的成就。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一书,则从防洪的角度,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淮河防洪工程的成就及问题,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高峻《论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高峻,《论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从上、中、下游三个方面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淮进行具体论述,并总结评价了该时期的治淮工程建设。在他看来,建国初期的治淮工程在质量、速度、费用和效益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淮河的全面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他也指出,该时期的治淮水文资料不足、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质量较差等。袁梦茹的《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袁梦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淮河编纂办公室编,1987年。《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高峻,《论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袁梦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除弊与兴利:明清以来淮河流域政府水利工程研究(1578-1998年)》,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冯国涛,《安徽省淮河水利工程建设研究(1949-1963)》,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3.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治淮人物的研究。李佳巍的《汪胡桢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淮河治理》李佳巍,《汪胡桢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淮河治理》,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汪胡桢的治淮方法,他是民国时期的治淮元老,更是新中国第一代治淮功臣。他不仅为淮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且由他主持设计并修建的“治淮第一坝”——佛子岭连拱坝为淮河之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设施保障。此外,汪胡桢还在佛子岭连拱坝修建期间独创性的开启了“边建边学”的“佛子岭大学”模式。曹应旺的《周恩来与治水》、《周恩来治淮思想》、《毛泽东与治淮》,对周恩来和毛泽东对于淮河的治理思想做了研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印的《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拓者——纪念曾山治淮文集》李佳巍,《汪胡桢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淮河治理》,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拓者——纪念曾山治淮文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于永卿,《建国初期曾希圣为皖北治淮做出的贡献》,《党史博采》,2017年第4期。4.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治淮的研究。关于淮河流域各省份单独的研究也有,沈付军的《新中国苏北淮河治理》沈付军,《新中国苏北淮河治理》,《档案与建设》,2017年第6期。,对苏北关于治淮的原因、工程及其效益做了研究。魏雪琼的《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魏雪琼,《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对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的治淮工程、成就、教训等做了介绍。葛玲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皖西北地区治淮运动的初步研究》葛玲,《新中国成立初期皖西北地区治淮运动的初步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4期。,论述了建国初期皖西北治淮中的政治因素。而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期河南治淮的研究,学术界目前没有专著出现,只是在相关论著中有所涉及。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河南省志水利志》《河南省志水利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对淮河的水系情况、灾害和治理做了简单的介绍。李日旭的《当代河南的水利事业1949-1992》沈付军,《新中国苏北淮河治理》,《档案与建设》,2017年第6期。魏雪琼,《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葛玲,《新中国成立初期皖西北地区治淮运动的初步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4期。《河南省志水利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日旭,《当代河南的水利事业1949-1992》,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旱涝灾害成因与治理》,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编,地质出版社,1991年。陈惺,《治淮无止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刘满仓,《河南60年治淮成就辉煌新时期再接厉治淮任重而道远》,《治淮》,2010年。王仕尧,《河南治淮60年回顾与思考》,《治淮》,2010年。河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调研组,《河南省治理淮河60年调研报告》,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何晓丹、谭兴华、焦振峰,《浅谈河南淮河流域民生水利建设》,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研究方法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从史出。通过仔细翻阅河南省档案馆的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资料以及河南治淮相关的著作、报纸等,探究当时政府进行民力动员和水利移民的措施以及效果,客观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的效果,以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河南治淮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整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2.创新之处在内容方面,以往对治淮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水利史层面探讨当时的治淮工程及其效果,宏观论述较多而微观解释较少,缺乏施工过程中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从社会史的角度去探究当时群众、地方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情形,也很少触及群众对治淮的真实反应。笔者便在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的基础上,从社会史的角度探究当时河南治淮的兴起和经过,进一步探讨当时治淮的民力动员措施、水利移民、治淮效果等问题。在研究区域上,以往对淮河的研究,基本都是对淮河全流域治理的研究,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境内淮河流域的研究则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研究,希冀对河南今后的淮河治理提供借鉴。四、研究对象界定1.地域界定河南境内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上游。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从淮源到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其流域面积2.9万平方千米,长360千米。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行政区域变化较大,1949年原河南省以北的各县市划归平原省领导,河南省辖2市10专区,郑州市和开封市,其中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开封,10个专区分别为陈留、商丘、淮阳、潢川、信阳、许昌、南阳、洛阳、郑州和陕州等。1952年河南省行政区域再次变动,中央撤销平原省,同时撤销陕州、陈留以及潢川3个专区,经过中央的整合,河南省仍辖2市10专区,省辖市依旧是郑州市和开封市,10个专区分别为安阳、新乡、濮阳、商丘、郑州、许昌、南阳、淮阳、洛阳、信阳等。1954年河南省省会迁往郑州,随后郑州专区改为开封专区,至1957河南省辖安阳、新乡、商丘、许昌、南阳、洛阳、信阳、开封等8个专区。河南行政区域变化频繁,截止到2009年,河南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5个县、53个直辖区。以下表1、表2分别是1949、1952年淮河流域河南省行政区表。表1:一九四九年淮河流域河南省行政区表《淮河志通讯》(1985),治淮委员会编,第13页。市、专区名市县名称市、县数郑州市开封市郑州专区郑县、新郑、成皋、登封、密县、莱阳6县陈留专区陈留、尉氏、开封、中牟、洧川、兰封、杞县、通许、考城9县商丘专区朱集、商丘市、睢县、柘城、宁陵、民权、虞城、夏邑1市7县淮阳专区周口市、淮阳、鹿邑、商水、沈丘、项城、扶沟、西华、太康1市8县许昌专区许昌市、漯河市、许昌、长葛、鄢陵、临颍、郾城、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临汝、鲁山2市13县信阳专区信阳市、驻马店市、信阳、确山、遂平、西平、上蔡、正阳、新蔡、汝南2市8县潢川专区潢川、光山、新县、商城、固始、罗山、息县7县南阳专区桐柏(部分)、商城(部分)、沁阳(部分)3县洛阳专区伊阳1县合计(2省辖市、9专区)6市62县表2:一九五二年淮河流域河南省行政区表《淮河志通讯》(1985),治淮委员会编,第16-17页。市、专区名市县名称市、县数郑州市开封市郑州专区新郑、登封、密县、荥阳、陈留、尉氏、开封、中牟、杞县、通许、考城、东明13县商丘专区商丘市、商丘、睢县、柘城、宁陵、民权、虞城、夏邑、永城、谷熟1市9县淮阳专区淮阳、鹿邑、商水、沈丘、项城、扶沟、西华、太康、郸城9县许昌专区许昌市、漯河市、许昌、长葛、鄢陵、临颍、郾城、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临汝、鲁山2市13县信阳专区信阳、确山、遂平、西平、上蔡、正阳、新蔡、汝南、平舆、潢川、息县、固始、商城、新县、光山、罗山、淮滨17县南阳专区桐柏(部分)、商城(部分)、沁阳(部分)3县洛阳专区伊阳1县合计(2省辖市、7专区)3市65县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淮河治理(1950-1957)为研究对象,在1950-1957年间,河南省行政区域变动较多,但河南省淮河流域区域范围变动不大,介于东经112°00'-116°40',北纬31°20'-35°00'之间,占全省总面积的49.6%,占总耕地面积的60%,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2.5%,可以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和淮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地位显著。2.时间界定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为题,因此结合的是新中国治淮的发展史来界定研究的时段。1950年中央宣布开始大规模治理淮河,因此本文的时间上限即为1950年。而由于1958年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淮河流域改由豫、皖、苏、鲁分别治理,并且在1958年“大跃进”爆发,淮河治理进入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因此本文的下限定为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第一章河南治淮运动兴起第一章河南治淮运动兴起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水灾,加上历史上淮河流域水旱等灾害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中央决定全面治理淮河。而处于淮河流域上游的河南省,1949年河南刚刚解放,河南省政府针对灾情较为严重的黄泛区颖河进行了治理,但只是小规模的治理。1950年,中央治淮决策发布后,在中央领导下,河南治淮运动兴起,开始对河南境内的淮河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淮河灾害淮河流域位于我国黄河和长江之间,属于我国的季风区,四季的雨量分配不同,季风雨的特性就是雨量集中在夏季,“夏季是雨季,三个月的雨量,约占全年的半数;冬季是干季,雨量很少,只占全年1/10,春秋相当,各约占2/10。”《治淮汇刊》第三辑,治淮委员会编,1953年,第31页。并且雨量大,容易发生水灾,而有些年份,雨量又稀少,容易发生旱灾。并且淮河流域的地形不利于排水,淮河流域地形总的来说是西高东低,西边是高山较多,东边是平原较多,“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大,地势平缓,低洼,地面比降一般在七千分之一至三万分之一,地势高程一般在3-50米。”《治淮汇刊》第三辑,治淮委员会编,1953年,第31页。李宗新编,《淮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10月,第20页。《治淮汇刊》第二辑,治淮委员会编,1952年,第2页。而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黄水退去后,留下大量的泥沙,使得淮河水系遭到破坏,河道淤塞,宣洩不畅,淮河失去入海道,使得水旱灾害频繁。据陈桥驿的统计,“淮河流域的水旱灾患,在黄河夺淮以前的一千四百多年中,共有八百余次,在黄河夺淮以后的七百多年中,多至一千多次。”陈桥驿,《淮河流域》,春明出版社,1952年12月,第24页。到了近代,1938年花园口决堤,“黄河原道断流,全部黄水向东南泛滥于贾鲁河、颖河和涡河之间的地带,漫注于正阳关至怀远一段的淮河。入淮之后,横溢两岸低地,泄入洪泽、灵宝、高邮诸湖,由长江入海”《治淮汇刊》第三辑,治淮委员会编,1953年,第31页。,更加剧了淮河的灾情。虽然在1947年进行了堵口工程,黄水不再流入淮河,但黄水南泛带来的灾难仍旧遗留在淮河流域。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谈到1938年后淮河灾害频繁的原因时,明确指出淮河水患的直接原因,“花园口的决堤造成了极大灾难,创伤至今未能平复。去年淮河有水灾,今年又有水灾,直接原因就是蒋介石在花园口决堤,黄河的泥沙流入淮河,使淮河的河床增高,陈桥驿,《淮河流域》,春明出版社,1952年12月,第24页。《治淮汇刊》第三辑,治淮委员会编,1953年,第31页。何志平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12月,第490页。总体来讲,淮河流域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最为频繁。其中新中国成立前较为突出的水灾有1866年、1916年、1921年和1931年4次,如1921年大水灾,淮河上、中、下游普遍成灾,据文献记载,淮河上游,信阳“倒塌民宅无数,城内倒塌何止万间,城墙崩溃数十丈,压毙数十人,田禾树木皆烂死”;确山“河水涨溢,平地尺余,坏田庐无算”;正阳“墙屋倒塌无算,谷荒殆尽”;西平“各河漫溢成灾”。淮河中游,“颖州府大水,城内房屋多被淹倒,皖北阜阳、寿县淮河下游等21县均被水灾”。淮河下游,江苏“全省六十余县被灾者有五十三、四县之多,实为近十年来所未有”。《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2月,第39-40页。较大的旱灾有1913年、1914年、1928年、1942年。其中1942年旱灾由于北太平洋高压势力控制了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旱情严重,不少农作物旱死,农民损失严重,“因庄稼旱死,庄稼不收,广大灾民只好以草根、树皮和观音土为生,饿死的,病死的,仅河南一省,就达150万人以上,逃亡者约在300万人以上。”《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2月,第39-40页。《淮河水利简史》,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8月,第296页。《淮河水利简史》,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8月,第295页。淮河的水旱等灾害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影响淮河流域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根治淮河水患,是人们的迫切愿望,淮河治理势在必行。第二节河南治淮的先行工程——治理颖河颖河是淮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登封境内,经过禹县、襄县、临颍、郾城、西华、周口、项城、沈丘8个县市,对河南影响较大。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颖河决堤频繁,水患灾害较为严重。1949年,豫皖苏五分区在给中央军区的报道中指出:“河南地区的水患以黄泛区为最重,其中尤以颖河为首屈一指。当年秋,颖河溃决漫溢23处,被淹面积达45.6万余亩,平均水深2公尺,因下游淤塞,形成遍地积水,一片汪洋,时至十月间,西华的冯桥、黄土桥、朱湾、至临颖与西华交界处之瓦屋赵,长约60余公里,颖河堤内外,尚为一片汪洋,沿河居民出入,均赖木筏行动,水患严重情形。”童天星,《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5页。河南省政府体恤民情,决定以工代赈治理颖河。1949年9月河南省农业厅组建了第一测量队,对颖河上游及其支流进行勘察,收集水文资料以确定治理颖河方案,1950年2月河南省农业厅在周口召开了治颖会议,成立了治颖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立行政、工程、卫生等多个部门,分管具体业务,也确定了治颖方案,以“不拆房或少拆房、少挖地,基本上仍沿用老道”的原则,“首先治理孙嘴至朱湾长36公里受黄泛影响、堤溃河塞最严重的下游河段。河槽定位二级复试断面,河槽底宽30米,平均深6米,边坡1:2,堤宽18米,两边滩地、各宽51米,堤高一般4米,堤顶宽3米,行娥筑堤”童天星,《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6页。,此项工程在1950年3月10开工,7月10日完工,动员了许昌、临颍、郾城、鄢陵、扶沟、西华、商水、淮阳、太康、沈丘、项城等11县民工和军人15.05万人,投入治颖大战中,“共完成土方639.92万立方米,开支工程粮小麦2162万公斤。”童天星,《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6页。河南省沙颖河工程管理局编,《河南省沙颖河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88页。后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治淮方针领导下,颖河又进行了后期治理,“1951年春,许昌专区由组织民工4.52万人,颖河朱湾至合河口段13公里进行治理,于5月25日结束,完成土方128.29万立方米。1953年3月21日,许昌专区再次组织民工10.6万人,对颖河合河口至杨门段25.62公里进行整治,于5月15日完工,完成土方506.40万立方米。1957年又对繁城西刘庄至吴公渠改道口30.25公里河段进行整治,5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512.86万立方米。”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大事记》,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第三节河南治淮运动展开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豫皖境内淹地四千余万亩,受灾一千三百万人。”《为根治淮河而斗争》,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在河南省第一次治淮工作会议上曾说:“全省八十六个县,和淮河水系有关系的就有五十多个。全省一百八十多个大小河流,属于淮河水系的就有一百四十多条,淮河一成灾,便会波及全省的大部分地区。”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为根治淮河而斗争》,内部资料。因此,1950年大水灾造成河南大部分专区不同程度的损失。据河南各地报告,“信阳城阙多年未遭水灾,1950年7月4日城阙平地水深数尺,淹没房屋4107间,息县乌龙集的淮河水位超过1949年的2.5公尺,固始期思的淮河白露河水位超过1949年的1.67公尺,三河尖水位较1931年高1公尺,比1949年高3公尺,而洪河流域的新蔡、汝南等地,自7月10日至17日,连续7天涨水,新蔡至李庄桥,四十里路,平地行船,新蔡至汝南一百四十里路,一片汪洋,至8月1日,尚有积水,确山县平地水深3尺,夏邑全县到处积水,平地水深达膝《为根治淮河而斗争》,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5日。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为根治淮河而斗争》,内部资料。《河南省防汛工作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2号件。表1-1:河南省一九五零年(7月1日至8月10日)水灾统计表《河南省防汛工作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2《河南省防汛工作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2号件。专区别受灾面积(市亩)受灾人口(人)淹死人数伤人数塌房间数损失牲口毁坏塘堰数目损失粮食(市斤)重灾轻灾合计潢川区348208124179215900006236200612411722141600000信阳区110000041000005200000185714030183695421263557522许昌区30114256856786970922500036500南阳区944460389555133401553508027146275800商丘区5184381034584155302270000018313263618陈留区19000018730037730021469淮阳区2409848168283240926807142853329250918郑州区148506900217509065陕州区1419141935442471120郑州市30030059合计582694692132491504013546856521761022330531003453658642严重的灾情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治理淮河被提上日程。毛泽东主席在看到关于淮河灾情的报告时,在两个月内先后4次做出“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的批示,并要求“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3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童天星,《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8-509页。根据毛泽东指示精神,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治淮会议,参与者有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皖北行署、苏北行署、河南省人民政府、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等负责干部及专家40余人,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解决了“蓄泄之争”,豫、皖、苏三省协同合作,“决定以“蓄泄兼筹”为治淮方针,确定上游“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会议还制定了淮河上、中、下游的治理步骤。”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而童天星,《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8-509页。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治淮会议后,水利部根据治淮会议内容起草了《关于治淮工作的决定》,最后交给周恩来审议,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治淮的方针、机构等。而处于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在中央治淮会议后,随即成立了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布后不久,1950年10月21-31日,河南省第一次治淮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在会上河南省主席吴芝圃强调要坚决执行中央治淮方针,把治淮作为一个艰巨的政治任务完成,当做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制定河南省治淮工程计划,并且要逐步建立各级治淮指挥机构,做好动员组织民力以及移民的政治工作。第二章河南治淮措施第二章河南治淮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第二章河南治淮措施淮河治理是在治淮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豫、皖、苏三省统筹兼顾,上、中、下游是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的。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上游以蓄洪为原则。1950年中央治淮会议后,河南逐步建立各级治淮组织机构。在治淮机构领导下,河南大规模治理淮河,组织动员民力参与治淮水利建设。河南治淮机构及方针的确立一、河南治淮机构的确立中央治淮会议后,1950年10月14日,河南省成立治淮总指挥部,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任主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牛佩中、省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任副主任,省委组织部长杨一辰任副政委,省府秘书长贺崇升任秘书长。总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工程部、供运部、卫生部,各部主要负责人抽调地专级领导干部担任。与此同时先后建立许昌、信阳、潢川、淮阳、陈留、商丘6个专区治淮指挥部,其主要负责人均从地委专署中抽调副书记和副专员担任。在淮河流域治淮任务繁重的28个县也成立了治淮总队部,由各县抽调主要负责人主持总队部工作。河南各级治淮机构如下图2-1、图2-2、图2-3所示《《河南省各级治淮组织规程》,《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5号件。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信潢许淮陈商等专区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办公厅供运部卫生部工程部信潢许淮陈商等专区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办公厅供运部卫生部工程部秘书室调运科防疫科秘书室调运科防疫科治安科治安科机要股药材科机要股药材科宣教科材料科宣教科材料科交通科供运科医政科交通科供运科医政科组织科秘书科组织科秘书科人事科供给科人事科供给科政策研究室计划室计划室各县总队部政策研究室计划室计划室各县总队部秘书科秘书科审计科审计科财粮科财粮科图2-1: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机构图专区工程指挥部专区工程指挥部工程处工程处办公室卫生处治安处政治处供运处办公室卫生处治安处政治处供运处调查科器材科调查科器材科秘书股人事股通讯股管理股组织股民运股宣教股供给科审计科调运科供运科医政股药材股防疫队治安科工程科秘书股人事股通讯股管理股组织股民运股宣教股供给科审计科调运科供运科医政股药材股防疫队治安科工程科图2-2:专区工程指挥部机构图县总队部县总队部秘书室供应科工务科区医疗政工科公安科区大队部秘书室供应科工务科区医疗政工科公安科区大队部治安股调运股民运股各乡中队部治安股调运股民运股各乡中队部供应股宣教股工务股供应股宣教股工务股组织股供运股组织股供运股供给股供给股政工股政工股图2-3:县总队部机构图从图2-1、2-2、2-3可知,河南治淮组织严密,自上而下贯彻分工合作,统一指挥,集中领导。而各级治淮机构的领导同志,他们大多未搞过水利建设,基本都是从战争火线上下来转到地方工作的。因此,治淮初期,科学技术人员较为缺乏。针对科学技术人员的缺乏,一方面,河南省内各级治淮领导组织培养技术人才,当时河南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部长彭晓琳组织水利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地质学院学习,培养了不少既懂地质又懂水利的专业人才,并且举办技术培训班,文化学习班,培养科学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河南从中南、华东抽调一批技术干部,并且征集了来自华东区南京大学、山东工业专科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中南区广西大学、华南工业专科学校以及原河南大学水利系的200余名大学生参加河南治淮建设。由此,他们成为河南水利建设的技术骨干。与此同时各级治淮机构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河南治淮水利建设。二、治淮方针的确定中央治淮会议后,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治淮的方针,即“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目前则应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中游蓄泄并重,按照最大洪水来量,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干支洪水,一方面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下游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同时巩固运河堤防,以策安全。洪泽湖仍作为中下游调节水量之用。淮河流域,内涝成灾,亦至严重,应同时注意防止,并列为今冬明春施工重点之一,首先保障明年的麦收。”《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1页。随后,1950年10月21-31日,河南省第一次治淮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会议结合中央治淮方针确定了河南具体的治淮措施,其指导方针为“尽量争取多做永久性蓄洪山谷水库;窪地蓄洪则选择利大而可靠者先做,保存窪地自然蓄洪;河道整治以堵复为主,局部疏浚,解决严重内涝,沟洫工程仍以蓄泄兼顾,解决重点涝患。水土保持,先重点举办,搞试验观察,再普遍推广。”李日旭,《河南水利大事记(1949-1995)《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1页。李日旭,《河南水利大事记(1949-1995)》,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7月,第12页。第二节河南地方治淮措施根据治淮方针,在河南各级治淮机构领导下,河南境内淮河治理措施主要是建设蓄洪工程,整理河道以及开展群众性的水利建设。一、蓄洪工程淮河上游洪水量大,在山区修建用于蓄洪的山谷水库工程,而由于淮河流域的特殊地形,修建的山谷水库不能控制全部水流,再加上坡地的水流,下泄的流量还是很大的,必须利用湖泊窪地作为蓄水的辅助工程。(一)山谷水库工程在1950-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在缺乏水文资料,缺少工程地质人员以及地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淮河上游河南境内共修建了5座大型山谷水库,分别是洪河上游的石漫滩水库、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颍河上游的白沙水库、狮河上游的南湾水库以及汝河上游的薄山水库。5座大型水库如表2-1所示。表2-1:1951-1955.5.31年治淮工程完成简要表(山谷水库工程)《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7-677号件。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开工竣工土方(立公方)石方(立公方)蓄洪量(百万公方)控制面积(平方公里)河道整理长度(公里)减灾面积(市亩)白沙水库河南禹县1951.41953.8517787727062516733627板桥水库河南泌阳1951.41953.62459195144035188996石漫滩水库河南舞阳1951.41951.711699846151244742薄山水库河南确山1952.101954.12285520315752747216南湾水库河南确山1952.101955.104497588328926284615石漫滩、板桥、白沙三水库的建设主要是由民工参与建设,“参建的民工以受益区的农民为主,由原地方领导干部带队,其组织严密,政治工作深入细致,领导带头。”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李日旭,《河南水利大事记(1949-1995)》,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33页。5大水库效益巨大,拦蓄洪水,起到了蓄洪的作用,并且意义重大。如石漫滩水库,曾希圣在总结治淮成就时候曾说“石漫滩水库蓄水量四千七百万立方米,容量并不太大,但是在解放以后却是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举办的第一个水库,而且是修筑土坝来拦蓄水流的水库,特别适合我们目前的经济情况,除去防洪的效益以外,还有九万亩左右的灌溉的利益。我们为了提倡修筑土坝的水库,今年特别决定先行修筑这个水库,借以取得经验,培养干部。这一个水库能够顺利完成,以后就可有更多的更大的水库陆续完成,所以这个水库的本身对治淮的作用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我国水利事业从除害到兴利,从单纯的防洪,向兼顾防洪、灌溉、航运、发电的多目标工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的影响之大远过于它的实际的效益。”《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217页。但后由于1954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各水库防洪标准较低,又进行了加固工程。(二)窪地蓄洪工程在修建水库之前,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着手在平原地区修建窪地蓄洪工程以此来更好地配合水库蓄洪。1950年冬季省治淮总指挥部勘探了老王坡、潼湖、荒草湖、吴宋湖、蛟停湖、澍河坡、李湾坡、李大湖、宿鸭湖等9处窪地蓄洪工程,经过勘查,最终在1950年冬季至1951年汛前,修建了老王坡、吴宋湖、蛟停湖、潼湖等4处蓄洪工程,而河南舞阳的泥河窪蓄洪工程则在1954一1955年建成。5处窪地蓄洪工程如表2-2所示:表2-2:1951-1955.5.31年治淮工程完成简要表(窪地蓄洪工程)《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7-677号件。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开工竣工土方(立公方)石方(立公方)蓄洪量(百万公方)控制面积(平方公里)河道整理长度(公里)减灾面积(市亩)老王坡河南西平1950.111951.8979619666200100蛟停湖河南新蔡1950.121951.6622295113484吴宋湖河南上蔡1950.121951.11771977819100潼湖河南淮滨1950.121951.544099964557泥河窪河南舞阳1954.61955.11748268761932361005处窪地蓄洪工程,其中“以老王坡蓄洪量2.0亿立方米为最大,蓄洪作用也最明显。吴宋湖作用不大,后来停止使用。蛟停湖后因汝河裁弯取直,蓄洪区范围缩小,蓄量减少,作用也不明显。潼湖在淮滨县的淮河干流左岸,也在同期建成,因蓄洪量很小作用不大。”王祖烈,《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第187-188页。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第188页。二、河道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主要河道河床淤浅,堤防残破,急需治理,重点对严重骨干河道进行治理,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减缓涝灾。淮河上游重点治理洪汝河和沙颖河。洪汝河治理工程在1951一1954年进行。1951一1952年治理三岔河以上的洪河与汝河,工程主要是筑堤、疏浚、分洪、裁弯等。1951年洪河“整理杨埠以上一七七公里,总计土方共为一六三万公方”、南汝河治理工程在“西平、汝南、新蔡及正阳县境,配合上游水库及窪地蓄洪局部堵口复堤及疏浚何坞以上,共做土方一六七万公方。”《伟大的治淮工程》,治淮委员会编,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伟大的治淮工程》,治淮委员会编,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48页。《伟大的治淮工程》,治淮委员会编,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0-61页。而沙颖河治理工程在1951一1955年进行,以颖河治理与汾河治理为重点。颖河治理工程包括颖河干流及支流清流河、清潩河等,以疏浚培堤为主。汾河则对干流及支流进行了全面治理。在1951-1955年中,“沙颖河整理河道土方共计3887万立方米,其中汾河1930万立方米,颖河及支流清流河、清潩河1244万立方米,黑河527万立方米。”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第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第188页。表2-3:1951-1955.5.31年治淮工程完成简要表(河道整理)《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7-677号件。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开工竣工土方(立公方)石方(立公方)蓄洪量(百万公方)控制面积河道整理长度(公里)减灾面积(市亩)淮河整理工程河南信阳专区1951.31953.9193986630.382453000洪汝河河南许信专区1950.121953.1233736031483.021340000颍河河南许商专区1951.31954.36400215261140000汾河河南许商信专区1954.313768321171260600000黑河河南商丘专区1952.101954.42906928141.69200000沙河河南许昌专区1953.41955.5218841134196227100000清潩河整理河南许昌专区1955.31955.530935162326949194000包河河南商丘专区1953.31953.530233991211690000惠济河河南郑州专区1951.111953.121195296110.460000其他河道整理19501952223675702689100三、群众性的水利建设在1952年治淮委员会制定的《五年治淮计划概要》里面曾强调过,“淮河水系情况复杂,洪水内涝水旱灾害等现象纠缠交错,单纯依靠治淮工程还不能彻底消除水旱灾害,必须与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密切结合,在全流域进行各种地面改造,使雨水能够渗入地下,增加地表蓄水,减少地面径流,增加抗旱能力,减少洪水灾害,逐渐达到根治的目的。”李日旭,《河南水利大事记(1949-1995)》,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33页。因此,除建设蓄洪工程,整理河道外,还必须发动群众进行水土保持,开展群众性的水利建设,在山区发动群众修梯田、建谷坊、堰塘坝,在平原地区推广李日旭,《河南水利大事记(1949-1995)》,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33页。1950年河南成立水土保持队,对淮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状况作了初步查勘,重点查勘了石漫滩、白沙、板桥、南湾等上游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情况。随后,选定在泌阳、伊阳两地进行水土保持重点示范工程,在泌阳象河关水土保持典型实验中,试用截水流淤的方法,保持水土,并采用半义务制,发动群众举办,得到群众的拥护,自动参加运石修谷坊,“完成谷坊二百六十九座,计石方八千二百零三公方”,效果显著,“一般拦沙垫高零点二至零点五公尺,保障农田一千亩,二三年后可淤出农田二百亩,估计两年内可淤沙二万公方。”《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246页。《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246页。在1951-1954年,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组织人力查勘了108502平方公里,包括板桥、石漫滩、紫罗山、龙山、南湾、大坡领等水库上游,以及汤阴、嵩县、商丘和洪汝河上游等地,共发动群众开展畦田22840亩,台田1500亩,闸溝谷坊480座,小水库4座,梯田30亩,小型渠道6条,坡塘5座,共作土方25864公方,石方20362公方。1951-1954年具体所做的水土保持工作如表2-4所示。表2-4:1951-1954年水土保持工作示意图《河南省四年来水土保持工程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河南省四年来水土保持工程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6-523号件。年份施工地区闸溝谷坊(座)堰塘(座)梯田(亩)小水库(座)小渠道(条)畦田(亩)台田(亩)1951板桥水库上游2691951紫罗山水库上游951952板桥水库上游171952石漫滩水库上游1953011953板桥水库上游141953白沙水库上游151953伊河上游411953永通河上游31954洪汝河(遂平)11954沙颍河(临汝)11954沙颍河(鲁山)61954沙颍河(襄县)11954沙颍河(郾城)7120001954虬龙溝(虞城)39001954古宋河(商丘)69401954虬龙溝(永城)1500合计48053046228401500除蓄洪工程、整理河道以及群众性的水利建设外,各专区还修建了涵闸工程、堤防岁修工程、修复工程、沟洫工程以及桥梁工程等,如表2-5所示。表2-5:1951-1955.5.31年治淮工程完成简要表(其它工程)《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五年来治淮工作基本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7-677号件。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开工竣工土方(立公方)石方(立公方)蓄洪量(百万公方)控制面积(平方公里)河道整理长度(公里)减灾面积(市亩)澍河坡涵闸河南西平1952.121953.41495418835000老王坡涵闸河南西平1953.51954.53202066103堤防岁修工程河南西平19541955142702430626修复工程河南西平1006900786132沟洫工程商、信、郑专区1951195228838985646桥梁工程62座第三章淮河治理中的民工动员第三章淮河治理中的民工动员淮河治理中的民工动员与管理治淮水利建设,主要是由民工来完成,民工是治淮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通过政治动员治淮民工达百万人。各地区的治淮水利建设基本都是来自当地群众。在治淮前后,河南各级治淮机构对民工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此保障治淮成功。第一节民工动员与调配有学者指出,中共之所以能够对广大乡村社会实施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民众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强世功,《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2期一、民工动员工作未动,政治先行,这是中共工作的特色。其民工动员模式主要是“利用乡村原有的组织、熟人网络来动员农民,并利用无所不在的党、政、军干部来鼓动群众。”蔡虹如,《蔡虹如,《中共建国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从大建水库到与湖争地》,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蔡虹如,《中共建国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从大建水库到与湖争地》,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在河南的民工动员中,首先是普遍开展宣传,在中共干部的带领下召开农代会、妇女会等会议,在会议上组织广大群众回忆过去受到洪水灾害后,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悲惨情景,并重点让水灾区群众诉水灾苦,激发群众治水的热情。以下是许昌专区的诉苦大会情形。许昌专区榆林乡妇女代表在会上诉苦,“民国二十七年,俺娘有了病躺在床上,七月初一水就来了,我听说水来就跑到岩桥上,看到从正西来了,比房子还高,吓得俺跑回去,村人只顾堵寨门,搬东西,俺也顾不了东西,顾俺娘要紧,俺哥把俺娘扛到院子里,刚进院里,水就来了,俺哥把俺娘抱到另一院子里,一瞬间,俺五件房子塌了三间。想着啥都弄出来,却被水冲走,第二天水下去了,一点也没有了。俺侄女去了河边,被水冲走了,她边说边哭。”她的这番话引发共鸣,其他代表痛哭流涕说:“这归根到底是蒋介石这龟孙把河口扒了,才淹到俺这地方。”经过诉苦,代表们下了决心,要响应治淮,榆林乡代表当场自报民工227人。《许昌专区治淮工作青年团在治淮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17号件。在群众诉水灾苦基础上,结合时事宣传,1951年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指示各级治淮机构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宣传美帝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宣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的伟大的胜利,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强大、控诉美日蒋罪行,发动控诉、回忆、对比,通过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使民工进一步认识到“条条痛苦通台湾,通美帝”《省治淮总指挥部指示各级治淮机构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河南日报,1951年4月29日。,使得群众认识到修好淮河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热火朝天抱起名来,如“许昌专区长葛县三天报名三万五千人。”《白沙水库工程政治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89号件。民工到达工地后,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工地上组织民工控诉美、日、蒋罪行的运动,反应热烈,纷纷呐喊“反对美国武装日本”,“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挖一锨土,等于打美帝一耳光子”。并且各级治淮机构组成宣传队伍,利用广播、报纸、电影、幻灯、黑板报及各种文艺形式对根治淮河的意义、方针、计划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宣传中还介绍工地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群众参加治淮。但《省治淮总指挥部指示各级治淮机构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河南日报,1951年4月29日。《白沙水库工程政治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89号件。《白沙水库工程政治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89号件。此外,在治淮初期,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结合救灾思想,强调“以工代赈”,在治淮经费上,河南获得2.3亿斤粮食,以此动员群众出来做灾工,给予群众物质上的补助,多劳多得,灾区群众几乎全部报名,如“信阳专区及许昌专区的舞阳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一般的情绪高,工作快而且好。”《为根治淮河而斗争》,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第68页。而随着灾情的缓解,治淮与生产矛盾加剧,群众更加忧虑家庭生产,河南各级治淮机构主要是采取的是前后方互助生产、签订合同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得治淮与生产两不误,如信阳专区罗山县“在民工未出发前,在区、乡治淮支援委员会的领导下,普遍组织了互助组,对治淮民工缺乏劳动力与劳动力少的,经过群众评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包干互助,分工责任制度,同时订立了生产治淮双保合同”《南湾水库指挥部第一期施工政治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213号件。,解除了民工心理上的生产顾虑。群众普遍满意,反映说“只要生产有保证,治淮就没顾虑。”但在民工意识上,多是需要亲眼见或亲自听到才放心的,对于订立合同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打着问号的,有的民工上工后顾虑家庭生产开了小差。针对此情况,主要解决办法是向治淮民工报告后方生产情况,发动家属写慰问向前方报告生产情况,甚至政府工作人员亲自上前线报告后方生产情况。而在互助组中多是采用义务代耕制度,造成三不满,“民工因未代耕好,影响生产不满,代耕户因负担大而不满,乡干部因工作难做而不满。”如有的群众说:“替民工干活连开水都不管,民工却挣工资。”后由于此制度使前后方压力大,治淮委员会取消义务代耕制度。河南治淮总指挥部决定实行有偿帮助,并对无剩余劳动力之单干户和参加互助组或农业生产合作社者《南湾水库指挥部第一期施工政治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213号件。《民工动员组织原则及出工比例》,《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203号件。无剩余劳动力之单干户:民工上工前采用自愿结合办法自找亲戚邻居帮助代耕,按工给资。一是按实际劳动日及代耕活的轻重,给予适当代工的工资,或根据双方自愿进行分资。二是以工换工,民工以自己牲口与代耕户与工人,或民工回来以后工人换工人,民工所得工资不平分。参加互助组或农业生产合作社者:在互助组或生产合作社抽调剩余劳动力参加治淮,出工者全由互助组带工,采用按工计分办法,民工所的工资,除在工地上必要之开支外,结余工资交互助组或合作社,作扩大生产或互助分用,将治淮作为互助组或合作社之副业,民工吃在工地,省着家里,对民工不吃亏。二、民工调配河南治淮民工调配达到上百万。1950年河南省冬季重点施工项目动员了8万余人,而1951年春季,“全省共动员民工八十二万四千多名,比去冬多九倍。”《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414页。可见,民工数量之多。而为了不浪费人力《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414页。1950年,在河南省治淮工作闭幕会议上,省政府对于民工的调配提出了要求,“对于抽调的民工必须保证精干健强的全劳动力,老弱残疾及患精神病传染病的不要,必须做到公平合理,按劳出工,以工代赈照顾灾区,调配民工数目有以下三个原则标准:一是要就地开工,由近到远,近者多出,远者少出;二是按各县人口的多少,施工早晚,适当调配;三是与其他工作密切结合,要兼顾农村生产与土改工作。”《为三年基本解决淮河水患而奋斗全省治淮工作会议闭幕工程计划、民力调配等方面有了初步决定》,河南日报,1950年11月8日。对于民工《为三年基本解决淮河水患而奋斗全省治淮工作会议闭幕工程计划、民力调配等方面有了初步决定》,河南日报,1950年11月8日。《关于治淮施工民工工作的意见》,河南日报,1950年10月29日。经过中共的前期动员,河南省各级治淮机构基本贯彻执行省政府规定的民工调配原则。民工绝大部分是自愿和精干的,出现了很多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父子争取上淮河的事迹。如“南阳史庄乡妇联主任一人动员了十七个妇女送父治淮,还给民工做了七双鞋子。新野管影乡自报中超过了九十名。”《板桥水库民力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87号件。在1950年治淮冬修工作中,“《板桥水库民力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87号件。《为根治淮河而斗争》,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第68页。但部分地区前期动员较差,没有贯彻自愿和精干原则。部分干部存在单纯任务观点,不管民工是否自愿,任务完成最重要,如某些干部说:“对自报的实行民主,对不报的实行集中,不来些强迫命令,就完不成任务,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啥办法,完成任务就是本事”《关于加强民工动员组织的指示》,《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203号件。,以致于出现强迫摊派,抓阄等现象,其中发生强迫女工上河现象,如“商丘宁陵吕集区一个孕妇不愿意去,河工村妇女主任非叫去不行,原来工程只能做七天,她说,你不去,得纺线八斤,该孕妇无奈又不好说出有孕,结果流产。”《关于加强民工动员组织的指示》,《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203号件。《对民工死亡检查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8号件。《治淮民工政治中的几点体会》,《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4号件。在精工方面,也有漏洞,治淮初期,部分干部偏重于救灾,不认真执行精工政策,群众为吃粮,有的老弱病残甚至是瞎子上了治淮工地,“西平金刚乡150名民工,有小孩15,老头11,老小共占六分之一。”《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412页。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生病死亡,工地需要赔偿他们,损失治淮经费而且影响工程进度,《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412页。《薄山水库第一阶段施工及今春政治工作总结》,《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2-213号件。第二节民工管理动员调配民工是河南治淮水利建设很重要的一步,但真正要使民工在上工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且持续参加以后的工程,对广大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民工管理做的好,有助于治淮顺利完成。一、党团组织的普遍组建治淮工地上民工人数多,为便于管理,各治淮机构在治淮工地上成立民工基层组织。各治淮工地的民工基层组织,“均系自由结合,每组或每班自十二人至二十人左右,若干组或若干班组成一分队,由村长或积极分子为分队长,若干分队组成一中队,由乡长或农会主任为中队长,若干中队组成一大队,由区长或区委任大队长,合若干大队为一总队,由县长或县委任总队长。”《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227页。各地民工基层组织均设置党团组织,在党组织方面,每个总队要成立党委会,每个大队设立党总支委员会,每个中队设立党支部。在团组织方面,每个总队成立团委会;每个大队成立团总支委员会;每个中队根据团员数量的多少成立团支部或团小组。团支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党团员在治淮工作中发挥带头和骨干作用。在老王坡蓄洪工程施工中,党员冲锋在前,激励民工做工,“大冰雪天中,需要下水,党员先下去,并提出:我志愿军在前线流血拼命,保家卫国,我们在后方不能下水挖泥吗?群众纷纷自动下水。”《老王坡和吴宋湖治淮施工中的几点体会》,《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4《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编,1951年,第227页。《老王坡和吴宋湖治淮施工中的几点体会》,《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4号件。表3-1:六县民工青年团员统计表《青年团工作初步总结及今后意见》,《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青年团工作初步总结及今后意见》,《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4号件。县别参加区数民工总数团员总数团员占民工百分比数上蔡1018778347遂平44831120西平67322245汝南612320190舞阳25006113郾城39292172合计315754911872.04%并且不少团员担任了行政职务,根据遂平3个大队和上蔡8个大队的统计,“民工中团员共413名,担任中队长45名,指导员44名,分队长71名,分队指导员14名,共计174名,共占民工团员的42%,涌现出了不少模范人物,在上蔡县180多个模范中,团员模范就有30多人。”《青年团工作初步总结及今后意见》,《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4号件。团员在工程方面和民工宣传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工程方面,如板桥水库方城总队六大队五中队团支部是板桥水库的模范支队,他们成立了一个技术研究小组,共十人,一个党员、五个团员,依靠群众,研究工程,出主意,创造出了很多提高效率的方法,“三级运土法”、“一字劈土法”、“老虎大卷尾劈土法”、改进“接力法”、“蛇脱皮装土法”、“抬担分两路走,减少平土工、装土工”《治淮战线上的模范《治淮战线上的模范青年团员》,青年团河南治淮委员会编,1952年,第2页。在宣传教育方面,团员经常关心民工的生活,民工到达工地后,工作艰苦,情绪较大,民工治淮的决心动摇,团员们则通过宣传抗美援朝和增产节约运动,对民工进行爱国治淮教育,增产节约就是抗美援朝的实际行动。并且以身作则,如白沙水库“禹县六个团员为了自己治淮的决心,自动改变了他们的婚期,决心治好淮河再结婚,团员张如意曾三次拒绝了自己的婚姻。”、“叶县五大队团员李继承的父亲病故,不动摇他治淮决心。他说有人劝我回去,当然父亲的死是件很痛心事,可如果修不好水库,大水成灾将会死更多的父亲哩。他表示态度非把水库修完再回家。”《青年团白沙水库委员会施工以来团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7号件。《青年团白沙水库委员会施工以来团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7号件。当然也有极个别团员作风不好,如“西平县某团员偷民工的东西,贪污伙食,并在驻地搞男女关系”、“舞阳县某团员在工地上叫别人干活自己在家赌钱,自己不干,光叫别人干,形成监工”《《青年团工作初步总结及今后意见》,《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4号件。二、开展竞赛,评功奖模为提高民工的工作积极性,治淮工地上开展爱国竞赛运动,治淮委员会制定了一个《爱国竞赛实施办法》,“鼓励群众,实施的办法主要是透过制造典型,由干部在民工中寻觅特别强壮有技术的劳动分子,给予模范、功臣或是英雄等名称,促其在民工组织中起带头与督促作用,以便成立一个模范班或是小组、分队等,号召大家学习,彼此竞赛。竞赛之后,由干部评分计分,方法是由中队验方,大队批准,最后由总队评判。”蔡虹如,《中共建国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从大建水库到与湖争地》,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在河南治淮工地上,普遍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竞赛的内容不仅仅是劳动效率,甚至包括卫生、伙食等方面。“在情绪稳定,工程熟悉、火力大体开展的基础上,开展竞赛运动,掀起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中队与中队,民工与民工,干部与干部之间相互挑战竞赛运动。竞赛只有一个中心,就是“把工程做的又快又好”,围绕这个中心,“情绪赛稳、赛高”、“伙食赛好、赛省”、“组织赛合理”、“技术赛改进”、“卫生赛少害病、不死人”。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为根治淮河而斗争》,内部资料。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为根治淮河而斗争》,内部资料。但是后期出现了偏向,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对此做了总结,“一是单纯的红旗观点。领导上不对民工进行爱国思想教育,而以压倒别人、抬高自己的争红旗、得光荣、夺名誉的思想来教育民工。挑战开始时候,互相提的条件上就写着“你们胜利了,俺打着锣敲着鼓将红旗一幅送给你;俺胜利了,你们把红旗送给俺。”这样就使队与队中间闹不团结,闹本位。方城民工到确山民工厕所小便,确山民工往外赶,两方闹起了意见。民工情绪是忽热忽冷的,挑战双方形成了敌对思想,不但不互相学习,而且是光抓缺点不看优点。因此工作效率不高,夺得红旗的单位劲头也只是一时的高些;二是单纯的比力气的挑战,只从做工多,多得粮食来教育民工。有一个中队号召挑战,有些民工就提出要求说:“俺队里有病号,还有老的、少的,您给去掉,俺编个队,看谁做工多,看谁得粮多。”还有的说:“咱不比效率,比谁得粮多。”这样,挑战中毁了好多家具,压坏了人,病号增加。”《对民工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纠正治淮挑战竞赛中的偏向《对民工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纠正治淮挑战竞赛中的偏向》,河南日报,1951年11月28日。第一个方法是红星榜竞赛法。即在工棚适当的地方,放置一个爱国增产竞赛光荣榜,在榜上说明竞赛单位、竞赛计划、竞赛次数与获得红星的次数,并且红星榜竞赛在中队与中队、分队与分队、班与班、人与人之间都可以使用,如表3-3所示:表3-3:××县总队×大队×中队《红星榜竞赛法介绍》,《治淮》,1953年第1期。劳动竞赛 光荣榜五次荣得红旗四次三次二次一次七分队六分队五分队四分队三分队二分队一分队之后在治淮工地上普遍推行。如白沙水库在推行红星榜竞赛法之前,多数县采用的是夺红旗的竞赛方法,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在竞赛中出现了不少偏差,出现部分民工累坏身体、吐血和不团结现象。之后使用了红星的方法,“每七天检查评星、授星,修订计划一次,一般共分为三种红星。一种是新的发明创造或连得三次红星者,为红星得个大红星。第二种是超额完成计划者为红星先锋,得二个红星,第三种是基本完成计划,但在某些小的地方还不够圆满者,是红星队员得小红星”《青年团白沙水库委员会施工以来团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青年团白沙水库委员会施工以来团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17号件。第二种方法是中间不动两头评,评特殊好的和坏的。如一般是十分,好的加分(但不能多于十二分),坏的扣分(但不能少于八分),这样按劳得资,保持竞赛。如老王坡半坡中队就采用的这种办法,“他们用中间不动两头评的办法评分,十分是标准,最多十二分,最少是八分,口号是抓典型、找滑头,大家评得很认真,一致提出来朱茂德,今天出力最大,又下水,又抬泥,一天没闲着,还领导着全班干,应评十二分,评朱振邦时,大家都说他,滑头不想干,半天抬一筐土,还想找个小筐,拿个铁锨想拿个铁锤一样,对大会举不起来,评他八分,民工反映说:还是这好,可得加劲干了,八分比十二分就少得半个人的粮食了”,“评分前,每人每天平均挖土一点七公方;评分后,每人每天可挖二点二公方,民工们临时回家时,每人平均得粮四十六斤半”《《老王坡蓄洪工程施工中半坡中队怎样评分》,河南日报,1951年1月3日。第三节民工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紧张,治淮经费有限,民工工资一度较低,食宿、卫生等条件有限。但河南各级治淮机构尽量在工资、食宿、文娱、卫生等方面加以照顾,保证民工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民工工作积极性。一、工资待遇民工上工是有一定工资的。1950年治淮初期,由于受水灾影响,治淮委员会决定结合救灾,实行“以工代赈”。河南主要是发公粮小麦,保证民工“除去所需要的伙食粮小麦二斤半,菜金小麦五两六钱,燃料小麦四两外,保证每人每天可以剩余一斤细粮”《省治淮总指挥部结合以工代赈救灾定出治淮工资标准》,河南日报,1950年《省治淮总指挥部结合以工代赈救灾定出治淮工资标准》,河南日报,1950年11月26日。但随着灾情缓解,同时由于“以工代赈”所带来的经济负担,1951年治淮工地进行工资改革,中央决定“淮河流域农民担任一部分义务工,规定小河道整理、水土保持、沟洫等工程是义务工;河道整理中的干流,每公方平均为三斤,实际上就成了半义工;水库工作的民工,因其时间长,消耗大,工程急,所以保证其生活,并照顾其工具及鞋的消耗,但其余粮很少,属于资征工”。《关于治淮工资及公粮补助标准草案的几点说明》,《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39号件。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也紧随中央决定,采取“征工、工具自带,力求节约开支”政策,分为全义务工、半义务工和资征工,在工资所得方面,“除了全义务工外,半义务工效率每人每日可得一斤以上的细粮,资征工普通效率每人每日可在四斤左右的细粮,除《关于治淮工资及公粮补助标准草案的几点说明》,《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1-39号件。《为根治淮河而斗争》,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编,第36页。《治淮汇刊》第三辑,治淮委员会编,1953年,第441页。以义务工为基础工资标准,尽多够自己消费,有的甚至连自己消费都不够,还要搭上民工家里的工具、伙食等,如商丘专区多是义务工工程,民工上工主要依靠后方家庭供给,加重群众的额外负担,影响工程进度,“永城五一年工程由于工资低,政治动员不充分,在困难条件之下始终未能解决吃住问题,整个工程拖至八个多月才算竣工,据专区检查署派人检查得知,除公家发放工资以外,群众直接负担约在二四零亿元,每人需负担至六十万元,等于全县两年来的全部公粮,虞城、谷熟在治河工程中由于工资低,家庭生活困难,甚至讨饭做工、唱戏、要饭来完成治淮任务。”《商丘指挥指挥部关于执行新增政策的专题报告》,《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3-251号件。由于民工工资过低,后方负担过重,治淮民工普遍情绪低落,劳动效率低,甚至出现了民工逃跑现象,民工对政府怨声载道,普遍反映“干不干三顿饭,赚钱不赚钱落个肚兜圆,要求大吃大喝,吃完向上级要”、“土工活就这样,做得多价钱少,保证够吃,反正不能经家捎。”为稳定民工情绪,提高民工劳动效率,完成治淮任务,1953年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根据治淮委员会指示多次提高工资标准,1953年春“河道工程每日消费标准为4500元,水库工程二月份为5066元,三月一日起改为5500元”。《河南省一九五三年治淮民工工资执行情况》,《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档案》,河南省档案馆存档,J122-3-251号件。但由于部分民工发生不够吃现象,在中央的关怀下,“水库工资每日所得标准由原5500元提高到6000元,河道工资每日所得标准则由原来4500元提高到6000元”《河南省治淮总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