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走近先贤述圣——子思1.生平简介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2.地位影响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背景呈现《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人性修养的儒家经典——《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1.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2.具体内容(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2)三达德三达德,就是知、仁、勇。知、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知、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3.主要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身养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4.地位影响《中庸》弘扬孔子“忠恕之道”和《大学》“絜矩之道”,在制约自我欲望达成中和平衡方面,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人的心理和谐都有较高的价值。[文化常识]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一、字音中庸(yōnɡ) 须臾(yú)忌惮(dàn) 笃行(dǔ)二、一词多义1.率eq\b\lc\{(\a\vs4\al\co1(率性之谓道动词,遵循,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副词,全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动词,率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副词,全都))2.莫eq\b\lc\{(\a\vs4\al\co1(莫见乎隐代词,没有什么东西,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副词,没有,人莫知其子之恶副词,没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代词,没有什么东西,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代词,没有人,至莫夜月明通“暮”,夜晚,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副词,不如))3.微eq\b\lc\{(\a\vs4\al\co1(莫显乎微名词,细微之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恨晨光之熹微形容词,不明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名词,细小的事物,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形容词,低微,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形容词,低下))4.体eq\b\lc\{(\a\vs4\al\co1(体群臣也动词,体恤,体谅,轻暖不足于体与名词,身体,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名词,格局,规矩,即冈峦之体势名词,形体))5.明eq\b\lc\{(\a\vs4\al\co1(明辨之,笃行之形容词,准确,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形容词,聪明,非所以明天下也动词,显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动词,彰明))三、词类活用1.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2.君子而时中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3.小人而无忌惮也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4.道之不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5.力行近乎仁名词作状语,努力地6.尊贤也,亲亲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7.子庶民,则百姓劝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8.来百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9.柔远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四、古今异义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常规。今义:经典;经过;经营等。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坚持原则不妥协。今义:古板执着,不懂变通。五、文言句式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译文: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译文: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句)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4.恐惧乎其所不闻。(状语后置句)译文: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六、名句默写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身养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eq\b\lc\{(\a\vs4\al\co1(第一段:提出“慎独”的观点,阐释“中”“和”,第二~四段:阐释“中庸”,第五段\b\lc\{(\a\vs4\al\co1(修身的途径\b\lc\{(\a\vs4\al\co1(好学,力行,知耻)),修身的意义\b\lc\{(\a\vs4\al\co1(治人,治天下国家)))),第六段: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第七段:为学的程序与精神))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叫作“中”。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叫作“和”。[明确]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出来,都符合节度2.“性”“道”“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3.这段文字提出的“五步”学习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明确]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儒家认为只有“慎独”,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2.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明确]“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中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规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eq\f(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eq\f(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片刻不可以离开的;)eq\f(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eq\f(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eq\f(其所不闻。莫见,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eq\f(乎隐,莫显,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eq\f(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eq\f(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作中;向外表露)eq\f(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eq\f(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eq\f(位焉,万物育焉。,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eq\f(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eq\f(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保持“中”的状态;)eq\f(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eq\f(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eq\f(鲜能久矣!”,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eq\f(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那就是))eq\f(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eq\f(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那就是)贤能的人常常超过)eq\f(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eq\f(鲜能知味也。”,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eq\f(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eq\f(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eq\f(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eq\f(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了;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eq\f(天下国家矣。”,天下的方法了。”)eq\f(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常规,那就是:修养)eq\f(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自身,尊重贤能,敬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eq\f(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eq\f(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安抚分封的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eq\f(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敬爱亲属,叔伯父以及兄弟就能没有怨恨;)eq\f(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敬重辅政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eq\f(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受恩惠的士人就会尽力报答;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eq\f(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老百姓就因此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招来各种工匠,就会)eq\f(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财源茂盛百货充足;善待远方的来客,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eq\f(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都来归顺;安抚分封的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eq\f(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eq\f(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生性诚实的人,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诚”,不用思虑而有所得,)eq\f(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达到“诚”的人,)eq\f(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eq\f(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要慎重地思索,要明晰地辨析,要坚定地履行。有的知识不学则已,)eq\f(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学了,学不成就不放下;有的问题不问则已,问了,不到完全理解)eq\f(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则已,思索了,没有所得就不放下;)eq\f(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有的疑难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事情,)eq\f(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不做则已,做了,做得不彻底就不放下。别人一遍就行了,)eq\f(己百之;人十能之,己,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十遍就行了,我(即使))eq\f(千之。果能此道矣,,做它一千遍也要做好。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eq\f(虽愚必明,虽柔必,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eq\f(强。,变成刚强的人。)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解析:选C。C项,反:违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B.诚者,天之道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解析:选C。C项,就,连词。A项,就,连词;并且,连词。B项,助词,表判断;助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3.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解析:选D。D项,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对待。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从容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C.好学近乎知D.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解析:选C。A项,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B项,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坚守不渝;今义:顽固坚持。二、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命之谓性 命:赋予B.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发生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育:孕育D.小人而无忌惮也 惮:害怕解析:选B。B项,发:向外表露。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解析:选B。B项,助词,的。其他各项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解析:选D。应为“知道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情,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译文:(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译文:答案:(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3)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差别。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跲(jiá):说话不通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C.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D.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解析:选D。正确的停顿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哀”为谥号。B.百工:西周时指工奴,泛指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D.《中庸》:和《礼记》《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解析:选D。D项,《礼记》应为《大学》。1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达到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解析:选B。B项,对“义”的解释不当,原文是“义者宜也”,就是事事做得适宜的意思。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译文:(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译文:(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译文:解析:第(1)句要注意介词结构的翻译。第(2)句“官盛任使”是省略句,要注意恰当地补写出省略的成分。第(3)句“一”是“一样”的意思。答案:(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四、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填空。对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选择,中西文化的表现大不相同。中国文化对人的需要(“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