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复习要点_第1页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_第2页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_第3页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_第4页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刑法总论复习要点单选刑法中的基本原则、各自含义罪刑法定原则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应当承当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并予以什么样的刑罚处分,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如果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即使行为危害很大,也不能认定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予以刑罚处分,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平等合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合使用方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罪刑相称原则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断形态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得逞。犯罪中断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避免犯罪成果发生。空间效力属地原则凡在本国领域内犯罪,不管犯罪人是本国人或外国人(涉及无国籍人),都合用本国刑法。属人原则但凡本国公民,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或领域外犯罪,都合用本国刑法。保护原则不管犯罪人的国籍,也不管犯罪发生在本国的领域内或者领域外,只要是侵犯了本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都使用本国刑法。折衷原则以属地原则为基础,有限制地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普遍原则不管犯罪人的国籍,不管犯罪地点发生在哪个国家的领域内,也不管犯罪行为侵害了哪一种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只要有犯罪行为发生,任何国家都有权根据刑法的共同原则加以处分。永久居所或营业地原则如果犯罪人或受害人在某国有永久居所或营业处所,那么该国即可行使行使管辖权。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犯罪故意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成果,并且但愿这种成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成果,并且放任这种成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疏忽大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成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成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成果的心理态度。年纪不满14周岁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6周岁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正当防卫,假想防卫,防卫过当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通过人身反击的手段,以制止不法侵害人继续进行的行为。假想防卫主观上有防卫目的,客观上无不法侵害,排除故意。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出必要程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吸取犯,牵连犯,想象竞合犯吸取犯一种犯罪行为为另一种犯罪行为所吸取,而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仅以吸取的那个行为论罪,对被吸取的行为不再予以论罪的状况。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但其办法行为或成果行为又触犯其它罪名的状况。想象竞合犯行为人出于一种犯罪故意,实施一种犯罪行为而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的状况。数罪同种数罪,异种数罪并发关系的数罪,累次关系的数罪首要分子和主犯之间的关系、概念概念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的。首要分子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关系发生的场合不同首要分子只存在于犯罪集团和聚众犯罪中;主犯既能够存在于犯罪集团和聚众犯罪中,也能够存在于普通共同犯罪中。主犯未必是首要分子主犯除了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领导的首要分子外,还涉及在共同犯罪中去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在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必然是主犯,而在聚众犯罪中,首要分子未必是主犯。自首和立功的处分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能够从轻或者减轻处分;其中犯罪较轻的,能够免去处分;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体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去处分。立功有立功体现的,能够从轻或者减轻处分;有重大立功体现的犯罪分子,能够减轻或者免去处分;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体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去处分。多选不合用死刑的罪犯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减刑,缓刑,假释减刑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恪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体现或者立功体现,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宜减轻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缓刑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下列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体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被暂缓执行刑罚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犯新罪也没有发现漏罪,并且恪守缓刑考验监管制度,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假释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之后,因其确有悔悟体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共同犯罪,事后协助行为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告诉才解决的犯罪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等。与被害人的人格、名誉权利和婚姻家庭关系亲密有关,与侵吞别人财产等道德问题有关。死刑缓刑两年的出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体现,二年期满后,减为以上下列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三.名词解释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构成由刑事实体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成立该种犯罪所必需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犯罪中断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避免犯罪成果发生。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得逞。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的。累犯受过一定的刑罚处分,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又犯应当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但其办法行为或成果行为又触犯其它罪名的状况。结合犯数个原本独立地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铭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新罪。惯犯行为人因犯罪已成习性或以犯罪为常业,在较长时间内重复多次实施某种犯罪,依法律规定应按一罪解决的状况。单位犯罪公司、公司、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单位名义实施的按照刑法规定应当承当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简答简述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举例阐明)两者的体现形式不同犯罪对象是能够被感知的具体的物或具体的人,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性;犯罪客体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要通过人们的思维来认识,是行为的内在本质。与否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犯罪客体,就阐明某种行为不可能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危害,也就不存在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种行为不能构成犯罪;行为对象并不是每一种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只有当刑法明文规定犯罪对象时,这种对象才有可能成为该种特定犯罪的构成要件。与否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行为的性质又犯罪客体的性质决定;行为对象本身不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只是犯罪客体的体现,不能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与否受到实际的损害每一种犯罪行为都必然侵犯一定的客体,都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实际的损;作为犯罪客体体现形式的具体的人或者物,并不一定都遭到实际的损害。简述我国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主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分。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按照其所参加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分。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去处分。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分或者免去处分。教唆犯教唆别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分;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分;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能够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简述不作为的刑事成立条件和义务来源刑事成立条件行为人必须附有实施某种特定性为的义务。行为人必须含有能够推行特定义务的能力没为人没有切实推行特定的义务,从而产生对应的危害。义务来源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如,“负有抚养义务”职务、业务上规定推行的义务;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而引发的义务如,将弃婴抱回家中的人对该婴儿负有抚养义务。由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如,成年人带小朋友去游泳的行为,造成他有保护小朋友安全的义务。简述我国刑事责任年纪的具体规定绝对无刑事责任年纪时期行为人不满14周岁时,其实施了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时,不构成犯罪。相对刑事责任年纪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只对刑法所规定的部分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重伤)、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完全负刑事责任年纪时期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分原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合用死刑。简述我国刑法对死刑合用的限制性条件严格控制死刑的使用范畴死刑只合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犯罪主体上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合用死刑。死刑核准程序的限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处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规定了死刑唤起执行制度,以控制死刑立刻执行的范畴死刑执行办法的限制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办法执行。简述有关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病理性醉酒的人,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已经完全丧失了识别和控制行为的能力,不含有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所追究的,是生理性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生理性醉酒人是完全责任能力人。生理性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叙述叙述有关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异同同都预见到危害成果发生的可能性都对危害成果持不但愿的心理态度异认识程度不同过于自信过失仅仅预见到危害成果发生的“某种假设”,有较大的或然性;间接故意不是普通的预见,而是明确地认识到了发生危害成果的现实性。看待成果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不是普通的“不但愿”,还主动地追求避免成果的发生,当危害成果实际出现时,违反行为人的本意;间接故意即使“不但愿”,但危害成果的出现并不违反行为人的本意。叙述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异同同行为在客观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客观损害成果。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这一客观损害成果,这种损害成果都违反了行为人应有的主观意志。异疏忽大意的故事的行为人对客观损害成果在事实上是没有预见,但根据行为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行为人除了在法律上负有应当预见的义务外,在事实上也含有能够遇见的能力。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客观损害成果,不仅在事实上是没有预见,并且在法律上也不负有应当预见的义务。在行为的当时,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条件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行为人根本不含有能够预见的能力。叙述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异同同在主观目的中,都含有保护社会利益的正当性规定,即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正当权益。在客观效果上,都产生了有益于社会利益的实际效果,即都使得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正当权益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法律规定上,都含有排除犯罪性的属性,即在适宜的状况下,都不负刑事责任。异前提条件性质不同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仅限于人类社会的违法犯罪等不法侵害;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涉及人类社会所引发的人为危险和来自于自然界的危险。行为指向的对象条件不同正当防卫面对不法侵害就可实施;紧急避险只有在迫不得已、别无他法选择的状况下才干进行。过当的程度规定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伤害即可不大于、也可等于、不不大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损害;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不大于所保护的利益。行为的主体规定不同正当防卫不仅是每个社会组员的正当权利,并且也是某些特定社会组员的法定义务;紧急避险即使是社会组员的一项正当权利,但是对于某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社会组员来说不能进行。叙述不作为的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