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辐射和散热的发动机舱建模_第1页
基于辐射和散热的发动机舱建模_第2页
基于辐射和散热的发动机舱建模_第3页
基于辐射和散热的发动机舱建模_第4页
基于辐射和散热的发动机舱建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辐射和散热的发动机舱建模

汽车发动机舱研究汽车舱是一个半封闭空间。它由冷却系统、电机和气气气候系统、传动装置、空调和缝纫机等组成。结构配置非常紧凑。随着对汽车动力性、排放性能、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要求的日益提高,汽车的发动机舱内元件变得越来越模块化,布置也越来越紧凑,这给发动机舱散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使汽车的散热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汽车发动机舱散热效率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发动机舱内温度过高时,使得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大大降低,若发动机舱温度太高,还可能造成发动机舱的自燃。在新车开发过程中,研究发动机舱的散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传统的实验测试要在原型车制造出来才能实施,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所以在车身设计和发动机舱总布置过程中,进行发动机舱的散热情况分析,找出最恶劣的工况下,发动机舱温度最高的位置和影响因素,为车身定型和发动机舱总布置提供有力的依据,避免在汽车开发的最后阶段进行过大的改动。因此,在新车型开发的过程中,可考虑采用CFD数值仿真的方法,进行发动机舱散热研究。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仿真和实验相结合,为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发动机舱散热特性研究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国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有对发动机舱内部件的独立研究,如对散热器组的研究;也有对汽车发动机舱散热的研究,得到发动机舱的空气流场和温度分布。作者研究的CAD模型保留了发动机舱内主要的元件和特征细节,并考虑了热边界层和空气对流传热,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在设定的两种工况边界条件下,数值模拟了汽车发动机舱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分析研究了发动机舱的散热情况,找出舱内冷却空气温度最高的位置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优化方案。1数学模型1.1发动机电控系统仿真模型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进入发动机舱的空气大部分来自汽车前脸的上下进气格栅,所以选择这两部分为计算的进口。而舱内的空气主要从汽车后方流出,为计算的出口。数值模拟的模型只选取发动机舱的内部流场作为计算域,车身的其他部分简化或省略,如图1所示。这在保证工程精度的要求下,节约了计算时间。发动机舱内的元件非常复杂,如果要全部真实地模拟,在网格划分和计算过程中要求很多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这不符合工程的经济要求。所以在达到工程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可适当忽略小细节,如发动机表面的小凸台或小倒角,舱内的一些小元件(如很细的电线),或做相应的模型简化处理,如图2所示。1.2内压空气的密度汽车发动机舱内流场的空气运动速度比较小,空气的密度变化不大,可近似为常数,因此舱内空气可看作为三维不可压缩流场,由于舱内模型复杂,容易引起分离,所以应按湍流处理。各基本控制方程表示如下。(1)连续方程divv¯=0(1)divv¯=0(1)(2)p九+传统是否实现了“vi-规”的高度div(ρv¯vi−μeffgradvi)=∂p∂xi+divdiv(ρv¯vi-μeffgradvi)=∂p∂xi+div(μeff∂v¯∂xi)(2)(μeff∂v¯∂xi)(2)(3)navier-st对雷达模型的改进∂(ρT)∂T+div∂(ρΤ)∂Τ+div(ρv¯T)=div(ρv¯Τ)=div(KCpgradT)+ST(3)(ΚCpgradΤ)+SΤ(3)式中v¯v¯为平均速度,vi为平均速度分量,xi为坐标分量,T为温度,K为流体的传热系数,Cp为比热容,ST为流体的内热源及由于黏性作用流体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部分。通常在对内流场模拟的时候应用较多的是RNGk-ε湍流模型。在这种模型中,通过在大尺度运动和修正后的黏度项体现小尺度的影响,将小尺度运动从控制方程中移除。在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雷诺时均化处理时,引进了新的变量项u′iu′j¯¯¯¯¯¯¯¯u′iu′j¯(雷诺应力项)。为使方程组封闭,必须对雷诺应力做出某种假定,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推导出雷诺应力方程如下。(4)方程1的流量动能kdiv(ρv¯κ−Γkeffgradk)=G−ρε(4)div(ρv¯κ-Γkeffgradk)=G-ρε(4)(5)湍流动能有效黏度及有效黏结系数div(ρv¯ε−Γεeffgradε)=εk(C1G−C2ρε)(5)div(ρv¯ε-Γεeffgradε)=εk(C1G-C2ρε)(5)式中k为湍流动能,ε为湍流动能耗散率,μeff为湍流有效黏性系数,ρ为空气密度(常温,1.16kg/m3),Γkeff表示湍动能有效扩散系数,Γεeff表示湍动能黏性耗散率有效扩散系数。2结构热边界条件为了正确模拟复杂流场,在一定网格点的条件下,流动参数变化梯度较大的区域,须安排较多网格点。在发动机和散热器等元件的周围网格加密,由于热边界的存在,要拉伸附面层,用以提高边界层的计算精度。图3为发动机舱主要元件的网格划分。计算中采用了3种流动边界条件(velocity-inlet;pressure-outlet;wall)、3种换热边界条件(heat-flux;temperature;convection)、多孔介质边界条件、体积源项边界条件和风扇模型边界条件。汽车的进口边界条件设定为velocity-inlet,设定工况为车以某一速度向前匀速运动,进风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同,进口的湍流方式使用经验数值(湍流强度为5,黏性比为2%)。计算中假定其他位置不出风,仅在计算模型的末端留一个出口面,设定为pressure-outlet。热边界条件的处理分材料的选取以及热边界的类型两个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发动机舱内元件的材料和边界条件。板翅式换热器等复杂结构体积的简化模型以多孔介质模型来代替。多孔介质的设置要根据实验得到的冷凝器、油冷、水箱的阻力曲线获取。冷凝器和水箱以及油冷当作热源处理,赋予相应的体积热源。采用风扇模型,指定通过风扇前后的压力变化与通过风扇的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简化计算。2.1配比的确定和假设在简单、均匀的多孔介质上,多孔介质的Darcy定律可以使用下面的数学模型Si=−(μαvi+C212ρv2)(7)Si=-(μαvi+C212ρv2)(7)式中α为多孔介质的渗透性,C2为惯性阻力因子,其中,黏性系数μ=1.7894×10-5。在已知多孔介质上的速度与压强损失的试验数据(表1)时,可以通过插值求出多孔介质上的系数。由表1可以拟合出Δp-v曲线,强迫截距为0,得到的函数关系为:Δp=-(93.583v2+368.76v)(8)式(8)方程等价于式(7),形式上是速度v的多项式,对比两个方程可知:12C2ρ=93.583(9)12C2ρ=93.583(9)μα=368.76(10)μα=368.76(10)在ρ=1.225kg/m3时,惯性阻力因子C2=152.789;在μ=1.7894×10-5时,可知1/α=2.06×107。2.2冷凝器的数据模拟当将风扇用一个无限薄的片体代替时,就可以用风扇边界条件直接仿真。冷却空气通过风扇时存在压强损失现象,在此可用压强损失系数表示。再设定通过风扇后空气的轴向和切向的速度,模拟出冷却空气通过风扇后的漩涡。风扇的压强损失与迎面风速的关系如表2所示。该风扇的扇叶外径为120mm,内径为40mm。由表2的数据拟合出风扇的迎面风速与压强损失之间的函数关系为3截面的温度分布在分析发动机舱散热情况时,选取了发动机处于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下的两种工况。工况1:汽车行驶在发动机最大转矩点,环境温度为36℃,车速为60km/h。工况2:汽车行驶在发动机额定功率点,环境温度为36℃;车速为110km/h。在工况1的边界条件下,发动机舱内冷却空气的最高速度发生在冷却风扇的后方,为42m/s。舱内冷却空气的最高温度在三效催化转化器的附近,局部温度达到310℃。元件表面最高温度是排气歧管和三效催化转化器的表面,为590℃左右。图4和图5的Y=0.25截面(截面位置如图2所示)穿过了散热器组、风扇、排气歧管、发动机、隔热罩表面以及进气歧管。在图4的左方,从进气格栅进入的空气掠过散热器组后被加热,温度介于83~112℃之间,但到了排气管附近时,温度为302℃,因为排气管散热量很大,一般发动机舱的最高温度会出现在这里。隔热罩使得高温气体没有到达车表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图5的速度场分布中可以看到,空气经过散热器时速度降低,经过风扇后速度增高,该截面上的最大速度值在风扇后方。空气到达发动机和排气管的速度大约是25m/s,隔热罩的导流作用使得发动机顶部空气流速相对较高。此外,截面上的速度大约在10m/s以下,由于底部有进风口,使得通过油底壳下方的流动速度大约有15m/s,此处的温度分布也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图6和图7为X=-0.2截面(截面位置如图2所示)的温度图和矢量流线图。X截面主要经过排气管和空气滤清器。截面的高温气体主要分布在排气管周围,因为发动机罩的作用,高温气体相对比较集中。由于该部分的元件用耐高温材料制造,所以该位置局部的空气高温是设计所容许的。舱内的左右温度分布不同,右边的温度比左边的温度高。特别在电池的右侧有高温区存在,这对电池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有一定的影响。从图7的矢量流线图可以看出,左边的空气流速较大,流动比较顺畅;而右边流速较低,还有很明显的漩涡存在。电池的右侧也有漩涡存在,漩涡的存在是截面局部高温的主要原因。图8和图9是Z=0.2截面(截面位置如图2所示)的温度图和矢量流线图,经过左右风扇的风速和空气的温度基本相同,但之后左侧的空气流向发动机和排气歧管,在排气歧管附近风速减低,由于排气歧管形状复杂,造成小漩涡的产生,空气的低速和循环加热使得附近的气体相对高温。舱内最左边也有漩涡的存在,但因为进入的气体本身温度不是很高,所以滞留的气体温度不高。右侧气流因为受到电池和空气滤清器的阻挡,在电池、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之间形成了漩涡,空气循环加热,温度升高。在工况2设定的边界条件下,由于车速较高,发动机舱内冷却空气最高速度达到49m/s,主要分布在冷却风扇的后方,舱内冷却空气的最高温度还是在三效催化转化器的附近,局部温度达300℃。部件表面最高温度在排气歧管和三效催化转化器的表面,为580℃左右。由于工况2的XYZ截面的温度和速度分布和工况1的大致相同,在此只给出Y=0.05截面的温度云图和速度云图(图10、图11)。图12是工况1的发动机舱内元件的表面温度分布,可以看出高温表面主要在排气歧管和三效催化转化器,为590℃左右。三效催化转化器的迎风面的温度比另一面的温度相对较低,表面最高温度一般都在冷却风不能直接到达的小转角位置。发动机表面的温度分布比较平均,油底壳的温度大约为130℃。在发动机的隔热罩附近,其表面温度为312℃,而实验测量的结果(某汽车公司提供的数据文件)为328℃,二者之间的相对误差为5.13%,由此可见在此处的CFD计算的温度场基本达到工程的精度要求。由图13的舱内空间矢量图可以看出,从进气格栅进入的空气,经过风扇加速,撞击到蓄电池和排气歧管,由于不能平缓过渡,该位置的速度矢量方向凌乱。油底壳的底部风量充足,主要是底面的进风口带来了足够的冷却空气。但油底壳的周围风量太小,风速不高,原因是底面进来的空气不能直接到达油底壳表面。4不同工况下发动机舱的结果分析(1)利用CFD软件成功完成了汽车发动机舱散热的模拟。得到发动机舱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能量化地判断出发动机舱内的最高温度的位置,为车身造型和总布置提供有用的参考。(2)边界条件,如散热器的压降和散热量,风扇的压降和速度函数,发动机表面的热通量等的设置,对计算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排气管和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散热量很大,对它附近的元件造成影响。为排气管和三效催化转化器加上隔热罩,让它的热量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散出,虽然局部的温度会上升,但可以起到保护其他不能承受高温的元件的作用。(4)由于空气滤清器的周围有漩涡存在,空气的循环加热使温度过高,会降低发动机进气效率,并对旁边的电池和保险箱等塑料元件造成威胁。因为空气滤清器和电池等是低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