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4,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先秦青铜器纹饰变化的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商朝主纹饰是饕餮(注:神化动物形象)纹,被大量运用于商人的祭祀重器上。西周早期模仿、继承商人风格。中期以后,抽象的纹饰以及写实性的纹饰为主。春秋战国题材很广,大多属于贵族生活的内容,包括宴饮、歌舞、习射、采桑、戈射以及水陆攻战等场景。A.铸造工艺的进步 B.绘画艺术的成熟C.人本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秦青铜器纹饰逐渐从抽象转为写实,从神化动物形象转为描述现实的人类生活,体现了对人和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重视,体现人本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青铜器纹饰变化而非铸造工艺变化,排除A项;先秦青铜器纹饰多数是铸造的,而非绘在青铜器上,排除B项;从材料中青铜器纹饰变化不能看出贵族等级秩序遭到破坏,不能得出礼乐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2.2015年,南昌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墓考古发现震惊全国。在东藏椁内,出土了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各一件(籍田: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在出土竹简中,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由此可知,汉朝()A.尊崇儒家思想 B.废除郡国并行制度C.重视中西交流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海昏侯墓中出土大量儒家经典,反映汉朝尊崇儒家思想,A项正确;汉武帝采取措施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海昏侯墓中未出土来自西方或与西方有关的物品,不能得出重视中西交流,排除C项;海昏侯墓出土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体现重农,而看不出抑商,排除D项。故选A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夷”“夏”政权均以“正朔”自居,斥对方为“闰位”。汉族政权从夷狄血统出发,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藐视异族文化,以此促进政权统一,维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内迁诸族则以儒学为中心,抓住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文化意义为统治合法性寻找依据。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A.确立了同源共祖的意识B.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体现了华夏文化对异质文化的拒斥D.客观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均以正统自居,汉族政权指出少数民族政权是异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则强调自身接受了正统文化。汉族政权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汉族政权提出少数民族“非我族类”,表明同源共祖的意识尚未完全确立,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繁荣,儒学的地位有所动摇而非强化,排除B项;据材料,汉族政权指出少数民族政权“非我族类”,目的是促进政权统一,维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而非拒绝异质文化。华夏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断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排除C项。故选D项。4.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 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 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至唐,谏官是宰相的属官,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而到了宋代谏官不隶属于宰相,而由皇帝任命,于是谏官的职能逐渐从规谏皇帝变为纠弹宰相,这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D项正确;谏官制度的变化反映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使皇权加强而非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反映谏官职权的变化,未提及谏官数量增加,无法得出官僚队伍日益庞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台谏作为专门的监察官员,相对独立地行使监察权力,且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监察权力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独立运行,比如材料提及监察官员隶属于宰相或由皇帝任免,排除C项。故选D项。5.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边境贸易得到官方认可后,中俄贸易迅速扩大,茶叶贸易额也不断增加,形成中俄“万里茶道”(如下图)。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开创了“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格局。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丝绸之路延伸拓展C.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 D.闭关锁国政策的松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中俄贸易迅速扩大,茶叶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不属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不是丝绸之路的延伸拓展,排除B项;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6.1861年,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同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向英国政府报告:“在过去12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由此推知()A.近代化外交体制已确立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D.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说明英国在政治上对清政府产生较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侵略要求,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C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立体现了外交近代化,但不能证明近代化外交体制已确立,而且材料主要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也不能体现近代化外交体制已确立,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应该指的是洋务派,它获得列强支持,地位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7.在近代某一历史时期,黑龙江省五常地区的干部团结积极分子,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掀起“破坏地主的伪装”运动。二十天左右,万宝山村共斗了二十六家伪装地主,斗出马牛六十二匹、大车八辆、粮食三十石、银手饰三斤多、衣服四百多件,大体上解决了全村粮荒衣荒问题。该时期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一些地主采取隐瞒土地、分散财产的手段,不愿意交出土地,党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掀起“破坏地主的伪装”运动,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力量主要在南方,并未在黑龙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农民运动,排除A项、B项;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地主、发动农民抗日,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8.恩格尔系数是指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它是用来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针。1990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体现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即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B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史学家在评价某文明时称:“地球上大部分民族还在吃草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住宫殿了,他们发明车轮,创造了楔形文字”。该文明发生在()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②为两河流域地区,B项正确;①为埃及,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排除A项;③为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不是古代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排除C项;④为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印度不使用楔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10.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布里昂写道:“这是近东历史上第一次,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政体,并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该帝国()A.延续了马其顿帝国政治版图B.宣扬君主的权力来源于神C.继承了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D.推动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波斯帝国灭亡,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B项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崛起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军队东征灭亡波斯帝国,而非波斯帝国延续了马其顿政治版图,排除A项;波斯帝国是奴隶制国家而非封建国家,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医生、社会改革者、市政工程师等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霍乱这种19世纪灾难性的疾病已经在工业化国家里根除。对于19世纪大部分欧洲人来说,他们比自己的爷爷奶奶都要长寿,欧洲的人口在19世纪从1.9亿上升到4.2亿。此时欧洲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B.世界市场增加了食物供应C.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D.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到19世纪、20世纪,欧洲人口的平均年龄有所增加,霍乱等灾难性疾病在“工业化”国家根除,欧洲人口在19世纪有快速的增长,这与“医生、社会改革者、市政工程师等的努力”有关,而推动医疗水平上升、政府职能拓展的是工业革命,所以此时欧洲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霍乱等疾病的根除与粮食供应无关,排除B项;推动此时欧洲财富增加的并非殖民掠夺,而是工业革命,排除C项;霍乱等疾病得到根除,但仍旧存在其他传染性疾病,排除D项。故选A项。12.1855年出版的小说《玛丽·巴顿》的主人公玛丽·巴顿是一位可怜的织工。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她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遭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玛丽·巴顿的遭遇如果作为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巨性 B.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联合的可行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的世界。材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尽可能多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得贫富分化加大,阶级矛盾加深,这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项正确;材料中的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根据所学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材料只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涉及工人的联合,排除D项。故选C项。13.1903年,德国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建筑巴格达铁路的特许权。德皇威廉二世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土耳其援助,他还亲自出马访问土耳其首都,并以“保护人”的身分自居标榜他是三亿穆斯林及其教主的“朋友”。德国上述行为()A.意在推动土耳其国家的独立自治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初,德国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外交访问,拉拢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集团,与俄国等对抗,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德国对土耳其的支持和援助是要拉拢土耳其与协约国集团对抗,而非支持土耳其的独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德国的扩张倾向和尚武好战,无法得出军国主义思想的滋长,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二十年代,在英美筹划下,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调整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这一变化()A.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B.根源于德国强烈的民族主义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D.化解了战胜国与德国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二十年代(欧美)。据材料可知,“道威斯计划”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有利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德国对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宰割和限制不满,国力恢复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A项正确;强烈的民族主义是促使德国挑战凡尔赛体系的原因,而非战胜国在德国赔款政策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是英美出于欧洲局势和自身国家利益考虑而作出的,而非主要考虑德国人的感受,排除B项;“道威斯计划”体现美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达成一致,而非相互竞争,排除C项;战胜国与德国的矛盾重重,并未完全化解,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不再受美国指挥。他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反,从既定事实出发,使欧洲国家相互接近,从经济、文化、技术……着手一块一块地打碎铁幕。”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C.两大阵营关系的改善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法国和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力图调整以往追随美国对苏冷战的政策,通过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善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关系,加强西欧国家间的联合来加强独立自主,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A项正确;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也即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开始,因此西欧一体化进程早于1958年,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法国的政策转变,这种政策转变是出于法国国家利益,两大阵营关系变化属于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且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强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据统计,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6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阶层约占15%—30%,上层阶层约占15%—25%,其中最富有者约占4%—6%。这表明,发达国家()A.社会矛盾日渐缓和 B.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C.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D.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末的世界。材料表明在发达国家中间阶层、贫困阶层、上层阶层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是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有很多层次,不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说上层阶层的收入和贫困阶层的收入,不知道贫富差距是拉大或者是缩小,排除C项;20世纪末的发达国家的社会性质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为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中叶以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又况遭安史之乱,丁口流离转徙,版籍徒有空文,岂堪按以为额?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田赋三》材料二两税之立,则异于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囤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风俗不得不讹,闾井不得不残,赋入不得不阙。——陆贽《陆宣公奏议》卷4《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三自建中初,天下编氓百三十万,赖分命黜陟(官职),重为案比,收入公税,增倍而余。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皆被其籍,诚适时之典,拯弊之良图(原注:旧制,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三对两税法的态度及各自的理由。(3)综合材料,谈谈唐朝税制改革的启示。〖答案〗(1)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赋役不均现象严重;安史之乱,人口流亡,户籍混乱;政府财政收入减少。(2)材料二持批判态度。理由:两税的资产很难估算,计资定税不合理;易造成隐瞒资产、逃避赋役、风气败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赋役的征收。材料三持肯定态度。理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明确税制,简化税目,有利于抑制官吏贪腐,减轻百姓负担。(3)启示:要适时改革;改革要追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得出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据材料“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得出赋役不均现象严重;据材料“又况遭安史之乱,丁口流离转徙,版籍徒有空文”得出安史之乱,人口流亡,户籍混乱;结合所学,得出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二持批判态度。理由:据材料“资产之中,事情不一”并结合所学得出两税的资产很难估算,计资定税不合理;据材料“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风俗不得不讹”得出易造成隐瞒资产、逃避赋役、风气败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材料“赋入不得不阙”得出不利于赋役的征收。材料三持肯定态度。理由:据材料“收入公税,增倍而余”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得出明确税制,简化税目,有利于抑制官吏贪腐,减轻百姓负担。【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由租庸调制改为实行两税法,启示我们要适时改革;据材料,两税法根据均田制破坏、土地和资产占有不均的现实,实行按土地和财产征税,有利于改变赋税负担不均的情况,启示我们改革要追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材料二材料三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具有并且继续拥有意义深远的历史价值。三线建设的精神遗产则会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强化成一种难得的社会动员力量与一块坚实的意识形态阵地。传承三线建设的精神遗产就是传承三线建设的“遗志”,为更加富强美好的未来之中国做准备,在社会上广泛提倡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提高人民大众的家国观念与价值认同。——摘编自钱鹏鸣《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阐发》(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开展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并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和历史意义。(2)综合材料,简要说明国家重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理由。〖答案〗(1)背景:国际形势的紧张(或美苏的战争威胁);国防建设的需要。特点: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规模大;建与迁结合;国家主导;以重工业为主。意义: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理由:三线建设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三线建设对于研究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三线精神激励后人建设美好中国;提倡和发扬三线精神,能够提高人民的家国观念与价值认同。〖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背景:据材料“以备战为主要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为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加强战备,开展三线建设。特点:据材料“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展开”得出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据材料“大规模经济建设”得出规模大;据材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得出建与迁结合;据材料“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得出国家主导;据材料“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得出以重工业为主。意义:据1950年代和19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结合所学可得出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一批工业中心,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理由:据材料“强化成一种难得的社会动员力量”“为更加富强美好的未来之中国做准备”得出三线精神激励后人建设美好中国;据材料“提高人民大众的家国观念与价值认同”得出提倡和发扬三线精神,能够提高人民的家国观念与价值认同;结合所学,三线建设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对于研究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紧扣图中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答案〗论题:近代思想解放与科学进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阐释:思想解放促进近代科学进步。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出现“科学革命”,代表性成就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等。启蒙运动倡导理性精神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及其后,拉瓦锡、高斯、法拉第等各自在化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并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定重要基础。科学进步促进思想解放。科学革命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科学的基础。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相信科学和教育的作用,反对教权和专制王权,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主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近代思想解放与科学进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最大范围的时空:15—18世纪(世界)。首先依据材料和图片提供的信息拟定论题,知识范围是世界史。论题要明确,可以从“科学与思想文化的共同作用”方面入手,需要持论有据,表达清晰。依据材料信息“16-17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等”,可知“欧洲出现‘科学革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反对教权和专制王权,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主张;两者共同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接着可以就科学进步对上层建筑及思想方面的影响进行充分论述,如“科学革命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科学的基础”,相对来说“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主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加以总结,理论升华。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得以借势崛起。反对外来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政策,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构成了当前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这些主张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和“反全球化”。——摘编自吴宇、吴志成《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材料二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1)据材料一,分析当今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消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出的科学方案,并概括其实施的有利因素。〖答案〗(1)原因: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国家治理出现危机。不利影响: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助长极端民族主义;冲击民主制度。(2)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因素: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亚投行”的成立惠及世界。〖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欧美地区。原因:据材料“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得出西方国家经济的衰退;据材料“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得以借势崛起”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国家治理出现危机。不利影响:据材料“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得出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据材料“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得出助长极端民族主义;据材料“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得出冲击民主制度。【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方案:据材料“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因素:从时代潮流、国际共识、中国实力、具体措施和积极成果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得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结合所学,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亚投行”的成立惠及世界,这些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努力和重要成果。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4,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先秦青铜器纹饰变化的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商朝主纹饰是饕餮(注:神化动物形象)纹,被大量运用于商人的祭祀重器上。西周早期模仿、继承商人风格。中期以后,抽象的纹饰以及写实性的纹饰为主。春秋战国题材很广,大多属于贵族生活的内容,包括宴饮、歌舞、习射、采桑、戈射以及水陆攻战等场景。A.铸造工艺的进步 B.绘画艺术的成熟C.人本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秦青铜器纹饰逐渐从抽象转为写实,从神化动物形象转为描述现实的人类生活,体现了对人和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重视,体现人本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青铜器纹饰变化而非铸造工艺变化,排除A项;先秦青铜器纹饰多数是铸造的,而非绘在青铜器上,排除B项;从材料中青铜器纹饰变化不能看出贵族等级秩序遭到破坏,不能得出礼乐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2.2015年,南昌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墓考古发现震惊全国。在东藏椁内,出土了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各一件(籍田: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在出土竹简中,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由此可知,汉朝()A.尊崇儒家思想 B.废除郡国并行制度C.重视中西交流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海昏侯墓中出土大量儒家经典,反映汉朝尊崇儒家思想,A项正确;汉武帝采取措施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海昏侯墓中未出土来自西方或与西方有关的物品,不能得出重视中西交流,排除C项;海昏侯墓出土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体现重农,而看不出抑商,排除D项。故选A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夷”“夏”政权均以“正朔”自居,斥对方为“闰位”。汉族政权从夷狄血统出发,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藐视异族文化,以此促进政权统一,维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内迁诸族则以儒学为中心,抓住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文化意义为统治合法性寻找依据。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A.确立了同源共祖的意识B.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体现了华夏文化对异质文化的拒斥D.客观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均以正统自居,汉族政权指出少数民族政权是异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则强调自身接受了正统文化。汉族政权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汉族政权提出少数民族“非我族类”,表明同源共祖的意识尚未完全确立,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繁荣,儒学的地位有所动摇而非强化,排除B项;据材料,汉族政权指出少数民族政权“非我族类”,目的是促进政权统一,维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而非拒绝异质文化。华夏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断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排除C项。故选D项。4.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 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 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至唐,谏官是宰相的属官,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而到了宋代谏官不隶属于宰相,而由皇帝任命,于是谏官的职能逐渐从规谏皇帝变为纠弹宰相,这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D项正确;谏官制度的变化反映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使皇权加强而非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反映谏官职权的变化,未提及谏官数量增加,无法得出官僚队伍日益庞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台谏作为专门的监察官员,相对独立地行使监察权力,且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监察权力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独立运行,比如材料提及监察官员隶属于宰相或由皇帝任免,排除C项。故选D项。5.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边境贸易得到官方认可后,中俄贸易迅速扩大,茶叶贸易额也不断增加,形成中俄“万里茶道”(如下图)。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开创了“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格局。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丝绸之路延伸拓展C.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 D.闭关锁国政策的松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中俄贸易迅速扩大,茶叶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不属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不是丝绸之路的延伸拓展,排除B项;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6.1861年,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同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向英国政府报告:“在过去12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由此推知()A.近代化外交体制已确立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D.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说明英国在政治上对清政府产生较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侵略要求,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C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立体现了外交近代化,但不能证明近代化外交体制已确立,而且材料主要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也不能体现近代化外交体制已确立,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应该指的是洋务派,它获得列强支持,地位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7.在近代某一历史时期,黑龙江省五常地区的干部团结积极分子,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掀起“破坏地主的伪装”运动。二十天左右,万宝山村共斗了二十六家伪装地主,斗出马牛六十二匹、大车八辆、粮食三十石、银手饰三斤多、衣服四百多件,大体上解决了全村粮荒衣荒问题。该时期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一些地主采取隐瞒土地、分散财产的手段,不愿意交出土地,党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掀起“破坏地主的伪装”运动,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力量主要在南方,并未在黑龙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农民运动,排除A项、B项;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地主、发动农民抗日,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8.恩格尔系数是指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它是用来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针。1990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体现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即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B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史学家在评价某文明时称:“地球上大部分民族还在吃草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住宫殿了,他们发明车轮,创造了楔形文字”。该文明发生在()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②为两河流域地区,B项正确;①为埃及,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排除A项;③为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不是古代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排除C项;④为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印度不使用楔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10.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布里昂写道:“这是近东历史上第一次,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政体,并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该帝国()A.延续了马其顿帝国政治版图B.宣扬君主的权力来源于神C.继承了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D.推动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波斯帝国灭亡,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B项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崛起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军队东征灭亡波斯帝国,而非波斯帝国延续了马其顿政治版图,排除A项;波斯帝国是奴隶制国家而非封建国家,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医生、社会改革者、市政工程师等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霍乱这种19世纪灾难性的疾病已经在工业化国家里根除。对于19世纪大部分欧洲人来说,他们比自己的爷爷奶奶都要长寿,欧洲的人口在19世纪从1.9亿上升到4.2亿。此时欧洲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B.世界市场增加了食物供应C.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D.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到19世纪、20世纪,欧洲人口的平均年龄有所增加,霍乱等灾难性疾病在“工业化”国家根除,欧洲人口在19世纪有快速的增长,这与“医生、社会改革者、市政工程师等的努力”有关,而推动医疗水平上升、政府职能拓展的是工业革命,所以此时欧洲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霍乱等疾病的根除与粮食供应无关,排除B项;推动此时欧洲财富增加的并非殖民掠夺,而是工业革命,排除C项;霍乱等疾病得到根除,但仍旧存在其他传染性疾病,排除D项。故选A项。12.1855年出版的小说《玛丽·巴顿》的主人公玛丽·巴顿是一位可怜的织工。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她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遭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玛丽·巴顿的遭遇如果作为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巨性 B.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联合的可行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的世界。材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尽可能多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得贫富分化加大,阶级矛盾加深,这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项正确;材料中的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根据所学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材料只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涉及工人的联合,排除D项。故选C项。13.1903年,德国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建筑巴格达铁路的特许权。德皇威廉二世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土耳其援助,他还亲自出马访问土耳其首都,并以“保护人”的身分自居标榜他是三亿穆斯林及其教主的“朋友”。德国上述行为()A.意在推动土耳其国家的独立自治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初,德国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外交访问,拉拢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集团,与俄国等对抗,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德国对土耳其的支持和援助是要拉拢土耳其与协约国集团对抗,而非支持土耳其的独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德国的扩张倾向和尚武好战,无法得出军国主义思想的滋长,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二十年代,在英美筹划下,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调整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这一变化()A.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B.根源于德国强烈的民族主义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D.化解了战胜国与德国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二十年代(欧美)。据材料可知,“道威斯计划”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有利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德国对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宰割和限制不满,国力恢复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A项正确;强烈的民族主义是促使德国挑战凡尔赛体系的原因,而非战胜国在德国赔款政策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是英美出于欧洲局势和自身国家利益考虑而作出的,而非主要考虑德国人的感受,排除B项;“道威斯计划”体现美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达成一致,而非相互竞争,排除C项;战胜国与德国的矛盾重重,并未完全化解,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不再受美国指挥。他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反,从既定事实出发,使欧洲国家相互接近,从经济、文化、技术……着手一块一块地打碎铁幕。”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C.两大阵营关系的改善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法国和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力图调整以往追随美国对苏冷战的政策,通过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善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关系,加强西欧国家间的联合来加强独立自主,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A项正确;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也即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开始,因此西欧一体化进程早于1958年,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法国的政策转变,这种政策转变是出于法国国家利益,两大阵营关系变化属于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且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强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据统计,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6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阶层约占15%—30%,上层阶层约占15%—25%,其中最富有者约占4%—6%。这表明,发达国家()A.社会矛盾日渐缓和 B.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C.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D.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末的世界。材料表明在发达国家中间阶层、贫困阶层、上层阶层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是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有很多层次,不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说上层阶层的收入和贫困阶层的收入,不知道贫富差距是拉大或者是缩小,排除C项;20世纪末的发达国家的社会性质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为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中叶以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又况遭安史之乱,丁口流离转徙,版籍徒有空文,岂堪按以为额?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田赋三》材料二两税之立,则异于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囤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风俗不得不讹,闾井不得不残,赋入不得不阙。——陆贽《陆宣公奏议》卷4《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三自建中初,天下编氓百三十万,赖分命黜陟(官职),重为案比,收入公税,增倍而余。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皆被其籍,诚适时之典,拯弊之良图(原注:旧制,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三对两税法的态度及各自的理由。(3)综合材料,谈谈唐朝税制改革的启示。〖答案〗(1)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赋役不均现象严重;安史之乱,人口流亡,户籍混乱;政府财政收入减少。(2)材料二持批判态度。理由:两税的资产很难估算,计资定税不合理;易造成隐瞒资产、逃避赋役、风气败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赋役的征收。材料三持肯定态度。理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明确税制,简化税目,有利于抑制官吏贪腐,减轻百姓负担。(3)启示:要适时改革;改革要追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得出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据材料“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得出赋役不均现象严重;据材料“又况遭安史之乱,丁口流离转徙,版籍徒有空文”得出安史之乱,人口流亡,户籍混乱;结合所学,得出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二持批判态度。理由:据材料“资产之中,事情不一”并结合所学得出两税的资产很难估算,计资定税不合理;据材料“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风俗不得不讹”得出易造成隐瞒资产、逃避赋役、风气败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材料“赋入不得不阙”得出不利于赋役的征收。材料三持肯定态度。理由:据材料“收入公税,增倍而余”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得出明确税制,简化税目,有利于抑制官吏贪腐,减轻百姓负担。【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由租庸调制改为实行两税法,启示我们要适时改革;据材料,两税法根据均田制破坏、土地和资产占有不均的现实,实行按土地和财产征税,有利于改变赋税负担不均的情况,启示我们改革要追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材料二材料三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具有并且继续拥有意义深远的历史价值。三线建设的精神遗产则会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强化成一种难得的社会动员力量与一块坚实的意识形态阵地。传承三线建设的精神遗产就是传承三线建设的“遗志”,为更加富强美好的未来之中国做准备,在社会上广泛提倡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提高人民大众的家国观念与价值认同。——摘编自钱鹏鸣《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阐发》(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开展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并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和历史意义。(2)综合材料,简要说明国家重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理由。〖答案〗(1)背景:国际形势的紧张(或美苏的战争威胁);国防建设的需要。特点: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规模大;建与迁结合;国家主导;以重工业为主。意义: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理由:三线建设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三线建设对于研究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三线精神激励后人建设美好中国;提倡和发扬三线精神,能够提高人民的家国观念与价值认同。〖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背景:据材料“以备战为主要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为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加强战备,开展三线建设。特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