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材来源: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新文化运动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1课时三、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课标: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解读: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屡失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影响是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中国人逐渐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课,共有两个子目,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学习本课内容,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本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为五四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四、教学目标1.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认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如“民主”“科学”“旧道德”“新道德”等;2.通过《新青年》期刊实物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感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各种思想,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3.通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故事,感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以及新文化运动带给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五、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陈独秀的民国印象1914年“国政剧变,……政治教育之名词,几耳无闻而目无见。……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此时全国人民,……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1914年问题1:辛亥革命后,民主政体已经建立,可是,陈独秀在信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问题2:陈独秀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新课讲授一、青年的困惑:寻病因,探出路材料一:1914年《妇女日报》报道女大学生朱友云之死。朱友云毕业于孝感女子师范学院,未婚夫生病,嫁去冲喜,潦草成婚。半个月后,丈夫死去,朱友云殉夫而死。此报评论称:“朱烈女之死,不仅是全国女学界之光荣,更是我中国古国对于世界上之光荣也。”。材料二: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令》,称“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并规定每年9月28日中央与地方一律举行祀孔典礼。材料三:1914年底袁世凯祭天(图片)问题:为什么民主共和时代之下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呢?结论:在民间层面,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仍然遵循旧道德;在政府层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病症诊断: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封建思想仍然笼罩着社会,辛亥革命并没有治好社会大众思想方面的病。过渡:袁世凯一系列的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新气象下与乱世相矛盾,不禁让人们开始反思:到底如何才能挽救中国?材料: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转引自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问题1:陈独秀认为如何才能挽救中国?通过办杂志改造国民思想。二、青年的觉醒:开药方,救中国一、1915年,回国的陈独秀开始创办杂志,请大家观察这本杂志的封面:1.找出它的名称、创刊的时间和地点?《青年杂志》,上海2.副标题是什么语言?为什么用这种语言?法语,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致力思想启蒙。3.这是哪个群体呢?接受西式教育青年学生4.封面这位男士是谁?置于封面有何用意?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宣扬励志实干。二、材料:《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问题:陈独秀认为觉醒的新青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自主的、进步的、进去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讲解:《青年杂志》的创办,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思考:一个人,一本杂志,怎么就能掀起一场运动呢?通过微课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微课内容如下:设问:《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直到《新青年》的第4卷,封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结论:编辑团队的变化。封面中“陈独秀先生主撰”几个字不见了。《青年杂志》的初办时,陈独秀在创刊号《社告》中声称“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实际上大多是以陈独秀为首的皖南籍知识分子为主的同仁杂志。——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3号登载编辑部启事称:“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出示《新青年》期刊分期目录,在目录作者中找一找《新青年》的“编辑部同人”主要撰稿人(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问题:编辑团队迅速壮大的原因?出示《新青年》第5卷第5号期刊目录,找出本期出稿最多的撰稿人:蔡元培。引出蔡元培的另一重要身份:北京大学校长。出示蔡元培故居藏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委任状。1916年底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陈独秀受聘为文科学长。1917年《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到北京。一批北大教授加盟了《新青年》。出示《北大钟声》图片(《宽容》,现名《北大钟声》,是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国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油画作品。)手中拿着《新青年》的是陈独秀,陈独秀的后方是胡适,拿着他创作的新诗。拿着北大校徽的是鲁迅,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蔡元培,他两目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蔡元培的右前方是辜鸿铭、左后方是李大钊。辜鸿铭戴着瓜皮帽,着长袍大褂,一副满清遗老的样子,可是他手中拿着的却不是线装书。是什么?西式装帧的书,他英文非常好,政治立场却十分保守。李大钊手中拿的是《每周评论》,该杂志刊登过《共产党宣言》节译,由此可见其政治立场。问题1:画家为什么要在蔡元培的前后安排辜鸿铭和李大钊两个人?问题2:画家为什么要将蔡元培放在画面中央?问题3:这幅油画最初叫《宽容》,现在改为《北大钟声》,你觉得哪个名字好?1918-1919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相继创刊,结束了《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它们同声协唱,同气相求,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每周评论》直接以“谈政治”为宗旨,《新潮》的创刊,意味着学生辈正式以群体形式加入到“运动”中来。过渡: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现在我们社会里很流行;究竟新文化的内容是些什么?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事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造成朱烈女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问题2:陈独秀认为传统道德伦理的致命缺陷是什么?除君主外,几乎人人都没有独立人格。(因为每个人不是臣,就是子,或者妻)药方一:抨击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过渡:他们猛烈地抨击旧道德,那什么样的才是新道德呢?“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反乎是。……自负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年问题:陈独秀和胡适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人要有独立人格;个人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解读:新文化运动主张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相比,是很大的不同。药方二:提倡民主与科学我们翻开第一卷第1号,再次拜读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材料: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问题1:陈独秀认为救治国家的良药是什么?民主与人权问题2: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是什么?并重材料: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材料: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材料:国家为人而设,非人为国家而生。……人民,主也;国家,业也。所业之事,焉有不为所主者凭借利用之理?——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青年杂志》1卷4号解读:民主指民主思想、民主制度、民主权利、民主意识材料: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尊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材料: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7卷5号解读:科学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能很顺利地品读文章,因为这些白话文断句清楚、通俗易懂。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要想让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还需要一副药方。药方三:文学革命材料:“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1917问题1:胡适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问题2: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一找陈独秀提出怎样来改变文学的表达内容呢?胡适强调的是要改变文学的表达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的主张得到了陈独秀的肯定,很快陈独秀就在《新青年》第二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总结: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是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从第四卷起就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四者是什么关系呢?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路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问题1:为什么说“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封建礼教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只有批判泯灭个性的旧道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进而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问题2:为什么说“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与拥护民主和科学是什么关系?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旧的语言、旧的文学是与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专制统治相一致的。要拥护民主和科学,就需要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