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文》的互见方法比较_第1页
《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文》的互见方法比较_第2页
《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文》的互见方法比较_第3页
《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文》的互见方法比较_第4页
《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文》的互见方法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文》的互见方法比较

1互著别裁法是类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的“互认”和“彼此写作”,是指同一本书中的不同类型的书。许多图书,或因内容跨类而部次易混,或因主题非一而其用相资,如果仅仅归定于一个类目中,不仅会导致图书内容和著录类目的不尽一致,还往往会造成抵牾错杂的情况。“若就书之易淆者言之,经部《易》家与子部之五行阴阳家相出入,乐家与集部之乐府、子部之艺术相出入,小学家之书法与金石之法帖相出入,史部之职官与故事相出入,谱牒与传注相出入,故事与集部之诏诰奏议相出入,集部之词曲与史部之小说相出入,子部之儒家与经部之经解相出入,史部之食货与子部之农家相出入。”“若就书之相资者而论,《尔雅》与《本草》相资为用,地理与兵家之书相资为用,谱牒与历律之书相资为用。”这样,就需要使用互著之法将一书互载于相关类目中。“书之易混者,非重复互著之法,无以免后学之抵牾;书之相资者,非重复互著之法,无以穷古人之源委。”(1)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首先对互著别裁法进行理论阐释的是明代杰出目录学家祁承业。他在《庚申整书略例》中,对互著别裁法做了比较透彻的说明。到乾隆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又讨论了互著别裁法的起源、作用和方法等,较之祁氏又前进了一步。当然,祁氏理论阐述的着眼点在便于检阅文献,而章氏的最终目的在辨考学术和著述源流,两者的差异更深刻地反映了两个目录学流派的不同旨趣。现代目录学家王重民先生在《校雠通义通解·自序》中,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于互著别裁法的发明和应用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我国古代目录的发展与成就,其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期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其原因与我国首先建成系统分类目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当15—16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逐渐上升的时候,分类目录开始发展。此时我国目录的编制水平仍然远在欧洲之上,这与我们在系统分类目录的优良传统上,又发现了互著别裁在分类著录上的辅助作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2《经籍考》正式运用了“互著”的方法《文献通考》共分24考,348卷,作为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典章制度通史,它记载了上古时代至宋宁宗时(1224年)的历代典制沿革,涉及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在体制上,它立足于文献考证,有序有按,各种材料分门别类,条理清晰,搜罗巨细,论断精微。至于章学诚《文史通义》卷4《内篇四·释通》的小字注文说:《文献通考》“虽仿《通典》,而分析次比,实为类书之学。书无别识通裁,便于对策敷陈之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误解。该书以文、献、按的顺序排列,不仅层次井然,而且还扩大了史料的容量,融会贯通成一体,汇集著述之大成,能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别裁通识应该恰恰是马端临学术思想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具体到《经籍考》,它是我国古代辑录体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其共收历代图籍4000余种,作者在“会通”的历史观和目录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在区分类例、统摄群籍的过程中,充分吸取前代书目编制的经验和长处,遥承近袭,自出机杼,构筑了四部五十五目的分类体系,颇有孤诣独到之处。如将乐书仪注附经独行,谥法别出以从仪注,五行占筮形法三分,杂史杂传联袂比肩,金石图录据义改隶,难分之书详考厘定,托古伪袭,因时叙次,义绪两牵,兼载互著。全书贯穿着“节目明备说”的基本精神,而以“会通”为指导创设的这种体例,更决定了《经籍考》的巨大目录学价值和影响。王重民先生曾进一步具体分析说:“唐宋时代是提要目录最发展的时代。在当时,‘述列传、总经序’的方法虽说没有继承发展,但编出了极其丰富的解题或提要,这就为这一方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所以到了宋末,就有了王应麟《玉海·艺文》的出现,而马端临的《经籍考》就更突出地利用了这些资料,发展了这一方法,把现有的目录参考资料,如马端临在《自序》内所指出的,‘凡可以纪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传之真伪,定其文理之纯驳者’,都编在自己的目录内,就会发生和自己所编的提要解题一样的作用,而且又是汇编了众家之长,所起的作用也就必然更大……”(1)后代学者一致公认,尤其是《经籍考》“汇编了众家之长”,进一步彰显了其核心价值。论及马端临对古代目录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应该就是在《经籍考》中正式运用了“互著”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他不是首创,也是最早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之一。《经籍考》在《经部·易》,著录有《焦氏易林》16卷,著述说:“说见占筮门。”在该书《子部·占筮》,果然又著录了《焦氏易林》16卷,并征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石林叶梦得有关言论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对这部书的作者和性质都做了说明。本书演绎六十四卦为四千九十六卦,自属《易类》无疑,但其宗旨乃在于“通于神祗”进行卜筮,(2)故将其列于《占筮》门,又十分恰当。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经籍考》中还存在另一种互著方法,而这种方法恰恰就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16的《文献通考》条中曾指出的《经籍考》的若干不足之一。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0卷,既见于“卷185经解类”,又见于“卷190小学类”;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5卷,既见于“卷201故事类”,又见于“卷216小说类”。这些书虽然没有采用著录《焦氏易林》的办法:在《易类》注明“说见占筮门”,但它们同样是一种互著,而不是钱氏所指出的重复著录现象。原因在于其所引证的资料并未重复,所谓“重复”的目的正在于互著。比如,著录在《经部·经解类》的《经典释文》,征引了《崇文总目》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两家有关资料,特别是《直斋书录解题》,陈氏还有按语说:“前世《艺文志》列于《经解类》,《中兴书目》始入之《小学》,非也。”而著录在《经部·小学类》的《经典释文》,征引的却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考《郡斋读书志》卷4《经部·小学类》,恰有《经典释文》。同样,《春明退朝录》记述的是宋代的典章制度,特别是对官制的沿革、掌故记载颇详,故马氏将它列于《史部·故事类》。此外,因该书多记国朝典故,为作者“奉朝请于春明里,因纂所闻”,故马氏又将它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同样的例子还有《乐府诗集》,它既著录于《经部·乐类》的《乐府诗集》,也著录在《集部·总集类》的《乐府诗集》。这就是说,这些书的分类在诸家书目中本来就不一致,而从实际情况看,它们在内容方面确实也有跨类的成分,像这样分别著录,就可使图书的内容和分类更加吻合,将那些“理有互通、书有两用”的图书兼收并载,便于读者即类求书、因书究学;还可使一书之体完整,使一家之义齐备。有鉴于此,明清以后的目录学著作,多采用了这一方法。当然,除两种互著法之外,为了节省文字和防止重复,《经籍考》中还运用了参见法。所谓参见,即有些话彼处已说,此处不再重复。如《经部·孟子》著录有下列5种书:张无垢《孟子解》14卷;张南轩《孟子说》17卷;晦庵《孟子集注》《或问》各14卷;石鼓《孟子答问》3卷;陈寿老《孟子纪蒙》14卷。在这5部书之后,马《考》著录说:“说并见《论语》条下。”这是因为在《论语》门皆已将其书作者大抵介绍清楚,故在《孟子》门的相应著述省略对这些作者的评介是完全必要的,而我们则需要注意将该书中的参见法与互著法区分开来。3从学术渊源和地位上看,王应麟是学,即学,儒,中与前三方面的最佳组合。主要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宋代史学和文献学并不发达,宋代的学术乃是以理学为中心,主要是空谈心性。其实并不准确。有宋一代,是中国史学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修史制度之严,历史学家之众,官私史书之多,是过去各朝所不能比拟的。诚如张舜徽先生所言:“宋代学者气象博大,学术途径至广,治学方法至密,凡举清代朴学家所矜为条理缜密、义据湛深的整理旧学的方式与方法,悉不能超越宋代学者治学的范围,并且每门学问的讲求都是由宋代学者创辟了途径,准备了条件。宋代学者这种功绩,应该在中国学术史上大书特书,而不容忽视或湮没的。”(3)而毫不夸张地说,王应麟即是宋代学术史上众多璀璨明星中的一颗耀眼明珠。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学者又称厚斋先生,南宋著名学者。其先世居俊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后迁居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其父王伪曾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学识渊博。在家庭环境熏陶下,王应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底。9岁即能博览群书,通晓《六经》,10岁应试于国子监。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年仅18岁中进士。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34岁中博学宏词科。历任西安(今浙江衢州)主簿、扬州州学教授、台州通判、礼部郎官、起居舍人、秘书监。到宋德宗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他52岁时,其官已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而这时因与右丞相留梦炎、御史徐囊等人政见不合,便辞官归乡。王应麟自幼聪慧,学问渊博。他刻苦勤奋,往往“以小册纳袖中,入密府,凡见典籍异文则笔录之,复藏袖中而出。”(4)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他也勤于著书,其一生著作等身,可确考者凡30余种600余卷(今仅存14种387卷),在南宋历史上罕有人能与之伦比。从学术渊源上看,王应麟与南宋中后期的朱、吕、陆三大学派都有师承关系,融“道学”(朱熹)“心学”(陆九渊)“文献学”于以炉,“不主一说,不名一家”。他尊崇并继承朱熹的理学体系,但是他多实证而少空谈,且兼容并蓄,不专一师,能公正客观地评述各派学术之短长得失,严谨治学。全祖望说:“先生之学,私淑东莱,而兼综建安、江右、永嘉之传。生平大节,自拟于司空图、韩握之间,良无所愧。(5)从治学特点上看,王应麟是“志在通儒”,体现于博古通今,穷天、地、人三界和广治经、史、子、集诸领域。唐玄宗时曾经开设“博学宏词科”,用来选拔博学能文的知识分子供朝廷委用,这是封建统治者在正规的科举制度以外的又一种笼络读书人的手段。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也以同样名目来网罗一些“通儒硕学”的人才为自己服务。王应麟为准备宏词考试,曾广泛收集很多材料并整理归类,最后编辑了洋洋200卷的《玉海》这部南宋最为完备的百科全书式类书。鉴于这种编辑目的,《玉海》所列门类和一般的类书不同,大都是“巨典鸿章”“吉祥善事”;至于所征引的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百家传记、杂书,范围甚广,特别是有关宋代的掌故,王应麟多是根据当时实录、会要、国史、日历等文献记叙,非常详备,乃后世史志所未详,或已失传。其记事大致以年为经,始于上古(伏羲),终于宋末。凡遇到不同的说法,便采纳诸子加以简要考证。它不像其它类书一味堆积,以多为胜,而是用提要、概述的形式撮叙事实,故条理贯通、眉目清楚,因而可作为校勘、辑佚、补注的资料来用。唐宋以来的类书仅有记载图书典故的艺文而没有记图书目录的艺文,直到王应麟的《玉海》才首倡《艺文》门类,用来记载图书目录。他在编撰《玉海》时,都是把历史文献和图书目录互相结合在一起。如《艺文》以外的20个大类中,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而以图书目录为副;在《艺文》这一大类中,则以图书目录为主。考察《艺文》28卷所包含的44个子目,发现他基本上是按经史子集的次序排列,其中也夹入了一些与图书目录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因此,在《玉海》的各个类目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这就是《玉海》所独具的和过去其它一切类书不同的特点。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即云:“与他类书体例迥殊……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1)而元人胡助则称赞它是“天下奇书”;(2)清人熊本亦评价其为“大有裨经济实学。”(3)《玉海》所创设的《艺文》,乃以一个编题而非一部书为一个著录单位,采用书名和分类相结合的办法加以编排和组织图书,类目下不仅列书名,还提供有关该书的重要资料。这样的著录方法是《玉海》的一般组织形式,但用在《玉海·艺文》的图书著录上,就走向了主题目录的组织形式,给我国编制目录的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如“6.续春秋又见编年(卷41)”是新加的,注明又见编年,这里包括着春秋经以外凡以“春秋”为名的历史编年书籍。这种标题和内容是走向了形式(按书名)分类的,而类书分类的特点总是向着形式和机械方面发展的。这就是《玉海·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类书来说,它已经发展到了有编题的分类类书,给机械的按编题排列的类书搭起了过渡的桥梁;同样,在《艺文》内有了编题,也就提出了主题目录(该书还是主题和分类相结合)的新方向。王应麟灵活地发挥了分类和主题相结合的作用,这种类书的“互见”和目录学上的“互见”有着很大区别,它最终能使读者不论是从图书内容的分类上或从书名的形式分类上,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自己所要参考的图书。至于“编题”方法,据《玉海》后附“辞学指南”4卷,是吕祖谦、真德秀等著名的学者为了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而逐渐摸索出来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讲读书做笔记、积累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王应麟得之前人又在自己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即,每条重要材料命一个题目,叫“初编”:材料积累多了以后,再把相同或相近的材料编在一起,形成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