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_第1页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_第2页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_第3页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_第4页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1S1030B中文名称:民俗旅游学英文名称:FolkloreTourism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时(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总学分:2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导游基础知识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民俗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及旅游管理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三、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我国民俗理论和常识的认识,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类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正确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和风俗习惯,掌握旅游接待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恰当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为旅游项目开发、服务接待项目设计开发服务。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知识传授∶1.让学生理解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管理者挑战,重点强调旅游服务的特殊性,导致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2.让学生掌握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所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工具,包括如何根据服务特性对服务项目进行设计、民俗旅游开发的流程、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等。3.让学生掌握服务生产过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体验服务项目管理,包括饮食民俗及服务、酒水民俗及服务、茶艺民俗及服务、游艺民俗及服务、人生礼仪民俗及服务等提高服务体验性和满意度等的思维和方法。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服务业的变化以及相应战略应对措施。通过小组作业,透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工具找出问题或改善机会、并指导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应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具备开展科学实证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价值塑造:5.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1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支撑矩阵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毕业要求11-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HMHMH1-2牢固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MHHHM1-3了解旅游管理理论前沿动态及其发展趋势HMMHL1-4熟悉旅游行业国际发展动态MLLML1-5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性知识结构HMMMH毕业要求22-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MMHML2-2具备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本技能MHHHM2-3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MHHHL2-4具备利用职业资格证书从事旅游服务和创新创业的能力MHHHM2-5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力LLMML毕业要求33-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HHHH3-2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MHHHH3-3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旅游职业认同感MHHHH3-4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MHHHH3-5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MLLLM说明:表中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分别用“H(高)、M(中)、L(低)”表示。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民俗旅游概述(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民俗、民俗学、民俗旅游的定义及种类;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的特征、分类和社会功能;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价值。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案例阐释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对旅游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作用。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典型案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进行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民俗与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2、教学难点:民俗的社会功能以及民俗旅游的价值【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先讲解国家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民俗旅游学课程置身于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来学习。1.1民俗的相关理论1.1.1民俗的概念1.1.2民俗的基本特征1.1.3民俗的分类1.1.4民俗的社会功能1.2民俗旅游1.2.1民俗旅游的定义1.2.2民俗旅游的特点1.2.3民俗旅游的分类1.2.4民俗旅游的价值1.3民俗旅游的架构1.3.1民俗与旅游的关系1.3.2民俗对旅游的作用1.3.3旅游对民俗的作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民俗?2.民俗的特征、功能有哪些?3.举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4.谈谈民俗旅游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熟悉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掌握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发展,领会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理解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注意事项。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服饰民俗中蕴含的服饰礼仪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服饰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世界服饰潮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服饰民俗中的中国元素,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教学内容】2.1服饰民俗概述2.1.1服饰的基本组成2.1.2影响服饰民俗的多维要素2.2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2.2.1先秦时期2.2.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2.2.3隋唐两宋时期2.2.4元明清时期2.2.5民国至解放以来2.3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2.4服饰民俗与旅游2.4.1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2.4.2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复习思考题】1.服饰民俗体现了哪些社会观?2.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古至今,服饰民俗是如何变化发展的?3.试述服饰民俗的文化旅游价值及开发模式。4.关注抖音、哔站等平台上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播,思考如何做好传统民俗服饰的传承弘扬?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熟悉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掌握中国传统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人生礼仪食俗。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饮食文化内涵,运用案例说明饮食文化与地方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地方饮食旅游文化塑造。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注重科学饮食,提升自身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饮食民俗的讲解和当今社会不良饮食现象,培养学生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通过袁隆平院士培育杂家水稻的感人事迹及其他典型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信念和“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饮食民俗的形成、饮食惯制2、教学难点:地方风味与菜系【教学内容】3.1中国饮食民俗概述3.1.1饮食民俗的形成3.1.2饮食民俗的结构和类型(膳食平衡)3.1.3饮食惯制(食物浪费、勤俭节约)3.2地方风味与菜系3.2.1京菜与鲁菜3.2.2菜与徽菜3.2.3川菜与湘菜3.2.4粤菜与闽菜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3.1东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3.2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3.3西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饮食民俗?饮食民俗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饮食民俗的差异性。2、试述饮食民俗的形成过程。3、满族人忌食狗肉,回族人禁吃猪肉,这种饮食禁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观察了解高校食堂中大学生食物浪费现象、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和“三高”问题,谈谈你对国家粮食安全、食物浪费,勤俭节约和膳食平衡问题的思考。第四章中国茶艺民俗(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茶叶的分类与名茶,理解茶的沏泡与茶具,掌握古代与当代茶文化。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的各类特色及代表名品,领会中国茶具的生产与种类,熟悉茶具与茶的搭配。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中国数千年的茶俗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精神内涵,并养成对自己职业的职业精神;主张学生关注美好生活、弘扬正能量的正确价值观;启发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熟知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以及品饮习惯,穿越历史古今、跨越国界中西的融会和贯通,通过茶艺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与当代茶文化、茶叶的种类与名茶2、教学难点:中国茶文化人士与作品【教学内容】4.1饮茶的历史与传统4.1.1古代茶文化4.1.2当代茶文化4.1.3中国茶文化人士与作品(品茶情趣)4.2茶叶的种类与名茶4.2.1绿茶类4.2.2白茶类4.2.3黄茶类4.2.4青茶类4.2.5黑茶类4.2.6红茶类4.3茶的沏泡与茶具4.4中国特色茶文化(文化自信)4.5茶文化旅游(茶艺表演——工匠精神)【复习思考题】1.请谈谈你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2.在宋代以后,茶成为了大众饮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类型有哪些?4.以四川茶馆为例,谈谈茶艺民俗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意义。第五章中国饮酒民俗(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酒的起源,理解酿酒的历史文化;熟悉中国酒的种类;掌握中国的饮酒艺术。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辨别我国的黄酒、白酒、啤酒、果酒的类型、特点及代表名酒,熟悉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领会各类酒具、传统酒道与酒联,理解民间的饮酒风俗和情趣。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让学生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认识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内涵;领略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饮酒民俗及酒中情趣;通过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特色饮酒民俗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自豪感,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而骄傲。【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酒的起源与发展2、教学难点:中国饮酒艺术【教学内容】5.1中国酒的历史与名品5.1.1酒的起源5.1.2酒的发展(4个时期)5.1.3酒的种类与名品5.2中国饮酒艺术5.2.1饮酒方法5.2.2酒具5.2.3酒中情趣(酒德)5.3酒民俗旅游【复习思考题】1.饮酒习俗有哪些?2.你知道的酒令有哪些?3.饮酒民俗旅游开发的类型有哪些?4.谈谈你对“琴棋书画诗酒花”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老百姓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第六章中国居住民俗(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过程与居住管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风水与民居、建房与入住、装饰,理解中国各地区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熟悉古村落与古城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识记居住民俗的创始期、居住民俗的过渡期和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领会风水与民居、建房与入住习俗,结合案例能够阐释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传统居住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传统民居内部庭院的经营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通过上述知识点讲解,重点围绕居住民俗的影响因素,居住的惯制、民居的基本特征,结合案例,融入人与环境关系、聚族而居、实用性、立志咏志、读书成才、立德行善、孝悌诚信、勤俭吃苦、审美性、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民居类型及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民居建筑的样式与构成、建房流程及其习俗禁忌、入住仪式与居住惯例【教学内容】6.1居住民俗概述6.1.1居住民俗的形成(天人合一)6.1.2居住的惯制(长幼有序、敬老爱老)6.1.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6.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6.2.1居住类型6.2.2风水与民居6.2.3建房与入住6.2.4装饰(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成才、勤俭持家、忠孝、审美)6.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6.3.1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6.3.2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6.3.3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6.3.4中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6.4居住民俗与旅游6.4.1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6.4.2古村落旅游6.4.3古城镇旅游【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居住民俗?居住民俗是怎样形成的?2、风水与民居的关系如何?风水真的在民居中起决定作用吗?3、在居住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如果你带着一个团队去蒙古包作客,你与游客均需注意些什么?4、举例说明居住民俗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5、结合当前民宿旅游的发展,谈谈居住民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第七章中国交通民俗(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掌握交通民俗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特征与类型、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与开发模式,了解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的设施、工具及相关的交通信仰习俗,理解交通民俗与旅游的关系。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识记交通民俗的产生与特点,领会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交通设施、工具及相关的交通信仰习俗,能够结合案例阐释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以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为纵线、技术与文化交流为横线的交互呈现,既展现了中国现代交通发展的历程,也展示了交通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的作用。以中国“青藏铁路”重大交通工程为例,介绍交通民俗发展中展现出的国家意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要求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文明交通出行,遵守交通规则、绿色低碳出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陆路交通工具及信仰;我国水路交通工具及信仰。2、教学难点: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教学内容】7.1交通民俗概述7.1.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特点7.1.2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交通发展变迁——四个自信)7.1.3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7.2中国各民族交通民俗7.2.1中国汉族交通民俗7.2.2中国少数民族交通民俗7.2.3交通民俗与旅游【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交通民俗?交通民俗有什么特点?2、交通民俗是怎样产生的?水路交通民俗有何特点?3、注意观察在我国的旅游活动中,哪些交通民俗应用较广泛?应用方式如何?4、试述陆路交通民俗与水路交通民俗的区别与联系。5、中国少数民族交通方式有哪些特色?6、结合交通民俗形成的影响因素,谈谈为何我国被誉为基建狂魔?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掌握人生礼仪民俗的概念、分类、功能、传统生诞、婚姻、寿庆的民俗形态、葬礼形式、旅游价值及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了解与此相关的旅游吸引因素。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识记各类人生礼仪民俗的形式、能够结合案例说明各种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以孝德文化为引领,把主流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成人礼、婚礼、寿礼和葬礼中,以新“四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们道德自觉,构建社会道德自律。在“婚礼”中融入忠诚、和睦的价值观。婚礼是组建家庭的序曲,婚姻之美在于忠诚、和睦。在“寿礼”中注入孝老、爱亲的价值观。寿礼是对长辈的美好祝福,祝寿之本在于孝老和爱亲。在“葬礼”中嵌入“重生”、简朴的价值观。葬礼是人生的庄严谢幕,葬礼之义在于重生、简朴。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相关的习俗活动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欣赏生命、珍视生命和尊重生命,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当代的婚姻礼俗;各民族的丧葬方法;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2、教学难点:生诞习俗、寿庆习俗【教学内容】8.1生诞习俗8.1.1求子礼俗8.1.2孕期礼俗8.1.3贺诞礼俗8.2成人礼俗(社会责任)8.3婚嫁习俗(夫妻和睦)8.3.1纳采8.3.2问名8.3.3纳吉8.3.4纳征8.3.5请期8.3.6亲迎8.4寿庆习俗(敬老爱亲)8.4.1祈寿礼俗8.4.2寿诞礼俗8.4.3寿庆物语8.5丧葬习俗8.5.1丧葬类型8.5.2丧葬程序8.6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8.6.1婚姻博物馆8.6.2寿庆博物馆8.6.3墓葬博物馆8.7人生礼仪民俗旅游【复习思考题】1、简述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2、哪些人生礼仪民俗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最为紧密?3、谈谈你对成年礼的理解及其社会意义。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婚礼民俗相关的门当户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现象的认识。第九章中国节日民俗(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节日的来源与节日民俗,熟悉节日民俗的特征及分类,掌握新兴旅游节日。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识记节日民俗的特征及分类,领会节日民俗旅游的类型能够结合案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互动、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规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特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多以家庭为中心,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伦理道德,这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背景和儒家以“孝”为基础的伦理情感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少数民族节日及习俗。2、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教学内容】9.1节日民俗概述9.1.1节日的定义9.1.2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9.1.3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如何看待洋节讨论——坚定文化自信)9.1.4节日民俗的特性9.2传统节日及民俗9.3节日民俗与旅游9.3.1旅游活动是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9.3.2节日民俗促进了旅游活动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岁时节日民俗?简述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过程。2、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及其特征是什么?3、你是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的?4、举例说明我国节日民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你如何看待圣诞、情人节等洋节日在中国流行的问题?第十章游艺民俗与旅游(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游艺民俗的特色和旅游价值,了解国内外游艺民俗事象,特别是特色游艺民俗本事象,学习各种游艺民俗的文化内涵,掌握游艺民俗的基本知识,为游艺民俗旅游开发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要求:掌握游艺民俗的基本知识,为游艺民俗旅游开发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融入价值、信念、游艺民俗的鉴赏,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以及调节精神压力的能力。民间游戏寓教于乐的特点使之同时存在于学习与娱乐之中,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积极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游艺民俗的含义、类型及功能。2、教学难点:游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教学内容】10.1游艺民俗概述10.1.1游艺含义10.1.2游艺民俗类型10.1.3游艺民俗的特色10.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0.2.1民间口承文学10.2.2民间歌舞10.2.3民间小戏10.2.4民间曲艺10.2.5民间竞技10.2.6民间杂艺10.2.7民间游戏10.3游艺民俗旅游【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游艺民俗?游艺民俗的分类及其特征是什么?2、就你家乡的游艺民俗和民俗环境,设计一个民俗旅游项目。3、结合文旅融合的背景分析旅游演艺、夜游经济的发展。第十一章信仰民俗与旅游(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信仰民俗的定义、起源及基本特征;熟悉信仰民俗的内容;掌握信仰民俗旅游的开发的几种模式。教学要求:掌握信仰民俗的基本知识,为信仰民俗旅游开发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仰民俗,辨别伪民俗、商业化的问题。通过信仰民俗的讲解,让学生厚植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信仰民俗的定义、起源。2、教学难点:信仰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教学内容】11.1民俗信仰的定义和特征11.1.1民俗信仰的定义11.1.2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11.1.3信仰的功能11.2信仰对象11.2.1灵魂11.2.2自然神11.2.3图腾11.2.4祖先神11.2.5生育神11.2.6行业神11.2.7人造物神11.3信仰媒介11.3.1灵媒11.3.2巫师与巫师的产生11.3.3巫的种类11.3.4巫的职能11.3.5巫师的业缘传承11.4信仰表现方式11.4.1预知未来的信仰民俗——释兆与占卜11.4.2寻求寄托的信仰民俗——祭祀11.4.3主动出击的信仰民俗——巫术11.4.4被动防御的信仰民俗——禁忌【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民俗信仰?民俗信仰的对象有哪些?有什么基本特征?2、图腾在民间信仰中具有什么功能?3、民俗信仰有哪些表现方式?请一一简述。4、以感动中国人物为例,结合信仰民俗理论谈谈自己对信仰的看法。第十二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况,理解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教学要求:能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知识,为酒店服务接待设计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和产品。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促进学生科学保护传承和弘扬民俗的自觉性,激励学生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骄傲。引导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正确建立,建立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促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2、教学难点: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教学内容】12.1民俗旅游资源12.1.1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12.1.2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12.1.3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12.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概述12.2.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12.2.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12.2.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2.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12.3.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2.3.2民俗旅游开发的程序12.3.3民俗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12.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12.4.1本原式∶天然民俗村寨、原生民俗12.4.2主题公园式∶民俗文化村12.4.3资源凝聚式∶民俗博物馆12.4.4节会式∶节庆、集会12.4.5物品式∶民俗商品12.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的防范12.5.1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出发点12.5.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的防范【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民俗旅游资源?如何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估?2、民俗旅游开发的内容有哪些?试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3、民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