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的词义演变及派生词乘的衍生_第1页
乘的词义演变及派生词乘的衍生_第2页
乘的词义演变及派生词乘的衍生_第3页
乘的词义演变及派生词乘的衍生_第4页
乘的词义演变及派生词乘的衍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乘的词义演变及派生词乘的衍生

在古代中国,“骑”是一个意义系统复杂的词,源网络相对广泛。对于特定的义词,存在着文本的定义、单词的发音和属性。本文拟从“乘”的本义、“乘”的词义系统、“乘”的同源系统等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至于“上乘”、“下乘”、“大乘”、“小乘”之“乘”的读音和“乘”表示“四”时的词性,我们将另文讨论。一、“乘”的含义指“登、升也”对于“乘”的本义,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说文·桀部》:“,覆也。从入桀。”2.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乘之本义为升为登,引申之为加其上。3.王云路先生《王念孙“乘”字说浅论》:“‘乘’字……像人登木,这是本义。”[p86]那么,“乘”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乘”字甲骨文作,金文作,从大在木上。“大”即人,像人四肢张开的样子。从字形看,王云路先生的论断最为贴切。但是,探求一个词的本义,光靠分析字形是不够的,还必须考核文献,这样才能避免释者的主观随意性。从现有文献看,“乘”表示“乘木”,似乎尚未见到。因此我们认为,“乘”的字形反映的只是造字意图而不是实际使用过的词义,它是以“乘木”的具体形象,表示稍抽象些的“登在……上”的意思,这与“齐”用“禾麦吐穗上平”的具体形象表示平齐、整齐,“初”用“裁衣之始”的具体形象表示开始、起初,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赞同李孝定先生的观点,认为“乘”的本义应该是登、升,《说文》“覆也”训释的是引申义。至于《王力古汉语字典》以“乘”的第一义项为“乘坐,驾。……引申为登上”,则似乎颠倒了“乘”的词义引申关系。“乘”的登、升义在上古文献中多有其例。《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毛亨传:“乘,升也。”这是登上屋顶。《国语·晋语》:“郤叔虎将乘城。”韦昭注:“乘,升也。”这是登上城墙。《列子·黄帝》:“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殷敬顺《释文》:“乘,登也。”这是登上高台。故《释名·释姿容》曰:“乘,升也。登亦如之也。”二、“利用”的含义体系“乘”以本义登、升为中心,引申孳乳,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词义系统。现将其形成过程和脉络试述如下:(一)“凡自下而升曰登,自上而加”“乘”的本义是登、升,人登上树、房、城、台等比较高的实物,人的位置由低处升高了;而人站在树、房、城、台等实物上,则对脚下的实物产生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乘”字下按曰:“凡自下而升曰登,自上而加曰乘。”由于本义登、升具有“自下而升”和“自上而加”两方面的特点,所以“乘”产生了两个直接引申义:“自下而升”的“乘车”和“自上而加”的“覆压”。《左传·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杜预注:“共乘兵车。”又《桓公十八年》:“使公子彭生乘公。”杜预注:“上车曰乘。”以上是乘车,其中后一例用为使动。《国语·晋语九》:“驾而乘材,两鞁皆绝。”韦昭注:“乘,轹(碾压)也。”《墨子·节葬下》:“已葬而牛马乘之。”又:“已葬而市人乘之。”以上是覆压、踩践。(二)“利用”的间接含义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乘”由直接引申义“乘车”和“覆压”又产生了一些间接引申义。1.乘乘乘,乘法(1)引申为乘坐的对象——车辆,包括一车四马,读shèng。这个意义常用来特指配备一定士卒的兵车,《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由于兵车每辆配有一定数量的兵士,“乘”由车辆、兵车义又引申为兵士,《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帅乘和,师必有大功。”杜预注:“帅,军帅;乘,车士。”车是以辆为单位的,“乘”由车辆义又引申为量词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车辆中包括了马,又引申为名词马,《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一乘中的马是四匹,又引申为数词四,《孟子·离娄下》:“发乘矢而后反。”车是载人的,史书是载事的,二者有共同点,又引申为史书。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清赵翼《陔余丛考·宋人好名誉》:“历朝以来,宋史最繁,且正史外又有稗乘杂说,层见叠出。”车乘有等类之别,又引申为类别、等级,《说苑·君道》:“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今犹有上乘、下乘的说法,或以为源于佛教用语,实际是不对的,因为早在佛教传入前的《左传》中“上乘”一词就已使用了。车乘是运载工具,佛教又用来喻指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的种种教法,如大乘、小乘(今又读ch6ng)。隋高僧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所言乘,运载为义……言行乘者自运运他,故名为乘。”“乘”由车辆义还引申为地积单位,《礼记·郊特牲》:“唯社,丘乘共(供)粢盛。”郑玄注:“丘,十六井也。四丘六十四井曰甸,或谓之乘。乘者,以于车赋出长毂一乘。”可见“乘”作为地积单位也是由车辆义引申而来的。上述兵士、辆、马、四、史书、类别等级、佛教教法、地积单位各义都是由“车辆”义引申出的远引申义,它们也都读shèng(佛教教法又读chéng)。严格地说,由于语音形式的变化,它们与“车辆”义一起已形成了一个新词,成为“乘”(chéng)的同源派生词。这个派生词的本义是车辆,两词之间具有源流关系。(2)引申为泛指乘坐、驾,一般要带宾语,仍读chéng。《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乘车。《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这是乘船。《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是乘马。乘坐车船等是利用乘坐对象来行走,于是“乘”又引申为利用、凭借,《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如果利用、凭借的是前人的名望或财产,则是继承,于是“乘”又引申为继承、秉承,《列子·杨朱》:“乘其名者,泽其宗族。”“乘”由利用、凭借义进一步虚化,又引申为介词“趁”,《后汉书·马援传》:“乘夜放火,击鼓叫噪。”另外“乘”由乘坐义又喻指治理,因为人对乘坐对象是需要整治调教的,《法言·寡见》:“乘国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则人斯安矣。”前面的“乘”是治理义,后面的是驾驶义,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是显而易见的。2.“乘,守也”引申为压倒、战胜,《书·西伯戡黎·序》:“周人乘黎。”伪孔安国传:“乘,胜也。”又引申为压制敌人的镇守、守卫,《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兴关内卒乘塞。”裴骃《史记集解》引李奇曰:“乘,守也。”又引申为进攻、追逐,《史记·高祖本纪》:“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张守节《史记正义》:“乘,进也。”《汉书·陈汤传》:“吏士喜,大呼乘之。”颜师古注:“乘,逐也。”又引申为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中》:“乘人,不义。”韦昭注:“乘,陵也。”又引申为算术中的乘法,《淮南子·天文训》:“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或曰算术之乘亦本训加积之转注(引申)。”三、“乘”的源系统“乘”不仅有一个复杂的词义系统,同时也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同源系统。(一)同形的同源字“乘”(chéng)与其引申孳乳出的“乘”(shèng)形成了一组同形同源词。如前所述,“乘”(chéng)由本义登、升引申为乘车,又由乘车孳乳出一个以“车辆”为本义的同源派生词“乘”(shèng)。“乘”(chéng)字《广韵》食陵切,神母,蒸韵,平声;“乘”(shèng)字《广韵》实证切,神母,证韵,去声。王宁先生说:“词义因引申而变为多义,而且同时发生了音变,这就标志着词形也已分化。”“义衍音变,虽未再造新字,也应看作已经分化,变成同形的同源字了。”[p132](二)“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日上也。”“乘”(神母,蒸部)与“登”(神端准旁纽,蒸部叠韵)、“陟”(神端准旁纽,蒸职阳入对转)、“升(陞昇)”(神审旁纽,蒸部叠韵)、“陵(夌凌凌)”(神来准旁纽,蒸部叠韵)、“滕(腾)”(神定准双声,蒸部叠韵)、“烝(蒸)”(神照旁纽,蒸部叠韵)、“抍(拯丞)”(神照旁纽,蒸部叠韵)、“隥(嶝墱磴)蹬镫”(神端准旁纽,蒸部叠韵)均与登、升义相关,俱含“向上”之词义特点,为一组同源词。[p253][p77]其意义关系如下:“乘”的本义是登、升。其上古用例及训释材料已见于前,兹不赘。“登”常指人的登、升,自下而上。《说文·部》:“登,上车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上升曰登。”《尔雅·释诂》:“登,升也。”“陟”的本义也是登、升,向高处走。《说文·阜部》:“陟,登也。”《尔雅·释诂》:“陟,升也。”《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毛亨传:“陟,升也。”“升(陞昇)”也常指人或物的登、升。《正字通·十部》:“升,登也。”《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亨传:“升,出也。”字后作“陞”。《广雅·释诂一》“陞,上也。”“升”后亦作“昇”,本为“日出”义之后起分化字。《说文·日部·新附》:“昇,日上也。”后又泛指登、升,《楚辞·九思·哀岁》:“昇车兮命仆,将驰兮四荒。”“陵(夌浚凌)”作为动词亦常指人之登、升。《汉书·贾谊传》:“高者难攀,卑者易陵。”颜师古注:“陵,乘也。”字本作“夌”。《说文·夂部》:“夌,越也。”段玉裁注:“今字或作淩,或作凌,而盍废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经传多以陵以凌以凌为之。”“滕(腾)”本指水向上涌。《说文·水部》:“滕,水超涌也。”《玉篇·水部》:“滕,《诗》曰:‘百川沸滕。’水上涌也。”字亦作“腾”,今《诗·小雅·十月之交》作“百川沸腾。”毛亨传:“腾,乘也。”“腾”又泛指人或物向上腾跃。《玉篇·马部》:“腾,上跃也。”《广韵·登韵》:“腾,跃也。”《汉书·李广传》:“暂腾而上胡儿马。”颜师古注:“腾,跳跃也。”“蒸(蒸)”指火气、水气上升。《说文·火部》:“烝,火气上行也。”《集韵·证韵》:“烝,气之上达也。或作蒸。”字后作“蒸”。《国语·周语上》:“阳气俱蒸,土膏其动。”韦昭注:“蒸,升也。”“抍(拯丞)”是使人或物向上升。《说文·手部》:“抍,上举也。”《广雅·释言》:“抍,升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入“抍,亦作拯。”《淮南子·氾论训》:“至其溺也,则捽其发而拯。”高诱注:“拯,升也。出溺曰拯。”字本作“丞”。《集韵·抍韵》:“拯,古或作丞。”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丞,象人臽阱中有抍之者。……而谊则为抍救之抍。”“隥(嶝墱磴蹬)”是向上登陟的道路、阶梯。《说文·阜部》:“隥,仰也。”段玉裁注:“仰者举也。登陟之道曰隥。”字亦作“嶝”。《字汇·山部》:“嶝,登陟之道。”字又作“墱”。《集韵·隥韵》:“墱,飞陛谓之墱。”字又作“磴”。《玉篇·石部》:“磴,岩磴。”《同源字典》王力按:“即石级。”字或作“蹬”(dèng)。《龙龛手鉴·足部》:“蹬,阶级也,道也。”“蹬”(dēng)是向上登的动作,为“登”之后起分化字。《集韵·登韵》:“登,《说文》‘上车也。’或从足。”《广雅·释诂一》:“蹬,履也。”“镫(蹬)”是马镫,为向上升、登的器具。《广韵·嶝韵》:“镫,鞍镫。”刘禹锡《壮士行》:“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字又作“蹬”(dèng)。《南史·夷貊传上·婆利国》:“以银蹬支足。”由于文献资料所限,对“乘”的这组同源词我们只做了平面的系源,其意义关系可简示如下:(蒸):火气、水气/向上/升抍(拯丞):使人或物/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