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卡尔》的评论_第1页
关于《简卡尔》的评论_第2页
关于《简卡尔》的评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简卡尔》的评论

最近,中国翻译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夫人杨妮五年戏剧的评论。这五篇文章是在1875年到1877年间,燕妮·马克思出于在道义上对一个受伦敦报界攻击的演员厄尔文的支持而写的,其观点为马克思所赞同.他们的小女儿爱琳娜曾说:“爸爸若是有时间的话,他本人会亲自写一篇关于厄尔文先生的文章。”今天阅读这五篇文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的文艺思想。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这些文章匿名发表在当时德国一家民主报纸《法兰克福报和商报》上。只在末尾署了“”的代号,由此被湮没了九十年之久,直到1966年才由两个德国历史学家路易斯·多尔纳曼和伯恩哈德·多姆发现、考证,确认是出自燕妮·马克思的手笔。它们的篇名和时间顺序为:《发自伦敦戏剧界》(1875年11月21日),《伦敦社交忙季》(1876年4月4日)《英国对莎士比亚的研究》(1877年1月3日),《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在伦敦“学园”剧院》(1877年2月8日),《发自伦敦某剧场》(1877年5月25日)。关于这五篇戏剧评论文章,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同其亲友以及文章本身的内容来断定是燕妮·马克思的作品。在她写完第一篇通迅时,她的小女儿爱琳娜在写给驻巴黎的德国记者社会民主党人卡尔·希尔施的信里就谈到此事:“随信寄给您一篇我母亲写的关于英国演员厄尔文先生的不长的评论文章。如果您能办到的话,妈妈希望把这篇文章刊登在《法兰克福报》上。如果爸爸有时间,他就会亲自写一篇关于厄尔文先生的文章。厄尔文先生使我们很感兴趣(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他本人)。首先因为厄尔文先生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同时也因为,整个英国新闻界在搞最卑鄙的阴谋,掀起一场攻击他的真正的运动。如果您能使妈妈的文章发表在《法兰克福报》上,我们将非常高兴……妈妈嘱咐我告诉你,她不愿意让她的名字出现在《法兰克福报》上,但是,如果您想要说明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可以把这一点告诉‘朋友们’”。马克思本人也在1818年写给他大女儿燕妮·龙格的信中说:“暗示你妈妈偶然写的一篇匿名通迅报道(实际上是为帮助厄尔文而写的)我的认为是轻率的。”为了避免搞错,马克思还特别指出,文章是登在《法兰克福报和商报》上,而不是刊登在十分反动庸俗的《法兰克福报》。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上来断定这些文章是出自燕妮的手笔。在第三篇通迅中,她详细介绍了当时在欧洲颇有声望的“莎士比亚新学会”的活动和研究情况,说她的小女儿也是该会成员,并参与翻译德国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德利乌斯教授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史诗因素》的工作。这在马克思1877年1月21日给弗罗恩德的信中也有提及:“我的女儿(指爱琳娜—笔者注)向您的夫人和您衷心问好。顺便说说,她冒昧翻译了德利乌斯教授的著作《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史诗因素》,由这里的莎士比亚学会出版(她是这个学会的会员);她因此得到了德利乌斯先生的极大赞扬。”在第五篇通讯中,燕妮·马克思热情赞扬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革命献身精神,并指责“文艺骗子”罗尔斯顿对俄国革命的歪曲描写,因为罗尔斯顿在《俄罗斯革命文学》一文中,认为革命民粹党人的牺牲只是由于“宗教信仰和由于忠君感情(而绝非为了某种不成熟的思想)”而已。马克思1878年9月18日给恩格斯的信中也讲了这件事。马克思写道:“我们的胖子柯瓦列夫斯基在瑞士又一次地遇见了罗尔斯顿,罗尔斯顿一见而就问他,是否认识曾在《法兰克福报》小品文栏内把他(罗尔斯顿)描述为骗子、懦夫等等的那个俄国社会主义者?(文章是我妻子写的。)柯瓦列夫斯基感到风是从哪里刮来的,但是他照实地回答说,他不知道这样一个俄国人……(这篇刊登在小品文栏内的文章是由于罗尔斯顿对“俄罗斯革命文学”的卑鄙行径而引起的),”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说明这篇指责罗尔斯顿卑劣行径的文章是由燕妮写的。此外,燕妮·马克思从小在其“精通莎士比亚,而不精通圣经”的父亲熏陶下,对莎士比亚戏剧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据李卜克内西回忆,当他和马克思一家去郊外散步时,“行进中不许谈政治,也不许谈流亡者的困苦,我们对于文学和艺术都谈得很多,这时马克思就有机会显示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了。他会成段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剧词,这时对莎士比亚深有研究的夫人就常常替代他。”观看厄尔文的演出,也是马克思一家的经常性活动。在马克思致拉甫罗夫的信中,提到他代他女儿杜西送一张(两人)厄尔文扮演的《理查三世》的戏票给拉甫罗夫可说明他们一家确对厄尔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五篇文章的被发现,给我们纠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有关文章注释的一些失误,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如第34卷82页、461页,卷尾注释152条中,都说这些文章是刊登在《法兰克福报》上,而在第35卷234页中,马克思在给其长女燕妮·龙格的信中说:“当她(燕妮·马克思——笔者注)给《法兰克福报和商报》写稿的时候(她从来没有给被《正义报》称之为完全反动和庸俗的《法兰克福报》写过稿,该报(《法兰克福报和商报》)同社会主义政党还或多或少有友好的关系。”这里就完全否认了燕妮·马克思曾给《法兰克福报》写过稿的说法,而且这家报纸的政治倾向也被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报纸《正义报》认为是庸俗和反动的。《法兰福报和商报》与《法兰克福报》在当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家报纸。前者创办于1856年,是一家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日报,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出版,到1943年停刊;后者创办于1799年,就政治倾向来说是保守、反动的,1886停刊。现在这些佚文的发现加上其内容完全可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上面提到的篇章相应对照,可更正《全集》34卷注释把《法兰克福报和商报》当作《法兰克福报》的错误。这五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上演的情况,并由此而涉及到戏剧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剧本改编以及观众的反映等一系列问题,显示了燕妮·马克思在戏剧方面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学识。五篇评论自始自终贯串了燕妮·马克思对演员厄尔文的深切同情和热情支持。当时的伦敦戏剧舞台,真正的艺术并不被人们所重视,诚如燕妮·马克思在文章中所说:居住在伦敦西头的达官贵人来剧场“并不是为了聆听莎士比亚那种令人吃惊的语言,而是想看到美丽的金发女郎安娜·鲍伦华丽的绣着金边的服装,他们渴望看到亨利八世举行盛大宴会和凯旋的场面,以饱他们的眼福。”剧团上演莎士比亚戏剧不能吸引观众,“剧场空荡荡的”,在经济上“莎士比亚是破产的同义词”,“莎士比亚一度被人完全遗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只是在“外省有点名气的青年演员亨利·厄尔文勇敢地把哈姆雷特重新搬上舞台。他敢于违反公认的古老传统,敢于打破陈规,塑造出别具一格的,真正符合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哈姆雷特形象。”由于厄尔文敢于创新、忠实体现原著精神、不愿迎合伦敦西头达官贵人的欣赏趣味,因此遭到批评家们的“百般挑剔”和攻击。然而一般观众们欢迎他,“连续二百个夜晚人们川流不息地涌向剧场”“剧场座无虚席”。对此,燕妮·马克思充分肯定厄尔文在艺术上的成功,称赞他让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重占戏剧舞台所做的努力,为“重新唤起英国人民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兴趣”,“建立了无可争议的巨大功勋。”值得一提的是,燕妮·马克思特别重视工人对厄尔文演剧的反映,认为工人是艺术的真正了解者,也是评价演出质量的标尺,她为厄尔文的演出受到工人的欢迎而高兴.这是因为“工人群众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们不允许报纸迷惑自己。工人到剧院去,只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鼓掌、喝采都随着自己的心愿,酌情而定,感情真挚而有分寸。对于一个好演员来说,池座后排和顶层楼座的观众显得特别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燕妮·马克思在对厄尔文的演技评析上,表明她对戏剧表演艺术是“内行”。她在分析厄尔文扮演麦克佩斯时说:“在第一幕中,他的舞台举止还不够大方,不太沉重,观众为此而感到不满足。由于紧张,他的语调常常有错,甚至发音有时也不够清晰。在第二、三幕中,他的演技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女巫出现的场面设计得非常巧妙,宴会场面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整个最后一幕中厄尔文的表演是盖世无双的.麦克白夫人身亡的噩耗传来,这个悲痛欲绝的人的神态,他那由于痛苦而变形的衰老的面容,默默地忍受着极度悲伤的面部表情,实在扣人心弦.”这样一段对厄尔文表演技巧的评论,应当说是很中肯的。在这五篇文章里,还表明燕妮·马克思对莎士比亚戏剧上演史的熟悉。在讲到厄尔文上演的《理查三世》时,燕妮·马克思回顾了近三百年来该剧在英国的不景气状况。文中写道:“自从伟大的戏剧家亲自在‘地球’和‘黑袍教团’剧院上演自己的《理查三世》以来,一直到本星期一晚间,该戏还是第一次按原作向英国观众演出。”燕妮·马克思列举了自1700年以来,科利·西勃、加立克、卡克、埃德蒙·基恩等一系列的演出本,都是对原作的歪曲,未能准确地体现原著精神。而只有厄尔文“敢于思考,有勇气,有毅力”“给观众演出毫不失真的真正的莎士比亚原作。”他大胆地对原著进行“某些删节、某些缩减、以及某些意义上的更动。”所有这些处理都是“十分灵活而又有分寸”,剧本演出的成功使得“剧院最上层楼座上的捣乱鬼也象着魔似的全神贯注地听着。”对于厄尔文的成功,燕妮·马克思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并不在于他只是简单地在外形上描理查,把他扮着一个“在舞台上一瘸一拐走动着的,粗眉倒挂,面部表情呆板扉斯托非勒斯(歌德《浮世德》中的恶魔),而是善于用微妙的细线条,用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