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变化过程_第1页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变化过程_第2页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变化过程_第3页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变化过程_第4页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变化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u31341 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呼啸山庄》是她的唯一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凝结了艾米莉短暂一生的全部心血,它主要叙述了希刺克厉夫与卡瑟林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探究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希刺克厉夫对自己伦理身份认识的不彻底性。他是养子,虽说和卡瑟琳没有血缘关系,但在英国自古以来盛行的“事实收养”之风下,他和卡瑟琳仍是兄妹关系,他们之间的恋情本就是有违人伦的,为世俗道德所不允许的,而从未受到过公正待遇的希刺克厉夫对这些是极为不认同的。为了摆脱这种因伦理身份所带来的失去爱人的痛苦,也为了报复当初虐待他的人,在感情受挫以后,希刺克厉夫开始转向对其他身份的寻找与探索。娶了伊莎蓓拉之后,他又有了另一个伦理身份—丈夫,同时他也成了卡瑟琳的妹夫,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仍然追求着卡瑟琳,全然不顾他已是伊莎蓓拉的丈夫,而卡瑟琳也己成为伊莎蓓拉的哥哥林敦的妻子,他们之间的恋情再一次以悲剧收场。故事的曲折也让希斯克里夫的形象不断的变化,而整部作品也是希斯克里夫的形象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对人性的讨论是小说《呼啸山庄》爱与恨交织所体现的一个严肃而又鲜明的主题。本文针对呼啸山庄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作为切入点,从而分析小说主人公形象变化的深层原因,并对作者以主人公突出其形象而显出的文学价值意义。一、《呼啸山庄》主人公不同阶段的形象特点(一)孤僻与自卑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性格,一个性格是善良的,是世界万物赋予他美好的记忆而让他难以忘记的。而另外一个性格则是凶恶的,是世界赋予他的不公平和所有让人愤懑的情绪的集合。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性格的综合体。只是有些人能够将善恶区分,有些人时而善良时而罪恶,显然希斯克利夫是后者。希斯克利夫在童年就历经苦难。利物浦穷街上那个让人可怜的孩子让人不禁为之心酸,正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在童年时就经历了种种挫折和苦难,作为一弃婴,希斯克利夫没有亲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在一进入山庄开始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恩肖夫人一直责问老恩肖为什么把这野小子带回去,恨不得把他踢出门外,佣人也虐待他,用针刺他,呵斥鞭打他,他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和爱的权利,这一切使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在山庄度过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自卑感,感到无比的孤僻,始终是一个人无法融入到山庄的生活,他是孤独的、自卑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希斯克利夫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希斯克利夫从那一刻起就深深的知道,想要追求什么就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的无情让希斯克利夫也变得无情,甚至我们无法考虑如果没有老恩肖那么希斯克利夫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混蛋。但是也正是因为老恩肖的存在才让希斯克利夫有了成长的空间,老恩肖对希斯克利夫视如己出,并没有过分的溺爱,也没有对希斯克利夫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有任何的偏见,虽然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老恩肖在想念自己死去的儿子,或者是对亨德莱的不满。但是这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在这一阶段老恩肖的存在才让希斯克利夫没有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分子,也为最后希斯克利夫成全了小凯瑟琳和哈里顿埋下伏笔。童年是最好的时期,是一个人接受事物,思想最好的阶段,正是因为希斯克利夫在这样的阶段收到了太多的不同思想,情感。行为的影响才让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如此多变,复杂[1]。随着希斯克利夫的成长,他开始发现亨德莱对自己的深深的恶意,而自己对于卡瑟琳的爱则越发的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斯克利夫开始产生了危机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开始出现。老肖恩死了,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这世界上唯一的依靠死了,所有的生活失去了光明,最后的希望已经破灭,正使得希斯克利夫更加的孤僻与自卑。这个时候亨德莱开始疯狂的报复自己,将亨德莱过去收到的委屈都发泄在希斯克利夫身上,亨德莱人为是希斯克利夫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于是希斯克利夫在一个疯狂的富家子弟的报复、打击、百般羞辱下生活,希斯克利夫从他人那里看到的自我就是没有出身、没地位、没金钱的不体面和卑贱的自我,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足而产生自卑感。但是这个时候的希斯克利夫还是有着生活下去的希望的,这个世界上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最后的温暖就是卡瑟琳。童年的相遇相知,青梅竹马让希斯克利夫感受到这世界上最后的一丝希望。所以即使希斯克利夫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但是希斯克利夫仍然没有放弃,直到埃德加的出现,他的出现让卡瑟琳倾心,然后就像每一个现实的故事中一样,卡瑟琳抛弃了自己的青梅竹马,选择了埃德加,至少在那一刻卡瑟琳是因为自己的喜爱而选择的埃德加。这种打击甚至比所有的打击都更伤人,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希斯克利夫的世界崩塌了,所有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美好的事物消失了,这个世界之于希斯克利夫只剩下了残忍,伪善。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这个世界的正常生活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报复和恨意[2]。(二)阴险与疯狂当希斯克利夫的一切都结束了以后,心灰意冷的希斯克利夫却迎来了自己的事业的巅峰,再次回来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如此,希斯克利夫还是一个成熟的野心家,他开始疯狂地报复每一个人,使出各种阴险的手段,他一步一步从亨德莱手中拿走了他的一切,呼啸山庄至此成为了希斯克利夫的产业,亨德莱的儿子埃德加也沦为了希斯克利夫的奴隶,但是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远不至于此,在他心中他已经失去了太多,甚至他的理智已经不再存在,与其说这个时候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人不如说希斯克利夫已经成为了一个复仇的机器。希斯克利夫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画眉山庄,一步一步的阴谋的实施让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疯狂地迷恋上他,但是希斯克利夫对伊莎贝拉没有一丝丝爱意,希斯克利夫一点一点折磨着伊莎贝拉,发泄着自己的报复,他夺走了埃德加的家产还没有结束对伊莎贝拉的折磨。甚至在伊莎贝拉死以后他没有丝毫的歉意,可以说希斯克利夫从未将伊莎贝拉当成一个人,而仅仅是自己的报复的工具[3]。卡瑟琳死了,换揣着不为人知的情感,卡瑟琳的死让希斯克利夫的报复更加肆无忌惮,但是希斯克利夫从此再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报复。希斯克利夫在一种疯狂中沦丧了自己所有的道德,他对哈里顿百般羞辱,让哈里顿失去了所有可以更好生活的资本,这些行为为人所憎恨。但是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这些行为也不能够解除自己的愤恨。所以希斯克利夫继续报复者,他再也没有任何的爱。这就是失去了理智的希斯克利夫的行为。绝望后的复仇并没有给希斯克利夫带来任何的快感和幸福,相反这种绝望让希斯克利夫在罪恶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希斯克利夫也已经不再认识自己,希斯克利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魔鬼,似乎再也不能回头。(三)宽容与善良万幸的是希斯克利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魔鬼,他心里那个善良的自己仅仅是被自己深深的藏起来了,也许是太多的苦难,也许是爱人背叛的打击,希斯克利夫已经失去了人性,种种件件让我们觉得希斯克利夫已经失控,但是最终那个善良的希斯克利夫还是回归了,他放下了心中了愤恨和不满,选择宽容一切。他看着小凯瑟琳和哈里顿不禁思绪万千,卡瑟琳已经死了,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再无意义,所以他放弃了。他选择成全小凯瑟琳和哈里顿,他无限的追思那个可爱的,天真的凯瑟琳,追忆着自己的过去和凯瑟琳朝夕相处的快乐日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斯克利夫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也许是他一生经历的太多反而比别人更容易放下,想着曾经的经历,希斯克利夫决定放下。让人性重新回到了希斯克利夫身上,所有的痛苦也至此结束[4]。从小说里可以看出,希斯克利夫还有善良与宽容的一面,只是自己从小的身份以及社会压力,还有爱人的背叛让他疯狂,可是到了最后一切都不重要了,他还原了人性的具有的善,只想着凯瑟琳。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希斯克利夫对报复是隐忍的,当初因着凯瑟琳的存在,他并没有立刻向他的仇人亨德莱和林敦展开极端的攻势。这两个人,一个是折磨他的暴君,在身体上、心灵上摧残他一个夺走了他最爱的女人,拿走了他的灵魂,但同时这两个人,一个是他情人的哥哥,一个是他情人的丈夫。他不想他的凯瑟琳因为亲近的人受到伤害而伤心、难过,他尽力地克制着心中的仇恨,克制着不能和凯瑟琳在一起的心痛。在对待林敦的问题上,虽然他恨林敦,但复不复仇也完全取决于卡瑟琳的决定。他一直在想的问题就是“一旦没有了他,凯瑟琳会不会难过到极点”。他就是担心这一点才不曾下手。也证明了他的爱包容了恨,若一个一点良知都没有的人是做不到的。在小说中,希斯克利夫虽然野性十足,他复仇的手段也令人发指,但他仍然拥有除了对凯瑟琳疯狂的爱的另一种人间温情。哈里顿·欧肖从小就没有受到过父母之爱,他的父亲在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完全放浪形骸,在纳莉随凯瑟琳去了画眉山庄以后,这个孩子就完全没人管没人问了,只有希斯克利夫和他走得很近,虽然哈里顿被他教导得满口脏话,几乎变成了一个野孩子,但这个孩子有了自己心中的保护神,因为希刺克厉夫跟他说,他的爸爸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对待他的爸爸。对于哈里顿,希斯克利夫倒并没有怎么在肉体上虐待过他,就算他亏待了哈里顿,这个孩子仍死命地喜欢他,并把他当作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朋友。就连他爱的小凯茜要向他揭开过去的老账,告诉他当初希斯克利夫是怎样对待他的父亲的,他也坚决不愿意听,他不愿意有人在他面前说希斯克利夫一句坏话。就算他是魔鬼,那也无所谓—他还是愿意跟他站在一起。哈里顿对希斯克利夫所表现出来的绝对忠诚和维护足以说明就算希斯克利夫是个恶魔,他也有打动一个孩子的温情。在希斯克利夫去世以后,哈里顿尽管受的委屈最深,却是唯一真正感到难过的人。他整夜守在尸体旁边,哭得好伤心。而对于纳莉,那个在他初来呼啸山庄的第一个晚上就把他放在楼梯平台上的小女仆,她是希斯克利夫除了凯瑟琳以外唯一的一个倾诉对象。她出于仁慈,制造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见面的机会,并给他们站岗放哨。她同情这一对爱人的执著,尽管她不喜欢希斯克利夫的鲁莽与粗野。她对希斯克利夫的这种种好处,希斯克利夫也记在了心上,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不会给纳莉带来麻烦。就连他去世之前纳莉指责他从十三岁开始就过着一种自私自利、非基督徒的生活,他这种人是不配进入天堂的,他也丝毫不生气,还感谢纳莉提醒了他死后的葬法。事实上在凯瑟琳去世的十八年来,希斯克利夫在内心中一直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并时刻祈求着凯瑟琳的灵魂回到他的身边来。故事于洛克乌在呼啸山庄留宿的那晚开始发生转折,他找到了他的凯瑟琳,那个入了洛克乌梦里的凯瑟琳。等了她十八年的希斯克利夫在那个大风雪的夜晚,那一堆疯话里面挟着一股强烈的痛苦、心酸,连厌世的洛克乌都感到同情,再不觉得这疯疯癫癫的行为有多么可笑。之后的希斯克利夫一直处于疯癫状态,他仍然象十八年来的每一天一样四处寻找他的凯瑟琳,他再也无暇顾及他的那些仇恨,他所得来的那些财产,他报复仇人所得来的是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感觉,他都不在乎了,他不在乎他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谁的姑父,他所在乎的只有一个人,一样东西,那就是凯瑟琳和凯瑟琳的爱。就在十八年前凯瑟琳落葬的那天晚上,他来到了教堂墓地,从工具房弄到了一把铲子,拼命地铲除阻碍他和凯瑟琳在一起的障碍,听到一声叹息之后,他感觉到她和他同在,他重又填平墓穴时,她还是和他同在。希斯克利夫坚信自己到了家中还是会看见她,他能感觉到她就在他的身边,可是,他却没有办法看到她。自从凯瑟琳去世以后,他时时受着这样的折磨。在希斯克利夫来到画眉山庄要带小卡茜回呼啸山庄的时候,希斯克利夫的脸上终于现出一丝微笑,这是他很久都没有过的表情,他告诉纳莉他买通了教堂的司事,掀开凯瑟琳的棺木看到了她的遗容,那张脸使他象生了根似的再也走不开了。随后他让司事将来把林敦的棺木拖开,好把他埋葬下去,也给他留条缝,好让他随时和凯瑟琳见面。他告诉纳莉这十八年来,卡瑟琳日日夜夜,从没间断过,在毫不留情地惊扰他。挣扎了二十年的希斯克利夫仿佛看到了爱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甚至开始刻意躲避仇人的后辈—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不去理会他们是否已经结成了反抗他的同盟。他是如此的渴望死亡,一心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在死亡面前,他兴奋极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他甚至还破天荒地请求小卡茜来陪他。从来不曾在他人面前说过软话的希斯克利夫,竟然会对着一个他仇恨的人请求并忏悔。希斯克利夫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三十八年,这三十八年来,除了爱人身份以外,他从未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他一直在寻觅,一直在寻找这个世间的温情,他一生的渴望,活在这个世上以及奋斗的所有动力都是为了能够成为凯瑟琳的爱人。但是,因为他的弃儿身份,在钱财和地位上的一无所有,他的爱人也与他渐行渐远。为了得到钱财和地位,并且向当年残酷对待他的亨德莱和抢走凯瑟琳的林敦报仇,希斯克利夫开始了他疯狂的复仇历程,手段令人发指。恋人的哀求,报复对象的反抗,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住希刺克厉夫复仇的脚步,而当爱人回到他身边时,爱人的灵魂终于在荒原上流浪归来时,他才明白他复仇的目的和全部的意义,只是为了能和凯瑟琳在一起。在希斯克利夫的心目中,只要有凯瑟琳在的地方就是天堂,没有她,一切都不足为惜,为了他们的相守他甚至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放弃十几年来苦心经营得到的财产。哪怕一起在荒原上流浪,他和凯瑟琳也要在一起,没有什么能比作为彼此的爱人更为重要。在爱的世界里,没有孤儿,没有丈夫,没有父亲,只有爱人。荒原上的希斯克利夫为了爱人身份的丢失而陷入困惑,最终也因为爱人身份的回归而解开心结,他们之间的爱情最终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带来的伦理身份的消失而得到满足,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抛弃世俗的一切,在为鬼或为神的世界里幸福地在荒原上流浪。打开心结后,希斯克利夫在心中的恨已然无踪影,剩下的只有原本的爱与善良,当然,这一切都源于他心里的宽容。二、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成因(一)弃婴的身份希斯克利夫行为和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首先,希斯克利夫年少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幼小的希斯克利夫成为了一个弃婴,在贫民区的生活让他倍感世界的苍凉,希斯克利夫从小生活在山庄就处在一个充满欺骗、侮辱以及嫉妒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够自己去争取,在这一阶段,希斯克利夫感受到的远比其他孩子更多,他心中的偏激也自然会比别人更多。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父母的身边嬉笑玩耍时,希斯克利夫已经需要自己想着怎么样才能吃饱,这样一份苦难可见一斑。正是弃婴的身份让希斯克利夫感到孤僻与自卑,也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希斯克利夫被动的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了很多对这个世界的愤恨和不满。而这些情绪就是后来希斯克利夫会不顾一切的去报复社会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但是同样的,希斯克利夫心中还存在着对爱的渴望,对于被爱的需求。正是这种原始的天性让希斯克利夫沉醉于对卡瑟琳的感情中,以至于最终出现卡瑟琳的背叛以后希斯克利夫完全不能够接受,走向了罪恶的方向。(二)凯瑟琳的背叛希斯克利夫的天性本身就是偏激的,虽然后来希斯克利夫在家庭的生活中逐渐的减少了自己的戾气,但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形成,后来的生活也没能将他的心中那些偏激消除,而是仅仅将这些偏激埋藏了起来,如果是在幸福的生活中也许这些偏激和戾气可能不会展现的过于明显,但是卡瑟琳的背叛却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将整个希斯克利夫中的偏激,戾气,甚至童年所受到的一切的苦难都爆发了出来,那一刻希斯克利夫心中报复的种子在心中偏激的滋养下已经长成了大树,这颗大树完全遮蔽了希斯克利夫的心智,从此希斯克利夫再也不是一个正常的人。遭到凯瑟琳背叛后的希斯克利夫,其原始野性的爆发,使他陷入一种疯狂恣肆的状态之中而不能自己,其性格之阴险、变态、残暴、疯狂,远远超越了读者所能忍受的程度,复仇的行为一旦开始就很难再停止,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卡瑟琳的背叛是导致希斯克利夫再难控制自己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他的性格包括后来的种种复仇的行为很多都是因为卡瑟琳的背叛而导致的。希斯克利夫由爱到恨,变成了一个人性扭曲的、行为变态的、野蛮残酷的人。(三)对爱情的执着人在阅历、经历都逐渐增长以后很容易变得平和,希斯克利夫随着自己的年龄逐级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而自己在复仇的路上走的越来越孤独让希斯克利夫不仅感觉生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希斯克利夫开始想念卡瑟琳即使有过那么多的背叛,即使生活曾经给过自己这么多的不公平,但是同样的希斯克利夫也做出来太多伤害他人的事情,也许在希斯克利夫的心理随着他对于那个记忆里的卡瑟琳的思念越来越深,希斯克利夫开始选择淡化这些仇恨。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斯克利夫开始选择让那个善良的希斯克利夫回归。回归的希斯克利夫选择成全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其实在希斯克利夫眼中他成全的是自己和卡瑟琳,是将自己和卡瑟琳曾经的不幸福进行弥补,与其说是本质的回归不如说是对爱情的一种成全以及对于自己的行为的一种放下,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希斯克利夫选择回归就是选择放弃仇恨,终究是人性战胜了愤恨,当希斯克利夫选择给予哈里顿和小凯瑟琳成全的时候,他才能更好的贴近卡瑟琳,从而找到那个青春的年纪里希斯克利夫和卡瑟琳的青梅竹马[5]。主人公形象的价值意义呼啸山庄的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希斯克利夫这样的人物是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的。无论是从各个方面希斯克利夫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代表意义,因此分析希斯克利夫的价值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主人公形象变化的现实意义希斯克利夫由于愤恨以及各种因素导致自己失去了理智,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他的头脑中只剩下了复仇,但是仇恨会让人失去理智,随着卡瑟琳的死去、伊莎贝拉的死去、亨德莱的死去以及埃德加的死去让希斯克利夫失去了复仇的目标,而一味的对哈里顿的刁难也让希斯克利夫觉得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当希斯克利夫发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相恋以后在最初的暴跳如雷百般刁难以后,他选择成全他们。那一刻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开始回归,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希斯克利夫的回归让读者不禁有了一种想法,那就是人性本善,所有的恨最终都会逐渐被化解,而爱,或者说是善良才会长存。因此从主人公回归人性这一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作者借用希斯克利夫重归人性来凸显自己的思想基调。希斯克利夫在哈里顿的处事风格上受到了影响,也从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情中重新相信爱情。因此希斯克利夫的回归给了整本书最好的结尾,没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仇怨,而是有一种将所有的纠葛都深埋于地下的豁达[6]。希斯克利夫死了,至少在死的时候他的心中已经平静了下来,他是去找卡瑟琳的,但是不是去报复卡瑟琳的。中国有一句话说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希斯克利夫放下心中的执念的时候,他就离那个曾经善良,天真的自己不远了[7]。因此希斯克利夫的回归人性也是让更多的人相信还有善良的存在,让更多的人还会去坚持自己的善良和道义。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回归也让这本书成为了一种真正能够阅读的书,宣传着主流的思想和积极的能量,而这个结果显然也是读者能够接受的结局,在一种悲惨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达到了圆满,这也正如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虽然经历种种,有苦有甜,最终还是会尘归尘土归土,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与其愤恨不甘的离世,留下一世的冤冤相报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幸福不如洒脱的将一切深埋心理,让这一切以一种最直接了当的方式结束。这也正是揭示了循环的人生悲剧的终止,这种终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宽容的爱去包容。(二)主人公形象变化的文学价值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爱情故事,不同于其他故事男女主人公相爱中间各种波折,《呼啸山庄》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对于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刻画也更多的是一种侧面描写,在整个书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最为显性的状态是一种愤恨的角色。这种愤恨让希斯克利夫的行为受到了读者的谴责,但是也正是这种畸形的描写也让人不禁感受到自己和希斯克利夫的很多行为很像,很多时候自己也是那个邪恶行为的支持者,至少在希斯克利夫锦衣还故乡刚开始抱负的时候很多人心中是怀着一种认同的感受的,这就是小恶的体现,是潜藏在每一个读者心中的邪恶的作祟[8]。希斯克利夫的故事让人会不禁对自己的困难看淡,对于自己心中的执念进行释怀。这在当代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当前的社会经济的不均衡,复杂的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都会导致种种执念与怨恨,这些怨恨可能是由于冲突导致的,可能是由于竞争导致的,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怨恨都将严重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生活,为此如何更好的去生活就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思考的,而希斯克利夫的形象让人不禁深思,夺妻之恨这种怨念再加上幼时经历的困难造成了一个扭曲了的人性,希斯克利夫选择了抱负,快意恩仇,将自己的不甘,愤恨意义发泄出来以后却没有让自己有任何一丝的快乐,相反希斯克利夫心中的苦楚和郁闷越来越多,这其实也是在训诫人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要淡化仇恨,如果继续在仇恨之中生活显然是不理智的因此,淡化仇恨解决问题,让自己心中的善良始终主导着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显然这也是作者希望展示给所有的读者的。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只有更积极的活着才是对生命的诠释,希斯克利夫用自己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去复仇去报复,但是想想最终的结果希斯克利夫只有两个时间是最快乐的,一个是希斯克利夫与卡瑟琳相爱的时候,而另一个就是他放下仇恨,选择通过死亡找回卡瑟琳的时候。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只有人没有仇恨,放下仇恨,更加洒脱的去生活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9]。艾米莉·勃朗特在宣传一种巨大的爱,一种领先时代的爱,也许在那个时代人们不能理解艾米莉·勃朗特所描述的爱情,但是至少在当前的时代我们可以理解,而且理解的非常深刻为此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从呼啸山庄中收获最多的应该是如何放下仇恨,虽然呼啸山庄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写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但是实际上艾米莉·勃朗特却是在通过一个复仇的故事告诉我们复仇是最没有价值的,害人害己[10]。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形象变化过程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全书非常成功的刻画了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他在文中的形象变化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是有借鉴价值的,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文学又被称做人学,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高级精神创造形式。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二是要真实地反映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呼啸山庄》的价值正在于这两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因而显得弥足珍贵,经久不衰。作者塑造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文学形象。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他爱凯瑟琳胜过他自己,却又是一个残酷、残暴的人。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无论如何,希斯克利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斯克利夫,终于希克厉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