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特别风景,探人类精神——《风景谈》赏读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能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风景之美的内涵。3.会分析作者对风景之美的综合表达和巧妙表现。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从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入笔的作用。2.理解个别有寓意的句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它是不是美的?思考:风景之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点拨:美是个综合感受,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社会性,本次活动从茅盾的《风景谈》来体会“美”与“政治”的关系。二、预习交流课文基本知识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他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他的《白杨礼赞》。三、阅读交流活动环节一:梳理内容,辨识风景画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一命名方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想一想:这些画面是写哪里的风景或生活?这些画面是又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提示:1.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画面名称画面内容沙漠驼铃正午单调死寂的沙漠里渐行渐近的驼队带来的色彩和声音让风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原归耕月明天蓝之夜,生长丛密、挺立庄稼的高原山脊上,归耕的牛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延河夕照
夕阳照耀着的夏日河边,一些生产归来的人,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唱歌谈笑,原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享受着生产劳动带来的充实和乐趣。石洞雨景
沉闷的雨天,河边峭立的石壁的洞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促膝讨论谈心。桃林小憩
晚春傍晚的小桃林边,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的年轻人在茶舍小憩。北国晨号
五月的北国,清晨迎着朝霞吹号的小号兵和荷枪站岗的战士。2.《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这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课文中的“黄土高原”,“北国”,指的是延安。多处写了“河”,那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3.这六幅画是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内在的关系是逐渐推进的。作者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提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文章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文章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4.根据以上分析,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1节)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2-4节)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5-8节)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9-10节)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环节二:品读风景,理解景的构成1.分组品读风景,填写表格。自然景物特点人物及活动人的活动对于风景的作用2.各小组汇报交流(一)沙漠驼铃1.请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并概括沙漠特点。2.请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感受风景的变化。①沙漠的纯然一色与那一杆大旗的猩红构成什么关系?(对比。让人倍感驼队出现的亲切可爱。)②沙漠是寂静的,又有哄哄的火响,这是否矛盾?(不矛盾。这里以热空气的哄哄火响来反衬沙漠的寂静。)③沙漠的寂静与叮当叮当的驼铃柔声又构成什么关系?(对比。以沙漠的寂静来反称驼铃的柔声,这种声音的烘托,让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④当沙漠中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多么庄严、多么妩媚)3.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这个大自然中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妩媚的风景。作者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作者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突出景色的“完全改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4.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写“沙漠”的好处,可以从两点来考虑: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作者之所以要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也是为了适应这一斗争的需要。)5.为什么要以《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开篇?影片写的是塞上,并且该影片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内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正是这部爱国影片的主题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使他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忆起延安见闻,它交代了写作的缘起。6.弄清描写与议论的关系。“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二)高原归耕1.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明确:①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②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2.找出有关种田人的描写,分析其作用。明确: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了。(三)延河夕照1.文章在第二个画面中为我们描绘了高原归耕的情景,下面第三个画面将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明确:这一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2.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分析: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的、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造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再看这一句写延河的:“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极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3.从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些生产归来的人们是什么身份?他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面貌?分析:“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鍬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4.分析第4自然段的议论。这里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指的是夜归的种田人和从“生产”归来的知识分子们活动。他们是延安的人,具有崇高的精神。所以,有了他们的活动,就会有美妙的图画。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的赞颂,表达得十分炽烈。(四)石洞雨景1.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明确:这里的“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2.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明确: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3.作者说:“如果不是内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明确: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五)桃林小憩1.这一段描写,有些词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明确: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2.为了进一步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的舒适的地方,文章还有几处文字反复表达同一意思,你能找出这些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但如果把那些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磨石,……这个值得什么?”“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这几处文字,意在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3.对“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理解:①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4.什么是“第二自然”?明确:“第二自然”是加上了人类活动的自然,或者是被改造的自然,是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活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北国晨号1.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明确:①小号兵:在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接着写眼前的小号兵形象,他在山峰上,在霞光中,额角异常发亮,他的号声使人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自然会令作者赞叹不已了。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②对荷枪战士的描写:“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由于小号兵写得较多,已给人具体鲜明印象,所以只是用“雕像一样”这样的比喻去写他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刻很丰富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灭亡。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至此,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2.“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明确: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环节三:总结“形”“神”的结合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主旨,1.本文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结合下表梳理相关内容,说说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散乱的,为什么?再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谈风景的意图。
明确: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运营推广方案及数据分析
- 初中地理单元测试命题参考
- 2025年放射肿瘤疗效评估与随访方案答案及解析
- 六年级语文培优补差家校合作计划
- 互联网产品迭代进度控制保证的措施
- 急诊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 教师中级职称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 教学副校长2025教学标准化推进计划
- 2025-2030中国离心泵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手术前临床路径知情同意流程
- 职业技术学院《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 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只空调压缩机活塞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审计相关基础知识(中级)》考前几页纸
- 陶板幕墙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听写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六套)
- 《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研究》13000字【论文】
- 《国内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现状文献综述》4200字
- 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方案书
- 第二章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课件
-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100个红色经典故事【6篇】
- 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下册单词表+默写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