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思源公租房片区位于北碚区复兴镇,总用地面积266亩,总建筑面积61.6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6.60万平方米;商业4.56万平方米;教育配套0.59万平方米;车库6.28万平方米(停车位1900个);其他配套1.48万平方米;容纳10400户居住,可入住21024人。本项目区域为规划的城市综合配套区,和源路东侧思源公租房、安置房已基本建成,不久将可入住,其可容纳10400户居住,可入住21024人。为解决住户的生活、教育、休闲等问题,配合规划的城市综合配套区建设,道路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也提上了议程。目前思源片区仅剩本次道路尚未进行设计,且本次道路为片区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项目建设非常必要及迫切。本项目的建成将完善思源片区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建设,促进水土城市综合配套区全面发展,促进水土高新区快速稳步发展。1.2项目区位本项目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中东部规划商住核心区,处于竹溪河和悦复路之间,由竹溪东路(滨河路)、和源路、W2路延伸段、河源三支路围合而成,区域面积约1.5km2。图1-1项目区位图1.3项目概况思源片区配套路网工程含1条次干路、7条支路,分别为纵三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26m,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40km/h,长度278.769m;横一支路、横二支路、横三支路、横四支路、横五支路、纵一支路、纵二支路道路红线宽度均为16m,双向两车道,设计时速30km/h,长度分别为825.565m、643.038m、643.038m、643.038m、298.17m、744.122m、367.96m。道路总长4443.7m。根据建设计划安排,本次实施二期工程中的横二支路、横三支路、横四支路,道路总长1929.1m。纵一支路和横五支路不在本次设施范围。1.4设计内容及设计文件组成根据合同约定,本次施工图包含五个分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排水工程第三册交通工程第四册路灯工程第五册电力工程(土建部分)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其余部分见各分册。二、前期工作过程2013年12月取得建设项目立项批复;2014年3月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014年3月初我院开展方案设计工作;2014年3月21日在水土公司进行了经济预评审,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优化。2014年4月4日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经济评审,确定实施道路,形成《思源片区配套路网工程经济评审会议纪要》。2014年6月3日在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办通过可研评审,形成《重庆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关于思园片区配套路网工程可研报告的批复。2014年6月18日在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办通过方案评审。2014年8月完成一期工程初步设计。2014年11月完成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2016年10月30日在重庆两江新区建管局通过二期初步设计评审。三、设计依据及规范3.1设计依据我院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重庆市紫苑土地规划整治有限公司,2014.02)。业主提供的《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思源片区配套路网工程二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阶段详勘)(2016.10)。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W2路竣工图(2014.02)。和源路竣工图(2015.01)。大兴路东段竣工图(2014.02)。竹溪东路一期施工图(重庆市设计院,2014.07)。Z4路施工图(重庆市设计院,2016.08)。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测量资料(重庆市勘察院,2016.12)思源片区配套路网工程二期初设批复。3.2设计规范(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参照执行)(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参照执行)(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参照执行)(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参照执行)(1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参照执行)(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参照执行)(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7)《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四、项目建设条件4.1气象水文两江新区水土工业园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陆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低气温-1.8℃,年总积温5390℃,最热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全年平均降水量1067.8毫米,其中2~4月春季平均降水217.5毫米,5~7月夏季454.5毫米,8~10月秋季358.9毫米,11~1月冬季86.9毫米,降水量最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43%,冬季降水量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8%。年平均无霜期为335天,霜冻一般出现在每年小雪至次年立春前后,(即12~1月)轻者地面草丛上白霜,重者水田起薄冰,多发生于每次寒潮过后的晴天。整年多云雾,全年日照时间不超过1276小时,全年日照平均率为25%,8月日照时间最多为平均223小时,10月平均日照时间20小时。勘察区地表水主要为鱼塘及稻田,水深0.5~2m。4.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势平坦开阔。区内零星分布很多浑圆状小山丘及宽缓的冲沟,山体高度一般为10~30m,地形坡角一般2°~15°,局部达30°。最高点高程为316.36m,最低点高程为240.73m,相对高差75.63m,为典型的剥蚀浅丘地貌。横二支路起点与竹溪东路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与方正大道基本平行,地形平缓,地形坡角一般5~15°,区内最高点高程为约293.27m,最低点高程约为269.18m,相对高差约24.09m。横三支路起点与与竹溪东路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与方正大道基本平行,道路穿越多个浑圆状小山丘及宽缓的冲沟,地形坡角一般5~12°,局部斜坡达30°,区内最最高点高程为约313.32m,最低点高程约为284.24m,相对高差约29.08m。横四支路起点与竹溪东路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与方正大道基本平行,道路穿越浑圆状小山丘及宽缓的冲沟,地形坡角一般5~10°,局部斜坡达25°区内最最高点高程为约270.59m,最低点高程约为240.73m,相对高差约29.86m。横五支路起点与中兴大道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与方正大道基本平行,地形平缓,地形坡角一般5~8°,区内最最高点高程为约274.05m,最低点高程约为249.67m,相对高差约24.38m。纵一支路起点与W2路延伸段平交,终点与横三支路平交,与中兴大道、和源路基本平行,道路穿越多个浑圆状小山丘及宽缓的冲沟,地形坡角一般5~10°,局部斜坡达25°,区内最最高点高程为316.36m,最低点高程为292.18m,相对高差约24.18m。4.3地质构造场地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悦来场向斜近轴部,岩层倾角平缓。经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区周围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通过。线路区域岩层产状及裂隙发育情况如下:(1)横二支路、横三支路、纵一支路岩层产状130°∠10°。主要控制性裂隙为:裂隙I:产状35°~40°∠60°~70°,优势产状40°∠60°,间距2~4m,延伸4~6m,裂面张开度2~3mm,局部少许粘土充填,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裂隙Ⅱ:产状125°~150°∠70°~80°,优势产状125°∠70°,间距2~3m,延伸8~12m,裂面张开度2~4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裂隙Ⅲ:产状310°∠70°,间距2~3m,延伸8~12m,裂面张开度2~4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其中裂隙Ⅱ与裂隙Ⅲ形成一组“X”型共轭剪节理。(2)横四支路、横五支路岩层产状160°∠10°。主要控制性裂隙为:裂隙I:产状270°∠70°,间距2~3m,延伸6~8m,裂面张开度2~5mm,部分可见粘土充填,属结合程度很差的软弱结构面;裂隙Ⅱ:产状300°~320°∠80°,优势产状310°∠80°,间距1~3m,延伸8~12m,裂面张开度2~8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4.4地层岩性通过地面调查和钻探揭示,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J2s)。1、第四系全新统(1)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结构稍密,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碎块石组成,碎块石含量15%-20%,粒径1-100mm,粉质粘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可塑,回填时间十年以上。填方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多居民的附近。揭露厚度为0.5m(ZK118)~14.5m(ZK123)。(2)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灰褐色,呈可塑状,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经钻探揭露粉质粘土在拟建场地内主要分布于地形相对较低的洼地地带或地形平缓地带,揭露最大厚度为6.50m(ZK176)。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J2s)场区内基岩为砂岩,分布连续稳定。砂岩(J2s-Ms):浅红色、灰色。主要由长石等矿物组成,中~粗粒结构,钙质胶结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场地内广泛分布。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结合钻取岩芯风化程度,在钻孔深度范围内可划分强、中等风化带:(1)强风化带:岩体结构破坏严重,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强风化揭露厚度一般1.5~2.50m,风化裂隙发育,胶结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强度极低,岩块手易折断;(2)中等风化带:岩石结构致密,岩体较完整,钻取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中等风化岩层层理结构清晰。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0~14.50m,基岩面大致随地形起伏而起伏,基岩面坡度角大部5°~10°。4.5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在土层、岩石中赋存条件,将场区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全新统第四系人工填土层、残坡积层的粉质粘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接受补给后,向下渗透及迳流的方式向低洼处排泄,部分渗入基岩裂隙中,补给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动态主要受季节性影响,具较大的动态变化特征,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本次勘察对土层采用小水量和无水钻进过程中,未见有此类地下水,因此勘察内此类地下水较贫乏。(2)基岩裂隙水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砂岩。砂岩为含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该类地下水主要在露头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部分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的给。接受补给后,部分地下水顺层作短暂运移到地形低洼处分散溢出地表;主要部分则沿裂隙顺含水层倾斜方向流动,直至裂隙发育段之下界或砂岩尖灭处,然后回升再沿走向作纵向运动,在沟谷切割处以泉的形式排泄地表。本次勘察对各钻孔的水位进行了观测,钻孔中未发现地下水。区内砂岩为含水层,且砂岩泥岩互层,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故区内地下水条件存储条件差。因此,勘察区浅表层内地下水较贫乏。4.6不良地质现象经调查,该段拟建道路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未发现滑坡、塌陷、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未发现有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钻探揭露岩石层位连续稳定,无地下洞穴、破碎带、软弱夹层分布。4.7工程地质评价4.7.1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经过现场调查,场地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道路沿线现状稳定。当对道路沿线挖、填方边坡及隧道经支挡处理后,适宜拟建道路建设。4.7.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按拟建道路设计方案可知,拟建道路路基部分可分为填方路段、挖方路段、半挖半填段和一般路段,各段道路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阐述如下:1、横二支路K0+000~K0+480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呈地形较平坦,地形坡度3~6°;土层较薄厚不均,厚度一般0.3~6.8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为130°∠10°。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4.9~13.4m的挖方边坡,边坡部分为土质,部分为岩质,坡向18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右侧将形成高6.2~12.7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部分为土质,部分为岩质,坡向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横二支路K0+000~K0+647.539段边坡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通过对边坡作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段左侧及右侧挖方边坡均无外倾结构面,但左侧边坡易沿岩层层面和裂隙L1组合结构面发生破坏,易发生小规模掉块,右侧边坡易沿裂隙L2和裂隙L3组合结构面发生破坏,易发生小规模掉块,左侧及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后整体稳定。防治措施建议: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挖方边坡建议中风化基岩部分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强风化基岩及土层部分按1:1.5的坡率放坡,但岩岩质挖方边坡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边坡易发生本身强度破坏,建议放坡后对边坡进行封闭防风化处理,岩体破裂角泥岩取59.5°、砂岩取61.85°,等效内摩擦角Φ值取55°。2、横二支路K0+480~K0+647.539该段为一般路基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土层较厚,厚度一般4.4~8.7m,下伏基岩为泥岩。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0.5~1.8m的挖方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坡向181°,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右侧将形成高0.5~1.4m的的挖方边坡,坡向1°,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由于路堤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按设计放坡后整体稳定。支护措施建议:建议应对回填土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表4.6.2要求进行压实,压实后选择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取130kPa,待后期压实后以现场实测为准。边坡放坡坡率为1:1.75,放坡后进行坡面护坡。3、横三支路K0+000~K0+643.038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呈地形波状起伏,地形坡度5~10°;土层较薄,厚度一般0.2~4.8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为130°∠10°。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1.6~19.73m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为岩土混合边坡,坡向18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右侧将形成高0.5~20.15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坡向1°,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横三支路K0+000~K0+643.038段边坡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通过对边坡作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段左侧及右侧挖方边坡均无外倾结构面,但左侧边坡易沿岩层层面和裂隙L1组合结构面发生破坏,易发生小规模掉块,右侧边坡易沿裂隙L2和裂隙L3组合结构面发生破坏,易发生小规模掉块,左侧及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后整体稳定。防治措施建议: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挖方边坡建议中风化基岩部分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强风化基岩及土层部分按1:1.5的坡率放坡,但岩岩质挖方边坡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边坡易发生本身强度破坏,建议放坡后对边坡进行封闭防风化处理,岩体破裂角泥岩取59.5°、砂岩取61.85°,等效内摩擦角Φ值取55°。4、横四支路K0+000~K0+480该段为高路堤路段。场地平缓,地形坡度2~10°。土层厚度0.8~6.5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按设计分阶放坡后,左侧边坡高度约2.5~19.13m,坡向1°,土质填方边坡大于15m,存在超限情况,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右侧路堤边坡高度约8~18.30m,坡向181°,土质填方边坡大于15m,存在超限情况,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由于填方路堤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直立回填沿岩土界面和现状地面滑移可能性小,但直立回填欠稳定,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支护措施建议:该段多处穿过稻田、池塘,其浅部的土体在长期浸泡及耕作下强度极低,部分呈流塑状态,建议对其采取清除处理。填方边坡建议应对回填土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表4.6.2要求进行压实,压实后选择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取130kPa,待后期回填压实后以现场实测为准。填方路段边坡设计:有放坡条件的情况放坡坡率为1:1.75,边坡每8m分台阶,设2m宽平台,平台朝外侧设2%的横坡,放坡后进行坡面护坡。5、横四支路K0+480~K0+647.539该段为一般路基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土层厚薄不均,厚度一般0.6~3.8m,下伏基岩为砂岩。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0.6~3m的挖方边坡,边坡物质组成为土质及强风化基岩,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右侧将形成高1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坡向1°,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由于路堤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按设计方案放坡后整体稳定。支护措施建议:建议应对回填土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表4.6.2要求进行压实,压实后选择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取130kPa,待后期压实后以现场实测为准。边坡放坡坡率为1:1.75,放坡后进行坡面护坡。6、横五支路K0+000~K0+155该段为路堤路段。场地平缓,地形坡度2~10°。土层厚度0.2~4.9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按设计分阶放坡后,左侧边坡高度约1.5~2.4m,岩土界面坡度2~10°,坡向1°,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右侧路堤边坡高度约1.4~11.5m,岩土界面坡度2~8°,坡向18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填方路堤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直立回填沿岩土界面和现状地面滑移可能性小,但直立回填欠稳定,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支护措施建议:该段多处穿过稻田、池塘,其浅部的土体在长期浸泡及耕作下强度极低,部分呈流塑状态,建议对其采取清除处理。填方边坡建议应对回填土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表4.6.2要求进行压实,压实后选择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取130kPa,待后期回填压实后以现场实测为准。填方路段边坡设计:有放坡条件的情况放坡坡率为1:1.75,边坡每8m分台阶,设2m宽平台,平台朝外侧设2%的横坡,放坡后进行坡面护坡。7、横五支路K0+155~K0+298.17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呈地形波状起伏,地形坡度5~10°;土层较薄,厚度一般1.1~2.1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为160°∠10°。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1.3~4.4m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坡向181°;右侧将形成高1.4~5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坡向1°,为岩土混合边坡。横五支路K0+155~K0+298.17段边坡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通过对边坡作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为该段左侧边坡的外倾结构面,但倾角较缓(仅为10°),除此之外,无其它外倾结构面及结构面的不利组合,按设计放坡后整体稳定。防治措施建议: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左侧挖方边坡建议中风化基岩部分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强风化基岩及土层部分按1:1.5的坡率放坡,但岩质挖方边坡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边坡易发生本身强度破坏,建议放坡后对边坡进行封闭防风化处理,岩体破裂角泥岩取59.5°、砂岩取61.85°,等效内摩擦角Φ值取55°。8、纵一支路K0+000~K0+260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呈地形波状起伏,地形坡度5~10°;土层厚薄不均,厚度一般1.1~2.9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为130°∠10°。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3.6~28m的挖方边坡,部分为岩土混合边坡,部分为土质边坡,坡向271°,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右侧将形成高1.5~15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部分为岩土混合边坡,部分为土质边坡,坡向9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纵一支路K0+000~K0+420段边坡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通过对边坡作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段左侧及右侧挖方边坡均无外倾结构面,但左侧边坡易沿裂隙L2和裂隙L3组合结构面发生破坏,易发生小规模掉块,右侧边坡无其它外倾结构面及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左侧及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后整体稳定。防治措施建议: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左侧挖方边坡建议中风化基岩部分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强风化基岩及土层部分按1:1.5的坡率放坡,但岩质挖方边坡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边坡易发生本身强度破坏,建议放坡后对边坡进行封闭防风化处理,岩体破裂角泥岩取59.5°、砂岩取61.85°,等效内摩擦角Φ值取55°。9、纵一支路K0+260~K0+540该段为一般路基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土层厚薄不均,厚度2.80~12.03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1.1~3.1m的挖方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右侧将形成高1~2.6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由于路堤段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5°,按设计方案放坡后整体稳定。支护措施建议:建议应对回填土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表4.6.2要求进行压实,压实后选择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取130kPa,待后期压实后以现场实测为准。边坡放坡坡率为1:1.75,放坡后进行坡面护坡。10、纵一支路K0+540~K0+744.122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呈地形波状起伏,地形坡度5~10°;土层较薄,厚度一般0.2~2.3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为130°∠10°。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左侧将形成高7.3~17.8m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为岩土混合边坡,坡向27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右侧将形成高13~22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坡向,91°,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纵一支路K0+540~K0+744.122段边坡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过对边坡作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段左侧及右侧挖方边坡均无外倾结构面,但左侧边坡易沿裂隙L2和裂隙L3组合结构面发生破坏,易发生小规模掉块,右侧边坡无其它外倾结构面及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左侧及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后整体稳定。防治措施建议: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左侧挖方边坡建议中风化基岩部分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强风化基岩及土层部分按1:1.5的坡率放坡,但岩质挖方边坡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边坡易发生本身强度破坏,建议放坡后对边坡进行封闭防风化处理,岩体破裂角泥岩取59.5°、砂岩取61.85°,等效内摩擦角Φ值取55°。4.7.3拟建涵管段工程地质评价拟建排水管涵共有六处,其每段工程地质评价如下:1、横二支路K0+023处该管涵长约21m,由南向北横穿横二支路,该段土层厚1.5~2.5m,下伏基岩有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为主。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拟建涵管建设。建议选择压实填土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在涵管施工时应注意临时性边坡的防护,建议对临时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涵管穿越不同地层时应做好柔性连接。2、横四支路K0+160~K0+210处该管涵长约80m,由南向北横穿横四支路,该段土层厚2.9~4.5m,下伏基岩有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为主。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拟建涵管建设。建议选择粉质粘土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在涵管施工时应注意临时性边坡的防护,建议对临时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涵管穿越不同地层时应做好柔性连接。3、横四支路K0+258~K0+375处该管涵长约107m,位于横四支路K0+258~K0+375段左侧,该段土层厚0.6~4.5m,下伏基岩有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为主。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拟建涵管建设。建议选择粉质粘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或桩基础形式;在涵管施工时应注意临时性边坡的防护,建议对临时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涵管穿越不同地层时应做好柔性连接。4、横四支路K0+258~K0+430处该管涵长约190m,由东南向西北斜穿过横四支路,该段土层厚0.60~6.50m,下伏基岩有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为主。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拟建涵管建设。建议选择粉质粘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或桩基础形式;在涵管施工时应注意临时性边坡的防护,建议对临时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涵管穿越不同地层时应做好柔性连接。5、横五支路起点该管涵长约47m,位于拟建横五支路起点左侧,该段土层厚0.3~1.8m,下伏基岩有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为主。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拟建涵管建设。建议选择粉质粘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或桩基础形式;在涵管施工时应注意临时性边坡的防护,建议对临时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涵管穿越不同地层时应做好柔性连接。6、横五支路起点该管涵长约77m,由东南向西北斜穿过横五支路,该段土层厚1.2~4.5m,下伏基岩有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为主。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拟建涵管建设。建议选择粉质粘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或桩基础形式;在涵管施工时应注意临时性边坡的防护,建议对临时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涵管穿越不同地层时应做好柔性连接。4.7.4水、土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场地环境为各气候区稍湿的弱透水层,因此场地环境属于Ⅲ类环境。地表水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有微腐蚀性。4.7.5地下水作用评价勘察范围内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勘察期间未见稳定地下水位,均为施工循环水残留,勘察范围内地下水贫乏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雨季,应加强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排放。4.7.6地下水作用评价拟建路线范围的特殊性岩土主要有素填土、强风化岩层及淤泥质土。①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碎块石组成,碎块石含量15%-20%,粒径1-100mm,粉质粘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可塑。主要以抛填方式堆填,结构松散,稍湿,堆填时间大于1年。填方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居民点附近。②强风化岩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基岩表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1.5~2.5m,岩质软,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③稻田、池塘中粉质粘土:拟建道路鱼塘、稻田较多,其浅部的土体在长期浸泡及耕作下强度极低,部分呈流塑状态,应进行清淤(清除厚度宜不小于0.5m)、翻晒,使其满足规范要求。拟建道路路床及填方路基填料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的相关规定,填方路基压实度、含水量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的相关规定,避免不均匀沉降对道路的破坏,特别是填土厚度大的地段,设计应高度重视其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均匀沉降。4.7.7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场地线路地震动峰值加速路为0.05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地区属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25~0.35s。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的公路工程,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采用简易设防。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6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属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五、道路及周边建筑情况5.1与周边道路情况图5-1道路及周边建筑情况本项目区域内方正大道(主干路)、悦复路(主干路)、W2路延伸段(次干路)、和源路(次干路))、和源路一、二、三支路、竹溪东路一期、和源路东侧思源安置房片区道路已建成通车和中兴大道(主干路)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尚未施工。5.2与轨道六号线支线关系1、轨道6号线支线二期为远期规划控制线,沿中兴大道(Z4路)布线。本次道路将先于或同时与Z4路施工。2、本次设计道路与Z4路平面交叉,交叉口范围均属于Z4路设计范围,已由Z4路相关单位统一控制、协调、办理轨道相关事宜。六、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016年10月30日在重庆两江新区建管局进行了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补充一期路网及周边道路建设情况及地块与道路竖向关系。回复:本次初步设计仅为二期工程,一期已完成施工。2、纵一支路起点T形路口宜单侧拓宽。回复:由于受道路红线限制,若单侧拓宽,人行道宽度过窄不满足规范要求,故本次设计仍采用双侧对称加宽。3、横三支路与中兴大道交叉口接顺段纵坡宜适当缩短。回复:由于起点受竹溪东路交叉口纵坡,中间受中兴大道交叉口纵坡限制,本次横三路设计与其接顺后,中间长度较短且坡差较小,故道路纵坡采用接顺段坡度。4、全线有多处交叉口,应补充相关设计内容。回复:初设交叉口设计内容满足初设编制深度要求,下阶段将进一步补充完善交叉口竖向设计。5、在本项目与其它道路交叉处纵断面的设计均采用了顺接交叉道路横坡的方式,在交叉口前后设置变坡点易造成纵面起伏并影响视距。回复:由于本次设计道路均为支路,而周边道路为主干路、次干路且交叉口基本已实施到位,故本次纵断面设计考虑以其接顺的方式进行设计,避免对主、次干路造成影响。6、较长陡纵坡一般宜设置在上游便于驾驶员控制车辆和行车安全,如靠横二支路终点段纵坡设计。回复:由于受道路长度、标高及地形限制,若设置于上游则土石方开挖量增加较大,且本次道路最大纵坡4.8%,根据市政委相关要求设置抗滑薄层以提高安全性。7、典型断面应补充水田处理形式。回复:软基处理方式采用换填方式,详见“特殊路基大样图”。8、路面抗滑表层是否有必要设置?回复:根据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城市道路提档升级维护工程设计导则》表5.4.4-2要求,道路纵坡大于4%的坡度设置抗滑薄层。9、限速标志位置不宜过于靠近交叉口,应改善驾驶员识认需求。回复:GB5768.2-2009中5.35明确了限速标志设在需要限制车辆速度的路段起点。10、有些交叉口路面标志设置不规范缺左转向。回复:本次设计道路为支路,与主干路相交交叉口均设置为B1类交叉口,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与次干路、支路相交则允许左转,并设置了左转标志。11、永久边坡设计宜考虑绿化设计,填方边坡宜采用格构护坡。回复:本次设计边坡为临时边坡。12、软土地基处治宜优化设计,≤2m范围可换填,大于2~4m深度范围建议块片石挤於。回复:根据地勘报告本次设计范围软土地基厚度小于2m,故采用换填方式处理。七、主要技术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确定技术标准如下:表7-1主要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取值设计取值1道路等级支路横二支路横三支路横四支路2设计速度(Km/h)30303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极限值(m)40—————4最大纵坡推荐值(极限值)(%)7(8)4.81.54.55最小纵坡(困难)%0.5(0.3)1.50.726最小竖曲线半径凸曲线(极限)(m)250(250)2000—900凹曲线(极限)(m)250(250)5008008007设计荷载城-B级城-B级8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0109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10停车视距(m)≥30≥3011净高(m)≥4.54.512抗震设防烈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八、道路工程设计8.1平面设计本次思源片区配套路网二期工程共含三条道路,分别为横二支路、横三支路和横四支路。(1)横二支路横二支路起点与竹溪东路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线路由西向东延伸,途中与中兴大道、纵一支路平交,道路全长643.038m,全线为一直线。图8-1横二支路平面图(3)横三支路横三支路起点与竹溪东路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线路由西向东延伸,途中与中兴大道、纵一支路平交,道路全长643.038m,全线为一直线。图8-2横三支路平面图(4)横四支路横四支路起点与竹溪东路平交,终点与和源路平交,线路由西向东延伸,途中与中兴大道平交,道路全长643.038m,全线为一直线。图8-3横四支路平面图8.2纵断面设计(1)横二支路图8-4横二支路纵断面图横二支路起点接竹溪东路,起点标高276.085m(现状),接顺段0.7%的纵坡与竹溪东路现状一致0.7%,终点与1.5%的纵坡接现状和源路横坡,终点标高291.97m(现状)。道路最大纵坡4.8%,坡长121.014m,最小纵坡0.7%,坡长36.048m(位于交叉口接顺段);全线共4处竖曲线,最小凸曲线半径2000m,最小凹曲线半径500m。(3)横三支路横三支路起点接竹溪东路,起点标高280.271m(现状),接顺段0.45%的纵坡与竹溪东路现状一致,终点与1.5%的纵坡接现状和源路横坡,终点标高284.593m(现状)。道路最大纵坡1.5%,最小纵坡0.45%;全线共4处竖曲线,最小凹曲线半径800m。图8-5横三支路纵断面图(4)横四支路横四支路起点接竹溪东路,起点标高252.754m(现状),接顺段与1.83%的纵坡与竹溪东路一致,终点与1.5%的纵坡接现状和源路横坡,终点标高269.234m(现状)。道路最大纵坡4.5%,坡长233.878m,最小纵坡1.5%,坡长45m(位于交叉口接顺段);全线共4处竖曲线,最小凸曲线半径900m,最小凹曲线半径800m。图8-6横四支路纵断面图8.3横断面设计图8-7道路标准横断面图本次道路路幅宽度16m=4m(人行道)+4m(车行道)+4m(车行道)+4m(人行道)。8.4超高及加宽1)超高设计本次道路设计均为直线,无超高。2)加宽设计本次道路设计均为直线,无曲线加宽,同时交叉口采用对称拓宽方式。展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其过渡公式如下:(其中ZHx为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8.5路面结构设计本次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年限为10年。路面设计以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控制指标。设计采用双轮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按交通量进行换算。其车行道路面结构如下图所示。图8-8道路路面结构图(1)路面结构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厚4cm+0.3~0.5Kg/㎡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下面层:AC-20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6cm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喷洒透层油0.7~1.5L基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cm(2)人行道结构组合如下:20×10×6cm透水砖3cm厚1:3水泥砂浆15cm厚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3%)5cm厚粗砂人行透水砖抗压强度≥30MPa,透水系数(15°)≥1.0×10-2cm/s;水泥砂浆找平层应采用透水干硬性水泥,找平层透水系数与透水砖一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掺量不宜大于3%,有效空隙率应大于或等于12%。路缘石采用C30混凝土预制,路边石采用C25混凝土预制。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3)抗滑薄层为保证行车安全,在纵坡大于等于4%的路段下坡方向路面表层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5mm左右。8.6路基设计(1)填方边坡表8-1填方路基边坡放坡填方边坡分级距路基顶面距离H边坡坡度第一级H≤8m1:1.5第二级8<H≤161:1.75第三级及以下H>161:2填方边坡:以每8m边坡高度进行分级,第一级H≤8m,坡度1:1.5;第二级8<H≤16m,坡度1:1.75;第三级及以下H>16m,坡度1:2。每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2)挖方边坡根据地勘报告,挖方边坡:强风化岩质及土质边坡按1:1.5放坡,中(弱)风化岩质边坡按1:0.75放坡,每8m一级,每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根据业主提供的第三方评估禁止爆破范围包括横二支路禁止爆破范围K0+272~K0+284.29、K0+352.298~K0+365;横三支路禁止爆破范围K0+272~K0+284.201、K0+351.709~K0+365、K0+614.318~K0+635.037;在禁止爆破范围土石方开挖禁止爆破施工。(3)土石方调运本次设计道路总挖方273208m3,总填方243750m3,弃方29458m3。土石方调配如下表。表8-2土石方调配表道路名称土石方量/m3弃方(借方)土石方调配挖方填方横二支路988839弃方9.89万方7.47万方调配至横四支路,其余2.26万方弃于横四支路周边地势低洼处,运距1km横三支路1654470弃方16.54万方调配至横四支路,运距1km横四支路8878243741借方23.48万方16.01万方借自横三支路,7.47万方借自横二支路,运距1km(4)软土地基处治根据地勘报告拟建道路鱼塘、稻田较多,其浅部的土体在长期浸泡及耕作下强度极低,部分呈流塑状态,建议对其采取清除处理,宜采用开挖换填法,首先清除淤泥或软弱土层,换填以砂、砾、卵石、片石等渗水性材料或强度较高的粘性土,按要求进行压实后再填筑路基,利用置换的方式加强地基。(5)路基排水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挖方边坡坡顶水流向路基汇集时,应在坡顶外5m设截水沟,顺地势接入周边自然水系或市政排水管网。8.7路基边坡防护本次设计道路边坡为临时边坡,存在时间小于2年,不进行护坡设计,但路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临时边坡防护,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临时高边坡观测,同时在高挖方坡脚设置隔离网。8.8防撞护栏为保障行车及行人安全,在道路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m的路段设置车行护栏和人行护栏。当道路两侧场平同时进行,道路两侧边坡高小于2m时,经论证可取消护栏。8.9平面交叉口设计本次设计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设计速度等因素,依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进行设计。除横二支路、横三支路、横四支路与中兴大道(主干路)交叉口采用平B1类(右转交叉口);其余交叉口采用平B2类(让行交叉口)。同时考虑到未来车辆量较大,在支路与次干路交叉口处,两侧各加宽1.5m,通过划线增加一个右转车道。8.10人行系统设计本次设计考虑在路口处设置人行斑马线过街。为方便残疾人出行,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本道路考虑了盲道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上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0.6m。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置位置。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行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应连续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除盲道外还应设置缘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并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与人行横道相对应。8.11公交港湾设计根据规划在本次道路设计范围内无公交停车港。本次道路均为支路,且在本项目区域内的方正大道和中兴大道上均设有多处公交站,离本次项目区域最远距离小于300m,故本次道路设计不考虑增设公交站。九、施工技术要求9.1路基9.1.1质量标准表9-1路基压实度标准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0-30≥9530-80≥9580-150≥94>150≥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30-80≥95注:本路基压实度标准表采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4.2.3土路基压实标准(P10)。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路床平整度:≤15中线高程:+10mm,中线偏位:≤50横坡:±0.3%(±20mm绝对高差)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如下表所示。表9-2路床顶回弹模量及弯沉值标准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9.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9.1.3挖方路基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临近建筑时不得采用爆破开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9.1.4填方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3%。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3)低填浅挖路基填土高度小于150cm,挖方高度小于80cm时,因基底松散或过湿,而不满足压实度要求,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4)填筑路基填筑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表9-3管沟回填压实质量标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3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9.2路面施工要点9.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0%。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6.9水泥稳定碎石(砂砾)基层和底基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P30),表5.6.4水泥稳定类混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P29)确定质量标准。(1)质量标准表9-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支路压实度≥96%中线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20mm中线高程+5,-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横坡主线±0.5%且不反坡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弯沉值支路≤9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6.3适宜用水泥稳定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P28)要求。表9-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底基层施工中时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9.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质量标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质量标准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6.9水泥稳定碎石(砂砾)基层和底基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P30),表5.6.4水泥稳定类混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P29)要求。表9-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支路压实度≥97%中线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12厚度容许偏差-中线高程+5,-15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横坡主线±0.5%且不反坡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0Mpa弯沉值支路≤5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6.3适宜用水泥稳定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P28)要求。表9-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材料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基层施工时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9.2.3稀浆封层9.2.3.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5.5-2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P54)要求。表9-8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标B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5%T0655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

(s)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延度5℃不小于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2)石料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5.4的要求。稀浆封层用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或洁净的石屑。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级配组成如下表:表9-9石料级配技术要求筛孔尺寸(mm)通过各筛孔的百分率(%)4.751002.3690~1001.1860~900.640~650.325~420.1515~300.07510~20一层的适宜厚度(mm)2.5~39.2.3.2性能稀浆封层混合料中乳化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混合料的质量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5.5-1(P54)的技术要求。表9-10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N·m≥1.2T0754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2.0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9.2.3.3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9.2.4粘层、透层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用量为0.4~0.6L/m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5.5-2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P54)。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选用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表9-11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10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5d)%5T0655储存稳定性(1d)%1T0655表9-12透层油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2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6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150T0604延度(15℃)cm不小于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5d)%5T0655储存稳定性(1d)%1T06559.2.5沥青混凝土面层(1)质量标准沥青混凝土面层质量标准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11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P47)要求。表9-13沥青混凝土面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城市次干路、支路压实度≥98%中线偏位≤20mm平整度标准差不大于2.0中线高程±20mm宽度0,+30mm横坡±0.5%且不反坡弯沉值支路≤32(0.01mm),次干路≤30(0.01mm)(2)材料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1-1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1道路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要求。道路AH-70#(面层改性沥青所用基质沥青)和AH-90#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9-14道路AH-70#和AH-90#沥青技术要求指标70#90#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dmm60~8080~10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45T060660℃动力粘度Pa.s不大于18016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2020T060515℃延度cm不小于100100T0605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245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0.8T0604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57T0605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8T0605②沥青结合料(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变形能力,对沥青下面层加入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Kg。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表9-15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6000次/mm施工说明:a、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b、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c、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d、实验室做配合比实验时,由于采用的设备不是强制式搅拌,所以要将干拌时间和湿拌时间延长2分钟以上,以确保拌和均匀。③沥青改性剂为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感温,提高软化点,降低针入度等性能,在路面上面层沥青中加入沥青改性剂。改性沥青技术标准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1-2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P42)。表9-16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表技术指标SBS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3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贮存稳定性离析,2.5T066148h软化点差不大于℃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改性沥青施工方法:沥青改性剂用量以沥青用量的2.5%~3%为佳。使用时,可先将沥青改性剂与基础沥青混和均匀制成改性沥青,拌和温度在140℃左右,搅拌时间约30分钟,确保均匀。然后将制成的改性沥青与集料拌和,其拌和方法可参照普通沥青进行,但拌和温度应在140℃左右,也可直接加入热的混和料中搅拌40秒钟左右,无需特殊设备。改性沥青混和料的摊铺和碾压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实验确定,但一般可参照普通沥青混和料的规定进行。另外,亦可将沥青改性剂直接加入沥青拌和缸中,先与集料拌和后再加沥青拌和,并应适当延长拌和时间,应注意控制拌和条件及过程。=4\*GB3④粗集料本次设计采用碎石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集料,集料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2-2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要求(P43)。表9-17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下层用集料表面层用集料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35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g/㎝32.452.45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4级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20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软石含量不大于%55集料冲击值不大于%4228集料的破碎面积水小于%7080=5\*GB3⑤细集料细集料需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2-1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表9-18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项目单位快速路、主干路其他道路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0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5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5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6\*GB3⑥矿粉拟采用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3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热拌沥青混凝土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及设计要求。表9-19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城市支路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4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0~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7\*GB3⑦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本说明中与现行规范、规程不同处,以现行规范及施工规程为准。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表9-20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混合料类型SMA-13AC-20筛孔(㎜)通过率%31.526.510019.090-10016.010074-9013.290~10062-829.550~7550-704.7520~3432-462.3615~3622-361.1814~2416-280.612~2010-220.310~166-160.159~154-120.0758~123-7建议油石比%4.0~6.04.0~6.0注:上表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2-1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P26)表5.3.2-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P26)、表5.3.2-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级配范围(P26)。注:表9-21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6-1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P4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2.5-2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P79)。表9-21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施工工序石油沥青的标号70号90号沥青加热温度155~165150~160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140~160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195190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5140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130低温施工15014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0125低温施工145135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钢轮压路机7065轮胎压路机8075振动压路机7060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5050表9-2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SMA-13AC-20马歇尔稳定度MS(KN)≥8≥8流值(㎜)2~41.5~4孔隙率VV%3.0~4.03.0~5.0矿料间隙率VMA%≥17.0≥14.0沥青饱和度VFA%75~8565~75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85车辙试验60℃动稳定度DS次/㎜≥3000≥1000;加入抗车辙剂时≥60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75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25002500冻融劈裂歇尔残留稳定度%≥80≥80注:本表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3.5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P4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3-1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P28)。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应采用木质素纤维。纤维应能承受250℃度以上环境温度不变质、不变脆,并在拌合过程中充分分散。木质纤维质量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应符合下表:表9-23木质纤维质量技术表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不大于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子上经振敲后称重含水量(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重注:本表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4.2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P48);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表9-24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技术表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改性沥青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63.5马歇尔试件击实数-两面击实50次空隙率VV%3~4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0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n,不大于-VCADRC沥青饱和度VFA%75~85稳定度,不小于kN6.0流值Mm-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15注:本表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6.4.5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技术要求(P49)。9.2.6抗滑薄层为保证行车安全,在纵坡大于等于4%的路段下坡方向路面表层间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