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酸和碱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科学_第1页
第二章酸和碱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科学_第2页
第二章酸和碱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科学_第3页
第二章酸和碱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科学_第4页
第二章酸和碱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1.将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ab段表示铁与稀盐酸反应 B.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反应是放热反应,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引起压强变小D.e点表示的溶液是无色的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按照下表所示进行了酸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实验后将试管A、B中的废液倒入废一只空烧杯中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再将试管C中废液倒入烧杯中,发现产生沉淀,且产生沉淀的量与倒入溶液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都不正确的是()试管编号试管A试管B试管C所用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镁条碳酸钠氢氧化钡溶液①c点处溶液中的微粒只有Mg2+和Cl﹣②b→c时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③混合前试管A的废液中盐酸一定过量④混合前试管B中废液的溶质可能没有H2SO4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硫酸,烧杯中有关量的变化见图,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4.在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5.向盛有铜和氧化铜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CuCl2 B.N点时,剩余固体是铜 C.P点时,溶液的pH<7 D.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g6.向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稀盐酸的四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金属锌、Fe2O3粉末、Ca(OH)2粉末、Na2CO3粉末至过量。下列四个实验对应的变化关系图像中,正确的是()实验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对应变化关系选项ABCDA.A B.B C.C D.D7.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表面已经生锈的铁片,产生氢气的质量Y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A. B. C. D.8.向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缓慢滴加稀硫酸至过量。烧杯中的某些量随着稀硫酸的滴加,其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 B. C. D.9.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与等质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A、B分别为Fe、Zn中的一种,则A是,剩余金属中一定有,可能有。(2)若A、B分别为碳酸钠粉末和碳酸钙块状固体中的一种,则B是,剩余固体中一定有,可能有。反应至t1时,B产生的气体比A多的原因是。10.某同学在用稀盐酸将氧化铜粉末全部溶解,得到溶液甲,观察到的现象为。再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所得溶液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分析A点所含的溶质为。11.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1实验,请回答问题:(1)反应后试管A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2)实验发现试管B中固体全部溶解,试管C中出现沉淀。接着向试管C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C中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①试管B中的溶质成分是(填化学式)。②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知识点7、酸的通性三(图像)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分析】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解答】解:A、Fe2O3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装置中压强几乎不变,但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气体生成,则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则ab段表示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bc段表示铁与盐酸反应,该选项不正确。B、结合前面分析,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该选项不正确。C、cd段压强减小,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点反应停止,则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引起压强变小,该选项正确。D、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铁,则溶液不可能为无色,该选项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酸的性质,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解答】解:试管A、B中的废液倒入一只空烧杯中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可得A、B试管中不会存在稀盐酸和碳酸钠过量和稀硫酸和镁条过量这两种情况,NaCO3+2HCl=2NaCl+H2O+CO2↑,Mg+H2SO4=MgSO4+H2↑,又由图可知,随着溶液C的量逐渐增加,oa段和bc段有沉淀产生,ab段没有沉淀生成,且一加入溶液C就有沉淀生成,所以试管C中氢氧化钡过量,oa段:先和B中的过量的稀硫酸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ab段:再和A中过量的稀盐酸反应2HCl+Ba(OH)2=BaCl2+2H2O,bc段:C中过量的氢氧化钡再与Mg2+反应Ba(OH)2+MgCl2=Mg(OH)2↓+BaCl2。①c点处随着加入的溶液C的量逐渐增加,沉淀的量保持不变则溶液中的Mg2+均已转化为沉淀,c点处溶液中应当只有Na+、Cl﹣、Ba2+故①不正确;②b→c时有反应Ba(OH)2+MgCl2=Mg(OH)2↓+BaCl2发生,溶液碱性逐渐减弱,故②不正确;③由图可知,ab段没有沉淀生成,所以有酸和试管C中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且没有沉淀生成,所以该酸不可能为硫酸,所以A中盐酸一定过量,故③正确;④如果试管B恰好反应完全,则试管B中只有Na2SO4无H2SO4和Na2CO3,此时试管C中的氢氧化钡一开始依日会与试管B中的硫酸钠反应生成沉淀。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不正确,③④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酸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分析】根据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硫酸,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硫酸,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减少至0,故选项图像错误。B、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硫酸,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始终在增加,但第二个过程中溶液增加的质量不如第一个过程多,故选项图像错误。C、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硫酸,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稀硫酸,水的质量始终在增加,由于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有水生成,则第二个过程中水增加的质量不如第一个过程多,故选项图像正确。D、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硫酸,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铁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酸的化学性质,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4.【分析】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解答】解:A、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时,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氧化镁完全反应后,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因此氯化镁的质量增加,当镁完全反应后,氯化镁的质量不再增加,该选项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正确;B、因为氧化镁在镁的外面,盐酸先和氧化镁反应,因此开始时不能产生氢气,该选项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不正确;C、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增加,当氧化镁、镁和盐酸完全反应后,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质量仍然增加,该选项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不正确;D、盐酸显酸性,pH小于7,当氧化镁、镁恰好和盐酸完全时,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继续加入盐酸时,溶液显酸性,pH小于7,不可能大于7,该选项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不正确。故选:A。【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5.【分析】根据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盛有铜和氧化铜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CuCl2,故选项说法正确。B、N点时,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剩余固体是铜,故选项说法正确。C、P点时,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D、最终剩余的固体为铜,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b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分析】A、根据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当盐酸反应完后,继续加入锌,也不会有氢气产生来分析;B、根据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一开始溶液质量不为零,加入氧化铁后溶液质量增大,当盐酸反应完后,继续加入氧化铁,溶液质量也不会再增加分析;C、根据稀盐酸的pH<7,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钙至过量,溶液的pH应该是从小于7到等于7最后到大于7来分析;D、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者一接触就会有二氧化碳产生,盐酸反应完后气体质量不变来分析。【解答】解:向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稀盐酸的四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金属锌、Fe2O3粉末、Ca(OH)2粉末、Na2CO3粉末至过量。A、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当盐酸反应完后,继续加入锌,也不会有氢气产生,故选项图像正确。B、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一开始溶液质量不为零,加入氧化铁后溶液质量增大,当盐酸反应完后,继续加入氧化铁,溶液质量也不会再增加,故选项图像错误。C、稀盐酸的pH<7,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钙至过量,溶液的pH应该是从小于7到等于7最后到大于7,故选项图像错误。D、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者一接触就会有二氧化碳产生,盐酸反应完后气体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7.【分析】表面已经生锈的铁片加入盐酸中,盐酸会先与铁锈反应,而后才与铁反应。【解答】解:表面已经生锈的铁片加入盐酸中,盐酸会先与铁锈反应,一开始不会有氢气生成,当铁锈消耗露出铁后,铁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盐酸消耗完毕,反应即停止,观察图象,只有B图与事实相符。故选:B。【点评】有关图象问题要分析清楚变化过程中纵轴所表示的量和横轴所表示的量的关系。8.【分析】根据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解:A、随着稀硫酸的不断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故A错误;B、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故沉淀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但滴加稀硫酸后立即反应,故图中生成的沉淀质量起点应该从0点开始,故B错误;C、氢氧化钡显碱性,故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C正确;D、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溶质质量逐渐减小至零,待完全反应后,稀硫酸过量,溶质质量不断增加,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9.【分析】(1)根据锌的活动性比铁强,结合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与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若A、B分别为Fe、Zn中的一种,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等质量的A、B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充分反应,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则A是铁;利用方程式,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可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铁与氢气的质量比为56:2,锌与氢气的质量比为65:2,故反应后剩余金属中一定有铁,可能有锌;故答案为:铁;铁;锌;(2)反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若A、B为碳酸钠粉末和碳酸钙块状固体中的一种,则B是碳酸钠粉末;利用方程式,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可知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06:44,碳酸钙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00:44,故反应后剩余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钙,可能有碳酸钠;反应至t1时,B产生的气体比A多,是因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故答案为: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分析】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进行解答。【解答】解: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会看到黑色粉末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溶液甲中,开始没有沉淀,是因为甲溶液中有盐酸和氯化铜,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