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2_第1页
孔子儒家思想2_第2页
孔子儒家思想2_第3页
孔子儒家思想2_第4页
孔子儒家思想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子孙世袭一直到中华民国,77代「衍圣公」孔德成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现居台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说:“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然后我们设问: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在哪些方面触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作为当代的我们需要从2500多年前的孔子中去解读和领悟智慧?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影响远及日本、朝鲜、越南,甚至法国、德国、美国。直至今天,人们仍试图从孔子那里寻求解救现代人精神危机的良方。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化一直是齐头并进。西元前(西元是以基督出生为元年的西方纪年法。即公元纪年。

)200年人类思想出现了第一次迸发,希腊文明兴起开起了西方文明的先河,几乎与此同时,东方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从此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齐头并进。

这是思想之河的星宿海(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在这里,聚集着掌控古代中国思想的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知识精英,他们共同成为中国最早的思想界。他们的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们共同铸造了东方人的思想核心:他们的世界观、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为后来的思想演进,提供了一张“路线图”。这是一幅中国人的精神图景。这幅图告诉世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和这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稷(ji)下学宫稷下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百家诸子观点著作儒家孔子思想:仁,礼,为政以德《论语》孟子思想:仁政《孟子》道家老子思想: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庄子思想:逃避现实,精神自由《庄子》法家韩非子主张:历史发展变化,法治,君主专制《韩非子》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墨子》兵家孙子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他主张“兼爱”,主张尚贤,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主张“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尚同”,“明鬼”、“尚贤”等。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诸子散文:诸子的著作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体裁时代特点代表著作语录体春秋至战国初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论语》《老子》《墨子》论辩体战国中期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孟子》《庄子》专题论文战国后期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荀子》《韩非子》儒家思想三位大家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后圣荀子后世的发展者董仲舒儒学大师韩愈

朱熹、程颢、程颐

王阳明

至圣孔子“万世师表

2004年9月26日,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在曲阜举办了“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举行了儒家文化书画展,孔子铜像揭幕仪式和《大哉孔子》大型画册新闻发布会,孔子形象被重新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每年一届,每届突出一个主题。

孔子像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故里俯瞰曲阜孔庙(ConfuciusTemple

)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孔庙大成殿大成殿孔子塑像孔庙——杏坛“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孔庙——浮雕石柱孔庙——奎文阁

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为名之。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又是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孔府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

孔林

孔林(ConfuciusCemetry)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孔林孔子墓中国元世祖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林位于曲阜城北一公里处,也叫“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专用墓地,是中国绵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地。

南京夫子庙

四川德阳文庙

山西平遥文庙

吉林文庙

台北孔庙

越南河内文庙

日本长崎孔庙

德国科隆孔庙

美国华岗大成馆

一、孔子的家世

孔子是鲁国人(前551-前479),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其母颜征在,生孔丘仲尼。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回首颠沛流离的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讲析:孔子这段言论,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生平及主要经历】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中,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鲁定公时,鲁政权一直操在季氏手中,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后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他先后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并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提倡“有教无类”,一生弟子众多,有“弟子三千,贤者七二”之说。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孔子的后代中,历朝历代有影响者不少。其中有他的孙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伋(子思),战国末期的9世孙孔鲋,11世孙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64世孙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语言学家孔广森等。孔家到了当代有名者也不少,如孔祥熙等。

《论语》——“华人的圣经”

二、《论语》概况

《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该书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事迹。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体系图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信义(人际关系)和平(人际关系)仁爱(核心)三、孔子的思想体系1.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在伦理上,孔子力倡仁爱,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意味着“忠恕”进而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著名观点。2.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恰当适中。

中庸原理的实际应用:(1)在极端中寻求平衡。(2)避免“过”与“不及”。(3)不可则止。

(4)无可无不可。

(5)和而不同。(6)和为贵。

4.在文化教育上,孔子提倡礼乐诗教,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礼能以修外,乐能以修内。礼可以治上安民,乐可以移风易俗。从个体的人格修养来说,乐不仅是君子修身成人的重要手段,还是完美人格最后完成的必经之途。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这种注重内在修为,强调内在价值追求的思想,后被其继承者孟子引申为“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大学》进而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而铸就了儒学乃至中华文化内在超越的理论特征。

儒家思想的八个方面仁义

智(知)

“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

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克己复礼”使中国成为了现在的礼仪之邦。"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信”“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悌”(一)孔子谈治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四、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二)孔子论人生态度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三)孔子论修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言必信,行必果。◆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治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论语》的文学特征(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性格通过简短故事叙写思想政见通过行为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态(二)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语句生动形象而富于哲理。六、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管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当中国人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而美国人又向日本学习的同时,日本人却说:“他们在管理思想方面主要是学中国,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