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广东省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Ⅰ卷(解析版)_第1页
2022届广东省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Ⅰ卷(解析版)_第2页
2022届广东省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Ⅰ卷(解析版)_第3页
2022届广东省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Ⅰ卷(解析版)_第4页
2022届广东省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Ⅰ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I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中国服饰文化

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服饰制度。西汉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饰制度,到了东汉时

期则搭配丝织的装饰物。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

袖口宽大,衫无袖。

汉代代表性的服装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

衣服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种是“直

裾深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直裾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

可见西汉初织造工艺水平高超。直裾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官民服装基本没有差别,

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除了这种长衣之外,汉代也穿短衣,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汉时劳动女

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

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

各种图案纹样。

此外,汉代服装还有一种常见的款式就是半袖。短袖的外衣称为“半袖”,穿时外着短袖内着长袖。

半袖的袖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宽大平直,没有装饰;另一种则在衣袖边缘绣上装饰,并施加折桐。

近来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汉服热”。现在很多影楼摄影造型都提供汉代服饰造型设计,甚至很多

新人结婚礼服也选用汉服。影视作品中,表现汉代题材的作品也很多,其中的服装服饰也是人们热议的话

题之一。这些服装是以汉代服饰制度和汉服基本特征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和剪裁。如面料就会在纯棉基

础上,更多地选用丝绸或者纱质,体现轻盈飘逸之感。服装的款式也基本都要做一些细微变化,如服装衣

袖更加宽大,加长衣身,形成拖尾等等。当然,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用色并没有严格参照汉代的服饰等

级制度,它更加注重的是画面色彩的统一,表现视觉美感。目前,很多研究服饰的专家开始在传统与现代

之间找寻契合点,力求影视服装设计既尊重历史,又能符合大众的欣赏品位。

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更好地研究汉代

服装,继承发展汉代服装的特点和优势,把汉服的精华推广到世界各地,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

(摘编自林琳《汉代服饰的特点与继承创新》)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

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

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

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

两种,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

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衣服,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

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

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汉代在政治上重农轻商,如《管子》“四民”提法为“土农工商”,但事实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

还不如商贾。汉代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董仲舒《春秋繁露》还说“散民不

敢服杂彩”,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

西汉建元二年、元狩四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

丝绸源源外运,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近半个

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据《后汉书•南

蛮西南夷列传》及云南晋宁出土文物显示,奴隶主和近身奴隶多着汉式服装。而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

骑、越骑冲锋陷阵的形象屡见不鲜,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除了御寒、遮羞的功能外,还可传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审美要求等信息,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体

现。

B.西汉典型的男子深衣两侧襟剪裁成燕尾状,典型的女子曲裾深衣裙裳部分不过度束缚身体,便于活动。

C.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

装。

D.文艺作品中的汉服和传统意义上的汉代服装是有一定区别的,其服装面料、色彩、款式都是经过改良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服饰种类较丰富,从场合看,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等级看,有官民之分;从剪裁看,有长衣短衣、

长袖短袖之分。

B.汉代百姓一律不得穿带颜色的服装,直到西汉后期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在各类服装的样式上,没有

严格的制度。

C.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汉代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更丰富,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高超的纺

织技术。

D.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由此可知,胡越民族服饰也受到了汉民族

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一项是()

A.据史书记载,汉朝给匈奴书信中提及的赠物,即有绣裕绮衣、绣衿长襦和锦衿袍。

B.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曾有这样的表述:汉时少数民族君长都“喜衣锦绣”。

C.赵武灵王注意到胡服的优点,所以命令军队穿胡服作战,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D.随着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汉人也开始注意服饰色彩的搭配,展现审美和生活情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图一和图二哪幅图是“绕衿裙”?并谈谈这两种深衣在剪裁上的异同。

图一图二

【答案】1.D2.A3.C

4.①材料一首先说明了汉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简述了汉代服饰的整体特点;

②然后具体介绍了汉代服饰常见的三种款式,说明了深衣、襦和半袖的各自特点;

③最后结合现在的“汉服热”现象,做出了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的呼吁。

5.①图二是“绕衿裙”。

②同: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直筒式的长衫,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

边缘,使身体深藏不露。

③异:图一是“直裾深衣”,开襟从领向下垂直;图二是“曲裾深衣”(终衿裙),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

斜领连襟合成锐角,下裳部分面积加大。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艺作品中的汉服”错误。根据材料倒数第二段“影视作品中……当然,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用色

并没有严格参照汉代的服饰等级制度”可知,选项句子表述的主语应为“影视作品”中的汉服。”文艺作

品”范围扩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各类服装的样式上,没有严格的制度”错误。由原文“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

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外

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可知,在各

类服装的样式上,有严格的制度。

C.“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错误。材料一提到“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形

成一套较完整的服饰制度”,材料二提到“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

展”,但文中并没有句子明确提到得益于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选项无中生有。

D.”胡越民族服饰也受到了汉民族的影响”错误。由原文“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

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可知,应该是受到了汉民族纺织工艺的影响。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

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可知,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世界各民族的服饰

文化收到汉民族影响。

C.该选项军队“穿胡服作战”,并没有汉服的融合,不属于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收到汉民族影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与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开

篇就论述了汉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再通过西汉初期、东汉时期的表述,概括

了汉代服饰整体特点:外衣领大,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口宽大,衫无袖。

第二段到第五段,具体介绍了汉代服饰常见的三种款式一一深衣、襦和半袖,并各自介绍了它们的特点。

“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襦”的长

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半袖”袖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宽大平直,没有装饰;另一种则在衣袖边

缘绣上装饰,并施加折桐。

第六段先点明近来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汉服热”,再通过现在的汉服和传统意义上的汉服的区别,做

出了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的呼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点的能力。

第一问:由原文“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

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衣服,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可知,绕衿裙是

下裳部分面积加大,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图二腰部到小腿之间加大,并构成斜领,属于绕衿裙。

第二问:两件衣服都是裙的款式,上下衣不分开,可概括相同点: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结合

上下衣连为一体的文中表述“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臧不露”,可概

括共同点:直筒式的长衫,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深藏不露。

由原文“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

束缚脚步”“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

使两侧襟成燕尾状”可知,图一为直裾式,图二为曲裾式,由各自的特点可以概括不同点:图一是“直裾

深衣”,开襟从领向下垂直;图二是“曲裾深衣”,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斜领连襟合成锐角,下裳部

分面积加大。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

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

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

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

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

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

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

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

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

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

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便得意地卷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张,

派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

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刚才的残墨写

寄与夫人的信。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

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

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

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

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象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

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

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

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

卫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

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

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

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

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

“车!车!福星街教堂。”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

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

惺松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

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即将来临,潘先生携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让里逃难,奔往上海,寄住旅馆。

B.因为报纸上有教育局长表示照常开学的消息,潘先生于是又打算回让里去。

C.得知正安镇失守之后,潘先生赶忙跑到教堂去避难,终于能够安心地好好休息。

D.最后一段描写,反映了军阀混战之下,百姓惶恐不安之后内心暂时得以平静。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潘先生“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的言行,突出了他

对家里财物的珍惜和对王妈的信任。

B.小说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时“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他如愿加入红十字会

之后的窃喜之感表现得合理而生动。

C.小说描写了潘先生一家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折磨狼狈情况,能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此可看到其

他家庭在当时痛苦的境遇。

D.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不过分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故事,

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8.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简要分析。

9.在“应走的路途决定”之前,潘先生的心理轨迹有何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6.C7.A

8.①本该挂在学校侧门的旗子,却挂在了潘先生自己家门口用以保家;②‘'立刻”一词表现出潘先生行动

的迅速;③“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充满了对潘先生卑劣行为的嘲讽和批判意味;④这一细节使得潘先

生性格中的虚伪自私、庸俗卑琐、善于应变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意思对即可)

9.①起先是有点烦乱:刚逃难到上海,自己又得回去,为把妻儿丢在上海无依无靠,担心发生意外而感到

着急,又恨兵荒马乱,恨局长主张照常开课;②然后是又惊又喜:回家乡后,听职员说局长将来要淘汰“只

顾逃难,不顾职务”的教员,他心中先是“一凛”,接着又沾沾自喜,认为“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

的”;③最后深感忧虑:不久风声紧张,他马上“更深的忧虑萦绕心头”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从后文“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以及“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可知,“安心地好好休息”表

述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A.“对王妈的信任”错误,正是因为不放心王妈,潘先生才左右打量自己的房间;“好好把门关上”是他

吩咐王妈为他守住这个家,不被偷盗。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本该挂在学校侧门的旗子,却挂在了潘先

生自己家门口用以保家,由此看出潘先生的虚伪自私和庸俗卑琐;

“立刻”一词表现出潘先生拿回旗子马上就挂上了,表明他行动的迅速,善于应变;

“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这样描写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一一旗子仿佛在说,你假公济私,心口不一……

借对旗子的描写批判嘲讽潘先生;

这一细节使得潘先生性格中的虚伪自私、庸俗卑琐、善于应变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

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不禁深

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潘先生一家刚逃难到上海,

自己又得回去,为把妻儿丢在上海无依无靠,担心发生意外而感到着急,又恨兵荒马乱,恨局长主张照常

开课,由此看出潘先生起先是有点烦乱;

回家乡后,听职员说“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

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局长将来要淘汰“只顾逃难,不顾职务”的教员,他心中先是“一凛”,接着“又

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他又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

错的”;这真是又惊又喜;

“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

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不久风声紧张,他马上“更深的忧虑

萦绕心头”了;可见最后他深感忧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德元年秋八月,北京地震,汉王高煦反。初高煦既之国乐安反谋未尝一日忘及仁宗崩帝即位赐高煦

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上曲徇其意索驼与之四十,索马与之百二十,索袍服又与之。高煦益自肆,

八月壬戌羽遂反。遣枚青潜来京,约英印公张辅内应,辅暮夜系青闻于朝。又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反济南

为应。御史李浚,乐安人,弃其家,变姓名,间道诣京上变,言高煦刻日取济南,然后率兵犯阙。遣中官

侯太赐书高煦,言:“昨枚青来,言叔督过朝廷,予诚不信。皇考至亲唯二叔,子所赖亦唯二叔。小人离

间,不得不敷露中恳。且传播惊疑,或有乘间窃发者,不得不略为之备。唯叔鉴之。”太至乐安,高煦陈

兵见太,傲倨不拜敕,南面坐,跪太,太惧,归。召张辅谕亲征,辅对日:“高煦鸯而寡谋,外憨中框,

今所拥非有能战者。愿假臣兵二万,擒逆贼献阙下。”上曰:“卿诚足办贼,顾朕新即位,小人或怀二心,

行决矣。”令大索乐安奸谍。驾过杨村,马上顾问从臣日:"试度高煦计安出?"或对日:“乐安城小,

彼必先取济南为巢窟。”或对目:“彼曩不肯离南京,今必引兵南去。”上口:“不然。济南虽近,未易

攻;闻大军至,亦不暇攻。护军家在乐安,不肯弃此走南京。高煦外多夸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展转

不断。今敢反者,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谓朕不能亲征,即遣将来,得以甘言厚利诱饵幸成事。今

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矣。”辛巳,华军乐安城北,大军壁其四门。贼乘城举炮,大军发神

机铳箭,声震如雷,城中人股栗。又以敕系矢射城中,谕党逆者以祸福,于是城中人多欲执献高煦者。高

煦狼狈失据。壬午,遂潜从间道,衣白席藁出见上,顿首自陈。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高煦既之国/乐安/反谋未尝一日忘/及仁宗崩/帝即位/赐高煦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上/

曲徇其意/

B.初/高煦既之国/乐安/反谋未尝一日忘/及仁宗崩/帝即位/赐高煦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上

曲徇其意/

C.初/高煦既之国乐安/反谋未尝一日忘/及仁宗崩/帝即位/赐高煦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上

曲徇其意/

D.初/高煦既之国乐安/反谋未尝一日忘/及仁宗崩/帝即位/赐高煦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上/

曲徇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即朔日,我国农历中朔日指每月的初一,晦日为每月的三十。

B.国公,中国古代封爵名,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后世多有所沿用。

C.驻蹿,辟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驻蹿指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D.壬午,千支纪日法,《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纪日法与此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他派人去京城约张辅作内应,又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在济南谋反,以作应援。

B.御史李浚取小道直奔京师,向皇帝报告说朱高煦起兵谋反,皇帝派遣侯太送去自己写给朱高煦的书信。

C.皇帝和张辅交谈之后,认为张辅确实可以剿灭逆贼,但考虑到自己新即皇位,所以立即产生了亲征的念

头。

D.朱高煦据守小城,十分狼狈,他偷偷地从小路出城,身穿白衣、坐卧藁席上谒见皇帝,叩头自述其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煦陈兵见太,傲倨不拜敕,南面坐,跪太,太惧,归。

(2)又谓朕不能亲征,即遣将来,得以甘言厚利诱饵幸成事。

14.张辅认为自己能战胜朱高煦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O.C11.A12.C

13.(1)朱高煦陈设兵力接见侯太,高傲地不肯跪拜皇帝给他的诏书,(他)面朝南就坐,让侯太跪下,侯

太非常畏惧,回京城去了。

(2)另外(他)以为联不能亲征,即使派遣将领率军而来,可以用甜言蜜语和厚重赏赐进行引诱,希望能

成事。

14.①朱高煦有勇少谋;②外表愚笨刚直,内心胆怯(虚弱);③朱高煦的手下都不是能征惯战的人。(意思

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乐安”是地名,“国乐安”是封国乐安的意思,作“之”的宾语,不应断开,排除A、Bo

“言朝政”动宾结构完整,“上”是“曲徇其意”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D。

句意为:最初,朱高煦去其封国乐安,但未曾有一天忘记起兵谋反。到了仁宗崩逝,宣宗皇帝即位后,对

朱高煦的赏赐仍比其他王府为优厚。朱高煦几乎每天对朝廷都有所请求,提到一些朝中政事的时候,皇帝

总是顺从他的意见。

故选C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晦日为每月的三十”错误,晦日为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所以立即产生了亲征的念头”错误,原文为“召张辅谕亲征”,可见在交谈之前,皇帝就打算亲征。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接见;“南面”,面朝南;“跪太”,让侯太跪。

⑵“谓”,以为;“即",即使;“甘言”,甜言蜜语;“幸”,希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相关信息为“高煦鹫而寡谋,外惹中框,今所拥非有能战者”,朱高煦凶猛如鹫鸟而少有谋略,外表强悍

而内心怯懦,他现今所拥有的兵将,都不是能征惯战的人。据此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宣德元年秋八月,北京地区发生地震,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最初,朱高煦去其封国乐安,但未曾有

一天忘记起兵谋反。到了仁宗崩逝,宣宗皇帝即位后,对朱高煦的赏赐仍比其他王府为优厚。朱高煦几乎

每天对朝廷都有所请求,提到一些朝中政事的时候,皇帝总是顺从他的意见。朱高煦索要骆驼就给他四十

头,索要马匹便给他一百二十匹,索要袍服又加赐给他。朱高煦越发骄横放肆,八月壬戌朔日竟举兵谋反。

朱高煦先派遣枚青偷偷来到京师,约英国公张辅作为内应,张辅于夜间绑缚枚青上报朝廷。朱高煦又约山

东都指挥靳荣等人在济南谋反,以作应援。御史李浚,乐安人氏,他抛下家眷,改变姓名,取小道直奔京

师,报告朱高煦起兵谋反,说近日之内就将攻取济南,然后带兵进犯京师。皇帝派遣宦官侯太送去自己写

给朱高煦的书信,信中说:“昨天枚青来京,说叔父对朝廷的过失多所指责,我实在是不敢相信。皇考的

至亲只有二叔,我所依赖的人也只有二叔。小人既作离间之计,不能不吐露一些真实情况。他们这样做,

可能是故作传播,煽惑人心,或者真有想要乘机举发叛乱的人,我们对此不得不稍做准备。只有请叔父评

判衡量一下这件事了。”侯太到乐安时,朱高煦陈设兵力接见侯太,高傲地不肯跪拜皇帝给他的诏书,他

面朝南就坐,让侯太跪下,侯太非常畏惧,回京城去了。皇帝召见张辅告诉说他自己要御驾亲征。张辅回

答说“朱高煦凶猛如鸯鸟而少有谋略,外表强悍而内心怯懦,他现今所拥有的兵将,都不是能征惯战的人。

请给臣二万兵,捉拿逆贼献于朝廷。”皇帝说:“卿确实足可剿灭逆贼,朕只是考虑新即皇位,一些小人

或许仍怀二心,所以朕决定亲征。”皇帝下令大肆搜索从乐安派来的奸细。皇帝车驾经过杨村,他骑在马

上回头看了看,问随从侍臣:“你们试着猜猜,朱高煦将会使出什么样的计策呢?”侍臣中有人回答说:''乐

安城垣狭小,他必定先行攻取济南,以作为他的巢穴。”也有人回答说:“他从前在南京,尚且不肯离去,

如今他必定先行南去攻占南京。”皇帝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济南虽然离他很近,但也并不是很容易就

能攻取的;如果他听说朝廷大军将至,根本没有时间攻取济南。他的护军家眷多在乐安,必然不肯舍弃乐

安而去南京。朱高煦外表好像很狡诈,内心中却实在很怯懦,遇有大事往往猜疑,根转揣摩不能决断。今

天他之所以敢于起兵谋反,就是欺朕年少,又新即皇位,以为众心未必依附朕。另外他以为朕不能亲征,

即使派遣将领率军而来,他可以用甜言蜜语和厚重赏赐进行引诱,希望能成事。现在他若听说朕已率军前

来,必定心胆俱落,哪里还敢出战!我大军一到,他就将束手被擒了。”辛巳日,皇帝车驾停驻到乐安城北,

朝廷大军封住乐安城的四门。贼众登城发炮,大军则发射神机铳箭,其声如雷,城中人吓得大腿都战栗了。

又命令把敕令系在箭头上射进城中,把安危祸福告知逆党徒众,于是城中有很多人想捉拿朱高煦献给皇帝。

朱高煦十分狼狈,丧失依靠。壬午日,他就偷偷地从小路出城,身穿白衣、坐卧藁席上谒见皇帝,叩头自

述其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莲

李群玉㈤

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

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

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

[注]李群玉,晚唐诗人,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澧县(屈原曾行吟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晚开迟谢的碧荷稀稀疏疏,大多已经开败,它的残花因露冷而香消。

B.颔联写晚莲又遭夜雨而纷纷凋落的景象,与首联共同表现晚莲的不幸遭遇。

C.颈联的“楚客”本指楚国诗人屈原,这里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骚客文人。

D.“吴姬”泛指采莲的女子,“停棹歌”写人睹物伤怀,借以反衬莲塘的衰败。

16.本诗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后两联加以赏析。

【答案】15.D16.①第三联寓情于事(间接抒情),以人物的行为动作来表达对莲塘衰败之象的怆然之

情。②尾联直抒胸臆,“幽恨”等词直接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愁绪。③用典,借用屈原涉江的典故,抒

发内心的苦闷之情,表达自己怀瑾握瑜的高尚品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以反衬”错,“停棹歌”是睹物伤怀,莲塘的衰败亦令人伤怀,应是正面衬托。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楚客”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骚客文人。“奇服”是志行高洁之意。作

者见莲塘衰败,只好''罢"此奇服了。“吴姬”即吴国女子,诗中是泛指。她们当是采莲女子,愉快地唱

着“采莲曲”,即所谓“耀歌”,当是常事。“吴姬停耀歌”是写人睹物伤怀,并借以衬托莲塘衰败之象

和人的怆然之情的。这一联以人物的行为动作来表达对莲塘衰败之象的怆然之情,为间接抒情。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或他人,不论是楚客涉江还是吴姬飞棹,总是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其幽恨莫可名状。

“幽恨”等词直接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愁绪。

用典,“楚客”,本指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子曾在《涉江》中自我表白过:“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锲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奇服”非实指屈子的奇服,而是指屈子志行高洁。

作者李群玉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澧县,此处正是屈子曾行吟之地,他想到屈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借用

屈原涉江的典故,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表达自己怀瑾握瑜的高尚品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出了统治者掠取珍宝时丝毫不

剩,耗费起来毫不在意的情形。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歌词写出了自己的黯然思绪和对

理想的追求。

(3)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打开宋代诗词,时常听得到雨声。如“,

【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锚铢②.用之如泥沙③.渺渺兮予怀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舞榭歌台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示例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示例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锚铢、渺、榭(巷、絮、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鼠狼这的家伙在民间故事里做了几千年坏蛋,不过三十多年前它就被认为已从平原上消失

了。近几年,它在人们惊诧的目光中悄悄潜回了村庄。村里那些了四十年以上的老树见证了它的

离去与回归。黄鼠狼是倾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的声音回到村庄的,这里的星光闪烁也是它记忆中的

故乡。它地选择与村民比邻而居。它准确找到了村庄里那些无人居住的老屋旧宅。那些屋宅主人

去了大的城镇长居,高挂的铁锁阻断了墙外的世界,里面的小天地成了黄鼠狼家族的o夜幕降临,

黄鼠狼们从墙洞钻出来偷鸡、捕鼠。月圆时刻,它们在月光下起舞,诡异的嬉戏声被墙外路过的醉汉听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罪行累累伫立明目张胆世外桃源

B.恶贯满盈矗立光明正大洞天福地

C.恶贯满盈伫立明目张胆洞天福地

D罪行累累矗立光明正大世外桃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鼠狼是聆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的声音回到村庄的,这里的星光闪烁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B.黄鼠狼是倾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的声音回到这里的,星光闪烁的村庄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C.黄鼠狼是聆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回到这里的,星光闪烁的村庄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D.黄鼠狼是倾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回到村庄的,这里的星光闪烁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18.A19.C

20.拟人,把黄鼠狼当作人来描写,将黄鼠狼的四处活动看作跳舞,将其于夜里发出的声响当做诡异的嬉戏

声,作者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写黄鼠狼的行径,使句子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罪行累累:指人犯罪的行为多得无法计算。恶贯满盈:罪恶极多,像用绳子穿钱一样,已穿满了一根绳子。

语境形容黄鼠狼,应选“罪行累累”。

矗立:高耸地立着,一般指某一建筑物在某一位置高耸地直立。伫立:长时间地站着,一般用于刻画人物

或事物的形象。语境形容老树的形象,应选“伫立”。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明目张胆:意思是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

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语境强调黄鼠狼胆量大,应选“明目张胆”。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洞天福地: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语境强调“小

天地”与外界隔绝,应选“世外桃源”。

故选A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句“叮嘱”本身就是“声音”,"叮嘱的声音”赘余,去掉“的声音”,另外,“倾

听……叮嘱”不搭配,改为“聆听……叮嘱”;

第二句提取句子主干为“村庄是故乡”,而非“星光闪烁是故乡”,在“闪烁”后加上“的村庄”,去掉

“这里的”。

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