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闻作品示例与创优特训_第1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闻作品示例与创优特训_第2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闻作品示例与创优特训_第3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闻作品示例与创优特训_第4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闻作品示例与创优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闻作品示例与创优特训考点:1.《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语句理解2.《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新闻价值3.基础组合:国民阅读调查——评述性文字4.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以言见人”【考点研究】1.语句理解2.新闻价值3.评述性文字4.“以言见人”【考点示例】一、《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语句理解【考点解读】1.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赏析2.填入最恰当的词语笔去描写会场布置情况的原因文本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色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4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摘自《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问题1下列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B.这篇新闻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真实记录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全过程。C.“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D.“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色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一句语意双关,一方面是写实,记录了仪式前的准备情况;另一方面旗帜即将变更,也标志着政权的交接。答案B解析B项,“倒金字塔式的结构”表述有误。问题2倒数第二段中画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答案C解析A项,“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用在此处不当。B项,“金瓯”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根据语境,应排除B项而选C项。应注意横线处所在的语段,“如今”句和“当年”句形成对仗,字数应对称,据此可排除D项。问题3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一上来用很多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答案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营造一种现场感。问题4如何理解“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这句话?答案150多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香港自此被英国非法侵占,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随着政权的交接,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这段历史终于结束了,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二、《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新闻价值【考点解读】2.引用的作用3.新闻价值文本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①胆大妄为,无所拘束,雄心勃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这就是谭盾。“湖南人的德行。”他给自己下着定义。②22岁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二的谭盾暑假一个人憋在教室里,写了他平生第一部交响乐――《离骚》。在这部试图诠释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他动用了很多板鼓、箫等民族乐器,当时这是很出格的事。“我的老师当时很不满意,说你有这么深刻吗?你有这么多牢骚要发吗?后来这部作品得了一个大奖。”他笑开了,微微有点得意。③“大概是湖南人的缘故。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有精英文化的抱负,要学文人的气质、气度,这是地域教育的基础。④“我成功的根源,对我而言,就是创造性。但是创造性的来源是非常艰辛的,要全面地学习,也离不开土壤。我觉得自己蛮幸运,一直有很好的土壤。⑤“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文革’之前,跟着外婆在湖南乡下长大,在中国传统的儒教伦理、农民非常朴实的真善美环境里长大;青少年时期跟着父母下乡,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和苦难。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苦难的,没有尝过苦难的人不会有抱负。有的人会失去理想、信任、信心,人生的一切都被摧毁,有的人则会底气更足。一个艺术家经历‘文革’,就像观看或者参与一部大歌剧,让你看到了一切。当‘文革’结束,这个国家的精英要在废墟上重建理想和文化时,我们多多少少又参与其中,中国最活跃就是这个时期。”⑥无论湖南,还是北京,都容纳不了这个嚣张、创造力过剩的灵魂。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的湖南青年谭盾,拎着一箱足够用3年的卫生纸(有人跟他说纽约的卫生纸很贵),带着一颗“要来改变西方音乐”的野心,昂着头颅去了纽约,纽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等。谭盾在艺术家聚居地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10多年。⑦“全世界的神经病都在那里,你知道有多神经吗?你身边忽然冒出来一个人,你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竟然,他怀着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样!”⑧在一大堆来纽约追寻伟大使命的“神经病”、笨蛋和天才中,也有一批来自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来自北京的艾未未、陈凯歌,来自台北的李安,来自上海的陈丹青、陈逸飞……一群新波西米亚人,在那里寻找他们的出路和梦想。⑨“那个时候,我天天和艾未未泡在一起。大家都很年轻,也很穷。但是所有的人都很有抱负,一种非常狂妄的抱负。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我感觉,这种很强的使命感,和毛泽东他们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使命感是一样的。我们出去留学,是为了中国去的。⑩“纽约非常有意思,它永远在向你灌输――从地球上看世界都不够,一定要从宇宙看世界。而在中国,永远只告诉你让你从中国看世界。我觉得,从中国看世界,你就不会这么爱自己,只有从世界这个角度讲,你才会更爱自己、珍惜自己。”⑪文化的创建,需要大舞台和大气候,而慷慨的纽约给予了他们一切。这批当年流浪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如今都是活跃在中外文化艺术领域里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自由、独立的风气带回了国内。⑫“我们对西方的学习很扎实。我们在西方学完之后,各人都对西方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很大,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重大冲击的人,大多是来自纽约的留学生。我觉得,全中国都应该为有这么一批人感到自豪。⑬“湖南人和纽约人都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虽然纽约人很富,在物质和文化上过得舒舒服服;湖南人很穷,有时连辣椒萝卜都吃不上。但是,他们都没有仅仅生活在世俗的状态里。妈的,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有一种超越俗气的潜能。”⑭湖南人的德行,加上纽约人的德行,成就了一个如今的谭盾。狂妄,自由,随心所欲,追新逐奇,又不乏实际,紧紧把握住市场的需要。⑮“我一刻都没有怀疑过自己。你说我是自信也好,狂妄也好。我在内心是个极度浪漫的人。人一定要浪漫,才能超越世俗生活。只有超越世俗生活,才能够创造。”(《人物周刊》2007.4)关于谭盾:1957年8月18日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谭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获得博士学位。至今谭盾旅居于美国纽约。他在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WeberprizeinDresden),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1989年,一首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问世后,谭盾终于在国际乐坛获得成功,并不断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1996年获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GlennGouldPrize);1997年他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荣获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格威文美尔作曲大奖;2001年他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获第44届格莱美四项提名。问题1统观这篇报道,谭盾身上有着纽约人怎样的德性?(4分)答案①心怀远大理想(寻梦);②从宇宙看世界;③更爱自己、珍惜自己;④自由、独立;⑤浪漫;超越世俗。问题2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①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②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③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⑤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问题3《人物周刊》发表本文时,前面写到“谭盾又搞怪了,这一次,又震动了西方。2007年1月1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他最新的歌剧《秦始皇》。120多年以来,这是这所全球著名的歌剧院第一次上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这部歌剧连演9场,包括最高票价2500美元在内的戏票销售一空”。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5分)答案①能够激发读者探寻谭盾的成功根源所在,学习他精神的伟大之处;②感悟他的人格魅力所在,给自己以真正的人生意义的启迪。(适当举例说明)【考题对接】一、基础组合:国民阅读调查——评述性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一、基础组合:国民阅读调查【答案】1.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解析】从两段的段首位置提取关键词即可。2.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1)对消息评述,可侧重优点及存在问题。要注意消息中出现了数字化、有声阅读等于科技相关的词语。(2)应掌握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重点关注导语的位置,即段首。(3)对新闻材料的评述能力。要结合现实,针对材料,发表观点。二、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以言见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这是兰考最高的一棵泡桐树,它长在兰考111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长了近60年!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一棵树,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仿佛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神州大地,矗立在亿万中国人心中。60年前(1962年)的12月6日,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报到的日子。“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此时,“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东坝头镇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也是焦裕禄治沙的试验点。该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感慨,当时最高的沙丘有9.9米。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准了治理“三害”的良策。今年82岁、曾陪同焦裕禄查看风口和沙丘的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说:“焦书记就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兰考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吃透了‘三害’演变的特点和趋势。”“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形成在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融合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①“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焦桐”巍然屹立,被一棵棵新种的泡桐簇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又一代泡桐生生不息,在兰考大地茁壮成长。一棵一棵种,一代一代传,泡桐树种上了,沙丘固住了,30多万亩风沙盐碱地被全部改造成良田。兰考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仙海说:“到1984年,兰考农桐间作达20万亩,被评为中国泡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如今,行车在兰考沿线公路及黄河大堤兰考段,那一望无际的农田、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不见树木而举目黄沙茫茫的荒凉景象。卞九灵说:“拍摄影片《焦裕禄》时,在兰考已难觅沙丘,外景地只好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东坝头镇建筑队队长王庆“叫苦”:“过去兰考沙多成灾,现在沙子难觅。盖房子,得去几百里外买沙子。”兰考县曾经申报一个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评审专家在兰考考察几天,连风沙影子都没看到,项目自然泡了汤。“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没想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竟然成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的兰考,农桐间作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6万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之一,逐步形成以桐木民族乐器、桐木家具、桐木板材等为主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年产值100多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现代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已成为兰考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突破320亿元,有500多家企业,带动就业8万人。“风沙小了,生态好了,粮食也是连年丰收。”兰考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1962年,兰考的风沙盐碱地上小麦亩产仅12公斤,如今已超过730公斤。曾被‘三害’“逃荒’标注了几十年的兰考,今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产小麦育种基地。”李明俊说:“目前,兰考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达标率均居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多年位居省直管县第一,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色GDP’战略部署,也是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如今的“焦桐”,环抱4.33米,高24.6米,华盖如云,傲然挺立。谁能想到,当年的它却是一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那一天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种树,当天种了50亩泡桐生态林。活干完了,路边还剩下一棵小泡桐苗。一般的泡桐苗有3米,但这棵泡桐苗不到2米,短了一大截。”魏善民说,“焦书记看到后,把小泡桐苗捡了起来,创个坑种上了。②他说这棵泡桐苗个子矮,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比其他树长得还快,扔了可惜。”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小泡桐苗已成为一棵长在兰考人民心中之树!魏善民表示:“父亲魏宪堂在义务守护‘焦桐’8年后,于1971年把守护‘焦桐’的责任交给了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把这棵树看护下去。以后我年纪大了,来不了了,就让孩子过来守护……”魏善民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精神之树,更是一棵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之树。从2009年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内三次来到兰考指导工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摘编自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三害”的良策,依靠的是他做事的身体力行、对问题本质特点的深入探求等,B.焦裕禄教群众治沙,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语,所说的办法贴合实际,且着重给群众描述实践效果,C.“贴膏药”“扎针”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使用比喻修辞更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叫苦”、兰考申报防风治沙项目的“泡汤”等,都是通过对比展现如今兰考治沙成功的现状。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访卞九灵首先强调他村干部的身份,这样使新闻可信度更高,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B.结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析,本文许多内容已不新鲜,因此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C.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如魏宪堂自发守护“焦桐”,后来把责任传给儿子等行为都体现了时代风貌。D.本文把兰考泡桐是治沙、生态、富民、精神之树的相关材料精心串联起来,把主题蕴含在新闻事实中。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体现的意蕴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最高”是从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高越,“焦桐”生长的年份,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焦桐”,表现了兰考人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美。“矗立”体现的意思由小到大,再现了焦裕禄思想进入人们心中的路径。4.材料第二段引用的内容来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为何开篇都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4分)“以言见人”的写作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语句通过“以言见人”手法深化了作品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6分)二、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答案】1.C【解析】“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错误。原文有“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不能说是“再度总结和提升”,只是对方法的形象表述。2.D【解析】A项,“使新闻可信度更高,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错误。卞九灵的话主要介绍当年焦裕禄是如何勘察风沙的,不是用他村干部的身份来强调新闻内容的真实性。B项,“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错误。本文通过报道“焦桐”,目的是赞美泡桐对兰考的重要意义,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C项,“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错误。这是考查新闻文体特征的选项,有些新闻比如报道自然现象的新闻等未必有思想主题。3.C【解析】A项,“从……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高越”错误。这个“最高”是实写,因为它生长了60年,成为兰考境内最高的桐树。B项,“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错误。主要体现了“焦桐”在兰考的意义。D项,“焦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