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证1)“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发动机”的学说2)“自由贸易危害经济发展”论3)“贸易是增长的婢女”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运行2)促进经济增长(1)“剩余的出路”理论(2)“经济增长的大宗商品”理论(3)“推进国民生产过程的国民互补”理论(4)“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未被利用的资源:闲置土地和劳动力。主要理由(1)剩余出路理论
1950年代,缅甸明特(Myint,H.)提出剩余出路(ventforsurplus)理论,把它用作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横轴表示初级产品轴线纵轴表示工业品假定一个封闭国家因市场需求有限而存在着严重资源利用不足,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之内如A点所示,产品组合是OM1工业品和OX1农产品。假定国际市场的贸易条件即农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为Px/Pm,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切线CB的斜率(B为切点)。于是,该国就可以把农业生产从OX1增加到OX2,增加的X1X2用于出口,换回M1M2的制成品。结果,通过贸易,该国未被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找到出路,生产增加AB农产品,消费增加AC数工业品,该国的总福利增加。明特的剩余出路理论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种极端情况。考虑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力闲置,劳动的机会成本为零,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存在着规模巨大的剩余劳动力。从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国际贸易通过生产出口产品(农产品和初级制成品)把这些闲置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不失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明特认为,“与传统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剩余出路理论更有说服力地阐述不发达国家过去和现在的国际贸易形式”。 剩余出路理论所说的剩余是指未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就业不足的劳动力。剩余出路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发生原因。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解释了一个国家为什么出口这种产品而不出口那种产品的问题,而剩余出路论则解释了具有剩余资源的国家为什么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3)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4)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1)对外贸易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
A、对外贸易是现代技术进入的基本通道
B、对外贸易通过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2)对外贸易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度1)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2)从一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来看3)从经济规模和外贸依存度的关系来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存在技术差别,以及由此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18世纪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每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而相对生产成本较低。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如果生产和出口相对成本较低商品,同时进口相对成本较高商品,贸易双方的国民产品和福利都会增加。即使一国所有产品的劳动成本比另一国高,只要这些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例,相对于其贸易伙伴而言,不完全相同,那么该国就能通过专业化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从贸易中获益。主张任何国家,不管是先进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一理论一直被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第二节对外贸易理论和贸易条件2、新古典主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把李嘉图的一要素(劳动)的解释扩展到多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解释。1920、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也称要素禀赋理论。只要国家之间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价格)不相等,贸易对各国都是有利的。相对成本(价格)差异,李嘉图认为是由技术差异导致的劳动成本差异引起,但俄林认为是由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引起。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差异引起,由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生产要素相对成本(价格)的差异又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假设有两个国家(N为发达国家,S为发展中国家),S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劳动力价格低而资本价格高。S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N国资源禀赋状况刚好相反,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两国进行贸易,汇率一旦被确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就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结果,两国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优势,通过贸易使国民产品和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终原因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若没有差异,要素相对价格都一样,则商品的相对(成本)价格也一样,结果贸易不会发生。要素禀赋贸易表面上是商品交换,但实际上“暗含着丰裕的生产要素同稀缺的生产要素相交换”。第一,主张自由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比较优势存在,因此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结论第二,发展中国家应该从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比如农产品和原料)的生产和出口;而发达国家应该从事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第三,国际贸易促进贸易国资源优化配置(静态收益),而且能刺激经济增长(动态收益),因为贸易可实现专业化和扩大市场规模,以较低廉价格获得本国所需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以及知识、思想和新技术等。国家从贸易中获得利益,并不能均等分配到各国的每个人。发展中国家廉劳动工资上升,发达国家资本利润上升;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收入趋于均等化,工资和利润趋于均等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理论
1950年由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和德国籍汉斯·辛格(HansSinger)同时提出,称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thesis)。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加以论证的概况论证的不是贸易是否产生好处,而是贸易产生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贸易条件(termsoftrade)主要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是指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贸易条件概念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Px表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xi表示基期商品i占出口总值的比重,Pi表示商品i现期对基期价格的比率。口商口的平均价格指数Px,等于n种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按照它们各自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加权而获得的。相应地,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贸易条件等于这两个平均价格指数之比乘以100如果T大于100并是上升的,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相反,如果T小于100且趋于下降,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了。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本观点发达国家作为“中心”主要出口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作为“外围”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普雷维什和辛格把世界划分为“中心”和“外围”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价格长期具有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损,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益。工业国作为初级产品消费者和工业品生产者而拥有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欠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品消费者和原料生产者拥有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下降的原因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工业品低。随着收入提高,消费者对初级产品相对需求越来越少,对制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大。首先其次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是西方国家殖民地,被作为原料供应地。政治独立后仍然保留着原料出口格局,甚至主要依靠一、两种农产品出口换汇。在国际贸易中缺乏供给弹性。即使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也不能调整出口结构,甚至为了使出口收入不减少,它们还将出口更多。再次最后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工业化国家由于工会和垄断势力的存在,工资和利润不断上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工资被压到很低水平;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技术进步还降低工业原料的消耗系数,对初级产品原料进口需求并不随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的后果把一部分财富和收入从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无偿转到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外贸来促进发展。首先其次使得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赤字不断增加。这就不得不减少国内工业发展所需进口设备和材料,阻碍工业发展。为了维持一定的进口水平,不得不向国外借款,使得外债负担加重,一旦外债负担过重,造成债务危机,对经济增长极为不利。再次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意义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质。在传统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是既定的,不变的,不存在长期恶化和改善问题。但实际上,贸易条件在长期是变化的,而且是下降的。首先其次否定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的结论。认为在现有的贸易格局下,贸易只对出口制成品的中心国家有利,对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是不利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是对正统的贸易学说的彻底否定。不仅否定了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说,而且也否定了剩余出路理论。政策意义很清楚,即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为发展中国家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为实行贸易保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战后50至60年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普遍采行内向型发展战略,在理论上受普雷维什等人的观点的影响是很大的。评述实证研究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呈下降趋势。从1900年到1991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虽然短期有波动,但长期是下降的,尤其是1970年以后下降得更为猛烈。这意味着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得到了验证。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开始呈上升趋势,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综合价格指数也呈上升趋势,但没有前者上升幅度大。进入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相对于制成品价格指数是上升的,这意味着近10年来,贸易条件恶化已不存在。矿产品价格指数和粮食价格指数都大幅度上升了,但前者比后者上升得更快。这种情况意味着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条件在本世纪初已经改善了。
MUV5是指5国集团(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综合指数。贸易条件改善主要得益于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对金属品、矿产品和粮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致使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趋势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国对资源保护增强,这种上涨趋势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依靠能源出口的国家将会从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依靠非能源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也会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例如中国那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都是比较贫困的,但现在资源价格如煤炭价格、石油价格、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价格都大幅度飙升,致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就是依靠“羊煤土气”而迅速崛起的。贸易条件恶化已成为历史关于贸易条件恶化的一些理论可能已不再适用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1)战略贸易理论 假设条件: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和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二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1)利润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某些行业的企业可以获得长期利润,这些利润超出企业主的一般利润。而政府资助可能会促使这些企业战胜国外对手取得成功。 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以进口保护作为促进出口的手段。(2)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而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付费。 该理论主张给予具有巨大外部经济的产业适当的保护和扶持,这样可以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利益。 战略贸易理论最重要的政策主张是实施战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通过关税、出口补贴和进口保护等奖出限进措施,对现在的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部门或企业)进行支持和资助,增强其竞争能力,谋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最终实现增加本国福利的目的。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该理论指出: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上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的获得的影响因素:(1)生产要素状况(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5)机遇和政府的作用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1)政府判断正确并且政策得当;(2)企业能给予恰当的配合;(3)本国企业不同外国企业串谋;(4)他国政府不采取同样的贸易政策;(5)政府干预成本应小于可能夺得的垄断利润。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按照限制或发展对外贸易两个基本不同方向,可以把对外贸易战略分为内向的和外向的两类,每一类可再分为初级的和次级的两类。初级内向是指经济上完全自给,基本上以农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初级外向是指开始进行贸易,鼓励农产品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出口。次级内向是指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以国内生产的制造品去替代进口制造品,这种战略也叫进口替代。次级外向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品的生产,积极出口制造品,这种战略也叫出口鼓励或出口替代。进口替代的含义与依据定义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指当某些进口商品量达到可以进行国内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时,通过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政策,将这一市场保护起来,利用它来建立和发展国内同类商品生产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一般是由后进国家实行,工业没有先进国家发达,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较落后生产率较低,不可能与先进国家的工业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护。贸易保护理由一是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二是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幼年工业通过进口替代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体系已有200多年历史了。18世纪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19世纪中叶德国弗里德利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除英国外,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都曾经实行过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不是贸易条件恶化论,而是幼年工业保护论。二战以后主要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1960年代1950年代初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则从理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提供了依据。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国家为减少对工业化国家制成品进口的高度依赖,改善贸易条件,加速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纷纷走上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主导战略。进口替代的政策工具1、关税和进口配额定义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商品按照其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收。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使之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也可以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作用关税定义是政府对特定商品规定一个可以进口的最大数额。很多,有全球范围的配额,也有分国别的配额,有进口国单方面设置的,也有双方协议的。种类进口配额作用供给往往不能满足需求,进口配额会提高商品价格。如关税一样,进口配额也可以起到对国内工业生产的保护作用。如果对一种商品施加的数量限制刚好等于征收关税时进口的数量,那么,进口配额与关税就起着大体相同的保护作用,关税和进口配额有重要区别造成收入损失。在进口配额情况下,政府不再获得关税收入,而是向为数有限的进口商发放进口许可证,赋予他们购买某种商品的进口权;垄断。配额会使国内少数制造商转变为垄断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正因为配额的这两种后果,贸易改革和国际关税协定总是首先把配额转化为对等的关税,被叫做关税化。关税与进口配额也往往随进口商品的不同而不同。如对于国内生产必须的投入品与消费品之间存在相当大差距,前者可以交纳较少的进口关税,后者则可以被禁止进口,或者在一个极高的关税下才能进口。一是二是发展一般进口配额与关税一起使用。在配额范围的进口商品,不征收关税,而超过这一配额,进口需要交纳关税。2、工业补贴作用政府对国内进口替代工业进行补贴,可以起到与关税同样保护作用。首先,保护成本是由不同人负担,补贴由纳税人负担,而关税是通过加价转嫁给了消费者。纳税人和消费者一般不是同一个人。因此,由关税改为补贴,或由补贴改为关税,将会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工业补贴与关税的区别其次,关税将会造成课税商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其价差一般至少等于关税率。补贴可以保持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等。第三,补贴比关税更能促进幼年工业成长和成熟。因为补贴是政府的一个负担;关税则是政府的一项收入,取消一项负担比取消一项收入要容易,对幼年工业的发展就会造成一种压力,促使提高效率。最后,关税为政府收入,补贴为政府支出,把关税改为补贴则在两个方面增加政府负担,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给政府预算造成紧张。由于这一点,政府通常是用关税而不是补贴来保护本国工业。3、外汇管制定义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以平衡国际收支的一种制度。在外汇管制下,出口商必须把出口所得向外汇管理部门集中,进口商所需外汇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购买。政府通过外汇收支集中控制来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来源国,达到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机制措施一般对本币汇率定值偏高,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让国内厂商便宜进口资本品。但是,本币汇率高估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违背进口替代战略。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其他措施如关税、配额等来限制进口。问题有的国家通过实行双重汇率,对非必需品进口,采用高汇率,对民生必需品和资本设备进口采用低汇率。优点:能够把有限外汇用在急需地方。缺点: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可能诱使国内非必需品生产增加和国内必需品生产减少,还会引起寻租和腐败。关税意味一个净福利损失,关税保护程度越高,福利损失越大。原因在于随着时间推移,本国替代工业成长,关税保护能够带来动态的福利。不但能克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比较优势陷阱,而且可以在关税保护的条件下获得动态比较优势,以及实现工业化。关税保护下,国内替代工业生产成本为何下降?一是受益于边干边学。通过学习、吸收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在使用这些技术过程中对员工的培训和员工之间相互学习,国内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主要理由有二:另一个是获益于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对某一产业的关税保护,对其他产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关税保护的动态溢出效应。随着关税保护下替代工业发展,通过前向、后向联系,其他产业也会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需求的扩大。理论上替代工业发展会刺激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劳动力增加,这缓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协作失灵问题,使所有产业获益。但是,在实施进口替代的国家,动态福利效果并不太明显,甚至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进口替代的阶段进口替代按程度和顺序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被叫做“初级进口替代”。包括食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和其他家庭日用品等。国内市场是现成的,只要施行必要保护,国内替代品很容易把这一市场夺过来。第一个阶段从生产方面来看,消费品生产在技术上和生产规模上一般都要求不太高,对缺乏资本和技术人才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品的替代较易获得成功。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时候会遇到很大困难,突出的困难是市场变得越来越小,最后达到饱和。或者再进一步走向高级进口替代,或者改变方向,在进口替代工业基础上把消费品工业发展成为出口型工业,打入国际市场。发展高级进口替代即为进口替代的第二个阶段。由初级进口替代走向高级进口替代意味着国内工业化扩张到大部分工业部门,意味着要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高级进口替代应具备条件(1)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必须达到较大的规模,从而形成足够大的中间产品与资本品市场;(2)国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原料、燃料等方面有可能为高级进口替代部门提供强大的后盾,否则,进口替代将会失败;(3)要有较高资本积累率,能同时满足多个工业部门的大规模投资;(4)要有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群体。进口替代的效果分析进口替代战略是后进国家走向工业化的一种途径,成功典型是日本。首先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然后再推向世界。没有进口替代就没有出口促进,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成效只有国内有了坚实工业基础,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后果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的进口替代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进口替代是有很高副作用,如果推行过了头,或者对它的成本估计不足,就会使这一阶段性战略变成了永久性战略,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1950、60年代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反而导致被保护工业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外汇短缺,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严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实行强烈进口替代的国家一般都没有取得预期成功的原因保护过头时,往往使经济趋于“内向化”。阻止进口,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贸易依存度降低,经济变得越来越“内向化”。发展民族和幼年工业,需要进口大量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外汇。汇率定值过高影响出口,使国际收支恶化。依靠高度贸易壁垒,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因为造成价格体系扭曲;越来越多的资源离开没有受到贸易保护的有比较优势的部门。123被保护工业无需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会维护这种保护措施,使之永久化。对幼年工业的保护变成对落后工业的保护。由于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依赖进口,这些工业很少有后向联系,产品质次价高,市场需求有限,也缺乏前向联系。结果,起不到带动作用。未必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因为进口替代工业多使用的是进口的节约劳动型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使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很低。456保护措施助长寻租活动和腐败行为。以进口许可证为例。谁获得许可证,谁就可以获得暴利。7出口促进战略的理论基础出口促进(exportpromotion)或出口鼓励(exportmotivation)是进口替代的对应面。差异出口促进战略则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出口。内涵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缺乏充足理由,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国际市场。大国可以选择进口替代,小国经济发展则不然,它必须向国际市场出口其产品。广义出口促进战略包括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促进。但由于初级产品出口会遇到贸易条件恶化、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专门生产初级产品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应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因此,出口促进指利用国内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来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以工业消费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进而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出口促进战略与政策发展中国家出口促进战略的一个潜在好处,是国内工业发展可以与世界技术进步保持紧密联系,通过技术扩散不断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好处对发达国家消费者,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的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两种类型一类是出口鼓励与国内市场并重的出口促进战略,即鼓励出口与发展国内市场并重的发展战略。该战略适合那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另一类是“一切为出口”的出口促进战略。这种战略适合一些人口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本质出口促进政策是一种较为开放的贸易政策,不仅放宽或废除进口替代所采取的诸如关税、进口限额、外汇管制等限制措施,而且把放宽限制与各种出口鼓励政策结合起来,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出口促进的政策措施1.取消不利于出口的措施。包括:当出口增长有赖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时,需要降低中间产品与原材料进口关税,取消进口数量限制。降低最终产品关税,取消最终产品数量限制,使企业家和资源合理流向出口部门。如果进口关税很高,导致这些进口商品生产利润过高,国内资源就会流向这些工业,而使出口工业投资减少,生产萎缩。要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必须降低高估了的汇率,让汇率反映外汇的市场实际供求。汇率贬值以后,通过出口所得到的一美元价值所换取的国内货币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者的利润将增加。(1)(2)(3)采取有利于出口的措施出口者可以得到税收减免优惠,包括所得税取消和销售税减免,即所谓的出口退税。在国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不设任何关税和配额,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从国外进口,生产的产品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出口。出口补贴指就出口产品而给予出口生产企业的一种鼓励性补贴。出口退税自由贸易区出口补贴以零租金或补贴性租金给出口者提供土地、资金、保险。让出口者得到免除关税和许可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出口补贴产品以低于国内价格出售,与别国进行竞争,从而形成同一产品同时具有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双层价格制。这种做法遭到进口国的贸易报复,征收很高的反倾销税。造成社会福利损失非常大。尽管在短期内可能对出口国不利,但从长期看,随着国际市场份额上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边干边学、规模经济,以及对其他产业的积极的动态溢出作用。出口促进的两个阶段以生产和出口普通消费品为主,这些消费品包括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玩具、小型家用电器等。初级阶段从供给方面来看,这些产品所要求的技术程度相对较低,投资规模比较适中,生产方法较简单,技术易于掌握,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非熟练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状况。从需求方面来看,这些产品的需求价格与收入弹性都比较大,所以,国际市场潜力较大。当出口到一定程度,工资上升,成本增加,技术提高,资本积累变得较为丰富;同时,某些产品的世界市场趋于饱和和贸易条件趋于下降。高级阶段这时,发展中国家就应转向更高级出口促进阶段,即由消费工业品出口为主转向机器设备、电子仪器、汽车、通信器材、计算机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为主。前面所说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可以用来说明这一出口促进阶段的升级问题。出口促进战略的绩效分析出口促进战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成效显著几乎所有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都与它们采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带动起来的。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高速增长由较高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实绩的改善是随着它们从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促进而出现的。那些从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走向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却比较低,也就是说,一直实行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实绩较差。相反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把41个有数据的经济体按外向和内向程度划分为四类坚定外向、一般外向、一般内向、坚定内向。外向型经济体较之内向型经济体要低,这表明外向经济体的资本使用效率更高。资本-产出比外向型经济体最高,而内向型经济体最低。制成品出口增长率外向型经济体的经济绩效要比内向型经济体的经济绩效要好。结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一般内向坚定内向型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外向型发展战略或出口促进战略成功原因制成品出口的工业化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摆脱国内市场狭小制约,有可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技术可行范围内,把资源集中用在能产生最大经济效果的工业部门。工业制成品比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大,可缓和贸易条件下降趋势,利用低工资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赚取外汇,扩大高科技资本品进口,促进国内资本品与高科技工业发展。出口促进所创造就业机会要大于进口替代,因为出口行业一般比进口替代工业有更高劳动密集度,而且由于面向世界市场,增长速度更高。123由于面向国际市场,出口工业被置于国际竞争压力之下,迫使出口厂商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这比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增长。进口替代容易形成垄断。出口促进战略加强与世界经济联系,扩大科技、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快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步伐,增强了学习、借鉴、模仿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的能力,有利于本国技术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出口促进战略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一般说来,推行出口促进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维持着盈余。456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经济越是外向越好。但是问题首先,过多地补贴过分偏向出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可能会使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也倾向于出口,结果导致资源效率降低而不是提高。其次,出口促进战略成功与否与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在世界贸易迅速扩张时期,实施出口促进战略容易取得成功。在世界贸易扩张相对缓慢甚至衰退时期,实施出口促进战略就很难取得成功。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战略的相继性 在经济起飞阶段,为保护幼稚产业,实行进口替代是必要的。事实上,日本等国家1940s-1950s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为以后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但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的阶段,积累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就必须相机实施出口促进战略,以本国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出口,进入竞争,带动经济增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促进已成为大势所趋。从1970s末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战略调整,先是拉丁美洲,然后是非洲,1990s初最后一个大国——印度也开始转向出口促进战略。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协调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个国家在对某些行业实行出口促进政策的同时可以对另一些行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也可以对某些行业先实行进口替代政策而后实行出口促进政策。韩国政府每年对企业的信贷补贴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韩国整个1970年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电子、汽车能在80年代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是与70年代政府的大规模扶植、补贴目标产业分不开的。在实行出口促进战略的同时,进口替代政策也明显地存在于许多工业中,特别是在一些生产中间产品的工业。中国台湾当局用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加速折旧、免税或低税进口原材料等措施刺激这些工业的生产。一般说来,外向型的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对某些幼年工业实行保护使之能在日后参加国际竞争也是完全必要的,否则,这些工业不可能发展起来。因此,把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结合起来可能是最为明智的政策。对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应该如何协调的三个指导原则对幼年工业概念应该有一个严格限定,并作为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首先其次针对那些预计能够实现预定出口目标的企业提供广泛的关税保护和信贷补贴,象日本和韩国所作的那样。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不应该受到保护,而应该鼓励其出口。再次只有那些初始保护成本能够由最终在取消保护情况下获得的收益完全补偿的工业才值得保护。选择保护工业需要进行严格评估,对所选工业实行的保护措施应该是温和的,暂时性的。应该有明确的时间目标,且保护程度应该逐渐降低,最终完全取消,使受保护工业逐渐适应国际竞争的环境,最终参与国际市场。第四节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 所谓自由贸易,是指排除对贸易的行政干预,放任厂商自由从事进出口活动。 所谓贸易保护,是指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如限制进口、进口配额、发放出口补贴等,限制外国企业和产品在国内贸易中的竞争,以保护国内产业。贸易保护理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
幼稚工业是指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减少对外国的依附及实现工业化而建立起来的工业生产部门。 通过对幼稚工业的保护,可以使其增加规模收益,外部经济效益、技术引进收益等。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30s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提出:(1)一国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必须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政策,直到幼稚工业成熟为止(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得到了“边干边学”理论的支持(3)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并提出可信的(Credible)有限保护承诺2)次优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贸易保护机制都不能达到十全十美的效应,不能使经济活动的各方面达到“最优”。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当强求最优,而应寻求次优。 该理论的中心是寻求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寻求次优中应注意其特点,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采用正确的保护手段。3)关税结构理论
科登最早指出关税也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必须区分名义和有效关税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税后商品价格-税前商品价格)/税前商品价格 有效保护率是对增加值(产出价值-投入价值)的保护程度=(税后增加值-税前增加值)/税前增加值例:家电税前价格10万,关税率10%,无关税生产该家电需8万的中间产品,中间产品进口关税5%名义保护率=(11-10)/10=10%有效保护率=[10×(1+10%)-8×(1+5%)-(10-8)]/(10-8)=30%决定有效保护率的因素:(1)产品关税率(2)中间产品的关税率(3)增加值对总产值的比率 制成品关税越高,中间产品关税越低,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率越高,有效保护率就越高有效保护率一般都会高于名义保护率: 利特尔(Little,1970)等的研究表明,对工业制成品的平均有效保护率,阿根廷为162%,巴西是116%,巴基斯坦是271%,印度为313%
格里纳韦(Greenaway,1989)的研究发现1980sLDCs有效保护率仍很高,乌拉圭387%,巴基斯坦356%,印度67%,泰国27%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s以后,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名义保护率只有4%,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效保护率为30%
发展中国家对所有进口品一致性削减关税率是不明智的。应调整关税结构,削减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关税,调高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提高有效保护率。自由贸易和修正的自由贸易政策 贸易保护过度或时间过长,对一国经济发展不利,特别是,一国实施贸易保护,另一国相应的采取保护措施来进行报复,会使国际间的竞争加剧,贸易额缩小。 修正的自由贸易保护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的,他寄希望于由国际机构协调和监督的自由贸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及其他协调贸易的国际机构
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第五节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的成就为贸易规模不断增长表现贸易结构升级,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地位提升,进出口总额已从1978年第29位上升到2010年第2位,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在初期发展阶段,竞争力较弱,按照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经验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扩张,竞争力增强,制成品出口增多,逐渐取代初级产品出口。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快,致使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持续下降,最后下降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受益于出口促进的贸易战略与政策,已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产品出口为主,出口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阶段在外贸中的反映。结果(一)贸易规模飞速增长年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差世界中位次1978206.497.5108.9-11.4291985696.0273.5422.5-149.019901154.4620.9533.587.41519952808.61487.81320.8167.020004742.92492.02250.924117619.56599.51020.0200721737.312177.89559.52618.3320102972815779139481831.021980年代,中国的进口每年大于出口,意味着年年贸易逆差从1990年开始,中国的出口除个别年份之外,每年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意味着贸易年年顺差,而且顺差越来越大长时间贸易盈余,中国的外汇余额越来越大到2011年3月,外汇储备高达3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余额最大的国家(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在1980年代初是很高的,到2000年下降到10%,到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5%。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由1980年50%上升到2000年90%,再上升到2009年95%。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比重从1990年15%上升到2009年50%以上。年份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比重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1980181.1991.1490.0519.6350.349.710.81985273.50138.28135.2221.3050.549.57.81990620.91158.86462.0593.1825.674.415.019951487.80214.851272.95405.0114.485.627.220002492.03254.602237.43946.9810.289.838.020057619.53490.377129.163880.066.493.650.9200912016.12631.1211384.136522.915.394.754.3二、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奉行的外贸发展战略就是严格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对外经贸往来很少。改革开放前中国改弦更张,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转换到事实上的农业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采取外贸发展战略是出口促进战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相似,并且几乎同步。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在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纷纷从进口替代转到出口鼓励,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开始从内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以后30多年来,中国出口促进战略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进口替代和出口鼓励并行的混合战略到激进的出口鼓励战略再到贸易自由化的外向型战略(一)封闭型进口替代战略在进口替代战略下,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停滞不前。这个时期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微不足道。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特点是高进口限制和低出口鼓励。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对外贸易体制。(二)混合型贸易发展战略(1978-1991)把过去封闭的大门开始向全世界敞开,一方面大力鼓励出口,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大约在1978-1992年之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竞争力较弱。是高进口限制、高出口鼓励。特点在鼓励出口的同时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加以保护。以高关税、普遍的进口许可证制度实施进口替代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几年用人民币贬值、出口补贴尤其是出口退税及其他政策鼓励出口这种混合战略使这个时期中国的外贸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2年,中国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比GDP增长(9.67%)快了3个多百分点。到1990年,出口首次超过进口,出现顺差。进口限制维持较高进口关税率一是二是更多采用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人民币汇率高估三是到1992年,关税率还略为上升到40%,比世界14%的平均关税水平高出很多。为促进外商投资和进口机器设备,对很多进口产品进行关税减免,实际关税比名义关税低很多。到80年代末增加到53种。受许可证控制的进口商品占总进口的46%。许可证制度在限制进口方面比关税作用更大。到80年代末,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价上升到到376。仍然存在较大的幅度的高估。汇率高估能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限制出口,鼓励进口。由于实施严格配额和许可证制度,汇率高估没有起到刺激进口作用,但阻止了出口。出口企业大都亏损,依靠国家补贴来弥补成本。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变化(1981-201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软件设计师考试策略depth试题及答案
- 个人养老金制度对金融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与市场拓展策略报告
- 生猪养殖项目饲料需求与供应链分析
- 中级税法的2025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练习手册2025年MSOffice试题及答案
- 图像锐化技术Photoshop考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的文化背景试题及答案
- 简化文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24中考英语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篇七下Units9-12知识梳理+精练人教新目标版
- 2025年计算机一级WPS常见问答题及答案
- 心理干预各论家庭治疗
- 《输变电工程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程》
- 医疗废物的分类及管理
- 2024氢气长管拖车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 《大学生创业基础系列课程》课件-第14-4课-创业营销理论-1学时
- 垃圾中转站安全培训
- TCALC 003-2023 手术室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
- 短信接口解决方案
- 转思想转作风自查报告
- 游艇俱乐部圈层策划方案
- 北京现代伊兰特配件价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