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程标准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2.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名题赏析1.(2021湖北高考·13)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据材料“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可知,英国此时开展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比印度手工生产具有价格、质量等优势,故选D项;“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说明印度此时还未开启工业革命进程,仍然是手工纺织,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18世纪下半叶,英国就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排除C项。2.(2021.1·浙江高考·18)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答案】C【解析】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韦奇伍德的陶瓷厂建立了工厂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故选C项;瓷器不需要进行组装,因此和通用部件标准化无关,排除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排除B项;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不是韦奇伍德的陶瓷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3.(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知识清单知识点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耕作工具石制工具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青铜农具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非、北非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铁制农具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外传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广泛应用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灌溉工具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杠原理进行灌溉东汉末期中国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唐代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图解历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古代中国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朝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2.陶瓷工具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表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中国南朝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3.冶炼工具锻打工具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铸造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三)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家庭式劳作形成条件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主要表现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农业庄园式劳作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进行大规模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主要形式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手工业家庭与作坊概况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艺的民营或官营作坊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名师指津】家庭手工业的特点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特点工人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扩展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一批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误区警示】“工厂”与“工场”(1)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2)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业革命刺激了运河的开凿和铁路运输的发展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消极影响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概念阐释】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颁布并且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外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知识点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概况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意义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主要表现(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电子计算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出现,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网络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来,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2)人工智能技术含义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内容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影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3)航天技术起步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展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影响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4)海洋技术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国1997年,中国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5)新材料技术原因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表现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概念阐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名师指津】信息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2)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3)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使部分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未成年人。考向突破考向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角度1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命题研究史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解读:①图1到图2、3可得出由二牛到一牛。②图2到图3可发现耕犁操作越来越轻便。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提示变化: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意义: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史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①,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术②;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解读:①得出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②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等。思考(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因素有哪些?提示因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在距今约1万年前,伴随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石器锄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工具的出现而产生。松土(或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3)铁犁牛耕:中国的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史论归纳史论古代农耕社会的动力源(1)人力:指人的劳力或者人的力量,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资源,一般存在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时代。(2)畜力:指运输或牵引农具的牲畜的力量。牛耕的出现,是畜力应用的重要标志,也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耕社会一般以使用畜力为主。(3)自然力:指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风力、水力、生物力等,扩而大之,是指阳光、空气、水分、湿度、土壤、风等对其他事物的客观而具体的作用和影响。(4)机械力:将自然界中不同能量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可以分为风力机械(如风车)、水力机械(如水车)和热力发动机(如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三大类。近代以来,机械力逐步占据主导。角度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劳作方式的发展命题研究史料一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①,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②。解读:①说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②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思考(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提示原因:古代经济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影响: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史料二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①。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贱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②。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③。——据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解读:①体现江南手工业技术领先。②体现煤铁、工具制造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③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示特点:江南手工业技术领先、发展速度快;煤铁、工具制造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受阻。原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人口的增长;传统技术的积累;煤铁资源的匮乏;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短缺;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的抑制。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古代中国劳作方式的演变(1)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在国家和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史论归纳史论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手工业技术先进。(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统治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考向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角度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命题研究史料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①。”工厂作为新兴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都围绕它展开,但当时城市在居民供水、污水处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十分落后②。由于尚未建立垃圾清扫制度,垃圾粪便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③。解读:①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贫富分化的严重。②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③反映了城市道德滑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出现的城市问题,并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提示问题:封建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道德滑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认识: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优化城市环境;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史论史识史论归纳史论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2)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3)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考向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特点命题研究史料一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科学家相继论证了核裂变的相关理论。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等人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①。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②。——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年)》解读:①反映了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及启示。提示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启示: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用好这把剑,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史料二西方学者称当代(二战后)西方社会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新工业社会”①,把这一次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浪潮”……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解读: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思考(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把“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表现。提示表现:①经济文明:科技与生产结合日益紧密;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中产阶级兴起,福利制度普遍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②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成为主流;国际关系呈现制度化、体系化、民主化趋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③思想文化: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潮流发展。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新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1)现代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现代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科学的巨大成就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3)战争和国家间的对抗,是刺激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史论归纳史论新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在不断开阔。(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加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联系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角度2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命题研究史料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①。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②。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③。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解读:①深刻影响体现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反映了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③反映了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提示①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②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沟通更加方便,大众生活更加丰富;③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沟通更加方便,大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3)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丰富了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史论归纳史论新科技革命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新兴主导产业,从纺织、蒸汽机、铁路、石油化工、汽车等一直到今天的ICT、互联网、技术体系、产业组织、就业结构、国际分工等都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嬗变。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直接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课堂演练1.在西亚乌尔第一王朝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铜制的头盔、斧子、标枪等,铜块已成为具有倾向职能的交换媒介。这可以佐证()A.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B.乌尔第一王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C.乌尔第一王朝促进了青铜技术外传D.铜铸币成为当时的流通主币【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看出,王陵中挖掘出大量铜制的器皿,而且铜块已成为交换媒介,这说明当时铜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青铜技术的外传,故C项错误;题干中虽说铜块成为交换媒介,但没有涉及铜铸币的问题,故D项错误。2.(2021·济南模拟)朱元璋统一全国前就规定:“凡民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后又规定农桑征税以洪武二十四年为定数,自此以后新植棉花一律免征赋税。这些措施()A.意在强化小农经济体系B.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C.表明政府实施轻徭薄赋政策D.推动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朱元璋通过行政命令或免征赋税的手段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维护和强化了小农经济,故选A项;据材料“凡民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可知,农作物种植仍占主导,没有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排除B项;材料“自此以后新植棉花一律免征赋税”只是针对新植棉花免征赋税,以扩大棉花的种植,不能体现减轻徭役,排除C项;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直没有转变,排除D项。3.(2021·滨州模拟)19世纪末,德国建筑学家诺姆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D.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答案】D【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相伴而来的还有现代与传统剧烈碰撞所引发的诸如传统乡土衰落等各种问题,故选D项;没有对比,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主流形式”的结论,排除A项;工业化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项;人们渴望回归记忆中田园诗般的地方乡村,躲避现代工业城市中紧张而动荡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复苏乡村经济,排除C项。4.1956年,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资助之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这反映出()A.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B.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C.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D.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故D正确。本题中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仅表明他们主宰了人工智能领域,但没有体现人工智能在新科技领域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故C错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前期行业组织有各种名称,如会馆、公所、公会、公墅、书院、堂、宫、殿、庙、行、帮等。其中最为普遍的名称是会馆和公所。清末北京共有392所会馆,其中占总数86%的是省、府(郡)县(邑)行馆、试馆、同乡会馆,其余是私人合资同建、工商行会性质的会馆。不少地方乡族组织的办公处所也称为公所,江南凡办理地方公务(收租、团练、地方公益等)的机构均习惯称为公所。--摘编自赵云田著《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乃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14世纪开始,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下,少数大作坊主开始冲破行会旧规定,采用新的操作技术,那些发财的富裕行东和大商人中,有的开始向资本家转化。--摘编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业组织”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行会”的特点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行业组织”与西欧中世纪“行会”的共同作用。【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清末北京共有392所会馆,其中占总数86%的是省、府(郡)县(邑)行馆、试馆、同乡会馆,其余是私人合资同建、工商行会性质的会馆”“不少地方乡族组织的办公处所也称为公所,江南凡办理地方公务(收租、团练、地方公益等)的机构均习惯称为公所”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归纳总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乃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作答。(3)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官办与私办相结合;宗族性与公务性并存;凝聚力强。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理学思想的影响。(2)特点:具有民主色彩;行规严格;行会具有多元功能。原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对抗封建宗教势力的需要。(3)维护了组织成员的利益;有利于行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能滋长、积蓄与传统生产方式和政府相对立的力量。课后提升一、选择题: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A.西南地区农业已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也广泛分布了铁农具,而且类型多样,说明铁农具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C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程度,排除A;题干未列举西南地区其他农业生产工具,无法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的结论,排除B;题干主旨是铁器分布,无法判断这类铁器是外地流入还是本区域铸造,因此无法得出冶铁水平的变化,排除D。2.(2021·商洛一模)下图所示是四川省邛崃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画面底部有一口盐井,其上井架高耸,两层高的木架上每层站立两人,他们正在利用井架上的滑轮装置,用木桶从井里提取卤水。井架右侧有一个方形大容器,里面装着卤水。容器和一旁的灶房之间,还有一根管道相连。在灶房里,有人正在煮卤。该场景反映了东汉蜀地()A.制盐技术的领先性B.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状态C.手工制造业的状况D.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繁荣【答案】C【解析】据材料“下图所示是四川省邛崃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东汉制盐的生产状况,制盐属于手工业,故选C项;图片无法推断技术的领先,排除A项;该场景无法判断是民营手工业还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图片仅是东汉蜀地的制盐场景,不能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3.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B项正确;“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和材料现象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4.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匣钵的使用是制瓷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手工业的推动,不是强调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故C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而且官窑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故D错误。5.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实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史实史论A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人工育蚕和棉纺织技术出现B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C《后汉书》记载:“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灌溉D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答案】B【解析】“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说明出现了丝织技术而不是棉纺织技术,故A错误;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可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故B正确;水排是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错误;古罗马的《自然史》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左右的普林尼编撰的,而宋代是在公元10世纪开始的,时间不符合,故D错误。6.(2021·保定一模)明太祖下诏:“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就以所种为己业,给赀粮、牛种,复三年。……又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明初政府的上述措施()A.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B.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推动了经济区域化分工【答案】A【解析】由“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以所种为己业”、“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可知,这是明太祖鼓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去耕种荒地,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选A项;由于政府有“给赀粮、牛种”、“免租三年”等措施保证垦荒的农民自己能够耕种,一般不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B项;题干仅是解决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提到收货后的农产品如何处置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仅仅是政府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解决能够有地可种的问题,没有提到种什么,所以就没有涉及经济区域化分工问题,排除D项。7.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诸侯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项;“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C项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到个体家庭的生产,D项错误。8.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工厂代替了原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B.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C.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D.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正确。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没有体现出动力方面的变革,两者的影响无法进行比较,故C错误;“特有”强调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很多,无法体现“特有”,故D错误。9.(2021·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1830年,英国曼斯菲尔德伯爵在反对圈占汉普斯特德荒野的议案时说,它作为“城市之肺”之一,对伦敦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最终该议案因牺牲公众利益而被挫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贵族操纵政治生活B.城市理念发生变化C.化学工业污染严重D.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对伦敦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最终该议案因牺牲公众利益而被挫败”,可见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英国出现了关注环境,注重公众利益等城市理念,故选B项;根据材料由英国英国曼斯菲尔德伯爵提出议案最终挫败,说明贵族不能操纵政治生活,排除A项;化学工业污染严重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材料“对伦敦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最终该议案因牺牲公众利益而被挫败”说明城市发展空间要服从于人的健康,注重公众利益,排除D项。10.工业革命后,酒吧、咖啡馆成为流行的小型聚会和休闲解闷场所,歌剧、舞剧、马戏和舞会等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娱活动。这表明工业革命后()A.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B.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社会关系发生变化C.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日益普及D.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生活质量提高【答案】D【解析】酒吧、咖啡馆”是人们休闲的场所,“歌剧、舞剧、马戏和舞会”是人们的娱乐方式,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提高,故D正确。11.萨维尔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农村人口的减少》一书中,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23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厂机械化的冲击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人口流动的频繁D.圈地运动的结果【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手工业者数量大大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850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机器生产冲击了手工业生产,故选A。12.(2021·泰安调研)下表是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从应用研究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表。该表反映出()科技成就应用研究年代生产推广年代周期蒸汽机1711177665年发电机188818891年计算机194619460年激光技术196019611年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D.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越长科技含量越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自18世纪以来,科技成就从“应用研究年代”到“生产推广年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并不是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的,排除A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科学与技术并没有进行紧密结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的推广周期越长,其科技含量未必就越高,排除D项。13.(2021·黄冈质检)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举世震惊。有意思的是,苏联公布了卫星搭载的两个发射器的接收频率,其中之一的发射器接收频率与美国WWV广播授时台所发出的强大频率基本一致,同为20MHz信号。苏联此举()A.刺激美国新一轮技术的革新和发展B.表明意识形态是美苏争霸的关键C.说明此时的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D.意味着美苏争霸开始进入新领域【答案】A【解析】据材料“苏联公布了卫星搭载的两个发射器的接收频率,其中之一的发射器接收频率与美国WWV广播授时台所发出的强大频率基本一致”,苏联此举会迫使美国更新技术避免苏联窃取美国信息,刺激美国技术革新,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而非意识形态,排除B项;5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70年代形势转变,排除C项;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苏争霸从军事、政治领域扩展到科技领域,排除D项。14.“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信息流,就如同在另外一个时代控制了海洋一样。”有学者将这种新型的帝国主义称做数字帝国主义。此材料说明()A.科技革命影响国际政治体系B.信息技术推动全球化C.数字跨国公司冲击国家主权D.网络削弱了霸权主义【答案】A【解析】“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信息流,就如同在另外一个时代控制了海洋一样”可得科技革命对国际地位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强调政治地位,无法体现全球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在国际地位上的强势,不能直接说明对主权国家的冲击,排除C项;“有学者将这种新型的帝国主义称做数字帝国主义”可见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也将确立新的霸权主义,排除D项。15.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的内容来看,美国作为新科技革命第一梯队的国家对位于第二梯队龙头地位的中国企业采取了打压行为,说明了大国之间在科技方面的竞争,故C正确。题干的主旨强调的是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A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中美之间的竞争并非是冷战,故B错误;题干强调的不是国际经济新秩序,故D错误。16.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的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度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语“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答案】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的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于是出现“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度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必须相应地作出调整,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货贩以糊口……弃农桑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依据材料,提取至少两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解析】本题材料主要考查了明朝中后期伴随农业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因雇佣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答案】社会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