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设计意图唤醒学生旧知,引出孟子有关“义”的论述,为理解课文做准备。设计意图本文在字词方面,多通假字,多虚词,可以适当地归类总结,并引导学生根据意义牌音识记。

教学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请学生回顾《富贵不能淫》中对“大丈夫”的论述。背诵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能够坚守住“仁”“礼”“义”的人可以称得上大丈夫。过渡:当坚守这些准则和保全生命不能兼顾时,我们该怎么抉择?接下来我们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他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二、疏通文意,体会文风1.请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断句,辨别、积累虚词用法。学生朗读,教师辨听并板书误读字音,相机讲解相关字词的音义。(1)通假字读音。可以辟患者:辟(bì),同“避”,躲避。不辩礼义:辩(biàn),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dé),同“德”,感恩、感激。与(yú),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àng),同“向”,先前、从前。(2)多音字读音。死亦我所恶:恶(wù),讨厌,憎恨。(3)辨析词义与用法。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于,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于,介词,对。②则不为苟得也:为(wéi),动词,做。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wéi),动词,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为(wèi),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为(wèi),介词,为了。③蹴尔而与之:与(yǔ,动词,给。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4)画出句中停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自译,小组互助解决难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排比、对偶句进行归类理解。(1)文中特殊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否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二者不可得兼。(“不”,否定词。)

设计意图文中对举、排比句多,画出句中停顿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设计意图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字词不难,但一些重要的论证,常以对偶、排比句出现,且有些拗口,学生初读课文,不易把握,归类理解更高效些。设计意图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感受语言特点,促进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尝试梳理文章思路,训练复述能力,并辨识文章观点,呼应导入环节提出的疑问。

疑问句: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亦不可以已乎?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2)对偶句、排比句。所欲有甚于生者: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指不义)。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凡可以得生者: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凡可以辟患者:凡是可以用来逃避灾祸的方式。3.齐读课文,感受孟子的语言风格。三、找出观点1.请学生说说文章大意。2.请归纳孟子在本文中的观点。明确: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要“舍生而取义”。3.知人论世,促进文本理解。补充资料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性善论”,这一哲学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的“四心说”是对性善论的具体阐释,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补充资料二:第三单元123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是该章的第10小节。这一节专就“羞恶之心,义也”展开论述,将“生”“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可从《论语》中找到源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过渡:孟子如何提出这个观点?他又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论证过程。第2课时一、导入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两段大意并交流。二、理清层次,把握论证1.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1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明确:(1)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一生活中的选择,对生和义的选择问题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可“舍生而取义”。这样写由具体到抽象,易于理解,且比较缜密。

设计意图逐段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论证的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设计意图继续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论证思路:“贤者能勿丧”,但普通人在丰衣足食后常常“失其本心”,从而过渡到下一节的举例论证。

(2)先用“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证,说明义比生命更珍贵,为了追求“义”,不苟活,不避死。再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从反面论证,阐述如果放弃追求“义”,则人们会无所不为、卑鄙无耻。最后得出结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论证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贤者能舍生取义。(3)“是心”,即这样的心,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的普适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将这一信条贯穿于人生实践始终。这句话既在内容上总结前面所说,又在结构上引出第2段,表明要保持这种本心使之勿丧,须注重平时内省、修养。出示补充材料: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2.解读第2段,理清其论证层次。默读第2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预设:(1)用了“不食嗟来之食”和孟子辞齐回邹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从正面论证即使像“行道之人”“乞人”也会为追求“义”而舍弃生命。第二个事例现身说法,从反面论证,有的人在穷困危急关头可以舍身取义,但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出示补充材料一: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出示补充材料二: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受,并且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孟子在此基础上向世人提出警告:是亦不可以已乎?应该终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不要丧失自己的本心-即第1段中的“是心”(羞恶之心)。(2)学生交流补充事实论据,师生评价。预设:①文天祥即将受刑,为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之时,他神态自若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②《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③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3)学生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教师补充讲解。

设计在补充时代背景的前视下,理想语子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理解孟子对保有本心、舍生取义的期望。设计意图在辽段理清论证层次的莎础上,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梳理本文论证结构,县让学生在“反乌”和“咀好”中写担作者论证忍路,理解作者观点。设计意图结合已学文章,比较研读,促进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三、比较研读,加深理解请学生找出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中与本文思想内涵一致的句子,与本文进行对比研读,加深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预设: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结:孟子的“四心说”是对其“性善论”主张的具体阐释,而“性善论”是其“仁政”主张的基础。孟子主张“性本善”,因而提出了对理想政治及理想君主的期待,即“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提出了对“内仁外义”这一理想人格的期望。“舍生取义”就是其思想的组成部分,但在后天环境中,有人会“失其本心”,故要善养“浩然之气”,保有“本心”,要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文根据本文论证结构图,尝试背诵全文。五、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观点-舍生而取义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呼吁-加强日常修养,勿丧本心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1.把握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2.以古鉴今,思考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二、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PPT呈现:(1)第一组: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改句: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第二组:原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改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台阶,学会用改写法、调换法赏析语言,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3)第三组:原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改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明确:(1)第一组:孟子善用“比附”说理。比附,即譬喻、比喻。汉代王符在《潜夫论·释难》中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孟子》中如“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就是运用“比附”来说理的经典例子。此处原文同样如此,是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类似的用法:八年级下册《礼记·虽有嘉肴》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第二组:原句中“弗得则死”强调了食物对于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人”,也仍能保持羞恶之心,不食嗟来之食,进一步论证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在造成羞辱的程度上有递进的趋势,从而突出了施舍者的颐指气使与盛气凌人,强化了不可规避的两难处境中对“舍生而取义”的坚守。“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3)第三组:孟子善用排比,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铺陈排比不是简单重复,原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现不管因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义正严辞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多角度多层次构成排比的类似用法还有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本文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类比说理的特点,并通过仿写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孟子精选从上古到春秋漫长时间中经过严峻磨炼的圣君贤臣的典型事例,选材角度异常精美:舜是农夫,后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是苦役,后殷王武丁用他为相;胶鬲是小贩,后辅佐周武王;管夷吾是囚徒,后齐桓公用他为相;孙叔敖是隐士,后楚庄王用他为令尹;百里奚曾是奴隶,后秦穆公用之为大夫。第一位成为人君,后几位成为人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都经过艰苦磨练而终有成就,这个排比构成的举例论证,使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又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大量的排比:“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这些句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排比,造成文气充沛、气势汪洋的艺术效果。小结:孟子以“善辩”著称,他自己曾经万分感慨又不无得意地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横行无阻,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2.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三、研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争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做人准则,如文天祥、秋瑾、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