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立春诗_第1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立春诗_第2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立春诗_第3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立春诗_第4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立春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立春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汉宫春·立春日①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③。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④?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南归闲居京口(今镇江)时。②春幡:旧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③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称西园。④青韭堆盘:立春日,以葱、蒜、韭等鲜嫩之菜装盘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并以“袅袅”描摹春蟠摇曳之姿,既可见春风吹来,又显女子之美态。B.“浑未办”三句,写立春时未曾备办酒菜,作者当时的生活应是相当贫困窘迫了。C.“问何人、会解连环”看似寻找解连环之人,实则是以比喻极言其愁难以消除。D.末尾两句,既含惜春之意,又寓故国之思,还有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之怨。2.俞陛云曾评价本词下阕:“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语尤隽妙。”请谈谈其“妙”在何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①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动。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B.颔联叙写了昔日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反衬出诗人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峡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4.“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日[唐]陆龟蒙去年花落时,题作送春诗。自为重相见,应无今日悲。道孤逢识寡,身病买名迟。一夜东风起,开帘不敢窥。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春之日本是一年更始,万物复苏更新的时节,诗人“偏惊物候新”,悲从中来,情不自禁。B.诗人在立春之日,想起去年这个时候题诗感怀、寄寓希望的往事,今夕之感顿生,不免悲从中来。C.诗人说自己“道孤”而不遇,“身病”而不名,在牢骚背后自有一种文人的清高和自信。D.这首诗歌在表达上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产生的时光流逝之感和身世不遇之悲。6.请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柳梢青·元日立春吴琚彩仗鞭春①,椒盘②迎旦,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不是东园,有些残雪,先去踏青。【注释】①彩仗鞭春:以彩仗鞭打春牛,以期农事顺利。②椒盘:用盘进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序词指以时令节日、民俗风物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B.上阕前三句极力渲染新年伊始、新春到来的喜庆气氛,展示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C.上阕后三句描写春风微寒,其中暗含着词人对寒冬终逝,春天已至的喜悦,为下阕抒写春兴作了铺垫。D.本词是一首快词,语气急促,情感热烈。全词清新别致,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8.节序词的特点是“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新晴杨万里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江面波光粼粼,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晴”字。B.立春日又恰逢好天气,让人愉悦,但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诗人内心不免伤感。C.诗人虽然身处山村但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D.本诗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10.本诗尾联“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你能另举在诗歌结尾时使用了这一抒情方式的两个例子,只要求写诗句,不要求写出处。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后寒甚(其二)于谦坐拥红炉尚怯寒,边城况是铁衣单。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主将拥麾方得意,迁儒抚剑漫兴叹。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岁时感怀,胸次开阔,意境深沉,非一般感时伤己的节令诗可与之同语。B.首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边城的苦寒生活,极具感染力。C.颈联中的“漫”与“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漫”表意相同,都抒发了无奈之情。D.尾联点题,以虚写的笔法,把深沉而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中,以景结情。12.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人的胸襟和怀抱。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冲卿(1)除日立春(2)王安石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3)。重叠金・除日立春黄升(4)银幡彩胜(5)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擘茧(6)莫探官,人间行路难。【注释】(1)次韵: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冲卿:北宋人吴充的字。(2)除日立春: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但下一年就是“无春年”,古人认为不吉利。(3)只自尘:出自《诗・小雅》“无将大车,只自尘今”意为用人力去推本应牛拉的大车,会让人沾染尘埃。(4)黄升:宋人,科举不顺。(5)银幡彩胜:用银箔或纸剪成的燕子、花朵形头饰。宋代立春时有互赠幡胜的习俗。(6)擘茧:掰开。茧,宋时在面食中放置的用来卜测官运的纸签或木片。13.下列对上面的诗和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中的“翦彩”,写人们剪裁出各种形状的饰物,互赠佩戴,以示迎春。B.黄词中的“钗头燕”,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C.王诗和黄词生动描写了人们在除夕、立春重合的日子里辞旧迎新的场景。D.王诗黄词从习俗风物写到了个人的感慨,体现宋代诗词追求理趣的特点。14.除日立春,双节并至,王安石与黄升对此有不同的感触,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辛弃疾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描写了元夕的盛景,青播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上春风送来暖意。B.“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让它伴随着州的长官一起欣赏花灯,饶有情趣。C.在立春这热闹的节日里,年老的词人对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的向往之情已淡薄了。D.本词不同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沉郁悲壮,体现了刚柔并济,婉约含蓄的风格。16.本词最后两句构思巧妙,委婉曲折。请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方面谈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B2.①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可称妙笔。②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来体现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亦是妙笔。③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故国沦丧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切动人,更是妙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B.“作者当时的生活应是相当贫困窘迫”错误。通过上下句可知,作者的全部笔力都落在暗写愁情,感慨春日虽至但自己全无意绪,无心节日应酬之事,而非“生活贫困”。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词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春日欢乐习俗,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而下阕“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几句,言我嘲笑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句,诗人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故作轻松之态嘲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体现了自己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亦称妙笔。“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句,意为: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体现了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以及大好年华虚度之感。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抒发得淋漓尽致。“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意为“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回到北方”,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更是妙笔,抒发了词人故国沦丧之悲,深切动人。3.B4.①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以往立春时,两京热闹美好,时过境迁,国家动荡不安,让诗人悲伤不已。②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自己历经战乱,漂泊他乡,“此身未知归定处”,自己萍踪难定,前途渺茫,这也让诗人感到真切的悲苦。【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反衬出诗人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错误,颔联叙写了昔日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反衬的不是作者此刻的冷清,而是“昔盛”反衬国家的“今衰”,以从前的乐景反衬作者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故选B。4.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人悲伤的原因:杜甫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这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分析时可通过“忽忆两京梅发时”和注释中的“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分析,时过境迁,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结合“此身未知归定处”可知“诗人萍踪难定,前途渺茫”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5.B6.①一夜东风起,窗外百花开。诗人打开帘幕想要欣赏春景。②但是诗人却又不敢窥视园中景色。③因为诗人怕花开盛景勾起自己身世不遇的悲凉。【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去年这个时候题诗感怀”错,“去年花落时,题作送春诗”诗人去年题诗不是立春之日。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产生的时光流逝之感和身世不遇之悲。“一夜东风起,开帘不敢窥”,“东风起”就是春天来了,园中百花盛开,而“开帘不敢窥”是一句细节描写,诗人打开帘幕想要欣赏春景,却又不敢窥视园中景色。结合“道孤逢识寡,身病买名迟”可知诗人的身世遭遇,“道孤”而不遇,“身病”而不名,不敢窥视园中景色,反映了诗人怕花开盛景勾起自己身世不遇的复杂悲凉的心境。7.A8.①措辞精粹:本词用词凝练,概括力强,以短句四字句为主;(结合词中一两处词句分析也可)②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风指立春时节的风俗,如彩仗鞭春、椒盘迎旦,物指初春景物的特点,如残雪,风微寒;③人家宴乐之同:百姓们举行民俗活动,迎接新年,祈求农事顺利。如折柳摘花、踏春等。【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说法错误。“元日”指正月初一。同时由下阕中的“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可知“元日”还没到元宵,因此“元日”不是“正月十五”。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题干中所说的“措辞精粹”是从语言的简练性上说的,本词中,多数句子为四字短句,如“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词意,体现了“措辞精粹”的特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则是指词中所描写的风俗和景物生动形象。“风”指立春时节的风俗,词的上片,写“彩仗鞭春”的立春习俗和“椒盘迎旦”的元日饮宴,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风俗时尚。而“物”指初春景物的特点,如“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写春节时的天气特点;结尾写到“不是东园,有些残雪,先去踏青”,非常符合立春天气欲暖还寒的特点。“人家宴乐之同”则是指当时人为迎接新年所举行的民俗活动。如词中“彩仗鞭春”“椒盘迎旦”“带花折柳心情”“元宵放灯”“踏青”等,这是百姓们在立春日为迎接新年,祈求农事顺利以及身体健康所举行的民俗活动。9.C10.①以景语作结(以景结情,借景抒情)②例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③例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或: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从军行》)【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理解不当。“边地应怜战未回”,意思是可怜边地的战士们因为战争无法归家,从诗中看不出“牺牲的将士”的意思。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抒情方式的能力。(1)尾联“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意思是春鸟哪里知道人的心理呢?只知道一声快似一声,只想要劝人喝酒。春鸟是无拘无束的,而人在这大好春光里却倍感惆怅。诗人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想到边地的征人未还,这些都令诗人惆怅伤感。从抒情方式看,尾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诗人借鸟儿的无拘无束、不知愁苦抒发自己惆怅伤感之情。(2)考生要从诗歌结尾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写两个诗句。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尾句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等。11.C12.(1)对军中将士的关切、钦佩之情。首联和颔联:在“甚寒”的春夜,将士们虽着单薄铁衣,依然冲风冒寒、立马横刀,通宵不懈怠,抒发了诗人对军中将士的关切、钦佩之情。(2)对国事的担忧之情。颈联:前方将士的意气风发和后方主和派的优柔寡断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之情(或击败敌人的必胜信念和对投降派的极度蔑视)。(3)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祈愿和对百姓的真挚情感。尾联描绘出一幅空间广阔、春意盎然、万姓安乐的图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祈愿和对百姓的真挚情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与‘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漫’表意相同,都抒发了无奈之情”错误,“漫兴叹”中的“漫”是徒劳的意思,表达对投降派的讽刺;“漫道”是不用说的意思,体现一种豪情。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中“坐拥红炉尚怯寒”“况是铁衣单”,既照应题目“立春后寒甚”,突出立春后天气之寒冷,又衬托出将士们在外环境之艰苦;颔联中“午夜犹传箭”“通宵不解鞍”写战士们冒着严寒,通宵作战,毫不懈怠,极言其作战之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军中将士的关切、钦佩之情。颈联上句“主将拥麾方得意”写前方将士英勇奋战,意气风发;下句“迁儒抚剑漫兴叹”写主和派徒劳感慨,优柔寡断。诗人将二者作对比,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之情(或击败敌人的必胜信念和对投降派的极度蔑视)。尾联“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两句希望东风早早到来,春意洒满人间,百姓生活安乐。“早”字和“满”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祈盼与祝愿。诗人通过描绘春意盎然、万姓安乐的景象,抒发了对百姓的真挚感情和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祈愿。13.B14.(1)王安石的感触有二:一是颔联“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所写的年头接年尾,获得新的感受、想法,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尾联“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写自己劳而无功,愧领嘉节赏赐,表现了他致力改革却又自谦的高尚人格。(2)黄升则从人们佩戴彩胜赏花欢度佳节的场景,想起自己科举不顺畅的经历,劝人掰茧时不要希求官运,表达了仕途艰难的伤感、悲戚。【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错误。“钗头燕”指簪于发钗上的燕子形头饰。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王诗:“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世上万物在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人也是从旧的一年到新的一年,获得新的活力。写出了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的高兴,表现了其乐观、喜悦之情。“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皇帝的恩赐随着佳节的到来赏赐下来,自己感觉自己没有任何的功劳有愧于皇帝的恩赐。写出了王安石对于改革的决心,希望自己的改革能够对朝廷有利,改变国家面貌。(2)黄诗:词的上阕写除日人们都穿上了华丽的衣服,戴上了华美的饰物,表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场景。而在下阕,词人写道:“擘茧莫探官,人间行路难。”当词人看到人们的欢乐场景,不禁想起自己科举仕途之路的坎坷,就劝人们,在这欢乐的场合下,占卜也不要占卜自己的官运,人间之路非常艰难,从劝诫别人,可以看出作者因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表现出的悲凉、伤感的情感。15.C16.①结构安排:结尾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或孤独寂寞)。②情感表达:梅象征高洁的品格,词人以赏梅含蓄的表达自己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