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一、选择类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又北向,不能得日(方向朝北)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光)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静静地)

殆有神护者(大概)C.已为墙,凡再变(两次)

吾家读书久不效(不效仿先人)D.先妣抚之甚厚(对待)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3.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也

余既为此志(志向)二、小阅读-课内4.下面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段主要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全段。B.这段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C.本段语言特色鲜明,描绘场面,状写人物,都极力铺陈渲染,妙语如珠,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D.这段情景交融,如“往往”一词既渲染门墙之多杂,还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厌恶和不满。三、情景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3)《子路、曾智、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两句话谦虚地表达自己不能承担礼乐治国的重任。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2)柳永在《望海潮》中突出写自古就繁华的杭州,其中摹写西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乐声的两句是“,”。(3)长江、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其中含有“长江”意象的诗文有“”“”等。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乙]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先母、先慈。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文中的“先大母”指已经去世的祖母。B.“归宁”一词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指回家省亲,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C.“亭、台、楼、阁、轩、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类型,其中“轩”指的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D.“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的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另外,作者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静物,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B.甲文的语言委婉含蓄,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真情。叠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形象性和音乐美。C.在乙文中,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家常之事入手,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D.乙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11.“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世美堂后记[明]归有光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注】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肚为之记。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砦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注】魏公:即王旦,他长期在相位,参与军国重事,很受倚重,死后封魏国公。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B.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C.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D.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祖父或外祖父。《韩非子·五蠹》中有“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文中的王致谦即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B.大理寺卿,为大理寺的官职名。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关,主管刑狱案件审理和与外国往来之事。C.落第,古代科举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文中指作者参加会试落选。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日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社会名流有交往,他建成世美堂之后,杨守附为他写了《世美堂记》。B.归有光喜欢读书,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数千卷。C.归有光的妻子孝顺又做事周到,无论稻子成熟还是两麦丰收,她都让长辈们先尝,对待亲友,甚至是四方往来的读书人也很友好。D.文章从“世美堂”写起,写到了世美堂的兴衰,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夫妻情深,更让读者为之动容。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16.从文中看,归有光创作《世美堂后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材料二: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①。楚屈瑕②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

“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节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注】①恶曹:古地名。下文“蒲骚”“郊郢”等皆为地名。②屈取:人名。“莫敖”为其官职。17.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军虽善A用兵B非曹公C敌也D军虽新E退F曹公G必自断后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连续、频频,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同。B.克,指攻克、战胜,与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克”词义不同。C.济,指帮助、援助,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相同。D.卜,指烧灼龟甲,根据烧灼后的裂纹预测吉凶。后又引申指推测、估计等意。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连续攻打张绣后,一天早晨突然率军撤退。张绣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时机,不听贾诩劝告,率军追击,结果战败而归。B.贾诩从曹操势盛退兵的举动中推测出其国内发生了变故,又进一步推测出曹军在打败追兵后急于归国的心态,所以建议“更追”。C.斗廉果断自信,全然看穿敌军心态,洞悉作战需团结坚定的规律,逐步解除屈瑕心中的疑虑,最终获得屈瑕信任。D.面对郧人的进攻,屈瑕听取了斗廉的建议,并联合贰、轸两国军队,最终在蒲骚战胜了郧军,并顺利与两国结盟。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2)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21.两则材料中,战胜的一方取胜原因有什么共同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王羲之,字逸少。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①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文本二:晋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羲之书多不一体。(选自唐·张怀璀《书断·王羲之》,有删减)【注】①张芝,字伯英,善草书。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羲A之B年C十D三E尝F谒G周H顗I顗J察K而L异M之N于O是P始Q知R名2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志,指志趣相同的人,其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意思不相同。B.申,文中指申述,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意思相同。C.祝版,古代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文中指朝廷祭祀前要更换上王羲之书写的祭文。D.入木三分,文中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笔力强劲,后也借喻指人见解、议论的深刻。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朝廷公卿都器重王羲之,频频召他为官,但他没有朝中任职想法,又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故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B.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以此写信劝诫与桓温不和的殷浩,当殷浩欲北伐时他又写信劝阻,但两次都遭到拒绝。C.王羲之擅长多种书法字体,比如写在门生家几案上的是真草各半,答庾亮的书信是章草,《兰亭序》和《黄庭经》也属不同书体。D.少年时期,王羲之就偷偷阅读父亲珍藏的前代书法秘籍,父亲发现后就很高兴地马上传授给他,让他的书法短期之内就大有长进。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2)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26.王羲之在书法方面赢得了哪些“美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